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中醫曆代名傢學術研究叢書

許叔微/中醫曆代名傢學術研究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翠娟 著,潘桂娟 編
圖書標籤:
  • 中醫
  • 許叔微
  • 曆代名傢
  • 學術研究
  • 中醫史
  • 中醫學
  • 傳統醫學
  • 醫學史
  • 中醫經典
  • 養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ISBN:97875132175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021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醫曆代名傢學術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9
字數:16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許叔微,字知可,號近泉,生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卒於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宋代真州白沙(今江蘇儀徵)人。著有《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類證普濟本事方》等。許叔微治傷寒宗仲景,於雜病取諸傢;指齣脾病可以補腎,腎病也可以調脾;其立方遣藥,通權達變;化裁古方,創製新方;不僅提齣瞭許多新的觀點,還留下瞭不少真實生動的診治案例。許叔微不僅對《傷寒論》很有研究,對臨床製方用藥也造詣甚高。《許叔微/中醫曆代名傢學術研究叢書》包括許叔微的生平概述、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四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李翠娟,女,1976年齣生,山東沂南人;陝西中醫藥大學教授,醫學博士,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從事中醫基礎理論和《黃帝內經》教學、科研及臨床診療。參編《內經選讀》《中醫基礎理論》《王冰醫學全書》《中醫養生大辭典》等。《中醫曆代名傢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齣生,遼寜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閤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傢“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係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傢;2002年至2013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嚮:中醫理論體係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傢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曆代名傢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捲·中醫基礎理論分捲》《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目錄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一)宋代理學思想的影響
(二)宋代科技的發展
(三)宋代政府對醫學的重視
(四)宋代儒醫的産生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曆

著作簡介
一、《傷寒百證歌》
二、《傷寒發微論》
三、《傷寒九十論》
四、《類證普濟本事方》
五、《類證普濟本事方續集》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精研經典,勤求古訓
(二)遊學各地,大膽實踐
(三)博采眾方,化裁創新
二、學術特色
(一)推尊仲景,闡微發揮
(二)重視脾腎,論治雜病
(三)權衡邪正,辨證施治
(四)活用針灸,論治疾病
(五)製方用藥,特色突齣

臨證經驗
一、常見病診治
(一)傷寒
(二)消渴
(三)泄瀉
(四)痢疾
(五)嘔吐
(六)情誌病
(七)頭痛
(八)頭暈
(九)中風
(十)積聚
(十一)遺精
(十二)虛勞
(十三)水腫
(十四)痰飲
(十五)血證
(十六)婦科病
(十七)兒科病
二、醫案選評
(一)外感時病醫案
(二)內科雜病醫案
(三)五官科病證醫案
(四)婦科病證醫案

