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红 著
图书标签: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传播
  • 文化展示
  • 传统文化
  • 民俗文化
  • 文化遗产保护
  • 数字化保护
  • 博物馆学
  • 文化旅游
  • 地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58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43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8
字数:2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如何科学、生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非遗保护和传播中的一个难题。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近日推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一书,结合实际和当前国际博物馆发展的新理念,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此书从基本理念和技术手段双向入手展开系统研究,引用和介绍了国内外大量非遗类别的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案例,提供了系统、前沿的非遗展示与传播的解决方案。
  此书提出,当前比较成熟的非遗展示与传播形态有两种:一是生态博物馆,从而革新传统博物馆以文物展陈为主的展示空间概念,可以利用历史建筑群作为展示场所,或者在现代建筑中营造传统街景等。二是文化中心,包括以普及性教育为目的的体验中心、以阐释与导览为目的的遗产地游客中心、兼具展示与传习功能的传统文化中心等,都是现阶段非遗展示空间的可实践模式。

内容简介

  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的建立和物品的展示成为文化热点。本书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互媒体研究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设计案例为基础,从基本理念和技术手段双向入手,探索了不同部门类非遗适用的展示方式,并由实体空间衍生到数字媒体和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系统前沿的非遗展示图景,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和做法,为读者提供*新的展示理念和实践案例参考。

作者简介

  杨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师,艺术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博士,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后。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001
第一节 “展示”的含义003
一、究竟是“展览”还是“展示”003
二、阐释性展览005
三、遗产阐释005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006
一、非遗展示的概念006
二、非遗展示空间的内涵007
三、非遗展示空间的外延008
第三节是否真的需要非遗展示空间017
一、展示传播的价值论述017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有关条款018
三、《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给予的解释019
四、《非遗法》和省级《非遗保护条例》021
五、设施建设经费投入022
六、主管部门政策导向023
七、社会舆论关注程度024
八、必要的可行性评估027
第四节非遗展示内容的拆解分析028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分类029
二、实际分区和展线设置的依据参考032
第五节非遗展示涉及的专业与工种032
一、框架塑造的手段032
二、涉及专业与工种的结构图033
第二章非遗展示机构与博物馆035
第一节博物馆的定义更新及其灵活性指向037
第二节博物馆是否是以实物收藏为主的展示空间038
第三节非遗展示与博物馆历史039
一、圣地范式与实物收藏功能040
二、公共博物馆,内容与观众群的开放040
三、生态博物馆,形式与空间的开放041
第四节如果是非遗博物馆,应期待哪些功能042
一、非遗存在价值的直观呈现042
二、非遗保护的趋向性作用042
三、价值观与文化身份的重塑043
第五节矛盾在哪里 044
一、象征性传播作用与现实存在的物质性之间的矛盾044
二、民族历史证物与象征物在传播需求与功能上的差异045
第六节非遗展示空间的溯源形态045
一、民俗博物馆048
二、人类学博物馆048
三、遗产阐释中心049
第七节博物馆建构思想对本书结构的启发051
第三章实体展示空间的几种模式053
