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制图(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环境工程制图(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环境工程
  • 工程制图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十三五规划
  • 环境科学
  • 绘图
  • 工程图学
  • 专业课程
  • 大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93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1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7
字数:31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环境工程制图》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1 《环境工程制图》内容工程制图密切结合环境工程相关案例,填补环境教材空白
2 《环境工程制图》环境工程专业课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除了学习常规的工程制图知识外,还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制图知识,拓展学习环境工程制图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实践中直接、灵活地运用。
3 《环境工程制图》努力体现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特色,本着“精选内容、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培养能力”的原则,满足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需求。

内容简介

《环境工程制图》共分为十章,内容主要包括制图基础知识,点、线、平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轴测投影图,形体的表达与组合体视图,环境工程布置图,环境工程设备图,环境工程装配图,环境工程CAD制图基础。
《环境工程制图》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张杭君,杭州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兴趣包括纳米材料的生态毒效应、典型环境污染物生态风险、细胞行为毒理学、生物修复技术以及水处理技术等。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主持完成地方服务项目16项,与企业合作完成水处理和大气污染治理工程项目6项。入选杭州师范大学首批优 秀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项目和杭州市131人才计划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收录22篇(一区7篇,二区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现为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并且为为SCI源期刊《Chemosphere》、《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lution Research》和《Aquatic Toxicology》等审稿人。

多次被授予浙江省学生社团优 秀指导教师、杭州市教育局系统优 秀教师、杭州师范大学教学十佳、杭州师范大学受学生欢迎社团指导老师、杭州师范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杭州师范大学优 秀学科竞赛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荣获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1项,省级特等奖等奖项10项。课题组毕业学生超过6人荣获杭州师范大学Reach奖学金,2人分别进入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环境工程制图课程的性质和地位1
1.2环境工程制图课程的任务和要求1
1.3环境工程制图课程的学习方法1
1.4环境工程制图课程的主要内容2
1.5常用环境工程制图图样种类要求2
第2章制图基础知识3
2.1制图国家标准概述3
2.2图纸幅面3
2.3绘图比例4
2.4图线5
2.5字体6
2.6尺寸标注7
2.7剖面区域9
第3章点、直线、平面的投影10
3.1投影基础知识10
3.1.1投影方法10
3.1.2投影图的形成10
3.1.3投影图的特性11
3.2点的投影12
3.2.1点的两面投影12
3.2.2点的三面投影12
3.2.3点的相对位置13
3.3直线的投影14
3.3.1直线的投影14
3.3.2特殊位置直线14
3.3.3一般位置直线16
3.3.4两直线的相对位置17
3.3.5两直线垂直18
3.4平面的投影19
3.4.1平面的表示方法19
3.4.2特殊位置表面19
3.4.3平面上的点与直线21
3.5直线与平面的相对位置22
3.5.1平行22
3.5.2相交24
3.5.3垂直25
3.5.4最大倾斜线27
第4章立体的投影29
4.1平面立体的投影29
4.1.1棱柱29
4.1.2棱锥30
4.2曲面立体的投影30
4.2.1圆柱30
4.2.2圆锥31
4.2.3圆球31
4.3立体表面的点32
4.3.1平面立体表面的点32
4.3.2曲面立体表面的点33
4.4立体表面的线36
4.4.1平面立体表面的直线36
4.4.2曲面立体表面的直线37
4.5截交线39
4.5.1概念39
4.5.2基本性质39
4.5.3平面立体的截交线40
4.5.4曲面立体的截交线40
4.6相贯线44
4.6.1概念44
4.6.2基本性质44
4.6.3相贯线的分类44
4.6.4相贯线的画法45
第5章轴测投影图48
5.1轴测投影图基本知识48
5.1.1术语48
5.1.2轴测图的分类48
5.1.3三种常用轴测投影图的轴间角和轴向伸缩系数49
5.2正等轴测投影图50
5.2.1点的正等轴测图51
5.2.2平面立体的正等轴测图51
5.2.3曲面立体的正等轴测图52
第6章形体的表达与组合体视图54
6.1形体的表达方法54
6.1.1视图54
6.1.2剖视图57
6.1.3断面图65
6.2组合体视图概述67
6.2.1三视图的形成67
6.2.2三视图的特性和投影规律68
6.3组合体的形体分析69
6.3.1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69
6.3.2组合体的组合形式69
6.3.3组合体的表面连接方式71
6.4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72
6.4.1形体分析72
6.4.2选择主视图72
6.4.3布置图面进行绘图73
6.4.4绘制底稿73