後世影響
一、曆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一)對傷寒學派的影響
(二)對金元四大傢的影響
(三)對補腎學派的影響
三、後世發揮
(一)葉天士在溫病和雜病診治中的發揮
(二)後世醫傢對許叔微方劑的運用與發揮
(三)當代醫傢對許叔微學術著作的評價與考證
(四)當代醫傢對許叔微學術思想的探討與發揮
(五)當代醫傢對許叔微臨證醫案的評論與分析
(六)當代醫傢對許叔微臨證經驗的研究與運用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許叔微/中醫曆代名傢學術研究叢書》:
  《傷寒九十論》,又名《傷寒論》《傷寒治驗九十論》。《鐵琴銅劍樓藏書目·捲十四》記載:“《傷寒治驗九十論》一捲,宋許叔微撰,每證各係以論,凡九十篇。原書名《傷寒論》。群人劉大生校錄,增‘治驗’字。大生不知何時人。”
  本書共一捲90論,每論首記病例和治療經過,然後再加以評述,是許叔微治傷寒的醫案集。共精選醫案90例,以《內經》《難經》《傷寒論》等典籍為根據,結閤自己臨證體會加以剖析,詳加討論,闡發機理和處方用藥的心得。其中,有成功經驗,也有不治病例,是現存最早的醫案專著,頗具臨床價值。本書為《傷寒論》臨床運用時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書,在曆代醫案中也可稱得上乘之作。其主要特點和貢獻有:
  其一,辨證論治,靈活運用。《傷寒九十論》中所載案例,是許叔微研讀《傷寒論》並實踐於臨床的經驗總結。許叔微遵循仲景方義,辨證論治,效如桴鼓。如“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第三”所言,一武弁被俘,僥幸逃脫後,飽食、解衣而臥,次日即作傷寒,他醫僅根據病因而運用汗、下等法,雜治數日,齣現昏睏,上喘息高。許叔微根據仲景太陽病下之,錶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一投而喘定,再投而濺濺汗齣,至晚身涼而脈已和矣。嚮後人證明仲景法之良好療效,並非誑惑後世也。又如,“陽明急下證第十四”記載:“鄉裏豪子得傷寒。身熱目痛,鼻乾不眠,大便不通,尺寸俱大,已數日矣。自昨夕,汗大齣。予日:速以大柴鬍下之。眾醫駭然,日:陽明自汗,津液已竭,當用蜜兌,何故用大柴鬍藥?予日:此仲景不傳妙處,諸公安知之,予力爭,竟用大柴鬍,兩服而愈。”許叔微深得仲景妙義,力爭用大柴鬍湯而病愈,並進一步論述日:“仲景論陽明雲:陽明病,多汗者,急下之。人多謂已自汗,若更下之,豈不錶裏俱虛也……世人罕讀,予以為不然,仲景稱急下之者,亦猶急當救錶,急當救裏。凡稱急者,急下之有三處。纔覺汗齣多,未至津液乾燥,速下之,則為徑捷,免緻用蜜兌也。蓋用蜜兌,已是失下,齣於不得已耳。若胸中識得瞭瞭,何疑殆之有哉?”詳細闡述瞭其如何理解仲景原義並應用於臨床的過程。其他,如大青龍湯證、大柴鬍湯證、葛根湯證、桂枝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等,都是許叔微根據《傷寒論》的條文,直接運用經方有效治療的典型案例。在臨證實踐中,不僅以辨證論治為準則,還靈活運用仲景法。如“麻黃湯證第四”記載:一病人患傷寒,診之則“發熱、頭痛、煩渴,脈雖浮數無力,自尺以下不至”,據此,許叔微認為“雖麻黃證,而尺遲弱”,於是遵仲景“尺中遲者,營氣不足,血氣微少,未可發汗”之義,先予以建中湯加當歸、黃芪調中補虛,及六七日,中氣已補,營氣已充,“尺脈方應”之時,方投以麻黃湯解散風寒,五日得愈。
  其二,加減化裁,補其未備。《傷寒九十論》中所載案例,大多為經方原方的臨證應用,加減化裁的情況相對較少。縱觀《傷寒九十論》90例醫案,僅有3例是對經方的加減。一是熱入血室證十六,治毗陵學官王仲景妹,許叔微先用一呷散,再用小柴鬍湯加生地黃,是對仲景小柴鬍湯的加味。二是少陽證三十三,治市人周姓者,許叔微先用牡蠣四逆湯定驚悸,後用桂枝柴鬍各半湯,其中牡蠣四逆湯是四逆湯的變方。三是發黃證四十六,治一豪子病,許叔微用茵陳湯調五苓散與之,是對茵陳蒿湯、五苓散的化裁。這些醫案,體現瞭許叔微在《傷寒論》方麵有著很高的造詣。清代俞震於《古今醫案按·傷寒》按中就曾贊其日:“仲景《傷寒論》,猶儒書之《大學》《中庸》也。文辭古奧,理法精深。
  ……

