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3
企业的人性面:经典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湛庐文化旗舰店>>
《企业的人性面:经典版》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人性假设理论创始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奠基人,X-Y理论管理大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久负盛名之作!
《企业的人性面:经典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发展学、劳资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组织社会学等领域的基础文献。众多管理大师作品的精华均从这里汲取而来,包括亨利·明茨伯格、汤姆·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威廉·大内、罗莎贝斯·莫斯·坎特、埃德加·沙因、克里斯·阿吉里斯、杰弗瑞·莱克,等等。
清华经管领导力中心主任杨斌教授,担纲主编作序推荐!领导力之父、被誉为“领导学大师们的院长”的沃伦·本尼斯,组织行为学大师、企业文化理论之父埃德加·沙因,亲笔作序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企业的人性面:经典版》是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久负盛名之作。他在本书中提出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即著名的“X理论”“Y理论”。他并没有断然否定“X理论”,而是围绕组织中的本质问题“你认为zui有效的(直接或间接)管理员工的方式是什么” 融合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打破已经被固化的管理思想,为萌生与发展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营造出良好氛围。
《企业的人性面:经典版》叩问管理领域的终ji问题:人到底是创造价值的机器,还是可以根据需要削减的成本?“Y理论”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融合,正如麦格雷戈所说:“如果组织忽略了个人需求和目标,受到伤害的往往是组织自身”。借助本书,作者强化了研究人性假设的重要性,告诫实践者成功管理的因素虽然有很多,但首要能力莫过于拥有前瞻性和控制人性的行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906—1964)
有史以来具影响力的管理学思想家之一。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人性假设理论创始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奠基人、X-Y理论管理大师。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创始人之一,安迪亚克学院院长。美国国家培训所所长、心理协会会长以及政府和工业企业的顾问。
他在1957年11月号的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企业的人性面”一文,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此文后于1960年以书的形式出版。该理论旋即成为20世纪重要的管理理论之一。1993年他与亨利·法约尔同被列为受欢迎的管理类作家。
比起那些试图向你推销管理不二良方的畅销书,这本书启发我们对于管理实践保持起码的尊重。尽信书,不如无书。读好书不是希望读到答案的过程,而是唤起更多思考并自己开始去提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也是一种智力上的逾越。这本书从头到尾真的带给我这种感受。
——杨斌
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某人将自己的思想浓缩进作品中,使用极具震撼力的语言,迅猛地冲击传统思想的禁锢。《企业的人性面》便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正如每一位经济学家都会有意无意地信奉约翰·凯恩斯一样,我们都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信奉着麦格雷戈的理论。
——沃伦·本尼斯
领导力之父,被誉为“领导学大师们的院长”
我认为,直至现在,大多数人仍然没有真正理解X理论与Y理论在实践中意味着什么,没有真正读懂这本书。
——埃德加·沙因
组织行为学大师,企业文化理论之父
主编的话 / I
推荐序 企业走向人的这一面 / III
注释版序 X 理论与Y 理论,在实践中意味着什么 / IX
25 周年纪念版序 一位划时代的大师 / XV
导言 X 理论,还是Y 理论 / 001
注释版导言 照亮未来的一座灯塔 / 003
前言 什么是管理员工最有效的方式 / 020
第一部分 管理的理论假设 / 023
第1 章 管理与科学知识 / 025
第2 章 影响与控制的方法 / 037
第3 章 X 理论:管理与控制的传统观点 / 053
第4 章 Y 理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融合 / 065
第二部分 Y 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 077
第5 章 整合管理与自我控制管理 / 079
第6 章 绩效考核 / 095
第7 章 薪酬管理与升迁管理 / 107
第8 章 斯坎伦计划 / 123
第9 章 参与 / 135
第10 章 管理气氛 / 143
第11 章 行政职能与业务职能之间的关系 / 155
第12 章 改善行政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作 / 167
第三部分 管理能力的开发 / 183
第13 章 领导力分析 / 185
第14 章 管理发展计划 / 195
第15 章 管理技能的课堂学习 / 209
