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

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昀 著
图书标签:
  • 陈岱孙
  • 清华大学
  • 近代史
  • 教育史
  • 人物传记
  • 回忆录
  • 学术史
  • 文化史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01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382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是我国一代经济学大家、教育家、清华大学著名学者陈岱孙先生前半生的传记,记述了陈岱孙先生与清华大学联系紧密的逾三十年(1918—1952)的人生经历。
  陈岱孙先生与国立清华大学及前身清华学堂渊源深厚,学习于此,由此出洋留学;从教于此,治学治校经年。除了经济系教授的学者身份外,陈岱孙还是国立清华大学教授治校体制的代表人物,作为“教授会”“评议会”的核心人物长期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与建设工作。
  在《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所叙述的故事中,他的人生经历也与国立清华大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经历过清华大学驱逐校长风波、抗战时期的学校南迁、西南联大的艰苦创建、抗战胜利后的复校、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大调整,等等。

作者简介

刘昀,陈岱孙先生后辈亲属,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曾编写《岱岳长青:陈岱孙纪念文集》。作者为写作此书,收集和利用了大量资料,其中包括陈岱孙先生的私人相册和文档等原始资料。


目录


作者前言

第一章 青青子衿(1900-1918)
庚子年
父系家世
母系家世
末代旧学生
半途出家的新学生
考清华去
外面的世界(之一)

第二章 行胜于言(1918-1920)
北京城外清华园
学校里的事儿(之一)
外面的世界(之二)
运动了
校长(之一)
日晷
启程

第三章 游必有方(1920-1926)
新大陆
梦到她
金钥匙
波士顿少年
陈岱孙博士
欧洲之旅
吾校庄严(之一)
同学们

第四章 翻云覆雨(1927)
近乡情怯
多愁多病
学校里的事儿(之二)

第五章 教授治校(1928-1937,上)
家住清华园(之一)
陈岱孙教授(之一)
校长(之二):从罗家伦到梅贻琦
吾校庄严(之二):清华大学1936年度教职员一览表

第六章 白银年代(1928-1937,下)
忙碌的假期
家住清华园(之二)
外面的世界(之三)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别时容易见时难

第七章 刚毅坚卓(1937-1946)
痛南渡辞宫阙
驻衡湘又离别
“长征”
何枝可依
陈岱孙教授(之二)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吾校庄严(之三)
此恨绵绵
陈岱孙主席
关于西南联大的另类记载

