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陆九渊

“大家精要”丛书:陆九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承贵 著
图书标签:
  • 陆九渊
  • 唐诗解读
  • 大家精要
  • 诗歌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唐代诗歌
  • 文化
  • 教育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882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38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陆九渊》一书对陆九渊生平履历和学术思想作了全方位的阐述。他不但讲学布道,奖掖后进,对佛教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创立心学,强调精神的作用,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陆九渊既坚持儒学的真精神,又面向生活、面向生命,提出了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和智慧。

作者简介

李承贵,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福建省严复研究会名誉理事,江西省陆象山研究会理事。出版《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方法问题》《中西文化之会通》等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六十余篇。


目录

第1章 神童初长成
一、义居世家出神童
二、学无常师却有师
第2章 仕途坎坷成奇功
一、半推半就科举路
二、做官为民求福祉
三、由治“心”到治政
第3章 讲学布道传儒
一、以讲学为乐趣
二、独创教学之法
三、槐堂起步与甬上放彩
第4章 佛教不是异端
一、随心所欲论佛法
二、佛教乃“大偏”之学
三、不能判佛为异端
四、“儒体佛用”之佛教观
第5章 朱陆之争
一、无极而太极
二、鹅湖之会
三、王荆公之辩
四、道统之争
五、朱陆互评
第6章 “心即理”的奥妙
一、“本心”就是“理”
二、发明与存养
三、为学只是为做人
第7章 陆九渊与王阳明
一、从“六经注吾”到“六经具于心”
二、从“心即理”到“心即理即良知”
三、从“知先行后”到“知行合一”
四、从“致知格物”到“致良知”
第8章 地位与影响
一、儒学之新发展
二、学术之新贡献
三、现代之价值
四、名家评论陆九渊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为学只是为做人
  求学问道究竟是为了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明白,有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最终还是没有搞清楚。而某些清楚明白的人,他们的目标却仅仅是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们之所以为学求道,并不在于为了提升自己,而在于在众人中张扬,让人羡慕。
  陆九渊认为,为学求道首先应该认识到义利公私之辨,而认识到义利公私之辨,就是要告诫人们不应为了谋求“私利”而弃置“公义”。
  “公义”乃天之所命,也就是“公事”,也就是人道。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做人应做之事,应该尽人道,坦坦荡荡、顶天立地。这样才不枉来此世间一趟。
  即使是不认得一个字的人,也必须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因此,做学问、钻研真理,自然更应该是为做人。
  陆九渊有个学生,名叫李伯敏,有一次读书读得头昏眼花,就不想读下去了,便来到陆九渊这里求教。
  九渊问他:“你读书的志向是什么?”李伯敏回答说,希望通过读书做得一个人,不过,常常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防备约束。
  九渊告诉他,既然知道为学就是为了做人,怎么还需防备约束呢?做人就是坦坦荡荡,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防备,也不需要什么约束,所以说你李伯敏还没有完全理解“为学就是为了做人”的道理。
  陆九渊告诉李伯敏说,为学不是把握执着,而是立己,是要自昭其明德,也就是要知道为学是为了做人,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就无须用心于那些枝叶之事,只要立“大体”,只要求放心就可以了,而在生活中做好你自己就行了。
  为学就是为了做人,而做人必须立志。这是陆九渊的基本逻辑。然而,为什么要立志?又应该立什么志呢?
  可以说,陆九渊把辨志看成教学的第一要务。他教学生的第一堂课就是辨志,最后一堂课还是辨志。据记载,陆九渊给学生讲课,从年头讲到年尾,都是教学生辨志。
  首先是要立志。陆九渊认为,儒家之道并不难理解、把握,但由于没有人以儒家之道为志,所以还是没有着落。因此,人一定要立志。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志向、抱负,那他真是枉为人身。
  可是,有了志向并不一定就能成功,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有了志向之后,就拼死拼活地四处求索,这样反而劳而无功,就会出现“立了志的人不如没有立志的人”的尴尬之事。
  辨志、立志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什么“志”都可以立,立志还要讲究“志”的性质。正如他所批评过的,如果一个人立的“志”不是圣贤事业,而是功名利禄、富贵荣华,那么他就会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徇情纵欲,汩没而不能以自振。这样的“志”还不如不立。
  因为,志向不纯会导致比志向不立更严重的后果。这个后果就是假窃附会,蠹食蛆长于经传文字,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就是钻营私利,侵犯他人,化人之利为己之利,从而损害人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图谋不轨,为非作歹,为害社会;所以,做人需要立志,而立志就是要立健康的“志”。
  陆九渊认为,做人除了立志之外,还要勇于担当、严于自律。一个人如果松松垮垮,懒散无束,缩手缩脚,他还是做不了人。
  一个人有了过错,应该主动去纠正,而不能依靠他人;一个人见有善德,应该主动去迁近,而不能依靠他人。
  所以,自我主宰,自我担当,收拾精神,就不会被外物所动,不会被名利所役。对于外物的刺激需要自律、担当精神,对于内在道德良心,也需要彰显、尽情释放。如果不能彰显自己内在德性,那就是自我践踏,自然也就不能表现出担当精神。
  孔子讲“为仁由我,而由人哉”,孟子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可见,自律、担当是儒家一贯的精神传统。
  因此,那些在生活中逃避责任的人,是有愧于陆九渊提倡的担当精神的。
  总之,陆九渊的“心学”,就是做人之学。他“本心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践履,强调人的品行落实到实践上、行为上,考察一个人的品行也要以他所作所为为根据;与这个“本心说”相配的“发明本心”之修养方法,是教导人如何免去利欲的消极影响,使自己得以保持好的德性,并将内在于心的善体现于生活中。所以,陆九渊“本心说”的精髓就是要求人做好自己、做有“本心”之人。可以说,陆九渊的“心学”就是人学,是教导人如何做人的学问,是生命的导师。



