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郑玄

“大家精要”丛书:郑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淑萍 著
图书标签:
  • 郑玄
  • 经学
  • 注疏
  • 汉代
  • 学者
  • 古籍
  • 经典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888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38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郑玄,字康成,东汉著名经学家、文献学家。本书讲述了郑玄师从马融、论战何休、讲学注经、数拒征聘等人生经历,以及他的主要成就,即创立“郑学”,终结汉代经学今文、古文之争,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孔融为其立“郑公乡”,诸葛亮以其思想治蜀,“三礼注”万世流传,他才著行卓,堪为天下知识分子之楷模。

作者简介

  周淑萍,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兼任中国辞书学会理事、陕西孔子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暨辞书编纂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中国思想史等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两宋孟学研究》《十三经辞典·孟子卷》等,合著《十三经辞典·礼记卷》《十三经导读》等。

目录

引言
第1章 早年郑玄矢志向学
一、遥遥先祖清白荣身
二、神童少年矢志向学
三、不求闻达问道天下
四、西入关中师事马融
第2章 中年郑玄讲学注经
一、归养双亲耕读讲学
二、飞来横祸遭遇党禁
三、隐修经业首重《周礼》
四、论战何休归宗古文
第3章 萍浮南北执着注经
一、不乐仕进数拒征聘
二、弃《春秋传》立郑公乡
三、萍踪漂浮执着注经
第4章 七十归老客死元城
一、七十归老益恩殉难
二、舌战袁绍客冷面驳应劭
三、夜梦孔圣病逝元城
第5章 思想要旨
一、天道观
二、政治论
三、法律论
第6章 学术成就及历史地位
一、齐整百家
二、校勘精审
三、注释精当
四、综考六艺
五、统一经学
附录
年谱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西入关中师事马融
  三年等待
  郑玄见到同学兼故友的卢植,告知来意。故友相托,卢植当然鼎力相助。在卢植的帮助下,郑玄达成愿望,成为马融门下的一名弟子。
  虽然已有了师徒的名分,可是要见到马融,当面请教,那就不容易了。前面说过,马融的学生虽然多,但只有少数高足弟子能够登堂入室。因为年老而高傲的马融上课方式很特别,他不是大班上课,也不是个别辅导,而是由他教授一些高材弟子,再由这些弟子转授其他弟子。所以,郑玄在马融门下,也只能听由马融的高足弟子讲课。这个情况整整持续了三年。其实,很可能马融都不知道他的门下还有郑玄这样一位学生。
  不过,郑玄这三年也没有虚度。能够跟马融门下那些高足弟子学习,相互切磋,也一定会有不少收获。事实上,马融门下那些高足弟子确实也非等闲之辈,卢植就是很好的例子。为了能更好地安心学习,郑玄在马融住处附近,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建简易庐舍,日夜苦读,不曾有一丝懈怠。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到汉桓帝延熹五年(162)。郑玄终于见到了马融。这一年,郑玄三十六岁,马融八十四岁。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因为这是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两位经学大师的会面,虽然此时马融声名远播,而郑玄还是汲汲无名。他们二人的相会,却起因于一个偶然事件。原来,博学的马融遇到难题了。
  马融虽然以古文经学见长,但是他对当时非常盛行的宣扬天人感应、吉凶征验的图纬之书也很感兴趣。读这一类书,需要有数学和天文学的知识,有一次马融与几位高足弟子在一起讨论图纬之术,演算浑天仪运行的轨迹。浑天仪是中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在演算过程中,有几道难题,马融与这几位高足怎么都无法解开。正在大家沮丧之时,一位同学说:有位郑玄擅长算术,或许能解。马融此时才知道他门下还有一位名叫郑玄的学生,立即命人召郑玄上楼。我们知道,郑玄在京都太学曾经学习和钻研过《三统历》和《九章算术》,而这些是演算浑天问题必备的知识,所以郑玄来后,提笔就将这些难题解开。郑玄太厉害了,马融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他轻而易举就解决了,郑玄的才华无疑让马融和他的那些高足弟子佩服之至,当然马融因此也记住了郑玄这位学生。
  大道东去
