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通往诺奖之路是难以预料的,诺奖得主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影响因素能解释他们为何获此成就?
☆ 他们的童年早熟吗,他们生活在特权之下还是挑战之中?
☆ 性别的影响大吗,天才的性格都古怪吗?
☆ 智力、坚持、创新和直觉在他们获得成功的路上发挥了多大作用?
☆ 婚姻状况对他们有影响吗,有谁被诺奖评委会忽略了?
★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如何获得诺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但诺奖得主们成功的秘诀却各不相同。
头顶桂冠的诺奖得主们,他们中多少人有过被监禁、被流放或经受战争磨难的悲剧经历?有人会拒绝诺贝尔奖吗?《秘密:诺奖得主的布衣与光环》通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研究进行分析,为我们开启了探索人生哲学的大门。但是,他们成功的秘密似乎远不止如此……
诺奖获得者们抛开别人所谓的经验,不遵循所谓常理,他们可以做到在固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打破与挣脱条条框框的束缚,既不把经典的东西抛弃,又可以做到突破创新。想要生者论道、墓中称尊不是那么简单,诺贝尔奖得主们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展现了人类的至高智慧!凡是敢爱敢恨的人才会有大为!敢付出和敢舍弃也会有大为!这些学者和艺术家们将想象力看成是生活的本质,他们专一、热情而富有勇气,并且富有高贵的人生理念与信仰!
大卫·普莱特,生于战时的英国,毕业于牛津大学,1962年搬到加拿大。他教了4年的高中,然后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在成为全职作家之前,他做了28年的教授。他的著作包括《不可能的事需要更长的时间:诺贝尔获奖者讲述的1000件明智的事情》等。他现在生活在加拿大安大略的金斯顿。
序
第一章 穷人才知穷滋味
第二章 文化资本
第三章 失去父亲的孩子
第四章 高学历群体
第五章 希特勒的礼物
第六章 思考世界的方式
第七章 我们觉得你是个干扰因素
第八章 关键时刻出现的好老师
第九章 对教学的热爱
第十章 史诗般的友谊
第十一章 你可能觉得我是个奇怪的小孩
第十二章 趁早结婚,别离婚
第十三章 勇于冒险
第十四章 智力和直觉
第十五章 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第十六章 压力下的优雅
第十七章 永不言弃
第十八章 我属于俄国监狱
第十九章 流放的世纪
第二十章 战争年代
第二十一章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切
第二十二章 没有运气就算了
第二十三章 所以我不再穿袜子了
第二十四章 血腥的灾难
第二十五章 有争议的诺贝尔奖
第二十六章 在我死后
第二十七章 成功的秘诀
参考文献
索引
在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抱怨说:“人们总是写信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该如何回答呢?”诺贝尔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便被视为天赋的象征,诺奖得主更被奉为各个领域的权威。相比之下,也有其他国际奖项奖金更为丰厚,但诺奖无疑是声望最高的奖项。诺奖的历史反映了人类从20世纪至21世纪早期的发展历程,有的人因为发现了胰岛素或器官移植手术而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有的人则因为为签订《凡尔赛和约》或为结束冷战做出贡献而获得和平奖。
诺奖得主被频繁问及的另一个问题是:你是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迈克尔·毕晓普为此写了一本名为《如何获得诺贝尔奖》的书,另一位获奖者彼得·杜赫提,著有《通往诺贝尔奖之路》一书。乔治·比德尔提供的建议比较实用。在回复加州理工的学生发来的贺电时,他写道:“你们也能获得诺贝尔奖。努力学习,尊重DNA,不抽烟不喝酒,远离女人和政治。这就是我的法则。”罗伯特·劳夫林则不愿意透露太多,他说:“如果我知道如何获得诺贝尔奖,我肯定是再去得一个,而不会告诉你。”
如果通往诺奖之路是难以预料的,诺奖得主之间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的影响因素,能解释他们为何能获此成就?他们童年时生活在特权之下还是挑战之中?他们童年时期早熟吗?老师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是他们自学成才?性别的影响大吗?诺奖获得者是独立工作还是与他人合作?智力、坚持、创新和直觉在他们获得成功的路上发挥了多大作用?婚姻状况对他们有影响吗?有多少获奖者亲身经历了灾难、监禁、流放和战争?天才的性格都古怪吗?有人拒绝接受诺奖吗?很多诺奖得主都同意多丽丝·莱辛所言诺奖是“一场血腥的灾难”吗?有谁被诺奖评委会忽略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如何获得诺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但诺奖得主们成功的秘诀却各不相同。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他在俄国长大,父亲是当地一个炸药生产商,但他四处旅行,曾在法国和美国居住多年。和父亲一样,阿尔弗雷德也参与炸药生产,但他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多发明,获得了人造丝、人造革等350多项专利。他的主要发明是把硝酸甘油和惰性物质混合以形成稳定的炸药。一场爆炸曾炸毁了他的工厂,弟弟也在爆炸中不幸丧生。