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中醫經典文庫

本草求真/中醫經典文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黃宮綉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本草
  • 經典
  • 中醫藥
  • 傳統醫學
  • 養生
  • 古籍
  • 醫學
  • 中藥
  • 本草綱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ISBN:9787800895951
版次:3
商品編碼:1221761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醫經典文庫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8-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6
字數:28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草求真/中醫經典文庫》為清·黃宮綉撰,成書於清乾隆三十四年。全書共十捲,輯藥520種主要在《本草綱目》基礎上對本草闡真摘要,辨僞訂訛,發前人所未發,是一部非常實用的本草專著,便於初學者使用。
  本次校注,以清乾隆三十九年文奎堂刻本為底本,以光緒四年荊郡務本堂刻本等為校本,精校細注。可供中醫、中藥工作者參閱。

目錄






精彩書摘

  《本草求真/中醫經典文庫》:
  溫散
  熱氣久積於中,自當清涼以解;寒氣久滯於內,更當辛溫以除,故溫散之味,實為中虛寒滯所用也。然中界乎上下之間,則治固當以中為主,而上下亦止因中而及,是以溫以守內而不凝,散以行外而不滯,溫散並施,而病不緻稍留於中而莫禦矣。第不分辨明晰,則治多有牽混不清。如縮砂密、木香、香附、乾薑、半夏、鬍椒、吳茱萸、使君子、麥芽、鬆脂,皆為溫中行氣快滯之味。然縮砂密則止暖胃快滯,木香則止疏肝醒脾,香附米則止開鬱行結活血通經,半夏則止開痰逐濕,乾薑則止溫中散寒,鬍椒則止溫胃逐痰除冷,吳茱萸則止逐肝經寒氣上逆腸胃,使君子則止燥胃殺蟲,麥芽則止消榖磨食,鬆脂則止祛風燥濕,而有不相兼及者也。(溫中。)至於溫中而兼及上,則有如蓽撥之散胸腹寒逆,藿香之醒脾闢惡寬胸止嘔,菖蒲之通心開竅醒脾逐痰,玄鬍索之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安息香之通活氣血,各有專司自得之妙。(溫中兼上。)溫中而兼及下,則有如益智之燥濕逐冷、溫腎縮泉,蛇床子之補火宣風燥濕,蒺藜之祛肝腎風邪,大小茴之逐肝腎沉寒痼冷,各有主治獨得之趣。(溫中兼下。)溫中而兼通外,則有草果之溫胃逐寒、闢瘴闢瘧,蘇閤香、樟腦、大蒜、山奈、甘鬆、排草之通竅逐邪殺鬼,白檀香之逐冷除逆以引胃氣上升,良薑、紅豆蔻之溫胃散寒,艾葉之除肝經沉寒痼冷以迴陽氣將絕,鬍荽之通心、脾、小腹闢惡發痘,煙草之通氣爽滯、闢瘴除惡,白芥子之除脅下及皮裏膜外之風痰,石灰之燥血、止血、散血,烏藥之治氣逆胸腹不快,各有其應如響之捷。(溫中兼外。)溫中而至通上徹下,則有如丁香之泄肺暖胃、燥腎止呃,川椒之補火溫髒除寒殺蟲,各有氣味相投之宜。(中兼上下。)若使溫中獨見於上,則有如草豆蔻之逐胃口上之風寒、止當心之疼痛,薰草之通氣散寒闢惡止痛,其效俱不容掩。(溫中獨見於上。)且溫中而獨見於上下,則有如薤之通肺除痹,通腸止痢,其效又屬不冺。(溫中獨見於下。)其一溫中,而氣味各殊,治效各彆,有不相同如此。然綉竊謂溫中之味,其氣兼浮而升,則其散必甚。溫中之味,其氣必沉而降,則其散甚微。溫中其氣既浮,而又錶裏皆徹,則其散更甚而不可以解矣。是以,丁香、白蔻之降,與於草豆蔻、白檀之升,絕不相同,即與縮砂密之散,木香之降,亦且絕不相似。良薑氣味過散,故止可逐外寒內入,而不可與乾薑溫內同比。藿香氣味稍薄,故止可除臭惡嘔逆,而不可與木香快滯並議。烏藥微徹下,治氣甚於香附,故為中風中氣所必需。
  ……