第16 章 管理团队 / 225
结语 / 239
附录A 论领导力 / 243
附录B 企业的人性面 / 247
附录C 麻省理工学院员工决议 / 260
附录D 超越麦格雷戈的Y 理论 / 262
译者后记 / 287
什么是管理员工最有效的方式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960)
几年前,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管理学院的一次顾问委员会会议上,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Sloan)提出了几个问题,探讨成功的管理者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我们都很清楚,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回答。然而,这次讨论却激起了长久以来盘踞在我脑海中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塑造了管理者?许多人都曾提出过相关的假设,然而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1954年,阿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授权阿历克斯·巴弗拉斯(Alex Bavelas)与我共同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巴弗拉斯比较关注实验室研究,而我则倾向于产业研究,但我们的焦点都是寻找更合理的管理理论。
1956年,巴弗拉斯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而我并不擅长于此,没过多久,我们的研究工作便逐渐停滞了。另外一位同事,西奥多·阿尔弗雷德(Theodore M.Alfred)与我继续在各大企业中进行管理发展项目的比较研究。我们的研究对象多为原斯隆学者(Sloan Fellow),然而在我们尝试了解不同组织中影响管理者成长方式的过程中,却发现各家公司的情况简直千差万别。
尽管研究并未完全结束,本书却提前作为成果面世了。斯隆提出的问题有了更加深远的进展,而我们也为阿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的支持作出了相应的回报。
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在管理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的培养并不能简单地依靠形式上的管理来实现,而在于认识管理的根本目的,以及为实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政策和实践。商业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潜能能否得到认可,以及管理者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挖掘其潜能。如此看来,当我们试图在正式组织中研究管理发展状况时,往往遵循的是一条错误路线。
挑选具备管理潜质的员工固然非常重要,然而我相信,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完成。尽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挑选有能力成为高层管理者的年轻人,但却很可能使我们忽视了考察日常的工作经验。我们尚未掌握正确使用人才的方法,还远远不能充分了解员工所具备的潜能。要知道,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也可以帮助个人成长。因此,我认为,在甄选人才之前,首先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合理使用人才上。
本书旨在证明一个论点:企业的人性面是“一体化”的,即管理者根据怎样的管理理论来控制员工,整个企业就具备怎样的特点,其后续的管理者也具有相应的特点。
当然,整个管理的运作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这也使企业在未来的进步成为可能。高层管理者的关键问题最终将归结为:“你认为最有效的,直接或间接管理员工的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回答,还有斯隆提到的关于培养管理者的问题,以及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时令人感到困惑的其他管理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现有答案进行分析,读者不难了解,我们所提出的管理员工的有效方式还远远不够。
本书的出版得益于诸多人的帮助,他们是昔日的同事、现在的助手以及管理界的众多好友。我无法对他们一一表示感谢,也很难分清他们的贡献具体体现在本书的哪一部分。但是,正是他们教给我现在所拥有的管理学和社会学知识,以及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书中大量例证材料取自多家公司,出于保密的原则,恕不详述。然而,请允许我向30多名原斯隆学者致意,感谢他们花费了大量宝贵时间与我和西奥多共同工作。还有上百名公司管理者,感谢他们坦率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对我们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阿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提供的资金支持,使本书的出版成为可能。还有斯隆先生本人,尽管我的兴趣曾经遭到质疑,他仍然赋予了我追寻理想的自由!
企业走向人的这一面
杨斌 教授
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这一次有机缘再次细读麦格雷戈的这部经典,事实上也是他唯一的一部著作。《企业的人性面》仍给我强烈的思想震撼,不仅自己做了不少的笔记和评论,更是在高管聚集的研讨课程中跟大家谈了又谈。有些戏剧性的是,一位学员好奇地问这是不是麦格雷戈教授的新作。“为什么?”我问道。“因为讲的都是些今天的困惑和挑战!”