第八章 物换星移(1946-1949)
犹厌言兵
蹉跎岁月
雪上加霜
船长走了

第九章 曲终人散(1949-1952)
新政
大学之道
调整
改造
孤帆远影碧空尽

后记
陈岱孙学术年表
参考文献·致谢

精彩书摘

  《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
  考清华去
  民国七年(1918年)春,陈岱孙查阅了当时全国差不多所有高等院校的章程和招生简章,最后选定清华学校、北京大学、金陵大学(南京)、东吴大学(苏州)、圣约翰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上海)为投考对象。
  当时我国并未实行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而是由各高等院校分别各自招生。为了方便考生应考,各校在考期上似乎有某种默契,尽量地错开,考生也尽量多参加几个学校的入学考试,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或者,倘若为一个以上的学校所录取,还可以增加选择的机会。上海之外各高校的入学考试,除了在其本部所在地设考场外,大都在上海另设一考场,这是由于此地交通便利,易于吸收生源。
  陈岱孙按照选定的几所学校考期的先后,为自己排出一张应考表。清华学校在6月中旬,为各校中最早。他从福州坐海船到上海,考期大约四天,考完后即回福州,因为其他各大学的入学考试都要晚至七八月份才举行。
  自从清宣统元年(1909年)起,美国开始向中国按期退还庚款,相应地,清政府外务部、学部联合奏请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肄业馆。游美学务处是一个管理机构,“专司考选学生、管理肄业馆、遣送学生及与驻美监督通信等事,并与美国公使所派人员商榷一切”。学务处专设游美学生监督,管理在美留学生,安置学校,照料起居,稽查功课,收支学费。肄业馆则是一所功能单纯的留美预备学堂,“专为已经选取各省学生暂留学习”。
  留美学生名额是根据当时各省实际负担庚子赔款的数额按比例分配。每个省每年从五六名到十余名不等,江苏、浙江、四川人数较多,江苏最多,有二十六名;甘肃、贵州、云南、新疆等省的名额很少,而新疆则少到每隔几年才轮得一名。
  大清朝最后三年(1909~1911),中国向美国派出前三批留学生,每年一批,第一批四十七名,第二批七十名,第三批六十三名,计一百八十名。录取前三批时,肄业馆尚未开张,所以一待录取便直接送走,他们被清华称为“史前期校友”,当中有金邦正、梅贻琦、张子高、秉志、赵元任、张彭春、竺可桢、胡适、杨光弼、虞振镛等人。
  游美肄业馆馆址位于京城西北郊的清华园,原计划于宣统二年(1910年)秋季开学,但由于馆舍不能按时完工,延至年底开始招考入读学生,来年春季开学。
  肄业馆学额五百名,学制八年,初等科(后改称中等科)四年.高等科四年。前六年相当于中学的六个年级,高等科三四年级则相当于大学的一二年级。
  高等科分为文科、实科(理工科的旧称),教授美国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
  便在此时,当局者意识到,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游美肄业馆的性质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学堂的设计规模远远超出了仅为留美而预备的初衷,而根本就是一所准大学了。庚款总有花光的一天,学堂则是百世的基业。念及此节,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字子廙,山东单县人,187l一1923)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向学部、外务部呈文,请求将肄业馆更名清华学堂,不出一个月,学部回文核准。
  宣统三年三月十三日(1911年4月11日),外务部、学部联合奏请清华学堂订章开学,朱批:“依议,钦此”。四月一日(公历4月29日,星期六),学堂正式开张。此后,清华定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校庆日,到2011年4月24日,清华已满整整一百岁了。
  开学后不久,国家改朝换代。好在以清帝逊位以及优待条件生效为标志,辛亥革命总体上是一次我国史无前例的政权和平交接,国内大部分事业得以庚续。
  清华学堂既立,游美学务处便已完成历史使命,再无存在之必要。民国元年(1912年)5月,外务部、学部联合宣布裁撤游美学务处,其一切职权归清华学堂。又过半年(外务部已改名外交部,学部已改名教育部),根据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学堂“监督”改称“校长”。
  根据我国历来的“条块式”行政管理模式,清华学校在“业务”上“归口”教育部管理。不过,由于庚子赔款首先是个外交问题,外交部掌握着美国退还的款项,自然牢牢控制了清华的财务权、人事权。随着游美学务处的裁撤,清华顺势改为由外交部专辖。
  陈岱孙于民国七年(1918年)年初从英华学校毕业后,在家忙了半年,除了备考,还要按照清华的要求,准备一些此前闻所未闻的申请材料。那段时间里,陈岱孙常想,远在天边的北京是个什么样子,京城里的人们又都在做些什么呢?
  ……