前言/序言

  中華醫藥源遠流長,中醫藥理論博大精深,學說紛呈,流派林立,要想真正理解、弄懂、掌握和運用她,博覽、熟讀曆代經典醫籍,深人鑽研,精思敏悟是必經之路。古往今來,凡是名醫大傢,無不是在熟讀精研古籍名著,繼承前人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厚積薄發、由博返約而成為一代宗師的。
  故此,老一輩中醫藥專傢都在各種場閤呼籲“要加強經典學習”;“經典是基礎,傳承是關鍵”。國傢有關行政部門也非常重視,在《國傢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就明確將“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確立為中醫藥領域的優先主題,國傢中醫藥管理局啓動瞭“優秀中醫臨床人纔研修項目”,提齣瞭“讀經典,做臨床”的口號。我們推齣這套《中醫經典文庫》,也正是為瞭給廣大中醫學子閱讀中醫經典提供一套係統、精良、權威,經得起時代檢驗的範本,以倡導研讀中醫經典之風氣,引領中醫學子讀經典、用經典,為提高中醫理論和臨床水平打牢根基。
  本套叢書具有以下特點:①書目權威:叢書書目先由全國中醫各學科的學科帶頭人、一流專傢組成的專傢指導委員會論證、篩選,然後經專傢顧問委員會審核、確定,均為中醫各學科學術性強、實用價值高,並被曆代醫傢推崇的代錶性著作,具有很強的權威性;②版本精善:在現存版本中精選其中的最善者作為底本,讓讀者讀到最好的版本;③校勘嚴謹:聘請具有深厚中醫藥理論功底、熟諳中醫古籍文獻整理的專傢、學者精勘細校,最大限度地還原古籍的真實麵貌,確保點校的高質量。
  在叢書齣版之際,我們由衷地感謝鄧鐵濤、硃良春、李經緯、餘瀛鰲等顧問委員會的著名老中醫、老專傢,他們不顧年邁,熱情指點,讓我們真切感受到老一輩中醫藥工作者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摯愛之心;我們還要感謝專傢指導委員會的各位專傢和直接參與點校整理的專傢,他們不辭辛苦,兢兢業業,一絲不苟,讓我們充分領略到中醫專傢的學者風範。這些都將激勵我們更加努力,不斷進取,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貢獻齣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好作品。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2007年1月
《醫林集粹:古今醫案匯編》 凡例 本書名曰《醫林集粹》,旨在搜羅古今醫林之中,堪稱精粹之案,匯而成冊。所輯醫案,力求真實可靠,療效確鑿,辨證論治之法,尤為詳審。編者不揣淺陋,勉力為之,期能裨益後學,共探岐黃之奧。 捲一·內科雜癥 第一案·咳嗽 患者,男,年七十有二。素患咳嗽,綿延數載,每逢寒冷尤甚。夜間痰多,色白而稀,胸悶氣短,咳則頭暈目眩。麵色萎黃,舌淡苔白,脈虛細。 辨證:此屬肺虛痰飲,寒邪內伏。年高體弱,久咳傷氣,肺失宣降,痰飲內停。 治法:溫肺化飲,降氣止咳。 處方: 炮附子 10剋 (先煎) 炙甘草 6剋 乾薑 10剋 細辛 3剋 五味子 6剋 款鼕花 10剋 紫菀 10剋 桔梗 6剋 半夏 10剋 茯苓 10剋 陳皮 6剋 用法:上藥武火煎煮,日二服。 醫案詳析:患者年高氣虛,故辨為虛證。痰白而稀,色白主寒,稀者為飲,故曰痰飲。寒邪內伏,與痰飲相搏,故咳嗽而胸悶。咳則頭暈,乃氣虛上逆之象。舌淡苔白,脈虛細,均屬虛寒之證。 治以溫肺化飲,乃因其寒飲內停。降氣止咳,乃治標之法。方中炮附子、乾薑、細辛,辛溫大熱,能溫肺散寒,化除沉寒之飲。炙甘草、五味子,甘酸收斂,一則扶正氣,一則止咳定喘。款鼕花、紫菀、桔梗,甘辛,能潤肺止咳,豁痰開結,且桔梗能載藥上行,直達病所。半夏、陳皮、茯苓,乃二陳湯之意,燥濕化痰,理氣和胃,使痰無所附,氣得順暢。 患者服藥三劑後,咳嗽減輕,痰量漸少,胸悶亦緩。續服一月,諸癥皆除,復能安然入睡。 第二案·胃痛 患者,女,年三十有五。胃脘疼痛,已三月餘。痛時呈陣發性,胃部脹滿,噯腐吞酸,食欲不振。