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范仲淹》从多个角度呈现了范仲淹的一生,不仅为读者展示了大文学家范仲淹,更凸显了作为勤政爱民的政治家、智谋双全的军事家的范仲淹。作为政治家,范仲淹爱民,不惜以身犯险,犯颜直谏,请太后还政于仁宗,后有恳请朝廷爱惜民力,罢休寺庙、宫院。作为军事家,在敌强宋弱的情势下,范仲淹积极防御,稳定了边境局势。
作者简介
张焕玲,河南南阳人。文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从事古代文学及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五项,主持陕西省“十二五”古籍整理项目子项目两项。出版专著及编著七部,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1章 生平述略
一、家世及游学
二、从政地方
三、宦海风云
四、“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的暮年
第2章 戎马西北
一、经略陕西
二、宣抚河东
三、军事思想
第3章 庆历新政及政治思想
一、新政背景
二、新政内容及实施
三、新政失败原因
四、变革思想及影响
第4章 宋学开山及士风
一、学术地位
二、范仲淹与宋代士风
三、忧患意识
第5章 思想述评
一、经济思想及措施
二、法律思想及实践
三、教育思想及实践
四、文学思想及创作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少有大节
范仲淹少有大节,曾与母亲一起跟随继父宦游湖南安乡、淄州、长山等地,择清幽之室,寒暑勤读,刻苦砥砺,孜孜不倦地学习,这也为教育史话留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划粥断虀”等立志苦读的佳话。后来人去留名,安乡、长山等地的父老乡亲为了纪念仲淹,激励乡人求学,曾建有范文正公读书台。宋后因范仲淹久享盛名,“书台夜雨”也成为安乡著名的八大景观之一。任友龙《澧州范文正公读书堂记》、王仁《重修范文正公书台记》、韩泽《淄州长山县建范文正公祠堂记》等文对范仲淹少年时期的读书情况都有较为详尽的记述,兹不赘述。山海川泽所孕育的乡土亲情,养育了少年仲淹热爱祖国的博大胸怀;几千年的经籍典章所蕴含的智慧光辉,成就了少年仲淹报效国家的韬略和才能。
范仲淹在长山醴泉寺苦读之际,时常感到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于是两次外出游学。景德三年(1006),十八岁的范仲淹曾与广宣大师、王洙等交游,中年后曾写《赠广宣大师》诗云:“忆昔同游紫阁云,别来三十二回春。白头相见双林下,犹是清朝未退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又从山东长山远赴长安(今陕西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长见识。他在关中结识了隐士王镐,在其别墅“倚高松,听长笛”,饱览名山大川,缅怀大唐盛世。后来又认识了道士周德宝和屈元应。周精于篆刻,屈对《易》有研究,且都琴艺高超。他们一起读《易》抚琴,“相与啸傲于鄠、杜之间”。关中游学期间,正值陕西大旱,范仲淹一路上目睹老百姓因灾情严重而饿死病死的惨状,深切感受到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民间的苦难与不平,增强了他救民于水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两次游学的经历,使他不仅结识了众多良师益友,汲取了儒学与佛、道教义,拓宽了视野,而且目睹了时艰民难,坚定了忧国忧民的远大志向。
大中祥符三年,范仲淹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仰慕已久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求学。应天书院即睢阳学舍,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宋初著名教育家戚同文在这里聚徒讲学。戚同文,字文约,一作文均,宋州楚邱(今山东曹县)人,出身儒学世家,幼孤,与祖母一起就养于外曾祖父家,侍祖母以孝闻。因身处兵荒马乱、战火纷纷的五代,渴望天下统一,故取名为同文。他平素乐善厚施,周济乡邻,不营产业。后来又师从当地名儒杨悫,立志向学,勤奋攻读,学成不仕,在赵直将军的资助下,兴办学校,招收门徒,乐育天下英才。他学养深厚,教育有方,门徒登第者甚多,故睢阳学舍在当时声名远播。戚同文去世后,睢阳学舍曾一度中断。
宋真宗时应天府富商曹诚为光复睢阳学舍,捐巨资在戚氏旧居旁新建学舍一百五十间,聚书一千五百余卷,并愿将学舍入官,宋真宗赐额“应天书院”,邀请戚同文之孙奉礼郎戚舜宾主教。当范仲淹前来求学时,应天书院无论在学校硬件建设还是在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已颇具规模。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范仲淹在这里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他求之不得的。
范仲淹安贫乐道,勤奋学习,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
……
