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皮书系列·上海蓝皮书: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7)》对2016年上海地方法治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梳理和总结,突出显示上海在人大立法、法治政府、司法改革和依法治市等方面的工作亮点,如关切民生的立法出台,证照分离制度的推行,交通违法大整治的开展,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化,法律监督水平的强化,社会治理手段的创新等。对于2017年上海法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皮书系列·上海蓝皮书: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7)》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展望。
在对上海立法、司法各个方面探索研究的基础上,《皮书系列·上海蓝皮书: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7)》在“热点篇”中推出了三篇相关研究,聚焦共享单车、共享住房、网约出租车等城市发展的热点问题,响应共享发展的理念,提出解决现实摩擦的具体方法,将法学理论与实际城市治理联系起来。
作者简介
"叶必丰,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会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和中组部“万人计划”等人才计划,获聘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计划,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等咨询专家。曾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法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和上海市哲社基金,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主持精品课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材曾获司法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入选上海市教学名师,获全国优秀教师宝钢奖。上海蓝皮书·法治摘要。
杜文俊,男,出生于1972年12月,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学术秘书室主任,副研究员,刑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刑事法学科刊物《经济刑法》的执行编辑。1999年9月~2002年7月就读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得刑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2006年12月就读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刑法学博士学位。2002年7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2008年10月晋升副研究员。兼任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理事,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特约检察员,《政治与法律》杂志的兼职编辑。2011年至2013年挂职任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从事经济刑法、职务犯罪、财产犯罪,刑法学理论的司法化等方面的研究。多次荣获上海市犯罪学会、上海市金融法制研究会年会征文一等奖、二等奖。2009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研究”的子课题“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研究”负责人;2014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财产犯罪基础理论、审判实践的本土文化考察”。
王海峰,女,出生于1971年11月,法学学士、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上海法学会经济法学会理事。做为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从事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私法、国际金融法等方面的研究。
孟祥沛,男,出生于1970年,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毕业于南开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河南省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广东省珠海市(中外合资)华丰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工作。曾在日本山梨学院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学习,先后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法国埃克斯·马赛第三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兼任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法学会外国法和比较法研究会理事。从事比较法学、民法学、司法制度及法律史学等方面的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Ⅰ总报告
12016年上海法治建设状况与2017年展望
【《上海法治发展报告》课题组】/001
一人大工作有序展开/002
二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007
三公正司法在改革中进一步深化/015
四依法治市稳步推进/026
五2017年工作展望/043
Ⅱ评估篇
2上海市司法体制改革满意度评估报告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蓝皮书评估组】/048
3上海市司法体制改革满意度评估之法官篇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蓝皮书评估组】/065
4上海市司法体制改革满意度评估之检察官篇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蓝皮书评估组】/081
5上海市司法体制改革满意度评估之律师篇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蓝皮书评估组】/094
Ⅲ专题篇
6上海法院的“数据法院”“智慧法院”建设【崔亚东】/110
7上海法院全面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121
8聚焦基层刑事执法强化检察监督
——上海社区检察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社区检察指导处课题组】/131
9服务上海科创中心法治环境建设
——上海检察机关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金融检察处课题组】/144
10法治上海的“压舱石”
——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新发展【邓少岭】/154
11修改制定基层组织三法,创新超大城市社会治理【肖军】/164
12为保障上海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运行而立法
——《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修订述评【姚魏】/176
13公安体制改革下上海市交通大整治研究【王艺超孙波】/191
14上海律师行业发展及管理情况分析【郭晶】/206
15法定机构的立法现状与完善建议【王海峰张亮】/226
Ⅳ热点篇
16上海共享单车的规制路径探索【何源】/233
17上海住房共享的发展状况及规制问题研究【孙大伟奚鹏】/246