“不是新作,而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心作”两个字,并注上“(1906—1964)”这多少有些令人神伤的生卒年份。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创始教授之一,他在1957 年4 月第5 届同学会上发表演讲,题目就叫作“企业的人性面”,他特意选择在一个企业界和学术界聚首的场合,对企业管理人员发出“对于人性假设重新深思”的呼吁,并引发埋首书斋的同行们对于这一重要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三年后,本书问世,更全面地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个主题的思考。
这本书的伟大之处,不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Y 理论”,更不是盖棺论定地判了“X 理论”的死刑(这甚至是本书被误读最多的一点)。这太不符合麦格雷戈血液里流淌的“安迪亚克”精神:我愿意把生命奉献给一个正在寻求真理的人,但我更乐者才有资格持续领导精英团队,这就是本书第三部分大篇幅把领导者个人成长作为重点内容的原因。
意杀掉一个自以为找到了真理的家伙。作为一个拒绝不加批判地就接受现状或者传统的思想者,他围绕着组织领域中最本质的一个问题“你认为最有效的(直接或间接)管理员工的方式是什么”,进行融合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娓娓探讨,播撒下的种子顽强地松动了已经固化的地块,为生长出更美丽的花朵提供了极有益的土壤。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在本书中读到萦绕自己心头已久,却不得其解的很多问题,这一点儿也不奇怪。正如德鲁克所说“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当“目标”设定好,“他人”引入进来后,剩下的关键问题就是这些“他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努力”?怎样才能让他们努力?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在斯坦福大学的课堂上讨论这个问题时,一些聪明的同学尝试把答案表达为极其复杂的方程,却发现仍然有许多变量无法考虑进去。想象中极其严密的制度设计能够带来预想的结果,但制度设计的基础逻辑,却还是要回答这个本原问题,人性究竟是怎样的?动机到底在哪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让设计后的制度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样貌。
本身就有着非常丰富的管理经验的麦格雷戈,提醒我们用心去聆听会议桌上的讨论,去发现“在每个管理决策和管理行动的背后,都有一种人性与人性行为的假设”。在本书的理论提出部分,他精彩地举出很多形象的实例,让我们看到X 假设在现实中的普遍性。这一段给了后来写出《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的彼得·圣吉(Peter Senge)很大的启发,无论是“心智模式”概念的提出还是“深度汇谈”方法的借鉴,到头来,我们很多时候都不那么愿意面对被清楚表达后的内心假设。拉里·金(Larry King)的提问中非常有力量的一种套路,就是按照你的假设推演出一个令你感到不可思议的逻辑结果,然后看看你的反应,这是非常重要的批判性思考的训练,麦格雷戈无论是在麻省理工学院还是在安迪亚克学院,都热衷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其中不乏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这样终生热衷于此的学生。
所以,倘若你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就能轻松地找到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对不起,你会失望的。不过,你却不会因此堕落。比起那些试图向你推销管理不二良方的畅销书,比如“管人就这么两招”之类,本书启发我们对于管理实践保持起码的尊重。尽信书,不如无书。读好书不是希望读到答案的过程,而是唤起更多的思考并自己开始去提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也是一种智力上的逾越。这本书从头到尾真的带给我这种感受。我甚至想象,如果麦格雷戈今天能有一部新作,他很可能会选择互动的、开放式的写作方式出版。因为他就是叼着烟斗坐在桌旁的一个提问者,一位理论探险曼妙旅途上的向导。
在大多数章节中,麦格雷戈都在说一些很朴实的话,那个年代中的幸运就是管理领域还没有形成那么“一套嗑”,让你读的时候艰辛,读完之后茫然。他总是处在一种商榷的状态中,除了“如果我们采用的是其他的人性假设,必定会形成与今日组织原则大相径庭的结果”,这时候显得有点儿教士般的狂热,而暂时失去了应有的距离和必要的怀疑。
朴实的表达,其实更适合今天的企业和企业管理者。我很喜欢的一个基本论点,就是“管理行为是对人性的选择性适应,而不是让人性来配合我们的需求”。把企业组织看作一台黑箱机器,只要改变输入就会得到你想要的输出,是存在于很多管理者头脑中的思维定式,尤其是长期从事专业工作而获得提拔的经理人,或者头角峥嵘、抱负满满的MBA 学生。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高管人员,也常认为自己只需要下达指令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反之,问题便是出在别人身上。常常是这样,当发现某种管理制度或者控制措施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时,高管人员的心里或者口头上就会责备下属没有按照他预想的行为模式去执行(懒惰、不合作、愚蠢)。但在麦格雷戈看来,这就像是工程师“责备顺流而下的水”或者“受热后膨胀而不是紧缩的气体”。
