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 学人本色:翁文灏

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 学人本色:翁文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学通 著
图书标签:
  • 翁文灏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化
  • 学者
  • 中国现代史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153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48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8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 学人本色:翁文灏》是民国人物大系的一种。作者以翔实的史料、流畅的文笔、客观的评价,为读者呈现了那个时代一个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这样一个在学界、产业界、政界都有突出表现的知识分子,在国民党政府就任高职,推出臭名昭著的金元券,以至招致下台,到1951年从欧洲返回大陆,追随共产党,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等等,这样曲折跌宕的人生经历,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迷茫和徘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国知识分子往往有着一腔报效国家、改造社会的热情,但现实政治的复杂与肮脏,却真不是他们所能应付得了的。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民国人物。作者文史功夫扎实,文字叙述流畅,所以,《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 学人本色:翁文灏》是一本值得信任的传记。

作者简介

  李学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编审。自1985年以来从事《近代史资料》编辑工作至今,曾任《近代史资料》主编。整理出版学术史料《北洋军阀》《抗日战争》《科学与工业化——翁文灏文存》《翁文灏日记》等,发表有《书生从政》《幻灭的梦》《翁文灏年谱》等学术专著及论文。

目录

第1章 从秀才到博士
石塘翁氏
少年秀才
“震旦三文”
官费留学
鲁汶博士

第2章 为中国地质学奠基
“愿为地学启朝暾”
地质调查所
中国地质学会

第3章 学说与学术
矿产区域论
甘肃地震考
开辟国际交往
燕山运动学说
周口店猿人
中国地理科学创始者

第4章 从书斋到政坛
代理清华校长
参加《独立评论》
试探从政
中福整理专员
行政院秘书长

第5章 总绾后方经济
欧洲之行
厂矿内迁
建设后方
农本局事件与权力之争
开发玉门
失子之痛
战时生产局
与学术界的联系

第6章 愧于政理失分明
战后接收,
工业化理论
创办石油公司
出任行政院长
企望和平

第7章 回到人民中国
回家的路
“从反省中求出路”
在历史中找规律
选举权波折
政协委员
最后岁月
魂息万安

精彩书摘

  本书:
  公元1889年7月26日,即清光绪十五年己丑六月二十九日,翁文灏出生在浙江鄞县石塘镇一个亦农亦商的士绅家族。
  鄞县位于浙江东部,介于慈溪、镇海、定海、奉化、余姚之间。其地形东西宽南北狭,左右崇山环抱,蜿蜒磅礴,绵亘不绝;地势西部稍高,中部平坦,鄞江贯穿其间。这里江河密布,气候温和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阡陌纵横,稻田弥望。是个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鄞县也是个很古老悠久的地方,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夏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加邑为鄞。”春秋之时,这里为越国属地,《国语·越语》中有“勾践之地,东至于鄞”的记载。秦始皇时正式于会稽郡下设鄞县(今奉化)。唐武德年间置鄞州,设置于鄞江、余姚江、奉化江汇合之处名三江口的地方,“大历年移郧治于此,至五代始,州县合治,而郧亦改鄞”。鄞县原属明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改明州府为宁波府,鄞县为其附郭县,即鄞县县衙与宁波府衙同在一城,一直相沿至清。宁波简称甬,故鄞江又名甬江。此处三江交汇,东临大海,港阔水深,海上又有舟山群岛以为屏障,是理想的天然良港,唐宋以来便为历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军港和造船业中心。城西南有四明山,古名句余山,西连余姚,南接天台。周围达800里,有280峰,中顶5峰,状如莲花,上有方石,四周如窗,故称四明。城内有天封塔,始建于唐武则天天册万岁至万岁登封年间,高18丈,明7层,暗7层,传说地下尚有4层。城东南约15公里处有湖,名东钱,湖面广大,白波浩渺,山明水秀,风景如绘。明代著名学者范钦有诗日:“澄波四望空,画舸诉冷风。野寺轻鸥外,人家细雨中。菰蒲临水映,洞壑与天通。即拟寻真去,花源杳无穷。”城东太白山麓有天童寺,规模活大,为江南罕见,号称“天下禅宗五山第二”,为佛教禅宗胜地。
  宁波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宁波人自古具有强烈的进取冒险精神,地狭人稠的自然环境,又造就他们游食四方的经商习惯。明清之际,宁波商人即已相当活跃,被称为“宁波帮”。近代《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悠久的商业传统,使宁波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上海市场上的进口洋货生意,数十年间几乎为宁波人独占。
  宁波城往西不远便是翁文灏的家乡石塘镇。翁家是个传统的绅商家族,相传其远祖在宋代时曾任明州观察,《宋史》有传。另有一种传说,其先祖于元末之时从军,随军由福建迁此,后弃军从农,留居此处,繁衍生息。除此之外,翁家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家族渊源,也没有传播久远的家传族谱。一直到了近代,翁家经营商业的特长才逐渐显露,也因而富裕发达起来。
  翁文灏的高祖父翁开明(乾隆五十一年至咸丰三年,公元1786-1853年)凭借一生的勤俭和精明,为子孙们留下了裕丰造酒坊(设在家乡)和裕大酱园、酒米铺(设在上海)等颇为可观的家业。到了翁文灏的曾祖父翁景和时,翁家的商业经营达到最高峰。
  翁景和(道光三年至光绪三年,公元1823-1877年)字世昌,学名作霖,号梅臣,是翁开明的独子。他尤善经商,不但继承了家业,并且不断使之“发扬光大”,相继在上海开设长丰绸庄和大丰洋布店——经营进口洋布生意;在杭州开设打锡箔厂;在瞿州设上和南货店;在天津设乌木作场;在宁波设宝大北船号、宝凤银楼;在本乡有养鱼塘、农场、果园及祖传的裕丰造酒坊,积资达200余万。其中,大丰洋布店曾在上海近代洋布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前言/序言