第一节国内非遗展示现状概述055
一、静态展陈方式055
二、展线设计依据056
三、动态展示方式056
第二节有没有“模式”057
第三节以历史建筑、文保单位为载体057
一、北京民俗博物馆058
二、苏州民俗博物馆060
三、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061
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062
五、福建省非遗博览苑063
六、香港三栋屋博物馆063
第四节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063
一、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064
二、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馆065
第五节以仿古街区、村镇、公园等旅游景区为载体066
第六节行业博物馆与单项博物馆069
一、中国伞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070
二、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078
第四章生态博物馆081
第一节生态博物馆对非遗展示的启发083
一、生态博物馆强调在原生地保护与展示文化遗产085
二、生态博物馆强调当地人的自主管理权085
三、生态博物馆与现代体验馆的差异089
第二节悖论部分089
一、遗产的反博物馆化089
二、有形遗产的流失与无形遗产的干预091
第五章非遗展示的基本理念093
第一节隔断关联的忧虑095
第二节文化尊重的体现097
第三节活态传承的响应099
一、传习与展示合二为一的利弊099
二、匠人精神在展示中如何阐释102
第四节接近性——生活化104
第五节地域性——风格化106
第六节亲缘性——情感化107
第七节保存功能的库区108
第八节通俗原则的遵循110
第六章非遗展示的主要方式113
第一节现场展演的利弊116
第二节商业售卖的尺度118
第三节展示场景的还原121
第四节非遗手法展示非遗123
一、案例:梁祝传说123
二、案例:360°全景展示老北京的精气神儿125
第五节可视化到媒体叙事125
一、视觉刺激125
二、影像叙事126
三、媒体文件128
第六节选项与多感官体验129
一、信息媒介交互体验129
二、实体进程亲身体验130
三、虚拟+现实场景体验132
第七章实体展品收集135
第一节物质遗存——非遗溯源的重要依据137
第二节在非遗展示中可能需要的实体展品139
第三节试拟征集清单142
一、工艺技艺类142
二、表演艺术类(包括口头文学)143
三、节日仪式类143
第四节悖论部分:实物收集是抢救还是破坏144
第八章非遗数字资源的生成与共享147
第一节非遗数字资源与实体保护的关系149
第二节非遗的基础性数字化记录152
一、非遗数字化记录的利弊153
二、非遗数字化记录的策略157
第三节非遗数字资源的保护161
一、静止图像采录标准163
二、音频采录标准165
三、视频采录标准166
第四节非遗数字资源的共享166
一、开放的姿态166
二、虚拟的资源167
三、分享的时代167
第五节悖论部分168
一、“互联网+”非遗可能的不适性168
二、“大数据”反而凸显图书文献的价值169
第九章实体空间中的数字化展示方式171
第一节数字化展示的优势在哪里173
一、遵循非遗活态保护规律173
二、体现现代展陈设计趋势173
三、适应当代信息传播模式174
四、实现保存文化记忆功能174
第二节非遗所属门类不同,数字化展示方式各异175
一、工艺技艺类175
二、表演艺术类(包括口头文学)177
三、节日仪式类177
第三节虚拟现实体验178
第四节增强现实体验180
第五节定位服务延展182
第六节自然用户界面184
第七节案例部分186
一、河南宝丰“马街书会”186
二、哈尼卡乐园187
第十章后博物馆时代:非遗展示的多元
可能性189
第一节“后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提供的想象191
第二节非遗“后博物馆”的多元可能性194
一、大众194
二、选择195
三、参与199
四、感官199
五、喧闹201
六、娱乐201
第三节 “Project”而不是“Museum”202
第十一章纪念品售卖与衍生品开发203
第一节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纪念品售卖205
一、设计制作环节206
二、包装售卖环节207
第二节从创意产业到博物馆衍生品开发210
一、地区性整体文创211
二、和衍生产品开发的结合面探讨214
第十二章传播:从实体空间到网络环境217
第一节非遗展示空间与自带移动设备219
一、摄录分享220
二、即时社交221
三、定制路线221
四、资源下载221
五、在线学习222
六、链接服务222
七、资源的新媒体传播形态223
第二节互联入口224
一、社交媒体224
二、移动应用224
三、物联网225
第三节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226
一、数字地图228
二、虚拟展厅233
三、综合平台233
第四节资源获取与开放240
一、内容获取的众包模式240
二、资源开放与电子出版241
三、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243
第五节悖论部分247
第十三章传播:链接键与外环境249
