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通往諾奬之路是難以預料的,諾奬得主之間是否存在共同的影響因素能解釋他們為何獲此成就?
☆ 他們的童年早熟嗎,他們生活在特權之下還是挑戰之中?
☆ 性彆的影響大嗎,天纔的性格都古怪嗎?
☆ 智力、堅持、創新和直覺在他們獲得成功的路上發揮瞭多大作用?
☆ 婚姻狀況對他們有影響嗎,有誰被諾奬評委會忽略瞭?
★ 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如何獲得諾奬給我們提供瞭一些啓示,但諾奬得主們成功的秘訣卻各不相同。
頭頂桂冠的諾奬得主們,他們中多少人有過被監禁、被流放或經受戰爭磨難的悲劇經曆?有人會拒絕諾貝爾奬嗎?《秘密:諾奬得主的布衣與光環》通過對諾貝爾奬獲得者們的人生經曆及其創作、研究進行分析,為我們開啓瞭探索人生哲學的大門。但是,他們成功的秘密似乎遠不止如此……
諾奬獲得者們拋開彆人所謂的經驗,不遵循所謂常理,他們可以做到在固有的基礎上,不斷地打破與掙脫條條框框的束縛,既不把經典的東西拋棄,又可以做到突破創新。想要生者論道、墓中稱尊不是那麼簡單,諾貝爾奬得主們用實際行動為我們展現瞭人類的至高智慧!凡是敢愛敢恨的人纔會有大為!敢付齣和敢捨棄也會有大為!這些學者和藝術傢們將想象力看成是生活的本質,他們專一、熱情而富有勇氣,並且富有高貴的人生理念與信仰!
大衛·普萊特,生於戰時的英國,畢業於牛津大學,1962年搬到加拿大。他教瞭4年的高中,然後完成瞭研究生學業。在成為全職作傢之前,他做瞭28年的教授。他的著作包括《不可能的事需要更長的時間:諾貝爾獲奬者講述的1000件明智的事情》等。他現在生活在加拿大安大略的金斯頓。
序
第一章 窮人纔知窮滋味
第二章 文化資本
第三章 失去父親的孩子
第四章 高學曆群體
第五章 希特勒的禮物
第六章 思考世界的方式
第七章 我們覺得你是個乾擾因素
第八章 關鍵時刻齣現的好老師
第九章 對教學的熱愛
第十章 史詩般的友誼
第十一章 你可能覺得我是個奇怪的小孩
第十二章 趁早結婚,彆離婚
第十三章 勇於冒險
第十四章 智力和直覺
第十五章 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第十六章 壓力下的優雅
第十七章 永不言棄
第十八章 我屬於俄國監獄
第十九章 流放的世紀
第二十章 戰爭年代
第二十一章 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切
第二十二章 沒有運氣就算瞭
第二十三章 所以我不再穿襪子瞭
第二十四章 血腥的災難
第二十五章 有爭議的諾貝爾奬
第二十六章 在我死後
第二十七章 成功的秘訣
參考文獻
索引
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奬之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抱怨說:“人們總是寫信問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該如何迴答呢?”諾貝爾奬自1901年設立以來,便被視為天賦的象徵,諾奬得主更被奉為各個領域的權威。相比之下,也有其他國際奬項奬金更為豐厚,但諾奬無疑是聲望最高的奬項。諾奬的曆史反映瞭人類從20世紀至21世紀早期的發展曆程,有的人因為發現瞭胰島素或器官移植手術而獲得生理學或醫學奬;有的人則因為為簽訂《凡爾賽和約》或為結束冷戰做齣貢獻而獲得和平奬。
諾奬得主被頻繁問及的另一個問題是:你是如何獲得諾貝爾奬的?邁剋爾·畢曉普為此寫瞭一本名為《如何獲得諾貝爾奬》的書,另一位獲奬者彼得·杜赫提,著有《通往諾貝爾奬之路》一書。喬治·比德爾提供的建議比較實用。在迴復加州理工的學生發來的賀電時,他寫道:“你們也能獲得諾貝爾奬。努力學習,尊重DNA,不抽煙不喝酒,遠離女人和政治。這就是我的法則。”羅伯特·勞夫林則不願意透露太多,他說:“如果我知道如何獲得諾貝爾奬,我肯定是再去得一個,而不會告訴你。”
如果通往諾奬之路是難以預料的,諾奬得主之間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的影響因素,能解釋他們為何能獲此成就?他們童年時生活在特權之下還是挑戰之中?他們童年時期早熟嗎?老師在他們的生活中發揮瞭重要作用還是他們自學成纔?性彆的影響大嗎?諾奬獲得者是獨立工作還是與他人閤作?智力、堅持、創新和直覺在他們獲得成功的路上發揮瞭多大作用?婚姻狀況對他們有影響嗎?有多少獲奬者親身經曆瞭災難、監禁、流放和戰爭?天纔的性格都古怪嗎?有人拒絕接受諾奬嗎?很多諾奬得主都同意多麗絲·萊辛所言諾奬是“一場血腥的災難”嗎?有誰被諾奬評委會忽略瞭?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如何獲得諾奬給我們提供瞭一些啓示,但諾奬得主們成功的秘訣卻各不相同。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33年齣生於瑞典。他在俄國長大,父親是當地一個炸藥生産商,但他四處旅行,曾在法國和美國居住多年。和父親一樣,阿爾弗雷德也參與炸藥生産,但他在其他領域也有很多發明,獲得瞭人造絲、人造革等350多項專利。他的主要發明是把硝酸甘油和惰性物質混閤以形成穩定的炸藥。一場爆炸曾炸毀瞭他的工廠,弟弟也在爆炸中不幸喪生。他認為炸藥是威力如此強大的武器,未來的戰爭將不可想象。炸藥很快被用於采礦和建築行業,這給諾貝爾帶來瞭巨額的財富。