  翁文灏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人已经很陌生了,然而他确实是一个不该被遗忘、而且应该在人们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记的人。翁文灏先生是一个科学事业的组织者,一个历史动荡时代的忠实建设者。虽然他一生有过曲折,走过弯路,但1951年即率先回国,为新中国的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也算是终得“正果”。
  翁文灏先生早年留学比利时,是第一个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他怀抱科学救国之志,与章鸿钊、丁文江两位先生共同培养出我国第一代地质学人才,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奠定了基石。他还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兼任教职。中国许多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均出自他的门下。在他的主持和努力下,地质调查所克服重重困难,成为我国早期科学事业中成就最突出的机构之一。翁先生也以其卓越的科学贡献,成为享誉国际的著名学者。他还是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及中央研究院的创始者或重要主持人,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推动作用。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侵略日亟,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危,翁文灏先生为救国家,弃学从政,应蒋介石之邀参加南京政府工作。他先后担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秘书长、行政院秘书长、经济部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工矿调整处处长等职,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工矿建设的最高主持人。在他竭尽全力地推动督率下,抗战时期大后方工矿企业从无到有,为坚持中国抗战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翁先生本欲辞官,一心致力于发展中国石油工业。由于缺乏正确的政治观点和坚强的毅力,1948年他又出任国民党政府“行宪内阁”首任行政院长,成为蒋介石“戡乱”反共的工具,被中国共产党列为战犯之一。虽然此举是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形势下的权宜安排,并非出自翁先生主动,但其错误的言行,我们今天亦无须为贤者讳。
  可喜的是,翁先生歧途知返,觉悟较早,1949年又积极为实现国内和平努力奔走。和谈破裂后他拒绝去台,赴欧暂避,并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的1951年初,回绝台湾、美国的邀请,毅然回归祖国大陆,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
  回国后,翁先生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及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悉心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积极参政议政,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学人本色——翁文灏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度剖析近代中国转型时期一位关键性人物——翁文灏(1889—1971)的生平、思想与实践。翁文灏,这位集地质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学者,其一生与中国近现代史的脉动紧密相连。本书超越了传统传记的叙事模式,通过梳理其在科学探索、学术建树、以及政治参与等不同维度上的轨迹,力图展现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中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坚韧性与理想主义色彩。 第一部分:扎根科学的学术生涯——地质学家的奠基与探索 翁文灏的学术起点奠定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他早年负笈海外,留学于比利时鲁汶大学,专攻地质学。这段经历不仅使他系统掌握了西方现代科学理论,更塑造了他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回国后,他毅然投身于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建与发展。 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国家战略: 清末民初,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亟需可靠的资源基础。翁文灏回国后,立即投入到中国区域地质普查工作中。他主持或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区域地质填图项目,其工作足迹遍布华北、西北乃至西南的广袤地区。本书详细考察了他在组织地质调查队、建立标准勘探方法方面的贡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对中国煤炭、石油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早期评估与记载,这些记录构成了新中国资源规划的宝贵遗产。 中国地质学界的培育者: 离开野外考察一线后,翁文灏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高等教育之中。他先后在多所著名学府中任教,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地质人才。