第一节非遗的双螺旋结构与“传播”251
一、“链接键”的促发与延伸252
二、“外环境”的培植与导向253
第二节传播方式与典型案例254
一、教育与传播255
二、大众媒介传播257
三、商业与传播259
四、学术研究与传播260
第三节非遗数字传播如何破题261
一、基于网络的普及性传播261
二、移动应用与社交媒体262
三、基于数字化的挖掘应用265
第十四章汉族地区非遗展示空间267
第一节汉族地区非遗展示的共性与个性269
一、人物元素——地方名人269
二、地理元素——山川、河流270
三、特产元素270
四、方言元素271
第二节以平顶山为研究样本271
第三节分区与主线271
一、分区——最实用的“三分法”271
二、主线设计引入个性元素272
第四节内容与形式272
一、序厅273
二、民俗空间——节庆与礼俗273
三、视听空间——风雅与游艺274
四、技艺空间——赏玩与日用275
五、Work-Shop手工作坊276
六、非遗产品集市276
第十五章多民族地区非遗展示空间277
第一节以湘西为研究样本279
第二节如何阐释文化主体及遗产内容284
一、土家族文化历史演进脉络284
二、人类学视角:土家族母系社会的遗存285
三、土家族文化尊重的内涵285
四、土家族的自我文化认同285
第三节主题与主线285
一、是否突出民族性285
二、叙事如何差异化286
三、找到吻合的主题287
第四节内容与形式287
一、“图案之美”——审美意象展示287
二、“换衣间”——体验空间门户288
三、“湘西之声”——口头传统体验288
四、盛情·苗家风——苗族体验空间288
五、盛宴·土家年——土家族体验空间290
六、盛世·大舞台——综合体验空间291
七、守护·在行动——保护倡议空间292
第十六章结论293
参考文献297
附录
附录A《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全文306
附录B国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相关摘录314
附录C本书涉及的部分国内外相关机构328
后记330

精彩书摘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
  溯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相邻相关的展陈实践历史,由国内博物馆展陈分类入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族学和民俗学陈列,属于社会历史类有形陈列,而民间艺术和工艺品陈列,又归于艺术类有形陈列范畴。与有形陈列相对应的是“无形陈列”,“无形陈列”被认为是对应于以实物为主的传统陈列模式的一种新发展,以信息技术、虚拟技术、视听技术等代替实物陈列表达形象与动态的内容。1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特质以及旨在确保生命力的保护目的,有形展陈无法完全满足非遗展示的需要,远离真实、固化遗产等学者观点不绝于耳。其中,表演和仪式本身就是时空动态过程;工艺技艺的制成品虽然是静态实物,但其保护核心是动态的制作过程,这应当被重点阐释和展示。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各门类及其内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横跨不同的陈列类型,需要借助数字媒体技术以及其他科技和现代设计手段实现动态化、浸入式、多感官和交互式的展示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展陈形态。
  在细究展览传播效果的时候,手段与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真人展演,也往往需要结合交互体验类、氛围营造类展示手段,以达到更好的参与者体验与传播效果。换言之,无论有无真实演示者的参与,实物展品与信息媒介在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参观者与展览方都达到预期目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艺术研究中,艺术品和艺术行为从观念上被割裂开来,关注点在艺术品,而艺术行为却被忽视了。先前研究的艺术品仅仅只是艺术的一部分,对艺术品的关注主宰着文本,给艺术行为研究留下很小的空间,而后者能帮助我们理解他人行为的方式和原因。把艺术视为行为,我们的思路也就拓宽了,而我们所从事的研究也就不仅仅只是描述性和共时性的,相反,它变成一种过程。2这段艺术研究史的描述,对于非遗而言可谓恰如其分,实践过程正是非遗研究、阐释与展示不流于表面的“重头戏”。
  第一节.现场展演的利弊
  在澳洲土著的文化观光中,有研究发现:如果允许游客在仪式某一阶段持续拍摄30分钟,游客会满意地离开,当地土著可以在没有游客注视的情况下将仪式继续下去。这么做,土著人可以照旧举行仪式习俗、遵从规范,而游客也不会干扰他们的私人、家庭以及社区活动空间。于是,他们认为:建造一个旅游平台,并在此平台的虚构空间里表演,这实际上可能对土著社区大有好处。而且,他们的完整和文化也不会因为与游客的交互影响。1
  这个案例是否为国内曾遭到广为批判的婚俗表演及游客参与找到了存在的依据?我想,并不是这样。其中的褒贬判断标准在于:
  (1)进入旅游空间的民俗表演背后还有没有事实存在的民俗仪式在日常进行着?
  (2)日常仪式在形式、意义与功能上是否会被改造后的表演样式所影响?