前言/序言

  本书于2011年1月以《孤帆远影:陈岱孙的1900-1952》之名出版。作者自2009年5月开始撰写,一年后交稿。时间如此仓促,为的是应约赶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2011年4月)之前付梓。
  一篇急就章,留下了很多遗憾。
  此次增订,作者主要对初版中的史实错误进行了订正,增补了一批后来陆续新发现,以及原已发现但未及消化的资料,此外对于分布在各章节的插图也有所调整。
  经过增订,本书的文字篇幅增加近半。
  为了行文和阅读的流畅,也为了显得不那么学术腔,书中所引史料均未一一标明出处(现有各处注释大致上是属于作者自己的一种有限度的借题发挥),而只是在书的结尾处列出了参考文献清单,在此一并对往事的记录者和研究者们致以敬意。
  时断时续,总共历时四年半,本书最终完成。付出这样一段长时间的辛劳,关于陈岱孙教授前半生故事的叙述,才称得上大致完整和较为精确。特别是在过去的四年半里,编织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作者在一段特殊的人生境遇中的一种贯穿始终的寄托。当终于要为全书画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回想起神交古人的日日夜夜,曲终人散之感,怅惘无已。
  书名取自一首著名的唐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以为,诗的意境能够为我们对本书主人公和他的同袍们的纪念增添一层温暖和富于希望的意味——他们虽然永别我们而去,但他们所在的地方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有历史的长河相连,他们的目光一直注视着我们的作为。
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 图书简介 《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是一部深入挖掘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史、知识分子群像以及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学术传记。本书聚焦于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1900-1997)漫长而曲折的生命历程,特别是他与清华大学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刻联结。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个人生平流水账,而是通过陈岱孙的视角,折射出中国近百年间高等教育的兴衰起伏、学术理想的坚守与失落,以及知识分子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抉择与挣扎。 本书的叙事结构宏大而细腻,力求还原一个鲜活、复杂的陈岱孙形象,而非一个符号化的“教育家”。陈岱孙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经济学泰斗,学成归国后投身清华园,成为奠基一代“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对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融会贯通,深刻影响了中国战后经济学教育的方向。 第一部分:求索之源——庚子赔款与留美岁月 本书开篇追溯了陈岱孙早年的成长环境——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却又敏锐感知时代变革的知识分子家庭。重点描摹了庚子赔款留美教育的独特背景。陈岱孙如何从清华学堂的“预备学校”模式中脱颖而出,进入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成为那个时代最顶尖的青年才俊。 这一部分详述了他在美国经济学界的学习经历,尤其是他与导师们的深入交流,如何塑造了他注重理论深度和历史纵深的学术品格。彼时,新古典经济学正处于鼎盛时期,而陈岱孙敏锐地捕捉到了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及其对传统理论的冲击。书中细致考证了他在美国期间的学术手稿和通信,展现了一个年轻学者如何构建其早期的知识体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立志以学术救国的青年,他对于“实业救国”的朴素理想,是通过严谨的经济学训练来实现的。 第二部分:清华园的黄金时代——学者的责任与园丁的辛劳 1929年,陈岱孙携一身所学归国,投入清华大学的怀抱。这一时期是清华大学的鼎盛时期,也是他人生中最为光辉灿烂的学术生涯。本书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在梅贻琦校长领导下所形成的独特学术生态。 陈岱孙在清华的经历,不仅仅是教学。他是当时经济学系的中流砥柱,不仅教授宏观理论,还开设了深入的古典经济学史课程。书中分析了他如何将西方前沿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如何在没有完善教材的条件下,自行摸索出最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他与陈达、冯友兰、吴有训等同期学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与学术争鸣,构成了一幅珍贵的知识分子群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详尽考察了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陈岱孙作为联大师生中的重要一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教学和学术研究。他不仅要应对物质的匮乏,更要处理在战乱中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焦虑与坚守。孤舟远渡,弦歌不辍,联大精神的形成,陈岱孙是重要的塑造者之一。书中收录了他在联大期间的授课笔记和家书,展现了他在困顿中对教育理想的执着。 第三部分:时代的风暴——身份的重塑与学术的沉寂 抗战胜利后,陈岱孙回到北平,参与清华的复兴工作。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和新中国的建立,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思想转型期。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这一关键的、充满张力的历史转折点。 作者细致梳理了陈岱孙在建国初期的复杂心路历程。他如何从一名纯粹的古典经济学家,逐渐转向接受并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学框架。书中探讨了政治运动对学术研究的介入,以及陈岱孙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知识分子的“驯服”与“抵抗”的微妙平衡。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留下,以自己的方式在限定的范围内延续学术火种。 随后,本书进入到最为沉重的篇章——文化大革命时期。陈岱孙作为“老专家”和“前体制内学者”,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书中详尽记载了他被批斗、下放劳动以及长期被剥夺教学和研究权利的经历。这些描述力求客观,避免过度渲染苦难,而是聚焦于在极端压力下,知识分子如何维护其内在的尊严与精神上的自洽。他如何在田间地头默默背诵着他深爱的亚当·斯密和约翰·穆勒的经典论述,这成为全书最具震撼力的部分之一。 第四部分:迟暮的春光——回归讲台与最后的学术遗产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陈岱孙迎来了生命中最后阶段的“迟暮的春光”。年迈的他重返清华园,虽然身体机能已大不如前,但他对经济学理论的热情丝毫未减。 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他在八十年代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他被任命为名誉教授,开始重新梳理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书中分析了他晚年出版的几部重要著作,这些著作虽然受制于时代背景,但在对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梳理和对西方经济学经典的再诠释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重新开始指导研究生,他的课堂,虽然节奏缓慢,却充满了对真理的敬畏和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本书的最后,探讨了陈岱孙的“孤帆远影”的意象。这不仅指他早年留学归国,更是指他一生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在岸”的姿态——既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又始终仰望人类文明的学术星空。他的命运,是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缩影,他的坚守,为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通过对一手史料的梳理、对历史背景的细致还原,为读者提供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画卷,并以陈岱孙这位学者的生命轨迹为轴线,深刻探讨了学术良知、教育理想与时代变迁之间的永恒命题。本书适合所有关注中国近现代史、高等教育史以及知识分子群像研究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一段历史画卷的徐徐展开。书名中“孤帆远影”四个字,用词精妙,既有李白诗句的意境,又暗含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独特地位。陈岱孙先生,作为那个时代知识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学术造诣和人生经历,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而将他与清华大学联系起来,则更加凸显了他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分量。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陈岱孙先生是如何在清华园这片沃土上,将他的学术思想传播开来,如何培养出众多杰出的学者和人才。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它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陈岱孙先生无疑是这段史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穿越时光,重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体味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与坚持,以及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陈岱孙先生是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又如何为清华大学的发展贡献他的力量。

