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家训

天府家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天府家训》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家训
  • 川蜀文化
  • 天府
  • 传统文化
  • 家庭教育
  • 礼仪
  • 修身
  • 处世
  • 民风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11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61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府家训》采用较为严肃的文字风格,以四川历史名人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的家训和家书为基本素材,按照历史名人、革命家、领导干部和红色家庭等类别进行编纂,以优秀家训家规的历史传承为宗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市民提供价值引导。该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传承性强。

目录

第一章 公忠体国

凡例/ 001

序言/ 001

第一节 先贤彝训/ 009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禹祖训?/ 009

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遗诏》?/ 011

内睦九族,外安百姓——王建诫子文?/ 012

“铁面御史”赵抃座右铭/ 013

第二节 先烈遗书/ 015

李硕勋《给妻子的遗书》/ 015

刘伯坚《遗书(给大嫂)》/ 016

刘伯坚《遗书(给叔振)》/ 017

赵一曼遗书《给宁儿》/ 018

赵一曼遗书《给孩子》/ 019

牟永正家信摘录/ 020

车耀先《给女儿》/ 020

江竹筠《狱中给谭竹安的信》/ 022

蓝蒂裕《示儿》/ 024

第三节 廉洁清正/ 026

为人廉正,惟修善行——景毅廉政箴言/ 026

从官公慎,立身廉明——陈子昂座右铭/ 027

费用必俭,为官必廉——三苏家风传千年/ 028

清廉为官,诚信经商——蓬安雷氏家训/ 029

第四节 克己奉公/ 030

刚直节爱的王氏家训/ 030

张鹏翮《张氏族谱序》/ 031

张崇阶《张氏族谱序》/ 032

陈毅《给父母亲的信》/ 033

罗瑞卿《给玉华的信》/ 036

王维舟家训/ 038

第五节?家国情怀/ 039

陈元敬诫子陈子昂语/ 039

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 040

宇文虚中家书三则/ 040

世代忠贞的土司家训/ 042

朱德《给陈玉珍的信》/ 043

罗世文《和仲甫兄赠诗原韵》/ 046

任锐《送儿上前线》/ 047

青白江曾氏规训十则/ 048

爱国拥军的帅门家训/ 051

心系家国的乐氏家训/ 053

忠孝为本的黄氏族训/ 054

一个三线建设者的遗训/ 055

第二章 厚仁贵和

第一节 乡贤懿言/ 059

苏洵《苏氏族谱引》/ 059

张浚《家训》/ 060

何耕《示子辞》/ 061

杨珩《居家箴》/ 062

第二节 以仁存心/ 064

邓小平家族字派诗/ 064

以和为贵的古氏家训/ 066

忠厚传家的万氏祖训/ 066

和睦乡党的熊氏家规/ 067

培德劝善的曹氏家训/ 068

郑氏家族的六戒家训/ 069

扶贫济困的萧氏家训/ 070

宽厚忍让的贾氏家训/ 071

第三节?守望相助/ 072

百年颂扬义渡刘/ 072

兴文重教承家训/ 075

陈氏家风润桑梓/ 076

牟氏家风暖社会/ 077

第三章 齐家睦族

第一节 名贤箴言/ 081

杜泰姬《戒女书》/ 081

杜泰姬《教子书》/ 082

杜甫《又示宗武》/ 083

向朗《遗言诫子》/ 084

曾懿《女学篇序》/ 085