諾貝爾終身未娶。他通曉瑞典語、俄語、法語、英語和德語,也創作小說、戲劇和詩歌。1895年,他在臨終之前立下遺囑,遺囑規定他的大部分財産用來投資成立基金會,基金會每年的利息分成五等份,其中一份授予在物理學領域做齣最重大發現或發明的人;一份授予在化學領域做齣最重大發現或進步的人;一份授予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做齣最重大發現的人;一份授予在文學領域創作齣具有理想傾嚮的最佳作品的人;一份授予在為各國團結友愛、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舉辦和推廣盡到最大努力或做齣最大貢獻的人。
每個奬項最多可以同時授予3人。1969年瑞典銀行增設瞭“瑞典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奬”,成為諾奬的第6個奬項。各個奬項的名稱通常簡寫為化學奬、經濟學奬、文學奬、生理學或醫學奬、和平奬和物理學奬。
奬項由4個機構分彆頒發,物理學奬、化學奬和經濟學奬由瑞典皇傢科學院頒發;位於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學院負責頒發生理學或醫學奬;瑞典文學院負責頒發文學奬;和平奬則由挪威議會頒發。每個機構都設有委員會負責提名獲奬人。除瞭瑞典政府指派的一名審計員外,諾貝爾基金會完全不受政府支配。
第一屆諾奬的奬金為15萬瑞典剋朗,在當時相當於一個瑞典教授20年的工資。諾貝爾的意圖是想讓獲奬者不用為生計發愁。奬金數額多年來一直沒有太大變化,但諾貝爾基金會在1946年獲得瞭免稅待遇,1953年又放開瞭投資規則,導緻其資本快速增長。2011年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總額約為31億瑞典剋朗。在2001—2011年,每個奬項的奬金為1?000萬瑞典剋朗。受市場狀況影響,2012年的奬金縮水至800萬瑞典剋朗,約閤122萬美元。獲奬者還會收到一份帶題詞的獲奬證書和一枚金質奬章。奬章為純金打製,直徑2.5英寸,在1991年可摺閤2萬瑞典剋朗,奬章的厚度隨黃金價格的波動而變化。
每年諾貝爾委員會都會發齣幾百份邀請選擇符閤資格的提名人。這些提名人包括業內知名教授、前諾奬得主和諾貝爾委員會成員。和平奬的提名人包括挪威議會議員、各國議會主要成員和國際法庭大法官。文學奬的提名人包括瑞典文學院成員、各國類似機構成員以及各國作傢協會主席。提名人不可提名自己獲奬。提名在每年的2月1日截止。現在每個奬項一般都會提名二三百人,委員會從中挑選齣一個最終候選人名單,然後再從最終候選人名單中選擇一名至三名獲奬者。提名和委員會討論全程保密,評選檔案50年後纔能解密。獲奬者名單在10月上旬公布。每年12月10日的諾貝爾忌辰日為頒奬日。頒奬儀式盛況空前,莊嚴華貴,並有王室成員齣席。除和平奬頒奬儀式在奧斯陸舉行之外,其他奬項的頒奬儀式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在12月10日的頒奬晚宴上,每位獲奬者都要發錶一段簡短的獲奬感言,如果奬項由多人共同獲得,其中一位獲奬者也要緻辭。在斯德哥爾摩,晚宴在可容納1300位賓客的市政廳舉行,晚宴的邀請函炙手可熱。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規定:
獲奬者有時會邀請前妻和現任妻子陪同自己一起赴宴。這種情況一旦發生,為瞭傢庭和睦起見,諾貝爾基金會會按照規定讓這些女士分開就座,以避免眼神上的交流。
在1979年的諾奬頒奬儀式上,物理學奬得主阿蔔杜勒·薩拉姆偕兩位妻子一同赴宴,帶來瞭一些禮儀上的麻煩。
按照規定,在頒奬儀式之前或之後的幾天,每位獲奬者都要發錶一篇主題演講。這項盛事給處於黑暗寒鼕的奧斯陸和斯德哥爾摩居民帶來瞭為期一周的狂歡。12月13日露西亞節當天,一位頭戴明亮蠟燭王冠的少女(後麵會跟著一個攜帶濕毛巾的助手,以防意外發生),帶領著唱頌歌的少女們把獲奬者從睡夢中喚醒。許多獲奬者都說,獲奬的體驗就像生活在童話裏。
在過去的144年裏,諾貝爾奬共授予瞭889位個人,還有25個組織獲得瞭和平奬。4人曾兩度獲得諾奬:瑪麗·居裏和萊納斯·鮑林、弗雷德裏剋·桑格以及約翰·巴丁。和平奬曾3次被授予紅十字會,兩次被授予聯閤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
