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马丁·路德》细致描述了马丁·路德虔诚与反叛的双面人生,揭示了其宗教思想转变的原因、过程,并深刻论述了其转变前后的宗教思想,展现了虔诚、坚决,又矛盾重重的矛盾体马丁·路德。他曾是虔诚的基督徒。罗马朝圣之旅,让看透宗教腐败的他转而怀疑,终而形成自己的信条。曾经有多虔诚,其宗教改革之心就有多坚决。
作者简介
张云涛,1980年生,湖北汉川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德国哲学和宗教。主译和参译了《奇迹六辩》《哲学是什么》等著作,发表专业论文近十篇。
目录
第1章 世事虚妄一心向道
苦尽甘来前途光明
违背父命出家修道
虔诚苦修渴求救恩
罗马朝圣幸被放逐
第2章 上下求索豁然开朗
苦心孤诣亲证传统
塔楼体验形成突破
第3章 坚贞不屈抵制“权威”
《九十五条论纲》:新时代的宣言
海德堡论辩:十字架神学的提出
奥格斯堡会谈:上诉罗马和大公会议
莱比锡论战:“萨克森的胡斯”
第4章 批判旧制奠定新基
《论善工》:福音的善工观和律法观
《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宗教改革的“出师表”
《教会被掳于巴比伦》:新圣礼观
《论基督徒的自由》:属灵生活的指南
第5章 矢志不渝实践真道
沃尔姆斯帝国会议:坚守真道甘为要犯
瓦特堡的“乔治贵族”:隐居古堡潜心译经
宗教改革的实践:革新教会牧灵导师
修士修女的婚姻:躬亲示范恩爱伉俪
第6章 严守立场四面树敌
农民战争和重洗派
与伊拉斯谟论战
圣餐之争
路德是反犹主义者吗?
新教的形成和大公会议
荣归天家
结语
附录
年谱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虔诚苦修渴求救恩
1505年7月17日,在处理完俗务之后,路德叩响了埃尔福特的布莱克修道院的大门,请求接纳他。如前所述,该城拥有分属众多修会的修道院,但是路德却选择了以苦修和虔诚而闻名的奥古斯丁修会的这家修道院。路德要想正式成为修士,还需要顺利通过严格的考验期。路德被安排在一个小房间里,他这段时间的工作就像修道院的修士们所说的那样是“哭泣,静默和静养”,反思自己的抉择,同时其他修士也会观察他。
过了这段考验期,路德被认为适合修道院的生活,于是,修道院举行了路德正式入院和受戒的仪式。仪式非常严肃庄重,院长站在祭坛前,而路德则伏拜在台阶前,院长庄严地问他:“你渴慕什么?为何至此?”路德坚定地回答:“我渴慕上帝的恩典和怜悯,我要与你们结成志同道合的密友!”接着路德又回答了诸如是否结婚,是否背负债务,是否患有隐疾之类的问题。在听到路德对所有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之后,院长最后再次问:“你渴慕什么?”路德回答:“上帝的恩典和怜悯!”接着,院长就向路德宣读修道院的各种清规戒律,诸如弃绝私欲,饮食穿着要节俭朴素,彻夜无眠地祷告,等等。路德表示愿意遵守这些律条,说了“仰赖上帝的帮助,我愿意接受脆弱之人所能背负的一切”之后,双膝跪地,剃发。院长给他披上见习修士的僧袍,然后吟诵:“主啊!垂听我们衷心的恳求,俯允赐福你面前的仆人。奉你的圣名,我们给他披上僧袍,好叫他在你大能的帮助之下得以忠于教会,仰赖主耶稣基督的怜悯得以承受永生,阿门!”他也祝福路德:“我们的主已经将你穿戴成新人,你就是在正义和真理的光照下按照上帝的形象造出来的新人了。”最后,路德俯伏在地,双手伸开,成一十字架形,表明他愿跟随基督,作出牺牲。众弟兄上前给他平安之吻,院长则再次训诫他:“只有忍耐到底,才能获得救恩。”
路德此时尽管离开了家人,放弃了美好的前途,但是非常满足,因为他相信自己找到了正确的救赎之道,认为虔诚持守修道院的修炼之法,譬如禁食、彻夜祷告,他就能取悦上帝,赚取救赎。他确实是一名虔诚的好修士。为了获得灵魂的救赎,他严格遵循修道院的一切戒律,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背诵经文、崇拜和默想上,每天祷告七次,时时提醒自己认罪悔改。作为见习修士,他还要出外乞讨,以维持生计,并以此蒙羞来保持谦卑之心。路德在修道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虔诚和高洁的道德品质使他不久之后就结束了见习期,成为正式修士。但是对路德而言,这只是意味着他的修炼需要更加虔诚和深入。