情緒不佳時,疼痛尤劇,且伴有胸脅脹痛。月經周期不調,量少色暗。舌紅苔薄白,脈弦。 辨證:此屬肝胃不和,肝鬱氣滯。情誌不暢,肝氣鬱結,橫逆犯胃,故胃痛脹滿,噯腐吞酸。肝鬱氣滯,亦可影響月經,故月經不調。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處方: 柴鬍 6剋 白芍 10剋 當歸 10剋 茯苓 10剋 白術 10剋 炙甘草 6剋 延鬍索 10剋 香櫞 6剋 佛手 6剋 僵蠶 5剋 用法:上藥水煎,日二服。 醫案詳析:患者情緒波動後疼痛加劇,且伴胸脅脹痛,肝氣鬱結之象甚明。胃脘疼痛,噯腐吞酸,食欲不振,乃肝氣犯胃之錶現。肝鬱日久,氣滯血瘀,故月經量少色暗。舌紅苔薄白,脈弦,亦為肝鬱氣滯之徵。 治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直中肝胃病機。方中柴鬍、白芍、當歸、白術、茯苓、炙甘草,乃逍遙散之意,重在疏肝解鬱,養血柔肝。延鬍索,乃活血止痛之良藥,善於止痛。香櫞、佛手,皆為理氣之品,且性味平和,可緩解肝胃氣滯之脹滿。僵蠶,性平,息風止痙,亦有散結止痛之功。 患者服藥兩周後,胃痛明顯緩解,脹滿感消失,噯腐吞酸亦減。月經周期逐漸恢復正常。繼續調治月餘,諸癥皆愈。 第三案·失眠 患者,女,年五十有三。失眠三年,常夜半驚醒,多夢易醒,心煩意亂,頭暈健忘。伴有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辨證:此屬肝腎陰虛,虛火擾神。年屆更年,肝腎陰液虧虛,陰虛陽亢,虛火內擾,故夜寐不安,心煩盜汗。 治法:滋補肝腎,清心安神。 處方: 生地黃 15剋 熟地黃 15剋 山茱萸 10剋 山藥 10剋 茯苓 10剋 丹皮 10剋 炒棗仁 10剋 柏子仁 6剋 遠誌 6剋 蓮子心 3剋 用法:上藥水煎,日二服。 醫案詳析: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均屬陰虛火旺之象。年五十有三,正值更年,肝腎陰虛尤為常見。虛火上擾心神,故失眠多夢。頭暈健忘,乃肝腎不足,精髓不能上榮所緻。 治以滋補肝腎,清心安神。方中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山藥,乃六味地黃丸之意,大補肝腎之陰。茯苓、丹皮,一則健脾利濕,一則清虛熱,亦為地黃丸之配伍。炒棗仁、柏子仁,皆為養心安神之品,棗仁能養心,柏子仁能潤腸通便,使心神得安。遠誌,能開心孔,交通心腎。蓮子心,味苦,能清心火。諸藥閤用,共奏滋陰降火,寜心安神之效。 患者服藥一個半月後,睡眠質量明顯改善,夜半驚醒減少,夢境亦趨於平和。潮熱盜汗之癥亦大為減輕。繼續調治,諸癥逐漸消退,精神亦轉佳。 捲二·婦科疑難 第一案·崩漏 患者,女,年四十六。月經周期錯亂,量時多時少,近半月來,經血淋灕不止,量多色暗,夾雜血塊,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細。 辨證:此屬脾腎虧虛,衝任不固。年屆經前期,腎氣漸衰,脾氣亦虛,故不能統攝血液。衝任二脈不固,經血失製,故崩漏不止。腎虛腰膝酸軟,氣血不足則頭暈心悸。 治法:益氣健脾,固衝止血。 處方: 黨參 15剋 黃芪 15剋 炒白術 10剋 茯苓 10剋 當歸 10剋 熟地黃 10剋 杜仲 10剋 煆牡蠣 15剋 (先煎) 煆龍骨 15剋 (先煎) 仙鶴草 15剋 艾葉炭 6剋 用法:上藥水煎,日二服。 醫案詳析:崩漏不止,量多色暗,屬血失統攝。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為水火之髒,兩者皆與衝任二脈密切相關。脾虛則氣不攝血,腎虛則衝任不固。年四十六,屬經前期,腎氣衰退,脾氣亦易虛。故辨為脾腎虧虛,衝任不固。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細,均為脾虛濕盛之徵。腰膝酸軟,乃腎虛之象。 治以益氣健脾,固衝止血。方中黨參、黃芪、炒白術、茯苓,健脾益氣,以固攝血液。當歸、熟地黃,養血益陰,以助衝任。杜仲,補腎強腰,亦能固衝任。煆牡蠣、煆龍骨,鹹寒,能固澀止血,且能潛陽定驚。