第二节 慈爱孝悌/ 087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书》/ 087

司马相如《报卓文君书》/ 088

李密《陈情表》/ 089

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090

苏轼《与子明兄》/ 092

杨慎《青蛉行·寄内》/ 093

黄娥《寄外》/ 094

张问陶 《〈武连听雨图〉成作诗寄寿门》/ 095

刘光第《登第后寄内》/ 096

刘光第《与华弟书》(其一)/ 097

吴玉章《哭吾妻游丙莲》/ 098

尹昌衡《幼行记》/ 101

第三节 治家有方/ 104

诸葛亮《诫外生书》/ 104

苏易简母教子箴言/ 105

家颐《教子语》/ 106

杨遇春《谕长子国佐家书》/ 107

吴玉章家训/ 108

陈毅教子诗/ 109

郭沫若《致父母亲》/ 111

李洪楷《家训喻志》/ 113

胡氏家族的治家真言/ 115

勤于耕读的洪氏家训/ 116

天道酬勤的雷氏族训/ 117

克勤克俭的黄氏家规/ 119

孝善为本的许氏家训/ 120

平易朴实,寓教于乐——德昌傈僳族家训/ 120

上下左右,惟尔所之——龙泉驿李氏家训/ 122

清白名门,丕振家声——邻水县杨氏家训/ 123

治家严整,铁面无私——苍溪县喻氏家规/ 124

劝君莫把赌博沾——会理县蔡氏戒赌碑/ 125

第四节 诗礼传家/ 127

李蕃家训二则/ 127

李调元家族家史碑/ 129

李文彩诫子家训/ 132

李榕祖训/ 133

吴之英家规/ 135

尹昌衡《训子》/ 135

罗瑞卿《给罗峪书的信》/ 137

诗书传家的李氏家规/ 139

耕读为本的张氏家训/ 140

隆昌云顶郭氏族训/ 140

孝义治家的段氏家族/ 142

刻在母亲墓碑上的吴氏家训/ 143

四川客家歌谣选录/ 145

第五节 与时俱进/ 147

张澜《致张茂延》/ 147

富顺刘氏新规/ 148

安岳李氏族训/ 149

犍为李拔家训/ 150

金川赵氏家训/ 152

南溪伍氏家庭公约/ 153

茂县顺氏羌人家训/ 155

岳池县蒋氏百字铭/ 156

第四章 崇德修身

第一节 俊彦嘉语/ 159

诸葛亮《诫子书》/ 159

苏洵《名二子说》/ 160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61

刘沅《豫诚堂家训》/ 162

张澜《一戒》/ 164

郭沫若《为翊昌弟书莲池大师语录》/ 165

车耀先《给子女的遗书》/ 166

第二节 博学慎思/ 167

苏轼《迈砚铭》/ 167

苏轼《迨砚铭》/ 168

苏轼《与侄孙元老》/ 168

张栻《四益箴》/ 169

新都冯氏家训/ 170

第三节 诚以立身/ 171

万事委命,直道而行——苏轼《与千之侄》/ 171

颐养,耕读,和顺——一位平凡女性的遗嘱/ 172

张澜《自尊》/ 173

张澜《自修》/ 173

第四节 明礼笃行/ 174

尚知向善的毕摩家训/ 174

隆师重儒的陈氏家训/ 175

耕读传家的廖平家训/ 176

邻水包氏字派诗/ 177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墓碑上的遗训/ 179

第五章 当代家训家书选粹

当代家训撷英/ 183

善良与独立——父亲写给女儿的家书/ 191

吃得亏,打得堆??——??父亲给儿子的信/ 192

以身教者从——母亲给女儿的一封信/ 193

海阔凭鱼跃——母亲致儿子的家书/ 194

孝以待亲,宽以待人——母亲给儿子的家书/ 196

守望传统,独立思考——父亲给女儿的家书/ 197

勤而有度,学而有法——写给高三儿子的信/ 198

父爱如山——女儿给父亲的一封家书/ 200

航路灯塔——儿子给父亲的一封家书/ 202

大爱无声——??致养子的一封育儿书信/ 204

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孙女给爷爷的家书/ 207

父母之恩,何可忘之——女儿给父母的家书/ 209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给母亲的家书/ 210