路德的修炼远远超出了修道院的规定。他不断地守夜祷告。他在禁食上也非常严格,三天不喝一滴水,不吃一口饭,按他自己的说法“几乎禁食致死”。冬天,当地极其寒冷,几乎滴水成冰。但是为了取悦上帝,他甚至在祈祷时脱去衣服,掀掉自己身上的毛毯,以致他身体被冻僵,几乎冻死过去。他的苦修和严谨在修道院是出了名的,以至于他后来敢说:“如果有修士因为修道而进入天堂,那么,我一定在他们之中。”不过,正像路德接着说的那样,“如果我继续过这样的生活,那么,我将因为守夜、祷告、读经以及其他工作而丢掉性命”。他近乎自虐的生活严重危害了他的健康,这种生活留下的危害在他晚年时更鲜明地显现出来。不过,路德当时并不在乎这些,因为这正是他想要达到的效果。既然拯救灵魂就要取悦上帝,而取悦上帝就要靠自己的善工和虔诚的行为,那么,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乃至生命,也是值得的。但是每次当他完成了戒律所规定的事项之后,他总是对自己的所行感到怀疑,认为自己做得还是不够,于是又重新来过,更加克己,依此循环。不过,令路德万分沮丧的是,他意识到作为严厉的审判者的上帝根本不会将救恩施舍给他,因为人与上帝之间有无穷的距离和隔阂,他再怎么凭靠己力苦修都无法符合上帝的要求,取悦于上帝。路德就这样处于相信苦修终能赚取救赎随后怀疑它是否奏效的折磨之中,“试炼”(Anfechtung)一词准确地描述出他此时所处的焦虑和绝望的状态。
1507年5月,路德被按立为神父,不久之后就获准主理第一堂弥撒。按照罗马教会的教义,在圣坛上,被祝圣过的饼和酒发生了变质,成了基督的身体和宝血,而使这一切发生的是主理神父,弥撒是神父向天父献祭,这样可以取悦上帝,得到恩典。虽然主理弥撒对神父而言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事情,但是有极高的要求。在主理之前,神父需要先告解悔罪,在罪得赦免之后才能主理。在主理过程之中,要严格遵循仪式规范。因为弥撒中基督以肉身的形式出现,使得这项仪式异常严肃,神父往往因为紧张、担忧和恐慌而出现错漏,无法将弥撒继续下去。因此,典礼手册安慰神父,说圣礼的有效只在于正确的信念,主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并不是致命的罪,事后忏悔即可,绝不能因为罪恶感深重而跑开,中断弥撒;同时,教会一般会安排有经验的年长神父帮助初次主理的神父。
初次主理弥撒的神父往往极其害怕,路德的情况尤为严重。他极其虔诚,总是感觉自己卑微渺小,“只是尘土,充满罪恶”,他何以能够举目观看尊贵的上帝,举手向他祈求?既然在遇见地上的君王时他都会惊恐战栗,那么,在面对以严厉的审判者姿态出现的上帝时,他如何敢说话呢?尽管在主理弥撒前已经虔诚地悔罪,但是在圣坛上,当念到“我们要将一切敬献给您,又真又活的永恒上帝”时他被震慑住了,几欲逃走,他祈求一旁协助他的院长,说自己恐怕得离开圣坛。但是院长勉励他坚持下去,甚至不得不向他吼叫:“开始吧,快点!快点!”路德全力控制内心的恐惧和担忧,艰难地坚持下来。当他在说耶稣所说的话语“这是我的身体”和“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时,差点将饼和杯掉到地上。
弥撒完毕之后,神父和会众聚餐庆祝。汉斯也赶来参加儿子主理的弥撒。为了让父亲来参加,路德一度推迟了主理弥撒的时间。汉斯虽然不满儿子的决定令自己筹划好的计划泡汤,但是进修道院侍奉天父的呼召高于他这个尘世父亲的权威,他对此无可奈何,况且他想到另外两个儿子早逝,马丁能平安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因而他带着亲友欣然前来,并捐赠给修道院一笔钱。
在餐桌上,因刚才与严厉的天父接触而惊魂未定的路德试图从久未见面的父亲那里获得一些安慰和对他做修士的认同,他对老汉斯说:“亲爱的父亲,您从前为何反对我做修士呢?或许现在您仍然有些不满,但是修士的生活却是那么平静和神圣。”老汉斯再也按捺不住,积压的愤怒喷涌而出:“你这位有教养的学者难道没有读过《圣经》教导人孝敬父母吗?而你却让我和你母亲在年老体衰之时自己照顾自己。”路德对老父亲的愤怒感到惊诧和不安,辩解说他在修道院祷告能够给二老带来更多的好处,这是他做律师不能办到的,还以改变命运的那场雷暴雨证明自己的选择只是听从上帝的呼召而已。老汉斯毫不客气地回敬说:“求上帝保佑那不是魔鬼的呼召!”
