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0-12岁儿童的父母 许多年来,很多父母在享受着与孩子之间天伦之乐的同时,亦饱受很多烦恼和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总看到一件事情中坏的、糟糕的一面?”“ 如何才能让孩子从失败中走出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积极乐观的心态?”“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如何提升?”…… 帮助孩子克服消极的思维和想法,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始终是世界各国、各种文化下的父母们一直苦苦追寻着的目标和方向,对父母们亦不啻是一场场严峻的考验。
《弹性思考力 :远离消极,提升孩子挫折容忍的心理指导课》一书为上述各种问题的回答指明了一条独特且亮丽的大道。之所以独特,因其从“弹性”的角度入手谈孩子消极思维和消极情绪的转变,及新型思维框架的构建。“弹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词语,英文原文为“flexible”,书中的意思是指每一个人在压力、逆境、创伤之下仍能积极应对并良好适应的能力。弹性视角下的每个孩子,都具有改变消极思维与消极情绪的潜能,拥有应对各种困境的优点和才能,可以在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下战胜困难、直面挫折和应对挑战,看到自己长期以来未被发现的长处,调整、转化自身的消极、固定式思维方式,建立具有成长性质的新思维框架,并使自己的人生充满各种可能性。“从失败事件中进行学习”以及“在困境中找到孩子的优点”就是这一独特性的充分体现。
内容简介
不安世界的安全感导师塔玛·琼斯基30年儿童心理研究实践之作,教你培养拥有心理弹性的孩子。
9堂课,10个策略,5个步骤,教孩子学会弹性思考,发挥特长,拥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美国儿童情绪管理专家的“弹性思考练习”,带孩子换一个轨道去思考,重新看待生命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与不幸,悲观、消极从此不再来!
美国多位心理学大师联袂推荐,北师大心理学院林丹华教授专业作序!
消极思维就像是一通不请自来的推销电话,如果孩子总是无意识按下接听键,并对内容深信不疑,生活自然充满焦虑、不安、恐惧——时时担心自己不够完美,觉得所有事情都做不好,将眼前的小麻烦放大为无法处理的大灾难,遇到困难就想放弃……这些消极情绪和思维扭曲了孩子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即使成功也无法觉得快乐。
心理学家塔玛·琼斯基详细分析了造成消极思维的原因并提供许多策略,家长可以通过这些策略让孩子学会管理他们的消极想法,在自己的心灵和外部世界中站稳脚跟,不被轻易打败,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弹性思维的能力,锻炼出面对挫折与压力的韧性。
作者简介
塔玛·琼斯基 博士(Tamar E. Chansky, PH.D.)
美国十大影响力心理学家之一
临床精神医学博士、情绪研究专家、临床心理学大师
美国心理协会和宾夕法尼亚行为治疗协会会员
1999年,她在宾夕法尼亚州创立了美国“儿童强迫症和焦虑问题研究中心”,后来扩大关注范围,更名为“儿童与成人强迫症和焦虑问题研究中心”。2004年,她创立了教育网站www.worrywisekids.org,同父母和老师们一起,帮助解决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她的全部职业生涯致力于帮助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让心灵成为更安全的地方”。
她还是深受美国主流媒体欢迎的儿童心理专家,经常登上《福布斯》《纽约时报》父母世界Parents》、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等大众媒体,她还在《赫芬顿邮报》和《今日心理学》杂志开设专栏,帮助人们更乐观地生活。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塔玛·琼斯基博士再一次写出了一本令人难以置信的有用且实用的书—《弹性思考力:远离消极,提升孩子挫折容忍的心理指导课》,这本书为父母或孩子的照顾者提供了明确的策略来帮助孩子,并就不同年纪的孩子细分出不同的应对方法。家有悲观、消极倾向孩子的父母都需要阅读这本书。父母在练习琼斯基博士提出的思维与行为策略时,将发现自己不仅是在面对孩子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会变得更加乐观。我强烈推荐这本好书。
—朱迪·贝克(Judith S. Beck, Ph.D.)