仙鶴草,收斂止血之良藥,亦有益氣之功。艾葉炭,溫經止血。諸藥閤用,共奏益氣健脾,固攝衝任,止崩漏之效。 患者服藥三劑後,經血量明顯減少,淋灕漸止。續服兩周,經血完全停止。月經周期亦趨於正常。 第二案·癥瘕 患者,女,年三十九。腹部脹痛,觸之有硬塊,形似梅核,固定不移,經行腹痛加劇,血塊甚多。腰腹冷痛,神疲乏力。舌紫暗,苔白厚膩,脈沉澀。 辨證:此屬瘀血內停,癥瘕積聚。氣滯血瘀,痰濕內阻,結於胞宮,故成癥瘕。經行不暢,瘀血不去,新血又添,故疼痛加劇,血塊甚多。 治法: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處方: 莪術 10剋 (先煎) 三棱 10剋 (先煎) 當歸 10剋 赤芍 10剋 丹皮 10剋 桃仁 6剋 紅花 6剋 炮甲 5剋 (炒) 穿山甲 5剋 (炒) 香附 10剋 益母草 15剋 用法:上藥水煎,日二服。 醫案詳析:腹部硬塊,固定不移,經行腹痛加劇,血塊甚多,均為癥瘕之典型錶現。舌紫暗,脈沉澀,乃瘀血內停之象。腰腹冷痛,神疲乏力,屬氣滯血瘀,陽氣不足。 治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方中莪術、三棱,皆為破血通經之要藥,善於消癥。當歸、赤芍、丹皮、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兼能養血。炮甲、穿山甲,善於通經散結,搜剔癥瘕。香附,疏肝理氣,使氣行則血行。益母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諸藥閤用,力求破瘀散結,使癥瘕得以消除。 患者服藥二十劑後,腹部脹痛明顯減輕,硬塊亦有所縮小。經血塊亦減少,疼痛減輕。繼續調治三個月,腹部觸診已無明顯硬塊,諸癥皆愈。 捲三·兒科常見 第一案·疳積 患者,男,年三歲。麵色萎黃,形體消瘦,腹部脹大,青筋暴露。食欲不振,時而嘔吐,大便稀溏,夾有不消化食物。夜臥不安,磨牙吮指。舌淡苔白厚,脈細弱。 辨證:此屬脾胃虛弱,食積內停。喂養不當,脾胃受傷,運化失司,水榖精微不能吸收,積滯內生,故形體消瘦,腹脹青筋。脾胃虛弱,不能化物,故嘔吐泄瀉。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處方: 黨參 10剋 炒白術 8剋 茯苓 8剋 山藥 8剋 雞內金 5剋 (炒) 麥芽 10剋 (炒) 神麯 10剋 (炒) 萊菔子 6剋 陳皮 5剋 用法:上藥水煎,日二服。 醫案詳析:麵黃肌瘦,腹脹青筋,乃疳積之典型特徵。食欲不振,嘔吐泄瀉,乃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大便夾雜不消化食物,說明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夜臥不安,磨牙吮指,亦屬疳積之常見癥。舌淡苔白厚,乃脾胃虛弱,濕痰內生。脈細弱,氣血不足。 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導滯。方中黨參、炒白術、茯苓、山藥,健脾益氣,補益脾胃。雞內金,能消食健胃。麥芽、神麯,皆為消食之品,炒用增強健脾助消化之力。萊菔子,消食導滯,下氣。陳皮,理氣和胃。諸藥閤用,共奏健脾消食,導滯除積之功。 患者服藥一周後,食欲漸增,腹脹減輕,大便成形。繼續服藥半月,麵色紅潤,體格漸壯,諸癥皆愈。 捲四·外科雜病 第一案·無名腫毒 患者,男,年二十八。右臂齣現一紅腫結塊,初起如豆,逐漸增大,疼痛劇烈,皮色紅赤,灼熱。周圍淋巴結腫大,發熱惡寒。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此屬熱毒蘊結。外感風熱或濕熱之邪,蘊於肌錶,氣血阻滯,鬱而化熱,故紅腫熱痛。淋巴結腫大,發熱惡寒,乃邪盛正虛。 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處方: 金銀花 15剋 連翹 10剋 蒲公英 15剋 紫花地丁 10剋 皂角刺 10剋 穿山甲 5剋 (炒) 當歸 10剋 炙甘草 6剋 闆藍根 15剋 大黃 5剋 (後下) 用法:上藥水煎,日二服。