  在非遗展示中,人们也想到了这种打破博物馆固有形态、可实现动态展示的解决方式:人的现场表演。
  在某种视角上看,传统博物馆并不与表演完全格格不入。“圣地范式”使得博物馆在努力维系其“权威性”特征的同时,具备了“仪式感”,比如外观深受教堂、宫殿以及古代庙宇建筑的影响,也使其“表演性”增强。作为“圣地”的博物馆是仪式化之所,列队行进的道路,可能包括了不朽的楼梯、戏剧性的灯光、如画的景致以及装饰性的壁龛,这些产生了表演性的经历。2那是否意味着:作为综合形态的非遗展示,也需要借助“圣地范式”来呈现“仪式化”的传统技艺表演与传统节日庆典?
  一方面,非遗保护十分强调传承人生产生活原生环境,原料产地、制成品产销链,师徒、父子传承的自然状态以及社会舆论环境、当地人文环境等的重要性。由于部分非遗项目涉及技艺的难度与特殊性,如果要求现场展示,就需要传承人或技艺持有人进行现场演示,普通演员无法替代。有专家对此表示了深度担忧,认为这样势必打破了传承人正常的生产生活。
  另一方面,持续拥有观众、长期保持稳定收入是非遗项目保持生命力的现实需要。通过展示空间的利用,合理扶持促进传承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文化体验式的观览需求。如果传承人进驻展示场所有助于维系传承、展示与商业的共生关系,那么,这种特殊的展示模式对保护就是有益的。
  ……

前言/序言

  关于“传播”
  “传播”一词是英文中用得最滥的词汇之一(Theodore Clevenger, Jr.,1991)。1这句话包括了两层意思:一是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成为高频词汇;二是被人们用于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指代着不同且丰富的含义。单从研究的视角出发,“传播”在许多学科领域中早已“生根发芽”,开辟出许多成熟的理论路向和研究范式,并就不同的研究对象开展了多样的传播研究。因而,在开头部分,要做的是给“传播”从数以百计的已有定义中选取一个可以恰当地框定本书所指的“传播”。
  传播学最重要的两大分支——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和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在过去是界限分明的。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传播,通常是面对面的。2而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了。3
  因而,比如人类学所定义的“传播”(diffusion):一个社会的成员向另一个社会借用文化元素的过程,这里的“传播”指一个社会的习俗或惯常做法流传到另一个社会。1显然,这种文化的传流是较为纯粹的人际传播行为。在这一定义之下,如果将传播的对象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则更多的是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人际的代际传承、横向扩布行为,研究跨地域、跨民族的传播轨迹、规律和其流变性特征等。
  实际上,本书并非于此,所关注的“传播”是需要借助技术和媒介实现的,属于媒介传播范畴,隶属“大众传播”这一分支。可以说,这里的研究对象是借助近现代产生的大众媒介渠道及技术实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与知识传播。
  还需要补充两点:
  一、在媒介传播进入所谓“新媒体时代”的时候,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界限又不再那么清晰。社交媒体的崛起和其显著的人际传播特质,使得本书所指的“面向大众的信息投放与反馈回收以及交互的行为”又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人际传播网络之上。这个时候,人际传播的特点又成为传播内容加工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比如感官参与度的提高、信息交互水平的提高等。
  二、在本书题名中,“传播”放在了“展示”的后面,即是暗示本书将侧重于就“展示”这种信息与知识传播的特殊形态和渠道展开。实际上,用于展示的多媒体设备、数字交互设备、电子与印刷品等都是传播媒介。
  有学者认为,展示空间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媒体。比较文学教授安德里亚斯·胡森(Andreas Huyssen)就认为:博物馆是大众媒体,是“介于公众市集和百货公司之间的混合空间”。它们是对我们这个陷入文化健忘症的时代需要真实性的一种回应。信息过载与数据革命的飞速步伐唤起了人们对稳定性与永恒性的欲望。2这一偏于“后博物馆”范式3的论述,将博物馆这一实体展示空间中定位公众教育、体现公共意识的特殊形态也归入“大众传播媒体”范畴,认为博物馆应当传播更为真实、稳定和永恒的信息。
  关于“展示”
  在研究“展示”的含义时,需要同时将“阐释”纳入研究的范围。就国外研究的术语使用情况而言,在文化遗产领域,“阐释”与“展示”息息相关,并且就使用频度而言,较多出现的是遗产的“阐释”,少量为遗产的“展示”。这个“展示”并非博物馆学或会展行业内所惯用的“展示”,其包含了更为灵活的语言表述、形象呈现与解释性演示的内容与方式。实体或虚拟、实物展示或动态展现之外,更多强调了“阐释”这一遗产信息编码、转译过程的核心性,并且,将各类感官体验类的直接实践性活动纳入了“展示”的核心范畴。
  文化遗产传播目的与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展示”作为其中一类传播方式,它的含义与通用领域“展示”有所区别;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又决定了对其的“展示”需要做更多相应的调整与丰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讲述、表达和解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这种展示是不止于“展陈”,并且接近于“阐释性展览”而又增加了许多实践类活动内容。