他认为炸药是威力如此强大的武器,未来的战争将不可想象。炸药很快被用于采矿和建筑行业,这给诺贝尔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诺贝尔终身未娶。他通晓瑞典语、俄语、法语、英语和德语,也创作小说、戏剧和诗歌。1895年,他在临终之前立下遗嘱,遗嘱规定他的大部分财产用来投资成立基金会,基金会每年的利息分成五等份,其中一份授予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最重大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授予在化学领域做出最重大发现或进步的人;一份授予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做出最重大发现的人;一份授予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一份授予在为各国团结友爱、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举办和推广尽到最大努力或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每个奖项最多可以同时授予3人。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了“瑞典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诺奖的第6个奖项。各个奖项的名称通常简写为化学奖、经济学奖、文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平奖和物理学奖。
奖项由4个机构分别颁发,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经济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位于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学院负责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文学院负责颁发文学奖;和平奖则由挪威议会颁发。每个机构都设有委员会负责提名获奖人。除了瑞典政府指派的一名审计员外,诺贝尔基金会完全不受政府支配。
第一届诺奖的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在当时相当于一个瑞典教授20年的工资。诺贝尔的意图是想让获奖者不用为生计发愁。奖金数额多年来一直没有太大变化,但诺贝尔基金会在1946年获得了免税待遇,1953年又放开了投资规则,导致其资本快速增长。2011年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总额约为31亿瑞典克朗。在2001—2011年,每个奖项的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受市场状况影响,2012年的奖金缩水至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22万美元。获奖者还会收到一份带题词的获奖证书和一枚金质奖章。奖章为纯金打制,直径2.5英寸,在1991年可折合2万瑞典克朗,奖章的厚度随黄金价格的波动而变化。
每年诺贝尔委员会都会发出几百份邀请选择符合资格的提名人。这些提名人包括业内知名教授、前诺奖得主和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和平奖的提名人包括挪威议会议员、各国议会主要成员和国际法庭大法官。文学奖的提名人包括瑞典文学院成员、各国类似机构成员以及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提名人不可提名自己获奖。提名在每年的2月1日截止。现在每个奖项一般都会提名二三百人,委员会从中挑选出一个最终候选人名单,然后再从最终候选人名单中选择一名至三名获奖者。提名和委员会讨论全程保密,评选档案50年后才能解密。获奖者名单在10月上旬公布。每年12月10日的诺贝尔忌辰日为颁奖日。颁奖仪式盛况空前,庄严华贵,并有王室成员出席。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奥斯陆举行之外,其他奖项的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在12月10日的颁奖晚宴上,每位获奖者都要发表一段简短的获奖感言,如果奖项由多人共同获得,其中一位获奖者也要致辞。在斯德哥尔摩,晚宴在可容纳1300位宾客的市政厅举行,晚宴的邀请函炙手可热。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规定:
获奖者有时会邀请前妻和现任妻子陪同自己一起赴宴。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为了家庭和睦起见,诺贝尔基金会会按照规定让这些女士分开就座,以避免眼神上的交流。
在1979年的诺奖颁奖仪式上,物理学奖得主阿卜杜勒·萨拉姆偕两位妻子一同赴宴,带来了一些礼仪上的麻烦。
按照规定,在颁奖仪式之前或之后的几天,每位获奖者都要发表一篇主题演讲。这项盛事给处于黑暗寒冬的奥斯陆和斯德哥尔摩居民带来了为期一周的狂欢。12月13日露西亚节当天,一位头戴明亮蜡烛王冠的少女(后面会跟着一个携带湿毛巾的助手,以防意外发生),带领着唱颂歌的少女们把获奖者从睡梦中唤醒。许多获奖者都说,获奖的体验就像生活在童话里。
在过去的144年里,诺贝尔奖共授予了889位个人,还有25个组织获得了和平奖。4人曾两度获得诺奖:玛丽·居里和莱纳斯·鲍林、弗雷德里克·桑格以及约翰·巴丁。和平奖曾3次被授予红十字会,两次被授予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