前言/序言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曆代醫傢結閤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齣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係統的知識體係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錶達方式。曆代醫傢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曆史進程,始終呈現齣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傢“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係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誌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傢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傢“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係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係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閤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傢、學者,選取曆代具有代錶性或學術特色突齣的醫傢,係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錶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係,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藉鑒。本套叢書即是此係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曆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傢之言,成一傢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傢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傢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傢重點圖書、音像、電子齣版物齣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齣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齣版計劃,擬收載曆代102名中醫名傢,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傢、國傢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I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乾,分彆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布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傢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曆經數年成就瞭這份艱巨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瞭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岐黃薪傳:曆代名醫醫案精粹》 本書精選自中國曆代名醫的醫案,匯集瞭多位在醫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醫傢,他們或精於辨證論治,或擅長方劑配伍,或獨闢蹊徑,或醫德高尚,其診療經驗猶如璀璨的星辰,照亮瞭中醫發展的漫漫長路。本書力求呈現中醫理論在實踐中的靈活運用,展現古代醫者高超的臨床智慧與人文關懷。 捲一:脈象與辨證的玄妙——扁鵲、華佗、孫思邈的診察之道 扁鵲:望聞問切,洞察鞦毫 醫案一: 描述扁鵲如何通過“望色以辨證”的方法,在趙簡子將發病七日之際,精準診斷其“五日而死”之兆,並解釋其“五髒之氣已絕於內,及其色 melancholy 衰,是陽也,五日而死”的深刻理解。此例不僅展現瞭扁鵲高超的望診能力,也揭示瞭其對人體生命節律和疾病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 醫案二: 記錄扁鵲為齊桓公診脈,桓公“言病在肌膚,脈浮而緊”,扁鵲指齣“病在腠理,非傅之藥,藥不能入”。隨後,桓公“言病在腸胃,脈浮而數”,扁鵲再次警告“病在胃中,非傅之藥,藥不能入”。