  需要着重提及的是,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不断更新博物馆的定义,以期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在第22届大会(奥地利维也纳,2007年8月24日)通过的ICOM章程中,博物馆的定义明确将“非物质遗产”纳入了保护与展示范围。其表述如下: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以教育、学习和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人类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及其环境。1
  本书的重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在此基础上衍生到传播。如前所述,此处的“传播”是狭义概念,指利用媒介进行的大众传播,而不是非遗本身的流传与扩布;将从实体展示中的信息传播,衍生到虚拟展示中的信息传播,再衍生到通过各类媒介进行的非遗资源与信息的传播。因而,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体展示空间之外,还将对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展示,所谓“数字博物馆”或基于移动设备的博物馆应用、基于社交媒体的博物馆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渠道予以涉猎,期望呈现更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图景。
  毫无争议的“传播”
  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在哪里?国内有多位学者曾经倡议要“回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本书在理顺这个必要性的时候,首先也“回到”《公约》。在《公约》中,传播既是保护的“因”,也是保护的“果”。在《公约》行文的“前提”部分就明确了:“考虑到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可见,《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的意义定义为密切人际关系与人际交流,而制定《公约》也正是为了提高对非遗保护的认识,两者都与传播紧密相关。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03年)、我国成为第六个加入《公约》的国家(2004年)之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以及它所涵盖的大多数内容并不为社会所关注。当时从事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人们可能也没有预料到:不久之后,他们的工作成了一个热点,并且不断升温,上升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并且还接连上央视的“春晚”以及每年3月召开的“两会”,持续走高在大众传播的“波峰”。与此同时,不同行业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们都进入这个领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迅速成为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
  诚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文化事项与艺术表现形态本身就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即使是其直接的溯源学科——民俗学,也无法将非遗的所有门类囊括其中;更何况,在非遗的保护措施中,遗产项目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几乎每一项保护措施都需要学科专业间的合作。比如:立档,需要档案学和信息管理方法;保存,涉及传统和现代的各种不同介质的记录、保存技术支持;宣传、弘扬等,则需要信息与知识传播类中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
  本书期望通过这种交叉性研究,更为清晰地打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播途径、振兴路径。在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面临着难得的传播机遇,无论是宏观理论研究,还是选取其中一个具体的实践角度,开展切实的应用研究,都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存在争议的“展示”
  研究“展示”,就需要直面博物馆界争议了很多年的问题,如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民俗类博物馆的真实性质疑、博物馆“固化遗产”的质疑等。
  理查德·博格(Rikard Berge,1911)就曾说过:保护社区内的遗产,这比将它们陈列在博物馆中更重要。让邻近地区的人们可以每天看到他们引以为豪的遗产,比让他们一生都只能在远处的博物馆内看纪念碑重要,对于学者来说,在原生环境研究课题比在异地研究更为重要。1由此出发,20世纪70年代的“新博物馆运动”,直接影响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产生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博物馆新形态。
  在国外,生态博物馆通常以开放式的“户外博物馆”为主要形态。这类博物馆新形态,与《公约》及其《操作指南》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的定位与功能显得更为契合,可以说,生态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的一种匹配形态。而在户外博物馆之中,许多案例又都建构了一个保存实物文献等的专门设施。相对应的,《公约》也同样强调了实体空间中“档案库”设立的必要性。