晦明之间:宋明理学中的另一番气象 《大家精要》丛书系列 本卷聚焦:陆九渊 --- 引言:心学的另一重境界 当我们谈及宋明理学,朱熹的“格物穷理”与陆九渊的“心学”常被并置讨论,如光影的两极,共同构成了宋代理学恢弘的图景。然而,在“心即理”的宏大框架下,陆九渊的学说并非只是对佛老思想的简单挪用,而是承载着一套极具个人色彩与时代烙印的实践哲学。本卷《大家精要:陆九渊》,旨在剥离后世对陆氏的片面解读与标签化处理,深入探究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对儒家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独特贡献。 第一章:渊源与发端——象山之思的孕育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象山。他的一生,是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交织的历程。他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对孔孟原典的虔诚研读,尤其是对孟子“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深刻体悟。 本章首先梳理陆九渊早年的求学路径,重点分析其如何看待程朱理学,以及他与朱熹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分歧的思想张力。不同于朱熹强调“先穷理,后知性”的渐进工夫,陆九渊的核心关切在于“义理之辨”的即刻性与内在性。他质疑将“理”视为外在于人心、需要通过艰苦格物方能触及的实体,转而主张“心即理”。这种转变,标志着宋学重心的微妙转移,也预示着心学道路的正式开辟。我们详细考察象山早年论述中,对“吾心即是宇宙”、“心即太极”的初步阐发,这些论断如何奠定了他哲学的基石。 第二章:心即理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心即理”是理解陆九渊哲学的关键锁钥。但“心”究竟指代什么?是单纯的思虑器官,还是涵盖了宇宙万有的本体? 在本体论层面,本卷深入剖析陆九渊对“太极”的理解。他认为太极并非仅仅是邵雍或程伊川所阐述的宇宙本源,而是内在于人心的“良知”与“本体”。这种本体论的内向性,极大地解放了儒家修身实践的路径。 在工夫论上,陆九渊提出了著名的“须臾不离”的修养方法。不同于朱熹要求学者广泛涉猎、细致区分万物之理,陆九渊主张的工夫在于“致良知”与“反观内省”。他强调的“静”并非绝对的虚无,而是一种随时随地保持内心觉照、不让“私欲”侵蚀“天理”的状态。本章详细对比了陆九渊与朱熹在“主敬”与“格物”方法上的差异,展示了象山如何将工夫论的重心从外部世界收回到个体精神领域。 第三章:发明“四端”与“仁”的实践 如果说“心即理”是形而上的宣告,那么“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则是陆九渊将心学落地为伦理实践的桥梁。 陆九渊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但他对“四端”的论述更加强调其与“仁”的直接等同性。他认为,四端并非是仁的开端,它们本身就是“仁”的显现。这种等同性,意味着仁德的实现不再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是一种基于瞬间体悟的自觉行动。 本章重点分析陆九渊在“事上见功”的论述。他反对空谈心性,强调在具体的社会交往和日常行为中验证和实现“心即理”。例如,在处理家庭伦理、师生关系乃至国家政务时,如果能保持心体之清明,自然能做出合乎“仁”的判断和行为。这一部分将结合陆九渊对当时士大夫政治的批评,展现其将哲学思考融入现实关怀的努力。 第四章:象山之学与庐山之辩 陆九渊的学术生涯中,与朱熹的论辩是无法回避的高潮。庐山会议(1175年)是宋代理学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本卷不采取简单的“胜负”评判,而是深入解析双方在“理”的范畴、体悟的方式以及对待佛老思潮上的根本差异。陆九渊对朱熹“格物”方式的质疑,核心在于他认为朱子将心与理拆裂,使得人必须向外追寻,从而错失了体悟本体的良机。而朱熹则担忧陆九渊的“心即理”容易滑向主观臆断和对事物的经验观察不足。 通过对双方往来的书信和主要论著的细致比对,本章旨在还原这场辩论的真正意义:它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地位和修身路径选择的深刻方法论之争。陆九渊的立场,最终为王阳明心学的全面爆发铺平了道路。 第五章:文化遗产与后世回响 陆九渊的思想在当时虽未占据主流地位,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却深远而持久。他关注的“心性体认”与“致良知”的理念,在元代以后,尤其是在明代王阳明的学说中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陆王心学”。 本章探讨了陆九渊的诗文成就、他兴办书院的教育实践,以及他的学说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不同学派所阐释和利用。通过考察陆九渊晚年与友人间的唱和,以及他对传统道统的自觉承担,我们可以看到,在儒学面临挑战的宋代,陆九渊提供了一条坚守个体主体性、直达道德本源的坚实道路。 结语:未竟的探索 陆九渊的学问,宛如一盏直指人心的明灯,它提醒后人,探寻真理的最终场所,永远在自身之中。本卷《大家精要:陆九渊》,力求以严谨的考据和深入的辨析,呈现这位思想巨匠的完整面貌,使读者得以领略宋代理学中那份独特而磅礴的“心学气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把《陆九渊》这本“大家精要”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对陆九渊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非常零散的知识点,比如他是“心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和朱熹在“鹅湖之会”有过辩论等等。这次读完,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对这位古代圣贤思想的“全景式”扫描。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那种生硬的哲学说教,而是通过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陆九渊的生平、他的思想形成过程,以及他与同时代人的互动,都穿插得非常自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早年经历的描写,那种少年壮志、不畏强权的形象跃然纸上,让我能更好地理解他为何会形成那样独特的哲学观念。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他思想中可能存在的争议之处,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将不同学者的观点都呈现出来,并辅以自己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陆九渊。读完后,我对自己过去对中国哲学的一些刻板印象都有了极大的颠覆,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认知大门。