池鱼思故渊——海外游子写给父亲的家书/ 212

防微杜渐,坚守底线——母亲致远方儿子的一封信/ 215

妻贤夫祸少,妻廉夫得益——妻子给丈夫的一封信/ 217

选择远方,风雨兼程——一位军嫂给丈夫的家书/ 218

品格即财富——母亲致女儿的一封家书/ 220

舍己救人,精魂长存?——??给烈士妹妹的信/ 222


前言/序言

  天府家训 序 言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有必要就本书的编纂背景、选材标准、概念内涵略作申说,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宗旨,同时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讨论,更好地推进家风文化研究和良好家风的培育。

  一、编辑缘起

  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一个细胞内部,DNA是遗传的载体;而在一个文明社会,家风、家规就是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得以延续的DNA。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家训、传承家风的优秀传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家风以春雨润物的形式,成为家族育人之本、个人立命之基,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的作风表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他再次强调,“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

  2016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规家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四川省纪委机关、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川省“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活动方案〉的通知》(川纪[2016]201)安排部署,由四川省纪委牵头,四川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活动,向省直机关、市州县区征集优秀家风故事、家书手札、家训格言。经过一年的广泛动员,共收集家规家训文章近百万字。为集中讲好四川家风故事,展现巴蜀家风魅力,省纪委委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对收集的文章进行编辑、提炼、总结。《天府家训》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编纂的。

  为编辑好《天府家训》,课题组多次召开相关座谈会,并积极吸收四川省社科院承办的“家规家训与廉洁文化”学术研讨会的最新成果,细读素材,确定体例,拟定提纲,精心筛选,反复打磨,初步确定书稿内容。在此基础上,经广泛征求省纪委、出版社领导及专家和普通民众的意见,确定最终稿件。作为编辑人员,我们品味着这批富集宝藏,如同走进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世界,真切体会到浸染其中的浓浓家国情怀,也深深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感染,进一步明确了对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概念释义

  本书中的几个概念还需进一步厘定。

  天府,古时多用来形容某一地区的富庶繁盛,历史上很多地方都曾荣膺这一称号。自李冰修建都江堰以来,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蜀志》)。自此以后,“天府之国”逐渐成为四川的专享美誉,传承至今。本书以“天府”冠于“家训”之前,意在体现本书的区域特色。

  家训,多指家族内部约束家族子弟行为的家法制度,自汉代以来,随着历史的演进,家训内容变得丰富,载体形式亦趋多元,以格言警句、家书、诗词、谱牒、碑文等多种方式呈现,并有了专门的家训书籍,著名者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为涵盖丰富多样的素材,本书除继续延续传统家训内涵外,又将历代先贤的家训格言、世家宗族的优秀家训、革命先烈的书札信件、当代家庭的家书等一并纳入家训范畴。

  三、选材标准及结构安排

  本书最初的材料来源有两部分:一是家训,包括各市州提供的本地区历史上各家族的优秀家训和省直机关职工撰写的当代新家训;二是家书,主要是省直机关职工撰写的给家族成员的书信。在编辑过程中,为了让读者了解天府家训的历史渊源,我们撷取了四川历史上先贤、英烈的家训及书信。素材来自历史与当下两个层面,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成了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多次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如下选材取向。

  一、构建“家国同构”的章节结构。沿着“国家—社会—家庭—个人” 这一主线,围绕“爱国、睦邻、治家、修身”这一系列主题,谋篇布局,安排材料,努力体现家国一体的历史命题。在每一个主题之下,首先安排历史上的先贤彝训,其次是普通家族的经典家训,最后是当代小家庭的优秀家训,力求体现天府家风一脉相承、古今融通的历史面貌。