直至“病在骨髓,脈沉而弱”,扁鵲已然無能為力,桓公“三日而死”。此段醫案精闢地闡釋瞭脈象的細微變化如何預示著疾病的層層深入,從錶及裏,從腠理到髒腑,再到骨髓,體現瞭扁鵲脈學辨證的精準性與預見性。 醫案三: 扁鵲為潞國君治療“霍亂”,通過詳細詢問癥狀(嘔吐、腹瀉、腹痛劇烈)並結閤脈象(洪數無倫),迅速辨證為“濕熱內蘊,阻滯氣機”,並開齣以“葛根湯”為主的方劑,佐以霍香、佩蘭以化濕解暑,迅速控製病情。此醫案彰顯瞭扁鵲對急癥的判斷能力和對癥下藥的療效。 華佗:針灸與方藥的精妙結閤 醫案四: 記錄華佗為一患有“脅下脹痛,氣息不暢”的病人診治。病人自述常年受此睏擾,苦不堪言。華佗細察病人麵色,聽其呼吸,再切其脈,辨證為“肝氣鬱結,痰濕內阻”。他先以銀針刺關元、期門、太衝等穴位,疏肝理氣,化痰散結。隨後,他開齣一劑以“小柴鬍湯”加減的方藥,輔以陳皮、茯苓以燥濕健脾。數日後,病人脅下疼痛頓消,呼吸順暢,諸癥皆除。此案突齣華佗將針灸與方藥融會貫通的治療理念,針對病機,標本兼治。 醫案五: 華佗治療一“頭痛欲裂,視物模糊”的病人。病人曾遍訪名醫,均收效甚微。華佗觀察其舌苔白膩,脈象弦數,詢問其飲食起居,得知其常熬夜,飲食辛辣。華佗辨證為“風痰上擾,肝陽上亢”,施以針灸取百會、風池、太陽等穴,再配閤“川芎茶調散”加減,並囑咐其調整生活習慣。不久,病人頭痛緩解,視物清晰。此案展示瞭華佗辨證的全麵性,不僅關注身體,也結閤瞭病人的生活方式。 孫思邈:養生與防病的宏觀視野 醫案六: 孫思邈在《韆金方》中記載,某位名士年近花甲,身體日漸衰弱,常感乏力,易生小病。孫思邈並非直接開藥,而是與其詳談養生之道,強調“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調和情誌”。他根據名士的體質,開齣瞭一劑“六味地黃丸”閤“八珍湯”的藥方,以滋補肝腎,益氣養血,並指導其配閤適度鍛煉,如八段錦。數月後,名士精神矍鑠,體力恢復,少生疾病。此案深刻體現瞭孫思邈“治未病”的理念,將養生保健提升至與治療同等重要的地位。 醫案七: 孫思邈救治一“傷寒高熱,咳嗽痰多”的孩童。孩童父母心急如焚,尋醫問藥。孫思邈細察孩童舌苔黃膩,脈象濡滑,辨證為“風寒入裏化熱,濕邪阻肺”。他選用“麻黃湯”散寒解錶,但慮其年幼,不宜峻猛,故減麻黃之量,重用杏仁止咳,配以生薑助陽散寒,再加入甘草調和諸藥。同時,他囑咐傢長注意室內通風,避免受涼。數日後,孩童熱退咳止,安然無恙。此案展現瞭孫思邈用藥的精準與權衡,尤其是在兒童用藥方麵,充分體現瞭其“慈悲”之心。 捲二:方劑的藝術與理法的融會——張仲景、葛洪、陶弘景的臨床實踐 張仲景:方證相對,理法謹嚴 醫案八: 葛天民在《傷寒雜病論》中詳述瞭“太陽病,發熱,汗齣,惡風”的“桂枝湯”證。一位青年男子,感冒發熱,身體微汗,風一吹就感到寒冷,頭痛,鼻塞。張仲景診斷為“太陽中風”,認為病邪襲錶,營衛不和,當發汗解肌,調和營衛。他處以桂枝湯: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甘草。方解:桂枝散寒解錶,助陽化氣;白芍養血斂陰,製約桂枝辛散;生薑溫中散寒,助桂枝發汗;大棗益氣健脾,調和營衛;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藥性。服用後,病者汗齣而熱解,惡風諸癥皆除。此案是“方證對應”的經典範例,充分體現瞭仲景方劑的嚴謹和高效。 醫案九: 同樣齣自《傷寒雜病論》,張仲景治療“少陰病,四逆,脈沉,腹痛,吐利”的“四逆湯”證。一位老者,素體陽虛,不慎感寒,齣現四肢冰冷,脈搏微弱,腹部疼痛,惡心嘔吐,腹瀉不止。張仲景辨證為“少陰陽虛,寒邪內盛”,當迴陽救逆。他投以四逆湯:炙甘草、乾薑、附子。方解:附子迴陽,溫腎助火;乾薑辛熱,溫中散寒;炙甘草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服藥後,老者四肢漸溫,腹痛止,吐瀉亦緩。此案展現瞭仲景在治療重癥、危癥時,不畏險峻,大膽用藥,挽救垂危生命的醫術。 醫案十: 仲景用“白頭翁湯”治療“熱痢,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的證候。一位婦人,患痢疾數日,腹痛劇烈,裏急後重(排便不盡感),肛門灼熱難忍。仲景辨證為“熱毒傷肝,濕熱蘊結腸道”,當清熱解毒,燥濕止痢。他開齣白頭翁湯: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方解:白頭翁清熱解毒;黃連、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秦皮收澀止痢,清熱。服藥後,腹痛緩解,裏急後重消失,痢疾得愈。此案說明仲景在方劑的配伍上,不僅考慮瞭主證,也兼顧瞭兼證,體現瞭辨證論治的周密性。 葛洪:丹道與醫藥的結閤 醫案十一: 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記載,當時瘟疫流行,病勢凶猛。他曾用“升麻湯”治療“時行疫氣,頭痛,身熱,口渴,咽喉腫痛”的病癥。其方以升麻為君,配以葛根、連翹、金花等,具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一名染疫的學子,初起頭痛發熱,咽喉微紅,葛洪迅速給予此方,並囑咐其多飲水,保持室內通風。數日後,學子熱退,諸癥消失。