  加拿大博物馆学家皮尔·马兰帝(Pierre Mayrand)在魁北克建立霍特毕斯(Haute-Beauce)生态博物馆时,曾用一个三角关系图来说明生态博物馆作为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阐释中介(图示1)。1解释中心位于三角形顶端,通过它大众可了解生态博物馆所在地区,也包括创造性的方面。当地域及其中的自然、文化遗产被更好地理解,就会有建立生态博物馆、参与地方社区活动的要求。一旦生态博物馆建立起来,就会有来自当地居民和专业人员对解释过程的反馈。2
  伴随着彼得·弗格(Peter Vergo)于1989年发表的文选《新博物馆学》,新博物馆理论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正式进入学术领域。1比如,新博物馆理论提倡的是非殖民化,使之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文化遗产。它同时还关注真正的跨文化差异。2又如,新博物馆理论是对从“崇拜”与“敬畏”到“对话”与“批评”的博物馆立场转变的肯定。甚至有人认为,博物馆是一种“社会技术”、一种“发明”,将文化打包供我们生活消费。3这些新思想推动了博物馆展示模式的革新,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而言,无疑是一种契机。可以说,“新博物馆理论”提供了一些可能性来调和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之间的矛盾,力图在改善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
  非遗展示空间的新解读
  类似于大部头书籍的序言与索引、大型旅游景区的游客中心和导览服务,一定地理范围、文化区域、行政区划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展示空间,以此告诉人们:这块土地传承着怎样的文化,集中呈现当地人的风俗习惯、生活智慧和审美取向。
  这种展示既抽象又具体,既期望通过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审美图案和视听碎片,在观者脑海中拼成一个地域文化印象,又期望有助于观者按图索骥,找到与自己趣味相投的非遗内容,导向与非遗更为深入的接触。
  有人不禁会问:真的需要一个实体展示空间吗?是不是一本地图或者小册子、一个电子出版物或者一个APP应用,甚至一个微信公众号,就可以达到上述的意图?这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有时候,在某一个地理范围内,在某一些非遗项目中,也许需求与价值并不足以“撑起”一个固定或常设的展示空间。当然,我们即使看到了实体展示的优势,无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多么“诱人”,也都需要将一切行动建立在潜在需求与可行性评估的基础之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国内外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博物馆”;二是“文化中心”。博物馆其溯源形态包括民俗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民族博物馆以及在国外具有相通性的户外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而“文化中心”又包括了不同功能侧重的空间形态,包括“遗产阐释中心”与“游客中心”等。
  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对无形文化遗产而言,首先需要革新的是以文物展陈为主的传统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概念,生态博物馆、户外博物馆等是其很重要的展示方式。城市中的此类博物馆虽然存在形态与传统博物馆相近,但是会利用历史建筑群作为展示场所,或在现代建筑中营造传统街景等,都是一种对生态博物馆理念的认可与弥补,使得实体博物馆适应于城市特殊的空间环境。
  “遗产阐释中心”或更为衍生的“景观阐释中心”,则是超出传统博物馆保护模式和涉及范围的一种展示空间。
  基于地区整体保护理念的生态博物馆、基于促进当代普及性教育的“后博物馆”模式之下的体验中心、基于遗产阐释与导览功能的遗产地游客中心以及兼具遗产对外阐释与本地传习功能的传统文化中心,都是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的可实践模式,尽管它们的功能定位存在着一些差异。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门类是多样而且差异巨大的,除了保护的意义是共通的之外,保护的理念、方法截然不同。那么,它的展示方式与传播方式也是各异的。比如,音乐是时间艺术,是即现即逝、随生随灭的;看不见、抓不着、留不住。1那么,展示音乐与展示工艺技艺、展示节日仪式就是截然不同的。
  非遗展示的研究与实践,更多的是在资源与媒介、内容与技术之间搭设一座桥梁,优化重组信息与知识,促进更大范围人们对无形文化资源的尊重,通过更为适当的语言与方式来阐释这类遗产。类似于科学普及,是一种普及传统的行为。
  本书相关情况
  本研究为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非遗数据库构建分类及信息资源元数据研究》(2013KJCXXM20)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非遗数据库构建分类、信息资源元数据研究与应用试点》(2014M560070)的后续,旨在寻找更为多元的渠道使得非遗数字资源使用价值最大化。资源只有用起来,我们才有更大的动力去记录和保存它们,才能发挥资源的价值。
  本书部分内容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非遗数字化传播模式及基于Web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设计》(2015T80067)的研究成果。在较为扎实的基础性理论论证之后,我们才敢请设计师和程序员加入进来,实现一些设想。
  1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 人类传播理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2 [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曹书乐,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0.