  二、精选具有巴蜀特色的家训家书。“天府家训”当然要体现巴蜀特色,展示四川精神。众所周知,四川地区家庭的演变有其自身的特点。宋代以前,四川家族多别籍异财,鲜少像东南地区那样的世家大族。元明以来,由于战争的摧残,宋元故族荡然无存,来自楚、闽、湘、粤等地的移民纷纷入川,一直持续至清代中期,史称“湖广填四川”,四川家族发展为之一变。现在我们看到的各地家训,多是清代以来家族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区域特色。历史上,刘备、诸葛亮、苏轼等蜀中先贤的家训,含意隽永,发人深省,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人生智慧。这批家训当然是我们选择的目标。四川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摇篮,无数革命先烈从这里走向全国。我们选取了一批革命先烈以及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书家信,以突显四川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藏族、彝族、羌族、傈僳族等兄弟民族的家训平实朴素,独具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这批家训也在我们的选择视野内。同时,我们还选取了当代四川人撰写的经典感人家书,以体现四川家训的时代性。通过对材料的筛选,我们希望凸显天府家训的区域、时代、民族等特色,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反映四川家训中独特的精神气质。

  四、天府家训的巴蜀特色与精神内核

  天府家训中的巴蜀特色在哪里?精神内核是什么?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这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面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材料,阅读和筛选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消化和提炼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天府家训的特色和精神内核逐渐揭去它朦胧的面纱,呈露出棱角分明的面目。现在,是时候把它展现出来以飨读者了。

  天府家训的精神,首先是坚韧不拔。这是天府之国发达的农耕文化孕育出的精神特质。《易经》首卦曰“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哲从天刚强劲健的运行之中总结出发愤图强、永不止息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跋涉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历史上的四川,饱经战乱,兵连祸结。明末清初,通江李蕃的父母在夜半蓬门荜户中“夫读妻缝”;罗江李攀旺(李调元曾祖父)艰辛备尝,九死一生,最终返回故里,开辟草莱,重振家业。清末,尹昌衡幼时家庭经济拮据,母亲刘氏在深夜一边铡猪草,一边指导尹昌衡读书,后者最终成为辛亥革命中首任四川都督。这些经历都被记录在了各人的家训中,成为家族内部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巴蜀文化历经磨难却屡仆屡起,传承不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府家训中强调的坚韧不拔,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之精神在四川的缩影。

  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同样是浸透于天府家训中的精神。早在东汉时期,杜泰姬就在家训中提出,要在不同时期应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来教育孩子,较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杜泰姬的教育思想可以谓之“因时施教”,极具科学性。清末才女曾懿,则对历史上《女诫》以降的女教和家教思想作了历史性的总结和批判,开启了中国近代女子家教革命之先河。至于现代史上涌现的革命先烈,其家书中体现的刚烈决绝、舍我其谁的担当气魄,更是天府家训精神的典型代表。

  与时俱进是天府家训的突出特色。各个时期的家训,往往各有其侧重点。三国时期,蜀先主刘备临终训子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葛亮的《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重心都在于崇德修身。此后的家训,或强调崇文重教,或强调艰苦奋斗,或强调爱众亲仁,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家训的制作者,往往自觉认识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如张澜先生给女儿的家书中说:“时代一天演进一天,社会一天复杂一天,你要再向前进,必须努力求得实际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方足以应用。”这一点在当代族谱更为常见,如安岳《李氏族训》称:“我族老谱原载祖训,早在康熙年间所订。部分渗透封建思想观念,用之已不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潮。……为了使我族后人有规范可循,作一个奋发有为的好公民,则必须有家训指引,故特新制订家训,望全族后裔,共同勉励而行之。”南溪伍氏“家庭公约”规定:不搞“超荐亡魂”等封建迷信活动;不搞“族长”统治一切和宗族残余势力活动。凡此种种,贯穿其中的正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主线。