看到《秘密:诺奖得主的布衣与光环》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它所勾起的画面感所吸引。一边是“布衣”,象征着朴实、平凡、甚至可能带有几分寒酸的出身或早期状态;另一边是“光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誉、非凡的成就和耀眼的名声。这两者之间的巨大跨越,无疑是本书最核心的看点。我非常好奇,那些最终站在世界之巅的人物,在他们默默耕耘、无人问津的“布衣”时代,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们是如何在孤独和质疑中坚持下来,最终绽放出璀璨的“光环”的?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带领我走进那些伟大灵魂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执着、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和每一次跌倒。这不仅仅是对成功者的膜拜,更是一次关于成长和蜕变的深刻洞察。
评分《秘密:诺奖得主的布衣与光环》这个标题,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名字,更是一种对人生探索的期盼。我常常思考,那些真正能够做出伟大贡献,获得世人尊敬的人,他们是如何看待“成功”的?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成功”背后的多元意义。它或许不仅仅是指代奖项的获得,更是一种对人类精神的升华,一种对知识边界的拓展,一种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这些诺奖得主们,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是如何以一种“布衣”般谦逊而坚韧的态度,去探求真理,去追求卓越,最终,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无可比拟的“光环”,究竟源自何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启迪,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评分坦白说,初次看到《秘密:诺奖得主的布衣与光环》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是一本“揭秘”性质的书,像是要曝光一些所谓的“内幕”或者“不为人知的糗事”。但深入思考一下,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本身就是公众人物,他们的生活轨迹多少都会被关注。所以,我更倾向于理解这里的“秘密”,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成功本质的探讨。它或许会通过分析这些顶尖人物的成长经历、思维模式、工作习惯,甚至是他们面对失败时的反应,来揭示一种普遍适用的成功法则,或者说,是一种超越时代、超越领域的、驱动他们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普通人也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突破,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空洞的励志鸡汤,而是有扎实案例支撑,有深刻洞察的智慧结晶。
评分这本《秘密:诺奖得主的布衣与光环》名字一听就让我充满了好奇。诺贝尔奖,这个词汇本身就代表着人类智慧的巅峰,是无数科学、文学、和平领域的巨擘才能企及的荣誉。而“布衣与光环”这个搭配,则暗示着这本书可能不只聚焦于那些耀眼的成就,更会深入挖掘这些伟大人物在获得荣誉之前,那些不为人知的平凡生活,甚至是挣扎与付出。我一直在想,那些改变世界的发现,那些触动灵魂的文字,那些推动人类进步的和平努力,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天赋异禀的灵光乍现,还是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是偶然的机遇,还是必然的坚持?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把钥匙,让我期待着能够打开通往这些伟大灵魂深处的大门,去了解他们从“布衣”成长为“光环”的过程,去探寻那些隐藏在他们成功背后的,最真实、最动人的秘密。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的东西,也许是某种思维方式,也许是一种面对困难的态度,总之,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秘密:诺奖得主的布衣与光环》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天才”与“努力”的讨论。我一直觉得,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他们身上一定有某种特别之处,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但同时,我也相信“成功不是偶然的”。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帮我解答这个长久以来的疑问:究竟是天赋的占比更大,还是后天的刻苦训练,甚至是某种独特的“运气”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希望它能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去呈现一个更加复杂、更加 nuanced 的图景。或许,那些“秘密”就藏在他们看似寻常的生活点滴中,藏在他们面对挑战时的韧性里,藏在他们对未知事物永不熄灭的好奇心中。我想了解的是,他们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闪耀着“光环”的道路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