本书将呈现他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如何将国际前沿的地质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及他如何在资源匮乏的年代,艰难地支撑起中国地质学研究的体系。他倡导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研究范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学术思想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推进,翁文灏的学术关注点也从纯粹的自然科学研究,逐渐延展到科学如何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宏大命题。我们探讨了他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科学理性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展现了“学以致用”的知识分子情怀。 第二部分:从象牙塔到政治舞台——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抉择 翁文灏的职业生涯最具争议性也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他后期深度参与了国民政府的政治运作。他并非科班出身的政客,其进入政坛的初衷,往往是基于对国家危难的责任感和运用专业知识推动改革的愿望。 技术官僚的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日益深入。翁文灏凭借其专业能力和正直品性,逐渐进入国民政府的核心决策层。本书着重分析了他在不同时期担任的职务,如教育行政、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等,并详述了他在主持国家工业化基础建设,特别是设立和发展国家级的工程和研究机构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经济建设与制度困境: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翁文灏曾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审视他在推动资源合理分配、协调中央与地方的经济权力、以及在抗战时期维持工业体系运转的具体举措。然而,他也身处一个充满派系斗争与制度缺陷的政治环境中,本书将客观分析他在这些复杂的政治博弈中如何保持其学人的本色,以及最终面临的制度性困境。 战争年代的坚守与抉择: 抗日战争期间,翁文灏身兼数职,参与了政府的迁徙与后方工业基础的重建工作。这段时期,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科学救国的执着,与政治现实的摩擦,构成了其人生中极为深刻的一页。 第三部分:时代的洪流与个人命运的交织——晚年思想的沉淀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激烈冲突将所有国民推向了命运的十字路口。翁文灏的晚年,是在政治动荡与个人理念的反复拉扯中度过的。 去留抉择的挣扎: 1948年至1949年间,翁文灏的去留成为一个焦点。本书细致梳理了促使他做出最终决定的复杂心理过程。这不仅是一个个人的选择,更折射出当时许多深具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中,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深刻考量与价值判断。 新中国的科学建设: 抵达大陆后,翁文灏最初受到了谨慎的对待。本书关注他晚年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将他毕生的地质学经验与新中国的国家建设需求相结合。尽管他不再处于权力中心,但他为新中国地质矿产资源勘探体系的重建所提供的咨询和指导,是其晚年对国家做出的最后贡献。 学人本色的最终体现: 翁文灏的一生,是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在现代科学语境下的一个投射。他始终恪守着对真理的尊重、对专业的敬畏以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本书旨在通过回顾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探讨在剧烈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如何平衡其专业理想与政治现实,最终界定其“学人本色”的内涵与价值。 结语: 翁文灏的传记,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化早期,技术精英如何在科学、教育、政治权力之间进行艰难周旋的社会历史切片。他的故事,为我们理解如何建立一个真正依靠科学与理性来驱动的国家提供了深刻的镜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学人本色——翁文灏》这部作品充满了好奇,它将“学人”与“本色”这两个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预示着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如何坚守自我、贡献力量的故事。我猜想,作者必定会对翁文灏在学术上的成就做详细的介绍,他作为地质学家的卓越贡献,如何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是值得深入了解的。但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学人本色”所蕴含的品格。在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剧烈的时代,一位学者如何能够保持其独立的人格和纯粹的学术追求,而不被卷入漩涡,甚至成为政治博弈的棋子?书中是否会展现他如何在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同时又不失其学者应有的审慎和理性?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个立体、饱满的翁文灏形象,他既有作为学者的渊博学识,又有作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同时还保有其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那种在喧嚣中保持冷静,在浮躁中追求真理的“本色”。