  天府家训的另一个特色是少数民族家训中的家国情怀。历史上的四川,或被视为“戎狄之长”(《战国策·秦策》),或被称为“内戎外华”(张俞《送益牧王密朝觐序》),都是强调这里华戎(此处的“戎”系借用历史上的习惯说法,不含价值判断)杂处的局面。直到当代,四川仍然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文化上互相影响。从家训来看,少数民族的家训中往往渗透了大量来自汉族的价值观念,如茂县顺氏羌人家训强调,“积德行善,不惟俗伦”“自强自立,处事以忍”“不肖为贤,浪子如金”,同样强调齐家睦族,崇德修身;德昌傈僳族家训:“无父儿当家,勤人有吃的;无母儿裸体,懒人有推的。”虽然语言表现形式不同,其思想内核仍然是自强、勤劳。可见,这些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而汶川县瓦寺土司家训说:“做人以孝为先,爱国以忠为魂,待人以诚为念,处事以和为贵。”也与汉人家族的家训没有差异。少数民族家训表现出的家国情怀,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的绝佳写照。

  本书的出版,只是天府家风文化研究和传承工作中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在这里,我们诚挚地希望在各位读者的关心和帮助下,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推进天府家风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工作。



《天府家训》 内容概要: 《天府家训》并非一本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导的叙事作品,也非学术理论的密集堆砌。它更像是一部温润的智慧之流,一幅生活画卷的徐徐展开,一则代代相传的精神回响。本书深入挖掘的是一种根植于川蜀大地、历经岁月沉淀而愈发醇厚的家国情怀与为人处世之道。它通过一系列精心构思的篇章,以一种近乎耳语的方式,与读者一同回溯那些被时光珍藏的家风细节,探寻那些塑造了无数川籍文人雅士、商贾巨擘、乃至寻常百姓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本书的构建,并非遵循线性的历史叙事,而是以一种更具启发性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由“根”、“脉”、“流”、“光”四个核心意象所编织而成的精神空间。“根”代表着家族的渊源与传承,作者细致描摹了四川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家族在核心价值观上的共性与差异,例如对读书的尊崇,对耕作的勤勉,对乡土的眷恋,以及在动荡年代中,家族成员如何秉持祖训,维系家族的凝聚力与尊严。“脉”则深入探讨了这些家训在代际传递中的演变与适应,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在坚守传统精神内核的同时,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流”则将目光投向这些家训对社会风尚的潜移默化影响,如何体现在地方社会的伦理道德、邻里关系、公共事务的处理之中,勾勒出一幅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图景。“光”则聚焦于那些闪耀在寻常百姓生活中的家训践行者,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平凡中折射出真善美的光辉,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灯塔。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质朴而富有韵味,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以及那些口口相传的俗语谚语,将抽象的家训理念转化为可感可悟的生活智慧。作者在书中并未罗列冰冷的规条,而是通过对先贤典范的细致品读,对民间故事的巧妙运用,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旁征博引,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在川蜀的特定文化语境下,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与实践路径。例如,书中可能会提及某位历史人物,并非以其功业为主,而是侧重于他在教育子女、处理家庭事务、乃至与人为善方面的点滴,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家训智慧。 《天府家训》并非是一本“how-to”指南,它不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自行体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与自身家庭、与自身人生相契合的精神共鸣。它鼓励读者去审视自己的家族历史,去思考代际传承的意义,去发现并践行那些能够滋养心灵、塑造品格的家族智慧。阅读本书,就如同置身于一个温暖而充满智慧的家庭聚会,与先贤长辈共话家常,在轻松的氛围中,汲取生活的养分,点亮人生的方向。 核心价值与读者受益: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信息爆炸的洪流,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都可能让人们感到迷失方向,甚至与自己的根源产生疏离。《天府家训》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回归的契机,一个审视与沉淀的平台。 1. 精神的锚定与归属感: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家族的文化根基,理解那些塑造了自己祖辈乃至父辈的价值观念,从而获得更强的精神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这份“根”的力量,能成为内心最坚实的锚点。 2. 德行的涵养与人生智慧: 本书并非枯燥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情境中。读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在家庭中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如何在社会中做一个正直、善良、有担当的公民。这些历久弥新的智慧,能够帮助读者在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走得更稳健。 3. 代际沟通的桥梁: 很多传统家训,在代际传递中可能出现断层。本书以一种温和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重新呈现,为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语境,有助于促进家庭内部的沟通与理解,让“家训”不再是老一辈的陈旧观念,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4. 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追求: 《天府家训》所传递的,往往是对勤勉、节俭、诚信、感恩、孝道等美德的强调。这些品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个人幸福的基石。阅读本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生活态度,引导其树立更积极、更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地方文化的深度体验: 作为一本以“天府”为名,深入挖掘川蜀家训的书籍,它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四川地域文化独特魅力的窗口。这种地域性的家训,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进程、民俗风情紧密相连,展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化风韵。 目标读者群体: 《天府家训》适合所有对中华传统文化、家风建设、个人品德修养感兴趣的读者。 关注家庭教育的家长: 希望了解如何将优良家风传承给下一代,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渴望精神滋养的年轻人: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人生的方向。 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读者: 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感受传统智慧的魅力。 对四川地域文化有兴趣的人士: 通过家训了解一个地方独特的人文底蕴。 希望提升自身品德修养的社会人士: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并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家族传承的思考者: 关注家族历史,希望理解并延续家族的精神财富。 总而言之,《天府家训》是一本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书,它不追求一时的轰动,而是希望在读者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是一次精神的寻根之旅,一次与先贤的对话,一次对美好人生的不懈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天府家训》,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说教集,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这本书以其精巧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家训的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不同侧面,也折射出家训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读书人,在晨昏定省之余,如何将家训的精髓融会贯通,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些关于如何对待亲人、如何与人交往、如何面对诱惑的篇章,都显得那么贴切而实用。它并没有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用一种近乎平等的姿态,与读者一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天府家训》这本书,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在喧嚣的世界中为我带来了一片宁静。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只是用最朴实真挚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诚信”和“担当”的解读,这些品质在当今社会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而这本书却将其置于核心地位,并用无数感人的故事加以印证。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先贤们,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如何用一句句朴素的家训,铸就了家族的辉煌。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了“责任”二字的重量,不仅仅是对家庭,更是对社会,对整个民族的责任。它教会我,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内心的善良和正直,都要勇于承担自己的使命。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对社会更有贡献的人。