《大宋风云录:名臣的抉择与时代的回响》 导言: 北宋,一个文治昌盛、思想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积贫积弱、危机四伏的年代。在这片风云变幻的土地上,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星辰,他们以文为旗,以德为骨,试图力挽狂澜,重塑乾坤。本书将目光投向的,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以更宏大的历史视角,勾勒出北宋中后期,以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在庙堂与江湖之间所经历的挣扎、坚守与抗争。我们将深入探究他们的政治抱负如何与时代困境发生碰撞,他们的改革主张如何引发深刻的社会震荡,以及他们对后世文脉与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卷:士人的觉醒与北宋的沉疴 本卷追溯了北宋初期“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是如何在现实中逐渐异化。我们首先描绘了庆历年间,北宋表面繁荣之下的内在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带来的财政重压,以及边境的军事压力。 一、 仁宗朝前的暗流涌动: 探讨了宋朝初期文官集团的权力结构,分析了清议的兴起及其双重性——既是监督力量,也可能成为僵化保守的温床。重点分析了在外部威胁日益加剧(如西夏的崛起)的背景下,朝堂内部对于军事改革与财政整顿的保守阻力。 二、 庆历新政的背景与启动: 详细梳理了庆历年间,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如何抓住时机,提出一系列旨在“正纲纪、明黜陟、均贫富”的纲领。我们将重点剖析其核心举措,如“推行三司使的整顿、整饬吏治的努力”,及其在短期内激化的党争矛盾。此处将侧重于分析,为何一项出发点为公的改革,最终却被“朋党之争”的指控所扼杀,从而预示了宋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三、 范仲淹之外的群像: 虽然本书不聚焦于范仲淹的个人传记,但会描绘与他并肩作战或反对他的诸多人物群像。例如,滕子京等地方大员在改革中的实践与困境,以及保守派如吕夷简一系对新政的抵制策略。这使得读者能更立体地理解,政策推行并非一帆风顺的“君子之争”,而是牵动多方利益的复杂博弈。 第二卷:风波再起:从变法到党争的循环 北宋中后期,改革的呼声从未停歇,但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剧烈的政治震荡。本卷将重点剖析王安石变法前后,士大夫阶层对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性分歧。 一、 庙堂的真空与王氏的崛起: 描述了宋神宗时期,由于国家积弊亟待解决,催生了对强力改革家的渴望。详细介绍了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与政治哲学,特别是他对“天下之势,利害相乘,非因力革旧弊,则不可图新”的深刻认知。 二、 变法中的技术与伦理冲突: 本部分将细致阐述“青苗法”、“均输法”等新法的具体操作及其在地方执行中产生的扭曲。我们不简单地将变法定性为“功”或“过”,而是深入探讨技术性的经济改革如何触动了传统士绅的利益基础,从而引发了激烈的意识形态对立。 三、 司马光的复古与“旧党”的胜利: 描绘了哲宗时期,司马光回归,主导“废除新法”的过程。此处重点分析司马光“重儒术、崇简朴”的政治理念,以及他如何利用史学家的身份为自己的政治立场提供合法性支撑。然而,历史的讽刺在于,旧党的胜利并未能使国家重回稳定,反而加剧了朝堂内部对立的长期化。 第四卷:文脉的传承与精神的归宿 改革与反改革的漩涡中,文人学者们是如何维系其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风骨的?本卷将目光转向文化与思想层面,探讨士大夫精神的延续。 一、 诗文中的政治抱负: 选取欧阳修、苏轼等大家的作品,分析他们在政治失意或成功时,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经历,不仅是流放,更是其思想从入世的激进走向旷达的哲学转变。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概括了整个士大夫面对无常命运的态度。 二、 史学的伦理构建: 深入探讨《资治通鉴》的编纂及其背后的史学伦理观。司马光以史鉴今,其目的并非单纯的记述过去,而是为当下的君主与士大夫提供一面审视自身行为的镜子。这种以史为鉴、承载道德教化的传统,构成了宋代士大夫阶层自我约束的重要机制。 三、 理学的萌芽与精神的避难所: 简要概述了程颢、程颐等理学先驱在面对政治动荡时,如何将关注点从外在的政治改革转向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心性探索。这标志着,当庙堂上的改革希望逐渐破灭时,一部分知识精英开始在哲学和伦理的领域寻找永恒的价值与心灵的安宁。 结语: 《大宋风云录》旨在呈现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北宋中后期政治生态。它不是一部简单的英雄赞歌或批判史,而是对一群心怀天下、却又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士大夫群体命运的深沉追问:在制度的顽固与人性的局限之间,他们究竟能走多远?他们的努力,尽管未能阻止王朝的衰落,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与不朽的文化精神。通过梳理这些交织的脉络,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形成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