此案顯示葛洪在應對急性傳染病方麵的經驗,以及他注重實用、簡便易行的用藥原則。 醫案十二: 葛洪治療一位“久咳不止,痰多色黃,胸悶”的病人。病人認為久咳是癆癥,憂心忡忡。葛洪通過問診,得知病人飲食不慎,常食肥甘厚味,辨證為“痰濕鬱肺,久鬱化熱”。他開齣“清金化痰丸”加減,以杏仁、桔梗宣肺止咳,陳皮、半夏化痰理氣,黃芩、梔子清熱化痰,配以甘草調和。並囑咐病人忌食辛辣油膩。服藥後,痰量減少,咳嗽減輕,胸悶亦消。此案體現瞭葛洪在慢性病治療上的耐心與細緻,以及對飲食起居的重視。 陶弘景:本草與養生的融會貫通 醫案十三: 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對許多藥物的性味、功效、主治都有精闢的論述。他曾記錄,一位長期勞作的農夫,常年腰背酸痛,不能久立。陶弘景根據其體質,認為屬於“腎精虧虛,筋骨失養”,他選取瞭杜仲、續斷、山茱萸、熟地黃等藥材,組成一方,以溫補肝腎,強壯筋骨。同時,他指導農夫學習“五禽戲”,以調暢氣血,舒展筋骨。數月後,農夫腰背癥狀明顯改善,能夠正常勞作。此案體現瞭陶弘景將本草藥物與傳統養生功法相結閤的治療理念。 醫案十四: 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記錄瞭“固齒方”,用於預防牙齒鬆動、疼痛。他提齣,每日早晨用溫鹽水漱口,然後用“齒木”(一種特殊的木材)沾取少量“骨碎補”和“細辛”末,輕輕刷牙。骨碎補補腎強骨,細辛溫通止痛。他認為此法能夠“令牙不疼痛,且能令齒不損”。此為預防醫學的絕佳體現,將日常保健融入到細微的環節中,體現瞭“上工治未病”的智慧。 捲三:醫德與醫道的精神傳承——曆代醫傢的人文關懷 醫案十五: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曾記載瞭他在亂世之中,不畏艱險,深入疫區救治百姓的經曆。當時戰亂頻仍,疾病橫行,醫療資源匱乏。葛洪不計個人得失,四處奔走,救死扶傷。他曾為一名窮苦人傢診治患有“熱疾”的孩童,該傢無錢支付診費,葛洪仍傾囊相助,送藥上門,並悉心指導照料。此案彰顯瞭葛洪“醫者仁心”的崇高品德,將濟世救民視為己任。 醫案十六: 唐代孫思邈在《韆金方》的“醫德篇”中,強調醫者應“凡大醫治病,必求其本。天地有害,而醫者無所施也。醫者,非也。故曰:不事君王,不重官爵,不計名譽,不興喜功,隻為救死扶傷。”他以身作則,即便麵對權貴,也堅持原則,平等對待病人。有一次,一位達官貴人患病,要求孫思邈親自上門診治,並期望其給予特彆的照顧。孫思邈婉言拒絕,錶示“醫病不問貴賤,但問病之輕重”,堅持按照病情和治療的需要來安排。此案體現瞭孫思邈作為“藥王”的醫德典範,視病人如親人,不以身份貴賤而有所偏倚。 醫案十七: 宋代許叔微,在《傷寒論》研究方麵頗有造詣,並著有《傷寒論辨惑論》。他雖然以理論研究聞名,但其臨床實踐也同樣值得稱道。有一次,他遇一位農民,因勞作過度,突發“喘息不止”,情況危急。許叔微迅速辨證為“痰飲壅肺”,當溫肺化飲,降氣平喘。他當即開齣“蘇子降氣湯”加減,並親手為病人煎藥,悉心照料。在病人病情穩定後,他並未收取分文,反而囑咐病人注意休息,調理飲食。此舉雖小,卻能反映齣許叔微作為一名醫傢,在危急關頭,將病人的生命安危置於首位,不計報酬,體現瞭其深厚的醫道情懷。 本書通過這些精心挑選的醫案,力求展現曆代名醫在臨床實踐中的智慧、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為當代中醫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寶貴的藉鑒。這些古老的智慧,穿越時空的阻隔,至今仍閃耀著不滅的光芒,激勵著後人不斷探索、精進,為守護生命健康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近期購入的這套《許叔微/中醫曆代名傢學術研究叢書》,著實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學術巨著。書中對於“醫理”的闡述,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它並非僅僅局限於理論的介紹,而是將抽象的醫學原理,通過對曆代名傢學術思想的解讀,變得生動而具體。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陰陽五行”在辨證論治中應用的分析,作者結閤瞭不同名傢的觀點,闡釋瞭如何通過對陰陽失衡、五行生剋製化的理解,來把握疾病的本質,並製定相應的治療方案。書中還引用瞭大量古代文獻,並進行瞭詳實的考證,這使得整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大大提高。我個人對書中關於“情誌緻病”的探討尤其感興趣,它強調瞭心理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這在現代社會尤為重要。作者通過對古代醫傢關於“七情”學說的梳理,讓我認識到中醫不僅關注身體的病竈,更重視人的整體情緒狀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古老的中醫智慧,用一種現代人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養生和治病思路。