评分

《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学人本色——翁文灏》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学术探索和人物传记结合的期待。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既能保持独立思考,又能积极介入社会变革的人物深感钦佩。翁文灏,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就具有这样的特质。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作为“学人”的深邃思想和扎实学识,比如他在地质学领域是如何奠定中国相关学科基础的?他的科研成果在当时对国家战略决策起到了多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本色”二字又暗示着一种不随波逐流、坚守真我的品格。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学者很容易被卷入政治漩涡,甚至牺牲自己的学术追求。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翁文灏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其独立的学术判断和科学精神,不为外界干扰所动。他的“本色”究竟是什么?是科学家的严谨求实?是教育家的诲人不倦?还是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或许,书中会对他在不同人生阶段,面对不同抉择时,其“学人本色”如何体现和坚持,进行细致的刻画。

评分

当我看到《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学人本色——翁文灏》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个模糊的轮廓:一位在学术领域卓尔不群,同时又在国家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知识分子。我猜测,这本书并非仅仅是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试图通过翁文灏的人生轨迹,来折射一个时代的变迁与挑战。我尤其对“学人本色”这四个字感到好奇。在那个讲求实效、甚至有时被政治裹挟一切的年代,一个学者如何能够保持其纯粹的学术追求,并将这种追求转化为对国家实实在在的贡献?书中是否会展现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始终坚守自己作为学者的理性判断和科学精神?我想象着,作者可能会详细介绍翁文灏在矿产资源开发、科学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这些工作对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怎样的奠基作用。而他作为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级官员,其决策过程是否受到了其学术背景的深刻影响?这些细节,无疑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让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学人本色——翁文灏》无疑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虽然我尚未拜读,但单看书名,便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翁文灏,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画卷中,定然是一抹不可忽视的色彩。他作为一位“学人”,却身处政治风云激荡的年代,这种“本色”的坚守与展现,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很好奇,他如何在学术的象牙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之间找到平衡?他的学术思想,是否又反哺了他对国家发展的洞见?书中是否会描绘他如何将科学的严谨与政治的复杂巧妙地结合,成为一位既有真才实学又有实际担当的时代弄潮儿?或许,作者会深入剖析他在地质学、矿产资源勘探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又如何为当时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更期待的是,书中会展现翁文灏作为一个人,他的性格、他的选择、他的困惑与坚持。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位学者型官员的内心世界,定然是丰富而复杂的。他是否曾面临两难的抉择?他的“学人本色”在乱世中又经历了怎样的考验?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书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

《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学人本色——翁文灏》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的好奇心。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传记,更是一次对“学人”身份在时代变迁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抉择的深刻探讨。翁文灏,一位身居高位的学者,他的“学人本色”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期待书中能生动地展现他如何在学术研究的严谨与政治决策的复杂之间游走,如何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贡献自己的科学智慧。是不是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他始终没有放弃作为学者的那份纯粹与坚持,即使身处权力中心,也未曾丢失自己的“本色”?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他与那个时代的互动,他的人生轨迹是否能够折射出整个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沉浮?也许书中会详细讲述他在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杰出贡献,这些成就又如何与当时的政治格局相互影响。而“本色”二字,更让我对他的个人品格、思想深度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