外用如意金黃散敷患處。 醫案詳析:紅腫熱痛,乃熱證之象。腫塊逐漸增大,乃邪氣熾盛。皮色紅赤,灼熱,乃熱毒熾盛。淋巴結腫大,發熱惡寒,乃熱毒侵襲,正氣與邪氣相爭。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熱毒之徵。 治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方中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乃清熱解毒之常用藥,能清除體內熱毒。皂角刺、穿山甲,善於消腫散結。當歸,養血活血,助正氣。炙甘草,調和諸藥。闆藍根,清熱解毒,涼血。大黃,瀉熱解毒,通腑泄濁,後下以防其峻瀉傷正。外用如意金黃散,辛涼解錶,消腫止痛。 患者服藥三劑後,紅腫漸退,疼痛減輕,發熱亦退。腫塊逐漸軟化。繼續內服外敷,兩周後腫塊消散,愈閤如初。 捲五·雜病證治 第一案·頭痛 患者,男,年六十。頭痛如劈,呈搏動性,尤以午後為甚。頭暈目眩,視物模糊,口乾舌燥。舌紅苔少,脈弦細。 辨證:此屬肝陽上亢。情誌不暢,肝氣鬱結,久鬱化火,肝火挾肝陽上擾頭麵,故頭痛如劈,頭暈目眩。肝腎陰虛,水不涵木,亦可導緻肝陽上亢。 治法:平肝潛陽,滋水涵木。 處方: 生石決 30剋 (先煎) 生牡蠣 30剋 (先煎) 生龍骨 30剋 (先煎) 白芍 10剋 鈎藤 10剋 杜仲 10剋 山茱萸 10剋 熟地黃 10剋 菊花 10剋 決明子 10剋 用法:上藥水煎,日二服。 醫案詳析:頭痛如劈,搏動性,午後為甚,頭暈目眩,乃肝陽上亢之象。視物模糊,口乾舌燥,乃肝腎陰虛之錶現。舌紅苔少,脈弦細,亦為肝陽上亢,陰虛之兆。 治以平肝潛陽,滋水涵木。方中生石決、生牡蠣、生龍骨,皆能重鎮潛陽,平肝息風,使上亢之陽得以平息。白芍、鈎藤,柔肝熄風,降肝陽。杜仲、山茱萸、熟地黃,滋補肝腎之陰,以水涵木,使肝陽不緻上亢。菊花、決明子,疏散風熱,清肝明目。諸藥閤用,共奏平肝潛陽,滋水涵木,緩頭部不適之功。 患者服藥三劑後,頭痛明顯減輕,頭暈亦緩。續服兩周,諸癥皆除,頭目清爽。 後記 古今醫案,浩如煙海。編者搜集不易,亦深知個人學識有限,所輯醫案,或有疏漏之處,懇請方傢指正。編者之願,在於拋磚引玉,激發後學對中醫經典之研習熱情,共同為發揚光大中醫事業而努力。願本書能成為諸君案頭之良伴,助益診療,啓迪智慧。 ---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一: 我最近花瞭很長時間纔找到一本真正能讓我深入理解中醫理論的書,終於讓我遇到瞭《本草求真/中醫經典文庫》。這套書的編排方式真是太棒瞭,不像我以前看過的那些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過於淺顯易懂,缺乏深度。它的內容邏輯清晰,從基礎的理論知識開始,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更復雜的領域。我尤其喜歡它對病機、證候的闡述,非常細緻,並且結閤瞭大量的臨床實例,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每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理解和感悟。書中對藥物的講解也十分到位,不僅僅是列齣藥性、功效,更重要的是解釋瞭藥物之間的配伍原理,以及如何在臨床實踐中靈活運用。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與古代醫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精湛的醫術。這本書讓我對中醫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更加堅定瞭我要繼續深入研究中醫的決心。對於任何想要係統學習中醫、想要真正理解中醫精髓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門,打開瞭通往中醫智慧的殿堂。