6.4.5检查并描深复核74
6.5组合体的尺寸标注75
6.5.1标注尺寸的基本要求75
6.5.2几何体的尺寸标注76
6.5.3组合体的尺寸分析77
6.5.4标注尺寸的方法和步骤77
第7章环境工程布置图81
7.1平面布置图和立面图81
7.1.1平面布置图81
7.1.2立面图(高程图)82
7.2系统控制图和工艺流程图85
7.2.1系统控制图85
7.2.2工艺流程图85
7.3管道布置图101
7.3.1管道布置图的种类和内容101
7.3.2管道布置图的规定101
7.3.3管道布置图的绘制103
第8章环境工程设备图107
8.1环境工程设备图概述107
8.2水处理工程常用设备图112
8.2.1物理法污水处理设备112
8.2.2化学法污水处理设备112
8.2.3生化法污水处理设备125
8.2.4物理化学法污水处理装置125
8.3大气处理工程常用设备图132
8.3.1除尘设备132
8.3.2脱硫脱硝设备133
8.4噪声控制常用设备133
8.4.1吸声材料133
8.4.2隔声材料133
8.4.3消声材料140
第9章环境工程装配图141
9.1环境工程装配图概述141
9.1.1装配图的作用141
9.1.2装配图的内容141
9.1.3装配图的种类144
9.2环境工程装配图的表达方法144
9.2.1规定画法144
9.2.2特殊表达画法145
9.3环境工程装配图的绘制146
9.3.1装配图的尺寸标注146
9.3.2技术要求146
9.3.3装配图上零部件的序号和明细栏147
9.3.4常见装配结构147
9.3.5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148
9.4环境工程装配图的阅读153
9.4.1读装配图的方法和步骤153
9.4.2读装配图时需注意问题153
第10章环境工程CAD绘图基础155
10.1计算机制图概述155
10.1.1硬件构成155
10.1.2计算机绘图软件155
10.2绘图环境设置156
10.2.1命令执行方法156
10.2.2数据输入方法156
10.2.3图形单位设置157
10.2.4图形界限设置157
10.2.5图形设置的基本规定157
10.3绘图显示控制158
10.3.1图形缩放158
10.3.2图形移动158
10.3.3栅格操作159
10.3.4正交功能159
10.3.5对象捕捉159
10.4基本绘图160
10.4.1点的绘制160
10.4.2线的绘制161
10.4.3正多边形的绘制方法161
10.4.4椭圆的绘制161
10.4.5圆的绘制161
10.5尺寸标注161
10.5.1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定161
10.5.2尺寸标注的样式162
10.5.3编辑尺寸标注163
10.6图形和文字编辑164
10.6.1编辑对象164
10.6.2编辑图案179
10.6.3图形设置181
10.6.4文字样式185
10.6.5创建表格188
10.6.6块操作190
参考文献196

精彩书摘

前言
本书汲取近年来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了编者长期从事环境工程设计工作和环境工程制图专业教学的心得体会编著而成。适用于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类课程教学之用。
本书编写时,注意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对环境工程类专业制图教学的新要求,广泛听取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体现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特色,本着“精选内容、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培养能力”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不断改进和创新。
根据教育部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在完成了基本和常规的教学内容后,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课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除了学习常规的工程制图知识外,还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制图知识,拓展学习环境工程制图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实践中直接、灵活地运用。
参与本书工作的有李文兵、王彬浩和王士运等同志,本书由张杭君任主编。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许多同志的帮助,许多教师对本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前言/序言

本书汲取近年来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们长期从事环境工程设计工作和环境工程制图专业教学的心得体会编写而成,适用于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类课程教学之用。
编写本书时,注意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对环境工程类专业制图教学的新要求,广泛听取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体现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特色,本着“精选内容、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培养能力”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根据教育部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及环境工程专业课学习的需要,在完成了基本和常规的教学内容后,让学生除了学习常规的工程制图知识外,还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制图知识,拓展学习环境工程制图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实践中直接、灵活地运用。
本书由张杭君任主编,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有李文兵、王彬浩和王士运等。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许多同志的帮助,许多教师对本书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和时间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8月