评分

当我看到《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那段充满学术气息和历史沧桑的岁月。“孤帆远影”这四个字,不仅仅是美丽的意象,更仿佛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在时代洪流中,独自前行,却又留下深刻印记的写照。陈岱孙先生,这位在经济学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学者,他与清华大学的渊源,无疑是一段值得深入挖掘的历史。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陈岱孙先生在清华园的点点滴滴,他的学术思考,他的教学实践,他的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清华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挑战与发展,以及像陈岱孙先生这样的学者,是如何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引领学术方向,塑造校园文化。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学者的纪念,更是对一段重要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是对知识传承与学术精神的致敬。

评分

《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这个书名,以一种颇具诗意的方式,点明了书中的核心人物和重要的历史场景。它让我立刻联想到,在这本书中,我将有机会深入了解陈岱孙先生这位学界泰斗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与中国最负盛名的学府之一——清华大学之间那段密不可分的联系。书名中的“孤帆远影”,似乎也在暗示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一种个人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独特存在,以及他所留下的、如同远帆般悠远而深刻的影响。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陈岱孙先生的个人经历与清华大学的发展紧密结合,又是如何展现他在学术研究、教育教学以及推动学校发展等方面的贡献。我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呈现出那个时代清华大学的学术氛围,那里的师生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守着知识的殿堂,又如何孕育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学术思想。这不仅是一次对陈岱孙先生的学术人生回顾,更可能是一次对清华精神的探索与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就足够吸引我了。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一个孤零零的帆船在浩渺的远海中缓缓驶向地平线,背后是巍峨的清华园。这种意境,似乎预示着一种绵长、深远的情感,一种知识的传承,也可能是一种对历史的追溯和对往昔的缅怀。书名中的“陈岱孙”三个字,对于很多在清华求学或与清华有着深厚渊源的人来说,绝非陌生的名字。他是那个时代学术大家中的一员,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而“清华大学”本身,更是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梦想与奋斗。这本书,无疑是将这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仿佛在讲述一段风雨兼程的故事,一段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学术人生。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在这孤帆远影的意象下,铺陈开陈岱孙先生在清华的漫长岁月,他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在那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人物的传记,更可能是一部浓缩了清华大学发展历程的史书,一段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里坚守与探索的真实写照。

评分

《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学术感。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直白,而是含蓄而富有诗意,这不禁让我对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岱孙先生的名字,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一生与清华大学的命运紧密相连,见证了这所学府的辉煌与变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研究这一时期历史和人物的空白。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挖掘和梳理陈岱孙先生的生平事迹,他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形成并发展的?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有哪些具体的教学理念和学术成就?他的言行举止,又对当时的清华师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孤帆远影”这个意象,也可能暗示着陈岱孙先生在学术道路上的孤独求索,以及他最终留下的深远影响,如同远去的帆影,虽然不再眼前,却留下了绵长的思绪。这本书,我预感将会是一部严肃而有深度的学术传记,也可能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叙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