贝克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所主任、宾夕法尼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副教授、美国认知治疗研究院前院长
继为强迫症孩子的父母而著的优秀指南书之后,琼斯基博士再次提出了很多明确、可行而且实用的建议,同时也指出了应该如何明智、悉心地对待消极的孩子,她是这方面的大师。她能给父母很多睿智但又非常容易理解的建议,能非常有效地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她的才华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杰弗里·施瓦兹(Jeffrey M.Schwartz)
著名认知神经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著有《致小伙帕特里克》《脑锁》和《心智和大脑 :神经可塑性和精神力量》
很多年轻人现在总是被不自信、悲观和抑郁的情绪所累。他们的不自信和悲观往往会引起父母内心的困惑和忧虑,于是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帮助孩子的途径,帮助他们形成更乐观向上、适应性更强的品格。父母们可以从塔玛·琼斯基的《弹性思考力:远离消极,提升孩子挫折容忍的心理指导课》一书中益良多。琼斯基博士很好地解释了消极思考的根源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她提出了具体而且切合实际的策略并结合了对话实例,父母们可以学以致用,将孩子的消极思维尽量减小。她对孩子以及父母的理解和同理心都渗透在书的每一页,有很高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如果任何年龄段孩子的父母想要帮助自己的孩子以更光明的眼光去看世界的话,那么他一定要反复读这本书。
—罗伯特·布鲁克斯(Robert Brooks)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著有《培养适应性强的孩子》《培养自律的孩子》
塔玛·琼斯基为父母们带来了一种灵活的方式去帮助孩子们摆脱自卑和悲观的情绪—从轻微的消极情绪到临床抑郁症。她在认知行为治疗的科学基础上提出了包含深刻见解和创新意识的技巧,这在任何时候对我们任何人都有帮助,而不仅仅是父母和孩子们。下次我犯了错或者对什么事开始后悔的时候,我要翻开这本书,我知道看完之后我很快就会好起来。
—莫纳·舒尔博士(Myrna Shure)
著有《培养会思考的小孩》《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
前言/序言
对有些孩子来说,快乐与否完全取决于所有事情是否按照自己的预期来进行,中途不能出现任何磕磕绊绊,只要有一点小差错,世界就会翻转过来。当父母看着孩子苦恼,看着孩子无止境地为他自己制造痛苦及负担,也跟着忧心。身为父母,我们也需要发展自己的双轨思维,要看到孩子的负担,也要看得见发生改变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一直努力让生活更适应孩子的需要,让他们感觉好一些。我们可以全力以赴、小心翼翼地扫除生活上的地雷,让孩子过得顺利。但是,如果家里有思维消极的孩子,不管父母再怎么仔细排除障碍,意想不到的事情仍然会出现,然后就是那件事会毁了孩子的一整天。有些孩子天生对消极的事情嗅觉灵敏,就像是对困难或者不愉快的状态严重过敏一样,他们会注意到特别微小的细节,一有不对劲就陷入慌乱,不管我们怎么教他们“要乐观一点,要充满希望”也行不通。你的朋友和亲人可能会责怪你或告诫你应该用“严厉的爱”来对待那个古怪的被宠坏的孩子,可这完全搞错了重点。这些消极思维的孩子也非常希望事情看起来不一样,他们也不想以这种消极的方式去思考、感受和表现,他们只是不知道除了用消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之外到底还能怎么做。
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将孩子从不快乐轨道空运到快乐轨道上去,而是让父母学习“以智取胜”。父母要非常深入地了解孩子消极思维的每一个面向,教孩子学会理性分析消极思维的轨道,让他愿意把自己由消极情境中吊出,来到一个愉悦的情境之中。
这本书的目的是教会父母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引导孩子走出不开心或者充满挑战的那个时期。在困境出现时,就事论事地处理孩子强烈的情绪。训练你的耳朵对一些消极字眼变得敏感,如总是、从来不、没有人这样或每个人都这样等,让自己变得像工程师般精准,看出孩子是如何构建起一个谬误的结论的,然后用适当的工具来拆解有缺失的思维线路,并重建正确且符合实情的解释系统。与此同时,父母也将学会如何强化孩子积极的经验,让孩子看到自己在促成积极经验中所扮演的角色,下次有同样情况时,孩子就可以更有信心做到同样的事。
在这本书中,父母也会学到用不同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与其对孩子说“这样也不算坏嘛”或者“你为什么总是会想糟糕的?”不如重新给消极的事贴上标签,让孩子由防御自己的消极想法转变为与消极想法保持距离。例如,你可以跟自己年幼的孩子说 :“我敢说你的消极大脑在说今天的三振出局永远都会发生。”或许,你甚至可以让孩子唱出他的消极想法,就像猫王一样,这样就可以与消极思维保持距离了。
【书名】弹性思考力:远离消极,提升孩子挫折容忍的心理指导课 【内容简介】 在充满变数与挑战的现代社会,孩子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会遭遇学业上的瓶颈,人际关系的摩擦,甚至是对自我价值的困惑。面对这些无法避免的挫折,怎样的内心力量才能帮助他们站起来,继续前行?《弹性思考力:远离消极,提升孩子挫折容忍的心理指导课》正是为破解这一难题而生。本书并非简单地教授孩子“不哭不闹”,而是从根本上,赋能孩子一套强大的心理工具箱,让他们学会以更积极、更具适应性的方式来看待和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本书的核心在于“弹性思考力”——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柔韧性,是面对逆境时,能够快速调整认知,保持乐观,并从中汲取力量的能力。它不是天生的特质,而是可以通过科学引导和刻意练习培养出来的。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孩子消极思维的根源,揭示了那些阻碍他们建立心理韧性的常见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系列经过心理学实证研究支持的、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一、 深度剖析消极思维的“陷阱” 孩子为什么会陷入消极的思维模式?本书将带您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我们将探讨: “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 孩子常常将事物简单地归为“好”或“坏”,无法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 灾难化思维: 将小问题放大,预设最坏的结果。