现代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导论 本书聚焦于当代建筑设计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居环境的质量提升与生态责任的平衡。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从宏观规划理念到微观技术应用的多个层面,旨在为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学生和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前瞻性的学习资源。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设计哲学 第一章:全球化语境下的建筑反思 本章首先审视了21世纪初以来全球化对建筑形态与功能带来的深刻影响。探讨了文化交流、技术迭代以及社会结构变迁(如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对建筑需求提出的新要求。重点分析了“地方性”(Genius Loci)在国际化浪潮中的坚守与重塑,强调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不可替代性。引入了批判性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的核心思想,指导读者如何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深入挖掘和弘扬本土建筑的精髓。 第二章:可持续设计的核心理念与伦理基础 可持续性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现代建筑的基石。本章详细阐述了“三维可持续性”——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环境维度侧重于资源消耗最小化、废弃物管理和生态修复;社会维度关注社区活力、可达性、包容性以及对使用者身心健康的贡献;经济维度则探讨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在决策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布伦特兰报告、里约宣言等关键文件的梳理,确立了建筑师应有的生态伦理观。 第三章:从被动式到主动式设计策略的演进 本章深入解析了建筑节能的两个主要路径。首先,详细介绍了被动式设计(Passive Design)的原理,包括场地分析、自然通风组织(穿堂风、烟囱效应)、遮阳体系设计(深挑檐、格栅、植物遮阳)和自然采光优化。随后,转向主动式策略,探讨了高效能暖通空调系统(HVAC)、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PV)和光热(T)集成系统的最新发展,并讨论了智能建筑管理系统(BMS)如何实现能源使用的实时监控与优化。 第二部分:建筑形态与空间组织 第四章:形态生成与参数化设计 本章介绍了当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形态生成方法。重点介绍了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如何利用算法和节点编程(如Grasshopper、Dynamo)来探索复杂几何形态及其性能模拟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参数化在优化结构效率、立面遮阳系数以及空间流线方面的潜力。讨论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强调设计直觉与技术工具的平衡。 第五章:高性能表皮系统与材料创新 建筑表皮是环境控制的第一道防线。本章详尽分析了现代幕墙系统的分类(单元式、构件式、双层呼吸式幕墙),并着重讨论了高性能玻璃技术(如低辐射Low-E涂层、智能电致变色玻璃)的应用。材料方面,引入了新型可持续材料的研究进展,如再生混凝土、竹材复合材料、自修复材料以及低碳足迹的保温隔热材料,并评估了它们在不同气候带的适用性。 第六章:空间流线组织与人体工程学 高质量的空间体验源于对流线和尺度的精准控制。本章基于人因工程学原理,规范了公共空间、办公空间、居住空间以及交通空间的流线组织原则,强调无障碍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强制性要求。通过对尺度、比例和韵律的分析,指导读者如何创造既高效又富有人文关怀的内部环境。特别关注了混合功能建筑中不同流线交叉点的设计策略。 第三部分:技术集成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第七章: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BIM已成为现代工程项目的标准工作流程。本章超越了BIM的基础建模概念,深入探讨了其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从概念设计阶段的能耗分析(IEQ模拟)、结构分析,到施工阶段的工程量精确提取与进度模拟(4D),再到运营阶段的设施管理(FM)。强调跨专业数据接口和模型信息集成的重要性,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交付。 第八章:水资源管理与雨洪利用 鉴于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本章将水视为关键资源进行管理。详细介绍了分散式雨水收集系统(Rainwater Harvesting)的设计参数,包括集水面积计算、水质净化路径(物理过滤、生物滞留)及回用标准(绿化浇灌、冲厕)。同时,探讨了绿色基础设施(GI)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作用,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人工湿地,以减轻城市内涝并补充地下水。 第九章:建筑废弃物最小化与循环经济 本章从设计源头控制建筑废弃物。系统介绍了“摇篮到摇篮”(Cradle-to-Cradle)设计理念在建筑中的实践。探讨了如何通过标准化构件设计、预制装配(DfMA)技术,以及易于拆卸和材料回收的设计策略,来最大化建筑物的材料价值。最后,对建筑碳足迹的量化评估方法(LCA)进行了介绍,为实现净零能耗(Net-Zero Energy)和净零碳排放(Net-Zero Carbon)目标提供了技术路径。 第四部分:城市尺度与未来展望 第十章:城市形态中的微气候调控 本章将设计视野从单体建筑拓展至城市街区尺度。分析了建筑群布局、街道几何形态(峡谷效应)对城市风场、日照和热环境的影响。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建筑高度、间距比的科学控制,结合植被覆盖和水体设置,来改善城市热岛效应(UHI),创造宜人的公共空间气候。 第十一章:弹性设计与韧性城市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强风暴、热浪),建筑和城市系统必须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本章提出了“韧性设计”(Resilience Design)的概念,探讨了如何通过冗余系统设计、材料的耐久性选择以及功能的多样性配置,使建筑能够在遭受冲击后快速恢复或维持基本功能。 