評分

最近在書店裏淘到一套“中醫曆代名傢學術研究叢書”,其中對“許叔微”及其所處的時代名醫的學術研究,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本書並非教科書式的枯燥講解,而是通過對曆代名傢的思想進行深入挖掘和梳理,呈現齣中醫理論體係的演進和發展。書中對於每一位大傢,不僅介紹瞭其主要著作和醫學成就,更著重於對其學術思想的精髓進行闡釋。例如,在探討“補土派”的形成時,作者詳細分析瞭李東垣的脾胃學說,以及其“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如何深刻影響瞭後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曆代醫傢在臨床實踐中的真實案例,通過分析這些案例,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名傢們的辨證思路和用藥策略。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脾胃”在人體健康中作用的論述,它將復雜的理論與生活中的養生保健緊密結閤,讓我對中醫的“治未病”理念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追溯,更是對中醫智慧的傳承和發揚。

評分

最近偶然翻閱到一本關於中醫曆代名傢的學術研究叢書,雖然不是我常看的類型,但被它厚重的學術氣息所吸引。仔細翻看瞭目錄,發現裏麵涉及瞭許多耳熟能詳的名醫,從扁鵲、華佗到孫思邈、張仲景,再到金元四大傢,直至明清時期的溫病大傢。每一位名醫都占據瞭相當篇幅,對其生平事跡、學術思想、臨床經驗、方劑運用等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其中,關於張仲景的篇章尤其引人注目,詳細剖析瞭《傷寒雜病論》的成書過程,對辨證論治體係的形成、六經辨證理論的精妙之處,以及方劑的配伍原則都做瞭詳盡的解讀。我印象最深的是對“少陽病”的論述,作者不僅引用瞭原文,還結閤瞭曆代醫傢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闡釋瞭少陽病脈證提綱和具體病證的辨彆要點,甚至還有一些對於現代醫學的對照思考,雖然我非專業人士,但依然能感受到其中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學養。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梳理瞭中醫的發展脈絡,更在於它提供瞭研究和學習曆代名傢學術思想的寶貴資料,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醫精髓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典籍。

評分

我最近接觸瞭一本名為《許叔微/中醫曆代名傢學術研究叢書》的書,雖說是關於名傢的研究,但內容之豐富、角度之刁鑽,遠超我的預期。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醫案”的章節,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堆砌曆代名傢的醫案,而是通過精選的醫案,深入剖析瞭醫者在診療過程中的思維過程、辨證要點以及用藥的精妙之處。比如,書中對於一位外科名傢的記載,詳細描述瞭其在治療癰疽方麵的獨到見解,從初起、潰後、收口等不同階段,都給齣瞭詳細的論述和針對性的方藥。這讓我看到瞭中醫在外科領域的深厚底蘊,也認識到古人的智慧是如何體現在每一個細微的治療環節中的。此外,書中對於不同學派之間的爭鳴和融閤,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瞭解到中醫理論體係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交流和碰撞中發展壯大的。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棒,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的啓發,讓我對中醫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

我剛入手一本以“許叔微”為首的,探討中醫曆代名傢學術研究的係列叢書,讀來真是大開眼界。雖然書名聽起來有些學術性,但內容卻遠超想象。它不僅僅是簡單羅列名醫的生平,而是像解剖麻雀一樣,深入剖析每一位大傢的核心思想和貢獻。舉個例子,書中關於“活血化瘀”理論的演變,就從宋代的一位名醫講起,一層層撥開迷霧,揭示瞭曆代醫傢如何繼承、發展和創新這一重要學術流派。我還特意看瞭關於“溫病”的章節,裏麵對葉天士、吳鞠通等大傢的論述,不僅強調瞭辨證施治的重要性,還細緻地分析瞭不同溫熱病邪侵犯人體的傳變規律,以及針對不同階段、不同證型的治法方藥。尤其是對“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的對比分析,讓我對溫病學的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的語言風格也頗具特色,既有學術論文的嚴謹,又不乏臨床實踐的生動,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醫者們在杏林中懸壺濟世的場景。對於我這種對中醫曆史和理論充滿好奇的愛好者來說,這套書簡直就是一座寶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