这本论著包括了足够多的“种子”,不说它如何给当代组织行为学奠基,或者开创“人际关系”学派,单说给人惊喜的第三部分,探讨管理人才的开发培养。我在这里看到了不少亨利·明茨伯格在(Henry Mintzberg)《管理者而非MBA》(Managers Not MBA)中的观念的萌芽。对领导力的分析,正走过“特质论”“行为论”,而敏感地关注“环境”对于领导效果的影响,情境领导力、分布式领导力的思想火花在这里被点燃,耀眼至今,“我们都在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信奉着麦格雷戈的理论”。
我常常痛感管理教科书是对“管理”鲜活思想的一种无奈而又无情的剪裁。这里又是一例。Y 理论非常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融合。按照麦格雷戈的分析:组织如果忽略了“个人的需求和目标”,受到伤害的往往是组织自身。所以,我们应该“创造条件,使组织成员达成自身目标,(最佳情况是)同时努力追求组织的成功”。当30年后约翰·科特(John Kotter)教授对比分析领导与管理的差异的时候,追随者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往往成为分析或者实践中权变的焦点。而在这里,麦格雷戈前瞻性地提出他的判断和建议,尽管“融合原则”还需要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加以证明。
20世纪90年代社会交换基础上的影响力理论的核心,在麦格雷戈的笔下清晰展现,如果我们模糊掉“影响”和“控制”的专指,“我们判断一种社会影响或控制的方式是否成功,还要看它能否改变对方达成自身目标或满足需要的能力。控制力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必定是由于组织一方在某种程度上依存于另一方。这种依存或紧密或疏松,或单方或双方。但是,如果根本没有依存关系的存在,也就不可能进行控制。依存的性质和程度,是决定我们选择的控制方法是否有效的关键性因素”。以及,“除非我感到你能影响我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否则你不可能影响我的行为”。家族的宗教背景带给他价值观上的营养,和传播上的循循善诱。
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其重要特征就是相互依存。看看在今天的组织中上下左右的依存关系,看看去英雄主义文化泛滥的现在,过分依赖职务权威寸步难行。麦格雷戈观察到“甚至某些身处副总经理职位的人,也会悄无声息地进行反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形在组织中屡见不鲜。越是身居高位,越有必要认真理解麦格雷戈花了这么多笔墨强调的依存关系。从依存的角度,麦格雷戈得出结论“一个人的职位越高,就越要遵循Y 理论行事”,这好像是“大企业做人,小企业做事”的另一种版本。不过,麦格雷戈的可爱并可贵之处,就是他对于实践的审慎洞察,比如他曾说:“如果管理者的工具箱里只有权威一种工具,他将很难圆满地达成目的,但这并不表明应将这个工具丢弃。有时,当其他工具无法达成目的时,他或许还能用得上这个工具。”这让我相信,真正科学的推进,的确是敢于正视实践又心怀理想的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结果。
2002 年10 月斯隆管理学院50 周年庆典,我有幸参与其中,特别是主题为“反思X理论与Y 理论”的那场论坛,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斯隆很有新意地在此前的学期安排了一门选修课,老师和学生花了大量时间走出去,去亲身发现继麦格雷戈之后管理实践中的X和Y理论的踪迹,让事实来说话。也许会让这位创院元老九泉之下心里不安的是,如今大多数管理活动并没有按照Y 理论的指导去实践。其中不乏亮点,观察者发现知识型工作中Y 理论的走强,发现女性经理身上Y 理论的闪光,发现信任作为公司文化基础的力量,但也看到被弘扬的毕竟有限,发展中国家太多的实例,其中不少来自中国,“竞次运动”中比X 还X 的恶果。① 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略带嘲讽却一针见血地说:“传统的组织管理政策,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指导与控制方法等,与其说是针对成人设计的,不如说更适合儿童的能力和性格。”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儿童两个字需要换成“奴隶”。
这就像哈佛案例中最畅销的《林肯电气》(Lincoln Electric)一样,促使我们今天在阅读麦格雷戈的时候进行更为严肃的思考,是什么导致作者当时敢下“我斗胆预测,它将在10 年后消失殆尽”的断言的情形,在其后的50 年没有兑现?甚至,作者的演绎中是否存在不严谨的漏洞,让本该站得住脚的理论变成了将心比心的感言,流于向上升华的渴望和期冀?
就中国而言。是否存在着“中国企业主对于员工的依存程度低”的现状,厂门外嗷嗷待工的人群是否成为X 理论的诱因?习惯于“开明君主、威权体系”的国人是否对于“Y言C行”复杂人性有着天生的接受包容?如果我们相信“你以什么样的假设对待别人,别人所回报的可能是某一类行为”,那么是否因果的微观循环仍然依赖于宏观大环境的改善?如果像麦格雷戈所见,企业管理的“心理环境”亦如水之于鱼,与组织生命融为一体,令我们浑然不觉的话,长期浸淫在“单位制”文化中的中国企业组织,是否阻碍着Y 假设的真正尝试?更一般地,我们能否轻易改变我们自己对人性的假设,毕竟它们的嵌入经历了很多“第一次”和“关键瞬间”,显得那么根深蒂固? X与Y的融合是否更能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和情境的 企业的人性面:经典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好评,大师之作!
评分商品没问题,物流速度快,好评!
评分质量没问题,性价比很高啊,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质量很好 物流也快 给快递员点赞
评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评分京东购物产品靠谱,送货很快,非常好!
评分还没看
评分不错的书籍,推荐购买!
评分京东购物产品靠谱,送货很快,非常好!
企业的人性面:经典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