老汉斯并没有原谅路德所作的选择。不过这也体现了路德的性格,他很自信,特别是在信仰问题上,哪怕是面对敬爱的父亲,他也会坚持己见,这一点在他后来发起的那场惊天动地的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老汉斯的话也刺痛了路德的灵魂,这倒不是因为他怀疑自己的选择,而是因为他无法坦然面对上帝。既然这位令人敬畏的上帝呼召他去修道,为何他尝试了各种方法却不能坦然面对上帝,不但没有享受平安和喜乐,相反却饱尝焦虑和绝望呢?他总是感到自己与上帝异常隔膜,自己再怎么虔诚苦修也总是罪孽深重,难逃上帝的审判和惩罚。路德后来描述他当时的矛盾心理:“恐惧使我走向绝望。上天堂无路只有死亡,地狱不得不前往。”是自己寻求上帝的方法不对,还是呼召他的那一位真像父亲所说的那样根本就不是上帝,而是撒旦伪装的?这确实是个问题。要解决疑问,路德还需要开阔视野,不再只是苦修,而是要系统学习和体悟,深入反思各种得救之道的得失,进而获得真道。
……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大家精要”丛书其他分册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展现出深入的学术探讨和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不提及您指定的马丁·路德分册。 --- “大家精要”丛书:思想的群星与文明的脉络 总序:洞见时代,精萃永存 “大家精要”丛书,旨在为当代读者搭建一座通往人类思想史与文化传承的桥梁。我们深知,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往往令初学者望而却步,而纷繁复杂的学术论著又时常让人迷失于细枝末节。本丛书的核心使命,便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基石,辅以清晰流畅的叙述结构,将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思想家及其核心学说,以“精要”而不失“深度”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相信,真正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隐藏在对经典文本的精准提炼与深刻解读之中。本丛书精选的每一位思想巨匠,都是其所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的思想如同坐标系上的关键点,共同构筑了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思维框架。 --- 分册导览:探索文明的基石与前沿 一、《大家精要:柏拉图——理型之境与城邦之梦》 内容提要: 本卷深入剖析了古希腊哲学巨人柏拉图(Plato)的思想体系,这位苏格拉底的杰出弟子,不仅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石,更以其对“理型论”(Theory of Forms)的构建,为人类构建了一个超越感官经验、追求永恒真理的形而上学世界。 本书首先追溯了柏拉图思想的源头,细致解读了《对话录》中苏格拉底的“产婆术”(Maieutics)——一种通过不断诘问以启发内在真理的独特方法。随后,我们将重点聚焦于其理论的最高成就:《理想国》(The Republic)。在这里,我们不仅探讨了“洞穴喻”(Allegory of the Cave)如何形象地揭示了知识的等级与现实的虚妄,更将细致梳理柏拉图关于正义(Justice)的定义。他主张城邦的和谐建立在个体灵魂的合理分工之上——理性、激情与欲望的制衡。 本卷的特色在于,我们不满足于对柏拉图理论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哲学王”(Philosopher King)的政治理想如何与他的知识论相耦合。我们探讨了这种精英主义的治理模式在后世的争议与回响,以及他对于教育、艺术(特别是诗歌)在塑造公民品格中的作用所持的复杂立场。通过对《会饮篇》、《斐多篇》等重要篇章的精炼梳理,读者将清晰掌握柏拉图对爱(Eros)、不朽与灵魂的深刻洞察,领略这位奠基者对西方思想疆域的开创性贡献。 --- 二、《大家精要: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架构与万物的探究》 内容提要: 如果说柏拉图仰望星空,寻求超越性的理念,那么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则将目光坚定地投向了大地,致力于对现实世界的系统性、经验性考察。本卷全面梳理了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知识领域的全面覆盖与奠基性工作。 本书的核心在于解读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伟大成就。我们将详尽阐释其三段论(Syllogism)的结构、范畴(Categories)的划分,以及形式逻辑的根本原则。这种严密的思维工具,为后世两千多年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方法论基础。 