  因为几道难题的缘故,郑玄终于见到了苦等了三年的老师马融,而他也给马融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们不知道马融是否从此将郑玄当作高足弟子看待,也不知道郑玄是否可以像那些高材弟子一样可以在马融家里登堂入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郑玄自此以后可以不时见到马融,当面向马融请教问题。而马融也确实向郑玄亲自讲授了两本重要经典,一部是《周官经》,一部是《费氏易》。
  《周官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周礼》,是古文经。这部经典,在京都时,张恭祖老师已经给郑玄讲过,所以郑玄对《周礼》并不陌生,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依礼学水平而论,马融要高出张恭祖太多了,因为马融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礼学大师,他为礼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受马融影响,门下一些弟子在礼学方面也有相当不错的造诣,有的甚至成为大家,那位文武双全、品行高洁的卢植,就在礼学方面有自己的建树,他写有《礼学解诂》,成为汉代屈指可数的礼学家。而于郑玄来说,马融的讲授一定使他对《周官》以及其他礼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郑玄后来注解《周礼》,能够会通众家,做到精当精审,马融的传授和指导功不可没。
  《费氏易》,是古文经学研究《周易》的代表作。如前所言,围绕《周易》而形成的易学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复杂而博大的一种学问,其中又有不同分派。不同派别,其地位也不相同。汉代官方推崇的是京房他们这一派为代表的今文易学,所以太学课堂讲授的就是京房的《京氏易》。但是在民间,与今文易学相对立的古文易学,其实也实力雄厚,古文易学的代表人物是费直。费直,字长翁,是西汉东莱人,非常擅长卜筮。费直讲授的《易经》,人们称之《费氏易》,因为是用古文字书写,所以又称为《古文易》。东汉学习费直《古文易》的人很多,而且一些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如陈元、郑众、马融等都讲授《费氏易》,他们一度上疏朝廷,要求将《费氏易》列为官学,因为老对手今文经学派强烈反对,所以没有成功。费直是东莱人,所以宽泛一点说,他应该是郑玄的同乡。郑玄先前在太学曾跟随第五元先老师学习过今文《京氏易》,不过这位同乡费直的古文《费氏易》还真没学过,所以这次蒙马融老师亲自讲授《费氏易》,郑玄不仅通晓了今文易学,也通晓了古文易学,郑玄后来的易学独成一家,在马融门下学习古文易学应当是重要机缘。
  郑玄向马融学习,所谓教学相长,术业有专攻,马融老师有时候有些问题也不得不向郑玄请教。有一次,马融又有几个难题不能开解。他将这几道难题交给了弟子,很快,郑玄解出五题,卢植解出三题。郑玄的聪敏和博学,让他的同学佩服不已,老师马融也由衷感叹,他对卢植说:“我与你都赶不上郑玄啊!”
  日光如梭,转眼四年又过去了,郑玄在马融门下的学习时间总计已有七年。这七年间,郑玄的学问突飞猛进,如果说前面在太学的学习、问学中原名儒,是郑玄学问量的积累,那么在马融门下七年,郑玄的学问则有了质的飞跃,郑玄的学术水平与思想认识都跃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郑玄后来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注释,以及郑氏学的创立,无不得益于马融。马融之学是郑氏学问的重要学术基因。马融培养弟子数以千计,而能登堂入室的高材生也仅有五十余人,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卢植、郑玄。卢植后来在仕途发展,官至中郎将,对东汉政治有一定影响;郑玄则远离官场,著书讲学,精益求精,终成为一代大儒,对中国思想学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此时,郑玄已经整整四十岁。四十岁是孔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而郑玄经过这么多年刻苦学习,全天下那些无论知名、不知名的学者、大儒,他都无一遗漏、尽其所能地向他们虚心求教,而全天下最负盛名的马融老师学问的精髓,他也已知晓其中玄奥,所以郑玄此时学问所达到的高度,当真天下无有几人能及,而放眼全天下,郑玄也可以自信地说:天下再无可学之人。
  既然如此,郑玄可以回家了,因为家中双亲已经老迈,而他也已离家二十年了。打定主意,他前来向老师马融辞行。马融拉着郑玄的手说:“大道东矣,子勉之。”意思是说,你回家乡,我所传承的思想学术一定会被你带向东方,你要继续努力,永不懈怠。郑玄走后,马融多次对他的高足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郑玄这位学生离开以后,我的学问也就被他带到东方发扬光大了。马融没有看错,随着郑玄东归,一颗耀眼的新星就此冉冉升起在东方,星光不仅照亮了汉末浑浊的学术天空,也成为后来两千年中国不断变幻的学术界的一抹永恒之光。
  郑玄东归这一年,马融溘然长逝,终年八十八岁。人世间的事情,有时真是神妙莫测,冥冥之中,似乎真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人们的分分合合,马融、郑玄师徒二人的相见与相别,就是如此。不过马融可以无憾了,因为郑生此去,“大道东矣”。
  ……