评分

读完《天府家训》,掩卷长思,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那份传承千年的古老智慧,那份温润如玉的蜀地情怀。它不像那些刻板的说教,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关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融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之中。我仿佛看到了古时士大夫严谨治家,教导子孙后代,一丝不苟地践行着家训的场景。那些文字,既有振聋发聩的警示,又有润物无声的感化。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家训并非束缚,而是指引,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灯塔。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迷失方向,甚至遗忘了一些最本质的东西。《天府家训》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回归的契机,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思考何为真正的“好”与“坏”,何为值得坚守的“初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在耳边低语,循循善诱,将那些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根植于我的内心深处,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读完《天府家训》,我仿佛品尝了一杯醇厚的老酒,回味无穷,意犹未尽。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但它所蕴含的力量却足以撼动人心。它像是一份来自过去的礼物,将那些被时光冲刷得有些模糊的传统美德,重新带回我的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节俭”和“勤劳”的篇章所打动,这些看似朴素的品质,却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长久发展的基石。书中描绘的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诠释了家训的真正意义。我看到了一个家庭如何凭借着辛勤的汗水和简朴的生活,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甚至赢得了他人的尊重。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内心的富足和精神的安宁。它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迪,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思考和期待。

评分

《天府家训》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文字的传递。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与那些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贤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我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蜀地文化独特的韵味,那种温和中带着坚韧,婉约中又不失大气,仿佛置身于那烟雨朦胧的天府之国,呼吸着古老而清新的空气。书中描绘的那些家族故事,有起有伏,有悲有喜,但无一例外都指向了对道德的坚守和对家风的传承。我看到了一个家族如何凭借着世代相传的家训,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屹立不倒,甚至在逆境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家族的兴衰,不仅仅在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更在于精神财富的传承。那些看似朴素的家训,却拥有着改变命运、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书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影响我的家人,去为我们家族播撒下新的希望和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