在形而上学方面,本卷着重阐释了“潜能与实现”(Potency and Act)、“四因说”(Four Causes)——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这些概念如何构成了一个动态、目的论的世界图景。读者将清晰理解亚里士多德如何将“目的性”(Telos)植入自然万物之中。 更引人入胜的是对其实践哲学的探讨。在伦理学部分,本书深入解读了《尼各马可伦理学》,阐明了“中道”(Golden Mean)的概念,即通过实践理性而非教条,在极端之间找到德性的平衡点,以实现人类的最高福祉——幸福(Eudaimonia)。在政治学上,我们考察了他对城邦体制的分类与比较研究,以及他对于“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论断的深度诠释。通过本卷,读者将领略到亚里士多德如何以无与伦比的系统性,构建起一个涵盖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乃至诗学的宏大知识体系。 --- 三、《大家精要:康德——启蒙的批判与实践的必然》 内容提要: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这位“思辨哲学的终结者”,以其横跨经验论与理性论的宏大综合,彻底重塑了现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知识论的格局。本卷旨在以清晰的脉络,引导读者穿透康德三部“三大批判”的复杂迷宫。 本书首先从《纯粹理性批判》入手,阐释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认识并非简单地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我们先天的认识结构。我们将精要解读“知性范畴”、“先验演绎”,以及“现象”(Phenomena)与“物自体”(Noumena)的根本区分。这一区分,划清了人类理性的界限,也为信仰留下了空间。 随后,我们转向康德的实践哲学。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本书侧重阐释“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两种主要表述形式:“普遍法则公式”(将行为准则普遍化)和“人是目的公式”(永远将人视为目的,而非工具)。这些原则构成了现代伦理学的核心基石,强调了道德行为的纯粹动机与义务性。 最后,本卷会探讨康德在美学与目的论上的尝试,即《判断力批判》,分析其关于崇高(Sublime)与优美(Beautiful)的区分,以及对启蒙运动“敢于求知”(Sapere Aude)精神的最终确立。通过对康德思想的精要提炼,读者将理解他如何将个人自由置于普遍理性的约束之下,构筑起一个既尊重经验事实,又捍卫人类尊严的宏伟哲学大厦。 --- 四、《大家精要:黑格尔——辩证法的宏伟展开与历史的终结》 内容提要: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W.F. Hegel)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以其极其庞大和体系化的绝对精神哲学,试图为人类所有的知识、历史和现实提供一个统一的、动态的发展框架。本卷致力于对这一复杂体系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解读。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辩证法(Dialectics)的精细剖析——即正题、反题、合题(Thesis, Antithesis, Synthesis)的运动规律,并展现这一规律如何贯穿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我们将从《精神现象学》入手,追踪“意识”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矛盾斗争,从单纯的感性确定性,层层向上,最终达到绝对知识的自觉。 随后,本卷将重点解析黑格尔在“绝对理念”层面的宏伟构想。他认为,历史并非偶然事件的堆砌,而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必然过程。我们将详细阐述其“类”(Geist/Spirit)的概念,探讨在《法哲学原理》中,自由是如何在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中,通过外化(异化)与扬弃(Aufhebung)最终达到理性国家的实现。 黑格尔对历史的终极关怀,即他关于“历史的终结”的论述,在本卷中将得到审慎的分析。我们不仅会介绍他的观点,更会探讨其思想如何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乃至当代政治哲学,让读者把握这位巨人思想的磅礴气势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持久共鸣。 --- 丛书展望: “大家精要”丛书后续还将推出关于亚当·斯密、约翰·洛克、大卫·休谟、尼采、马克思等重量级思想家的精要解读。本丛书以最高的学术标准为傲,力求以最精炼的语言,为渴望理解人类思想精髓的读者提供可靠的入门向导和深刻的研读资源。阅读本丛书,即是与人类最伟大的心灵进行一次高效而深入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