《儒家思想的源流与演变:先秦至魏晋的思潮纵览》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自发轫之初至魏晋玄学兴盛这一漫长历史阶段中的核心流变、内部争鸣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以时间为轴线,兼顾思想脉络的内在逻辑,详细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奠基工作,重点阐释了孔子、孟子、荀子在“仁义礼智信”等核心范畴上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他们对理想人格和治国方略的构建。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秦汉之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儒家地位的塑造,尤其关注汉代经学的确立过程,包括对《五经》的诠释体系、今古文之争的实质,以及董仲舒如何将儒学改造以适应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求。 进入魏晋时期,面对王朝更迭和士人群体的精神困境,本书细致描摹了儒学如何受到玄学(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冲击与渗透。通过对王弼、何晏等人的思想进行考察,分析了儒家“名教”观念与玄学“自然”思潮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探讨了儒学在这一转型期如何保持其生命力,并间接催生了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个体生命价值、政治伦理与自然哲学的深刻对话。 全书结构严谨,论证详实,力求在宏观把握时代脉络的同时,不乏对关键文献和思想节点的精微解读。 --- 第一章:儒家学说的肇始与早期形态(先秦时期) 1.1 礼乐文明的背景与孔子的思想重塑 本章首先追溯了周代“礼乐制度”的衰落及其对思想界的冲击,指出孔子(前551—前479年)思想的产生,是对社会秩序重建的迫切回应。重点阐述了孔子如何以“仁”为核心,建构起一套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政治伦理体系。对“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原文进行细致辨析,揭示了其由家庭伦理推及社会政治的内在路径。同时,分析了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塑造标准,及其在教育实践中对“学”与“思”关系的强调。 1.2 孟子的仁政理想与性善论的哲学基础 本节聚焦孟子(前372—前289年)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拓展。着重论述其“性善论”的哲学基石——“四端”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并剖析了“扩充之”的实践路径。随后,详细分析了孟子提出的“仁政”学说,包括“保民而思赏,亲民而思派”的治理理念,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价值排序。对孟子与梁惠王等诸侯的辩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展现了其积极入世、坚持道义的政治勇气。 1.3 荀子的经世致用与性恶论的社会建构 本章对比分析了与孟子形成鲜明对立的荀子(约前313—前238年)的思想体系。重点阐释荀子“性恶论”的逻辑起点——人性的固有欲望与社会资源有限性的冲突,并由此推导出“礼法”作为规范和教化的必要性。详细解读了荀子对“礼”的定义,即“法度”、“效法”与“别理”的统一体,强调后天学习(化性起务)在个体完善和国家治理中的决定性作用。对比孟荀,揭示了早期儒家内部在人性论和治理方法上的分野。 --- 第二章:汉代的官方化与经学体系的固化 2.1 儒学在秦亡后的复兴与地位确立 本章概述了秦朝焚书坑儒对儒家经典的破坏,以及汉初“黄老之学”的暂时主导地位。重点探讨了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的建立与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左右)的政治理念如何促成了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的过程。分析了儒学如何成功适应了中央集权大一统帝国的统治需要。 2.2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儒学的神学化改造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详细梳理了董仲舒在吸收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构建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解释了“天人感应”如何成为维护君权神授、加强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工具。分析了其对“三纲五常”的进一步阐发,以及如何通过对《春秋》的“微言大义”解读,将儒学从一种道德哲学提升为一套涵盖宇宙论、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完备体系。 2.3 汉代经学的发展与学派纷争 本章考察了汉代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与研究,即“经学”的兴盛。详细区分了今文经学(重章句义理,多与谶纬相联系)与古文经学(重文字训诂,强调复古)之间的主要差异和争论焦点,并分析了二者在政治上的不同倾向。探讨了经学研究如何导致儒学在文本层面上的僵化,并为后来的思想转向埋下伏笔。 --- 第三章:魏晋之际的思潮转向与儒学的适应性挑战 3.1 汉末大乱与士人对正统哲学的反思 本章描述了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指出这使得传统儒家关于“礼治”和“道德感化”的有效性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分析了士大夫群体对僵化经学和虚伪名教的不满情绪,从而为新的思潮(如玄学)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 3.2 玄学的兴起与对儒家“名教”的冲击 本节深入探讨了魏晋玄学的核心议题,即对“有”与“无”、“名”与“实”的辩论。着重分析了何晏、王弼等人如何借老庄思想来批判汉代以来儒学中过于繁琐的章句和束缚人性的“名教”。阐释了玄学所追求的“自然”与儒家强调的“规范”之间的根本矛盾。探讨了玄学如何从对儒家外在体系的批判,转向对个体生命体验和精神自由的追求。 3.3 儒学在玄学思潮中的调适与折中 本章最后论述了儒家思想在面对玄学挑战时的自我调适策略。分析了竹林七贤中的部分人物,以及后来如裴頠、范宁等儒家学者,是如何试图在维护儒家伦理框架的同时,吸纳玄学的某些积极因素(如清谈、注重个体性情)。探讨了“三教(儒、释、道)合流”思潮的早期萌芽,以及儒学如何在保持其政治伦理核心地位的同时,开始向更具思辨性的方向发展。 结论:儒学体系的延续与奠基 本书总结了儒家思想在秦汉的官方确立和在魏晋的内部张力下的艰难转型,强调了这一历史阶段为宋明理学在新的哲学高度上重构儒学奠定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前提。儒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冲突、吸收与辩护中展现出其深厚的内在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套《大家精要》系列,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恰到好处的克制”。它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深入挖掘细节,什么时候应该宏观收束,什么时候应该用文学的语言来点缀,什么时候又必须回归历史的严肃性。它避免了过度解读,也没有流于肤浅的概述。比如在分析某位人物的政治失误时,作者往往会先铺垫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个人的性格缺陷。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调贯穿始终,使得我们对这些“大家”的评价更加立体和全面。购买这套书,绝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读过谁谁谁,而是真正希望通过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来审视和提升自己的认知框架。它像是一面精心打磨过的镜子,映照出历史的脉络,也折射出我们自身的影子。对于渴望进行深度自我教育的读者而言,这绝对是值得投入时间和金钱的一套佳作。