例如,朋友今天没和自己玩,就觉得“ta再也不想和我做朋友了”。 过度概括: 从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中得出普遍性的负面结论。一场比赛输了,就觉得“我永远也赢不了”。 情绪化的推理: 相信自己的感觉就是事实。感到沮丧,就认为“事情一定很糟糕”。 “应该”和“必须”的僵化观念: 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抱有过度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一旦现实不符,便感到失望和愤怒。 个人化归因: 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揽到身上,或者将所有负面事件都归咎于自身。 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家长和孩子们认识这些常见的消极思维模式,如同照镜子一般,看清那些不自觉中阻碍孩子前进的“心魔”。理解这些“陷阱”是走出它们的第一步。 二、 构建“弹性思考力”的基石:认知重构与视角转换 一旦认识了消极思维的“陷阱”,如何才能帮助孩子跨越它们,构建属于自己的“弹性思考力”呢?本书的核心指导方法围绕着“认知重构”和“视角转换”展开: 1. 挑战扭曲的认知: 证据搜寻: 教孩子成为自己想法的“侦探”,搜集支持或反对某个想法的证据。当孩子说“我考试考砸了,我真笨”时,引导他们回忆:“你上次考试考得好的科目有哪些?你为这次考试付出了哪些努力?” 替代性解释: 鼓励孩子思考一个事件的多种可能性。朋友没来找自己玩,除了“ta不喜欢我了”,还可以是“ta今天家里有事”、“ta可能在忙其他事情”。 识别绝对化语言: 帮助孩子区分“总是”、“从不”、“一定”等绝对化词语,并用更现实的语言来描述情况。 2. 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强调过程与努力: 让孩子明白,能力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不断提升的。一次失败并不代表终结,而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将挑战视为机遇: 引导孩子看到困难中的学习价值,比如,解决一道难题的过程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与同学合作完成项目能提升沟通协作能力。 从榜样身上学习: 分享那些经历过挫折但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让孩子看到坚持和韧性的力量。 3. 积极重塑情绪体验: 识别和命名情绪: 帮助孩子认识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是正常的,不回避,也不被情绪淹没。 情绪的“缓冲带”: 学习一些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正念练习、听音乐、运动等,在情绪激动时给自己一些“缓冲”的时间。 感恩练习: 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中积极的方面,每天写下或思考值得感恩的事情,培养积极的心态。 4. 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分解问题: 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更小、更容易管理的部分。 头脑风暴解决方案: 鼓励孩子发散思维,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无论多么“不切实际”。 评估和选择: 帮助孩子分析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并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行动与反思: 鼓励孩子尝试解决方案,并根据结果进行反思和调整。 三、 实践与应用:家长与孩子携手共进 本书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作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 亲子互动练习: 包含多种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游戏、对话脚本和情境模拟,让家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导孩子进行思维训练。 “弹性思考力”工具卡: 提供可打印的工具卡,孩子们可以随身携带,在遇到困难时随时翻阅,运用所学技巧。 家长指导手册: 为家长提供详细的讲解和支持,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掌握引导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践行。 “情绪日记”与“想法挑战簿”: 鼓励孩子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和想法,并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和调整。 四、 培养孩子一生受用的核心能力 《弹性思考力:远离消极,提升孩子挫折容忍的心理指导课》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建立一套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让他们能够: 更自信地迎接挑战: 不再因为一次失败而气馁,而是将其视为成长的阶梯。 更积极地看待问题: 能够从负面事件中发现积极的因素和学习的机会。 更有效地管理人际关系: 能够理解他人的视角,处理冲突,建立更健康的人际联结。 更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能够跳出思维定势,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拥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稳定。 最终,成为一个内心强大、乐观向上、能够适应变化、并在逆境中茁壮成长的人。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指导孩子如何应对挫折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健全人格、赋能孩子未来人生的一本宝贵指南。它将陪伴家长和孩子,共同走过成长中的风雨,播撒下坚韧与乐观的种子,收获一生受用的“弹性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