坦白說,初次看到《秘密:諾奬得主的布衣與光環》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它可能是一本“揭秘”性質的書,像是要曝光一些所謂的“內幕”或者“不為人知的糗事”。但深入思考一下,諾貝爾奬的獲得者,他們本身就是公眾人物,他們的生活軌跡多少都會被關注。所以,我更傾嚮於理解這裏的“秘密”,可能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關於成功本質的探討。它或許會通過分析這些頂尖人物的成長經曆、思維模式、工作習慣,甚至是他們麵對失敗時的反應,來揭示一種普遍適用的成功法則,或者說,是一種超越時代、超越領域的、驅動他們不斷前行的內在動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幫助普通人也能在自己的領域內有所突破,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空洞的勵誌雞湯,而是有紮實案例支撐,有深刻洞察的智慧結晶。
評分看到《秘密:諾奬得主的布衣與光環》這個書名,我立刻被它所勾起的畫麵感所吸引。一邊是“布衣”,象徵著樸實、平凡、甚至可能帶有幾分寒酸的齣身或早期狀態;另一邊是“光環”,代錶著至高無上的榮譽、非凡的成就和耀眼的名聲。這兩者之間的巨大跨越,無疑是本書最核心的看點。我非常好奇,那些最終站在世界之巔的人物,在他們默默耕耘、無人問津的“布衣”時代,究竟經曆瞭怎樣的心路曆程?他們是如何在孤獨和質疑中堅持下來,最終綻放齣璀璨的“光環”的?這本書,我期望它能帶領我走進那些偉大靈魂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執著、他們的每一次進步和每一次跌倒。這不僅僅是對成功者的膜拜,更是一次關於成長和蛻變的深刻洞察。
評分《秘密:諾奬得主的布衣與光環》這個標題,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的名字,更是一種對人生探索的期盼。我常常思考,那些真正能夠做齣偉大貢獻,獲得世人尊敬的人,他們是如何看待“成功”的?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去審視“成功”背後的多元意義。它或許不僅僅是指代奬項的獲得,更是一種對人類精神的升華,一種對知識邊界的拓展,一種對社會進步的推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這些諾奬得主們,在他們各自的領域裏,是如何以一種“布衣”般謙遜而堅韌的態度,去探求真理,去追求卓越,最終,他們身上所散發齣的那種無可比擬的“光環”,究竟源自何處?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啓迪,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前進的方嚮。
評分《秘密:諾奬得主的布衣與光環》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天纔”與“努力”的討論。我一直覺得,那些獲得諾貝爾奬的人,他們身上一定有某種特彆之處,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但同時,我也相信“成功不是偶然的”。這本書,我希望它能幫我解答這個長久以來的疑問:究竟是天賦的占比更大,還是後天的刻苦訓練,甚至是某種獨特的“運氣”在其中扮演瞭關鍵角色?我希望它能跳齣二元對立的思維,去呈現一個更加復雜、更加 nuanced 的圖景。或許,那些“秘密”就藏在他們看似尋常的生活點滴中,藏在他們麵對挑戰時的韌性裏,藏在他們對未知事物永不熄滅的好奇心中。我想瞭解的是,他們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閃耀著“光環”的道路的。
評分這本《秘密:諾奬得主的布衣與光環》名字一聽就讓我充滿瞭好奇。諾貝爾奬,這個詞匯本身就代錶著人類智慧的巔峰,是無數科學、文學、和平領域的巨擘纔能企及的榮譽。而“布衣與光環”這個搭配,則暗示著這本書可能不隻聚焦於那些耀眼的成就,更會深入挖掘這些偉大人物在獲得榮譽之前,那些不為人知的平凡生活,甚至是掙紮與付齣。我一直在想,那些改變世界的發現,那些觸動靈魂的文字,那些推動人類進步的和平努力,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是天賦異稟的靈光乍現,還是日復一日的刻苦鑽研?是偶然的機遇,還是必然的堅持?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一把鑰匙,讓我期待著能夠打開通往這些偉大靈魂深處的大門,去瞭解他們從“布衣”成長為“光環”的過程,去探尋那些隱藏在他們成功背後的,最真實、最動人的秘密。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能夠啓發我的東西,也許是某種思維方式,也許是一種麵對睏難的態度,總之,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