评分

我注意到,这个系列在选择解读对象时,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准:他们选的都是那些对后世产生了结构性影响的思想家或艺术家。这不是简单的“名气最大”,而是“影响最深远”。比如,在读了关于老子的那一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道法自然”在古代治理模式中的实际操作意义,它不只是一种哲学口号,更是一种应对复杂社会矛盾的智慧。书中对道家思想的梳理,采取了一种非常辩证的视角,既肯定了其超脱尘世的清高,也指出了其在入世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局限性。这种“不偏不倚”的分析角度,让人感觉非常可靠和公正。它没有一味地拔高或贬低,而是还原了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与通俗易懂的叙事手法相结合,使得即便是像道家这种高深莫测的学问,也能被普通读者所接纳和消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平衡。

评分

苏轼那本的笔法则明显轻快了许多,显然是适应了苏大文豪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性情。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从他在翰林院的意气风发,到被贬谪黄州的窘迫与自得,再到晚年定居常州的平和淡然,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变化都被作者捕捉得丝丝入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苏轼诗词的解读,并非简单地做文学分析,而是将他的艺术成就与其人生际遇紧密绑定。比如,当写到他“也无风雨也无晴”时,作者没有停留在对词句的赞美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超然心境是如何在一次次政治打击中淬炼出来的。它成功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偶尔也会为柴米油盐烦恼,却总能在大道上找到慰藉的鲜活形象。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即便是不太熟悉宋词的读者,也会被苏轼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它成功地将一位历史巨匠拉下了神坛,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人”的伟大之处。

评分

这套《大家精要》系列,在装帧设计上也透露着一种低调的精致感。我手中的那几本,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而温润的感觉,完全不像市面上那些廉价的普及读物。字体排版疏朗有致,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于“精要”二字的认真态度——不仅内容要精,形式也要合乎“大家”风范。在我看来,阅读体验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一本好书的形态必须与其承载的思想重量相匹配。这套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让阅读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更像是一种仪式感的回归。我甚至愿意将它们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偶尔取出来翻阅几页,那种触摸书页的触感,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相比起那些追求花哨封面的书籍,这种沉稳内敛的设计,反而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评分

这部《大家精要》系列,单看书名就觉得气势不凡,想必是想为读者提炼出那些“大家”毕生的精华所在。我最近恰好读了其中几册,比如关于孔子和苏轼那两本。孔子那本,写得尤为细腻,它没有陷入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叙事,而是更侧重于描摹孔子在不同历史境遇下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转折点。比如,书中对“仁”的阐释,就结合了大量的史料旁证,从周礼的演变到春秋礼崩乐坏的现实,一步步还原了孔子构建这个核心概念的艰辛与伟大。文字功力可见一斑,那种沉稳又不失灵动的笔调,仿佛让人能与这位至圣先师隔着千年对话。读完后,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不再是几个扁平的道德口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现实关怀的学说体系。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无疑是当下快餐式阅读中难得的一股清流,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去思辨。即便是对传统文化略有了解的人,也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感悟,尤其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方面,提供了极为深刻的借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