18《上海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若干规定》评析【黄锫】/258
Ⅴ案例篇
19闵行区住宅小区平安建设评估报告【彭辉】/271
20法官因履职遭受侵害的维权路径设计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课题组】/284
21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视野下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浦东实践与探索
【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课题组】/298
22后记/307
皮书系列·上海蓝皮书: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7) 简介 本书是“皮书系列”中的重要一辑,聚焦于对2017年度上海市法治发展状况的深度考察与系统梳理。作为一本权威性的年度报告,本书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上海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报告以翔实的统计数据、严谨的实证研究和深刻的政策分析为基础,为政府决策者、法学研究人员、法律实务工作者以及关注上海城市治理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一、 报告的定位与核心关切 《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7)》紧密围绕中央和上海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部署,将法治建设置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进行审视。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第一年。在这一特殊历史节点,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国际化大都市,其法治建设的步伐与质量对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本报告的核心关切在于评估上海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的表现: 1. 法治政府建设的深化程度: 重点考察行政权力的运行规范化、透明化水平,以及政府在推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中的法治保障情况。 2. 司法公正与效率的提升: 分析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审判执行、法律监督工作中的改革举措及其社会效果,特别是司法公开、智慧法院建设的进展。 3. 地方立法体系的完善: 梳理2017年度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的重要地方性法规,以及对现有法规的修订情况,评估其对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支持作用。 4. 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推进: 关注公共安全、环境保护、金融监管等重点领域,探讨如何通过法治手段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5. 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律服务市场的发展: 考察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的发展态势,以及法律援助体系的健全情况。 二、 结构框架与主要内容提要 本书采用“总体评价—专题分析—数据支撑—对策建议”的逻辑结构,力求构建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分析体系。报告主体内容涵盖以下几个主要篇章(具体章节设置或有调整,但核心议题保持稳定): 第一部分:年度总报告与宏观形势判断 本部分通常由资深专家撰写,对上海法治发展的整体环境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它会概括2017年上海法治建设的年度特征,提出年度法治发展指数或评价体系中的关键指标变化,并指出上海法治建设在全国的相对位置。特别会关注上海自贸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对法治环境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部分:重点领域专题研究 这部分是报告的精髓所在,通过多篇深度研究报告,剖析关键领域的具体进展: 法治政府: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的落实情况研究:分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含金量”,评估“放管服”改革中行政执法的规范性,特别关注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态势变化。 司法改革的深化与效果评估:探讨上海法院在审判权力集约化、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中的具体举措。关注知识产权审判的专业化建设,以及金融审判在服务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地方立法与地方治理现代化:集中分析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立法动态。例如,涉及垃圾分类、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地方法规是如何出台和实施的。 社会矛盾化解的法治化路径:研究人民调解、仲裁在解决民商事纠纷中的地位提升,以及社区层面的普法教育与法律服务前移工作。 第三部分:法治环境的支撑体系分析 本部分关注法治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人才保障: 法律服务业发展态势:分析律师事务所的规模结构、专业化分工,以及外资法律服务机构在上海的准入和运营情况。 法律人才培养与职业伦理建设:考察法学院校的教育质量与司法职业资格考试改革对接情况,探讨法律人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准的提升策略。 信息化与智慧法治建设:评估上海在“互联网+司法”、“智慧检务”等方面的应用成效,探讨大数据在法律服务和风险预警中的潜力。 第四部分:数据篇与案例汇编 为增强报告的说服力,本书会提供大量的量化数据支撑,包括但不限于:行政诉讼案件的增长率、基层法院一审服判息诉率、行政处罚的合理性指数等。此外,会精选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或立法实践,以小见大,直观展现法治建设的实际效果。 三、 报告的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显著特色在于其实证性、前瞻性与本土化的结合: 1. 深度依赖本土一手数据: 报告的数据采集不仅依赖官方统计公报,更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一线信息,确保分析结果的“上海特色”。 2. 紧密对接国家战略: 报告始终将上海的法治发展放置于“五个中心”建设、自贸区改革、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级战略的坐标系中进行衡量。 3. 问题导向与对策聚焦: 报告在揭示问题的同时,着重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例如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供给,如何应对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带来的法律挑战等。 通过对2017年法治实践的全面回顾与深入剖析,《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7)》不仅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上海法治建设蓝图绘制的重要贡献。它致力于推动上海法治建设的科学化、精细化和国际化水平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