第十二章:智能城市与人本科技的融合 展望未来,本章讨论了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如何与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探讨了如何利用传感器网络收集实时环境数据,驱动建筑系统进行自我优化,实现能源使用的精细化管理。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响应迅速、资源高效、以人为本的智慧人居环境。 本书特色: 理论与案例并重: 穿插大量国际及国内最新的获奖建筑案例,用以阐释复杂理论的实际应用。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生态学、热力学、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 实践导向: 每章末附带“设计挑战与分析练习”,鼓励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适用对象: 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致力于提升设计水平的注册建筑师、工程师和规划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绝对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我之前用过几本类似的教材,常常是理论堆砌,等到真正需要动手实践时,却发现找不到对应的工作流指南。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在不同工程阶段会遇到的所有制图挑战。无论是初期的场地规划草图,还是后期的精细化施工图,它都给出了清晰的路径指引。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图幅管理和图层规范化的章节,这些内容看似枯燥,却是保证项目资料长期可维护性的关键。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的工作流程变得更有条理,不再是零散地处理单个图纸,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宏观、更系统化的方式来管理整个项目的图纸集,极大地减少了返工和沟通成本。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少有那种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而是直奔主题,句式简练有力,充满了工程师特有的精确感。阅读过程中,你会感觉到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对行业规范的深刻理解。例如,在描述某些国际或国内制图标准差异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客观中立,既指明了通用原则,也清晰标注了地域性的特殊要求,为我们在跨区域合作的项目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严谨且富有条理的叙事风格,使得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专业训练。它不仅仅是一本传授技能的书,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读者对待工程信息的严谨态度和职业操守,这一点对于任何想在这个领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深沉的蓝调搭配着清晰的白色字体,立刻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纸张质量所打动,触感厚实而平滑,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图例和线条,也毫无模糊之感。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做得非常出色,图文的穿插自然流畅,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特别是那些关键概念的解释部分,作者似乎花了不少心思去设计视觉层次,用不同的字体粗细和色块来突出重点,让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作为一本工具性质的教材,它在细节上的打磨,真的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递质量的重视。我翻阅了其中关于基础制图规范的部分,发现它非常系统化,从最基本的图层管理到高级的渲染技巧,都有详尽的步骤说明,这对于我们这类需要长期在工程领域进行图纸绘制和解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教材抱持着一种比较功利的态度,就是希望能快速找到解决特定制图难题的方案。但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系统阅读后,我发现它在理论基础的构建上非常扎实,这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工程制图的难点往往源于对底层原理理解不透彻,比如投影关系、剖切面的选取原则等。这本书对这些基础理论的阐述,采用了非常直观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大量使用对比图和动态示意图(虽然是静态印刷的,但通过布局也能感受到其动态性),有效地帮助我“看见”了那些抽象的空间关系。这套理论体系的建立,使得我在面对不熟悉的复杂管网系统图时,也能迅速地建立起正确的空间认知,这对于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是决定性的。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一种新的三维建模软件,发现市面上很多教程都过于侧重软件操作本身,而缺乏将这些技术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的深度分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则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位资深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思考”着去画图,而不是仅仅学习“如何”画图。我特别欣赏它引入的那些案例研究,它们不仅仅是展示最终成果,更重要的是剖析了从原始数据到最终交付图纸的全过程中的设计决策点。例如,在处理水处理流程图时,书中不仅展示了标准的符号,还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在特定节点需要采用某种视角的表达方式,这对于培养我们工程思维的严谨性至关重要。这种深度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操作手册”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工程可视化逻辑的专著,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