評分

評價五: 我是一名正在攻讀中醫的在讀學生,這套《本草求真/中醫經典文庫》可以說是我學習道路上的“神助攻”。在學校裏,我們學習的教材雖然嚴謹,但有時會顯得有些枯燥,缺乏臨床的實踐感。而這本書,則將理論與實踐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它不僅詳細解釋瞭各種理論的來源和演變,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讓我們看到這些理論是如何在實際臨床中發揮作用的。我最受益的一點是,書中對辨證論治的分析,非常細緻入微。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如何辨證,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思考,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每次遇到疑難病例,我都會翻閱這本書,從中汲取靈感,尋找新的思路。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吸引人,它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融入瞭現代的錶達方式,讓我在閱讀時能夠産生強烈的共鳴。這本書讓我對中醫的學習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和成就感。對於所有正在學習中醫的學生來說,這本書都是必不可少的學習伴侶。

評分

評價四: 坦白說,一開始我選擇《本草求真/中醫經典文庫》並沒有抱太大希望,覺得市麵上中醫類的書籍已經很多瞭。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它深深吸引瞭。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平鋪直敘地講解理論,而是通過一種更加生動、更具畫麵感的方式,將中醫的精髓呈現齣來。仿佛我不是在閱讀一本書,而是在親身經曆一場中醫的實踐過程。書中對病癥的剖析,以及對治法的講解,都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辨。它不僅僅是關注疾病本身,更關注的是人,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治未病”的論述,以及如何通過調養身心來達到健康長壽的境界。這是一種非常超前的醫學理念,卻又在古籍中有著深厚的根基。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中醫的價值,它不僅僅是治病救人的工具,更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人生智慧。對於那些對中醫持懷疑態度,或者認為中醫已經過時的人,我強烈推薦他們閱讀這本書,相信一定會顛覆他們的認知。

評分

評價三: 我一直對古籍醫學著作情有獨鍾,但苦於很多古籍的閱讀難度較大,而且缺乏係統性的講解。《本草求真/中醫經典文庫》恰恰彌補瞭這一不足。它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時代感,卻又不過分艱澀,讀起來非常流暢。更重要的是,書中對原文的解讀深入淺齣,並且提供瞭大量的注釋和引申,讓我在閱讀經典的同時,也能輕鬆理解其深層含義。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概念的辨析,比如“邪氣”、“正氣”的不同層麵和相互關係,以及“陰陽五行”在不同病證中的具體體現。這些內容都經過瞭作者的深思熟慮,邏輯嚴謹,條理清晰。它不僅僅是文字的搬運,更是一種智慧的傳承。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學到瞭豐富的醫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學到瞭中醫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它讓我明白,中醫的博大精深,並非僅僅是記憶幾個方劑,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嚴謹的邏輯推理之上。這本書絕對是想要深入瞭解中醫經典,想要提升自身中醫素養的讀者必備的參考書。

評分

評價二: 作為一名中醫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提升自己臨床思維的書籍。《本草求真/中醫經典文庫》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這本書的文字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作者並非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述,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體會。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並沒有迴避中醫的難點和爭議,而是深入分析,給齣瞭閤乎情理的解釋。比如在討論一些疑難雜癥的治療時,書中提供的思路和方法,讓我茅塞頓開,感覺之前遇到的很多瓶頸都迎刃而解。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本“啓濛書”。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迴想起自己曾經遇到的病例,然後對照書中的理論進行分析,發現之前很多考慮不周的地方,現在都能豁然開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求真”精神,它鼓勵讀者去探究事物的本質,去追尋中醫的真諦。對於那些隻滿足於死記硬背方藥,而對中醫理論缺乏深入理解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他們實現突破的絕佳選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