评分

每次拿起“大家精要”这套书,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仿佛踏入了知识的殿堂,而这次的《陆九渊》更是让我沉醉其中。我一直对宋明理学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很多原著太过晦涩,难以窥探其精髓。这套书的编纂者们似乎很懂我们的读者心理,他们总能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将那些深奥的道理讲得如同发生在昨天一样鲜活。对于陆九渊,我最先接触到的可能就是他“心即理”的观点,一直觉得非常玄妙,又有点难以捉摸。但这本书通过层层剥茧,从他的“发明本心”出发,一步步解析了“心”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体悟内心来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书中引用了大量陆九渊的原话,但又不会让你感到突兀,反而像是他本人的声音在耳边回响,引人深思。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大学”精神的解读,陆九渊将其视为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和人格完善的道路,这与我一直以来对“学习”的理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我感到非常的亲切。

评分

这套“大家精要”丛书,我之前也陆陆续续收了几本,感觉总体风格挺对我的胃口的。这次看到有陆九渊的,自然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我的书架。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凭我以往对这套书的印象,以及翻看陆九渊这一本时的初步感受,我便可以预见,这又是一次充实的精神旅程。通常,“大家精要”系列在选择大家时,都会力求选取那些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又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未能被大众充分理解和传播的学者。它们往往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浅出地梳理其思想脉络,将复杂的哲学概念用相对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同时又不失其原有的学术深度。这一点,从其他几本我读过的系列书籍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比如,其中一本关于某位古代诗人的传记,就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生平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情感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读起来既像是历史的重现,又像是与一位灵魂的深度对话。因此,对于陆九渊的这本书,我抱有极大的期待,相信它能够帮助我拨开历史的迷雾,真正理解这位理学大家的核心思想,感受他“心即理”的深刻洞见。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大家精要”丛书里的《陆九渊》,这绝对是一次惊喜的阅读体验。在此之前,我对陆九渊的印象,就像许多普通读者一样,停留在“心即理”这个口号式的概念上,感觉非常高深莫测,但又不太明白具体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和“解惑”的需求。它并没有把陆九渊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哲人,而是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走进他的思想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陆九渊与朱熹思想差异的对比分析,这种“针锋相对”的学术辩论,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让我看到了两位伟大思想家如何在求同存异中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而且,书中对陆九渊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比如他的讲学、他的交友,都让我感觉他是一个真实存在、有血有肉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哲学符号。这种将宏大哲学与具体人生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是这套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也让我对陆九渊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大家精要”这套书,我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它就像是一个宝藏挖掘机,不断为我带来惊喜。这次的《陆九渊》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我一直认为,阅读历史人物的传记,尤其是哲学家的传记,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他们思想的“起源”和“演变”,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简单地将陆九渊的思想“打包”呈现,而是从他年少时的经历讲起,细致地描绘了他思想的萌芽、发展,以及最终形成的完整体系。书中对“渊默先生”的刻画,既有对其学问的深入剖析,也有对其人格魅力的展现,让我不禁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四端”与“本心”关系的阐述,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清晰易懂,仿佛我真的能看到那颗赤子之心,如何感知天地万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和“内在觉醒”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正是“大家精要”系列带给我的最大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