  3 [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曹书乐,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0.
  1 [美]威廉·A·哈维兰. 文化人类学(第十版). 翟铁鹏,张钰,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461.
  2 [美]珍妮特·马斯汀. 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 钱春霞,等译.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4~5.
  3 “后博物馆”范式是新博物馆理论中提出的一种博物馆范式,具体论述详见相关章节。
  1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官网. 博物馆定义网页[EB/OL],http://icom.museum/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2007-08-24].
  1 余压芳. 景观视野下的西南传统聚落保护:生态博物馆的探索.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27.
  1 余压芳. 景观视野下的西南传统聚落保护:生态博物馆的探索.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33.
  2 余压芳. 景观视野下的西南传统聚落保护:生态博物馆的探索.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33.
  1 [美]珍妮特·马斯汀. 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 钱春霞,等译.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7.
  2 [美]珍妮特·马斯汀. 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 钱春霞,等译.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7.
  3 [美]珍妮特·马斯汀. 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 钱春霞,等译.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7.
  1 田青. 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建艺术, 2006(3):23.
  ……
















《流转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 本书深入探索了那些代代相传、承载着民族智慧与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揭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并为它们的传承与活化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第一章:非遗之根——溯源与传承的脉络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追溯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深厚根基。我们将考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非遗项目,例如口述历史、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等,分析它们如何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相互渗透、共同演进。通过梳理不同传承体系的特点,如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社群传承等,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挑战。同时,本章也将重点关注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断裂风险的非遗项目,探讨其濒危的原因,为后续的活化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时代的回响——非遗的当代价值 在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历史的陈迹中。本章将剖析非遗在当下所扮演的多重角色。首先,我们将探讨非遗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如何凝聚人心、传承民族精神。其次,我们将考察非遗在促进文化多样性、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意义。再者,非遗所蕴含的独特审美、生活方式和哲学思想,也能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提供滋养,带来情感慰藉和生命启示。最后,我们将探讨非遗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中的潜力,挖掘其作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第三章:创新之翼——非遗的活化实践 如何让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本章将聚焦非遗的活化实践,提供一系列创新性的思路与案例。我们将详细介绍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例如通过数字化记录、虚拟现实展示、线上博物馆等方式,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非遗。同时,本章也将探讨与当代艺术、设计、时尚等领域的跨界合作,通过创意转化,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吸引年轻一代参与非遗传承,让他们成为非遗的新鲜血液。此外,本章还将深入研究非遗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如何开发具有吸引力的非遗体验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第四章:传播的力量——非遗的有效沟通 让非遗“走出去”,被更多人理解与喜爱,离不开有效的传播策略。本章将重点探讨非遗的传播之道。我们将分析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与优势,如媒体宣传、展览展示、学术研究、节庆活动等,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传播方案。本章还将强调故事讲述的重要性,如何挖掘非遗背后的动人故事,引发情感共鸣。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公众参与在非遗传播中的作用,如何鼓励公众亲身参与体验,成为非遗的传播者。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国际交流与合作在非遗传播中的意义,如何借力全球平台,提升非遗的国际影响力。 第五章:挑战与展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仍面临诸多挑战。本章将对非遗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例如资金支持不足、政策法规不完善、市场化运作的困境、人才流失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议,强调政府、社会、学界、传承人、公众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最后,本章将展望非遗未来的发展前景,描绘一个非遗与时代同频共振、生生不息的美好图景,为读者提供深刻的思考和前行的动力。 本书旨在为所有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们提供一份详尽的指南,无论是研究者、传承人、政策制定者,还是对非遗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化传播抱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启发我思考的著作,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非遗的简单介绍,更是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模式的深度探索。书中对于各种展示手段和传播渠道的分析,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乏实践的深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数字媒体在非遗传播中作用的探讨,那些关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应用案例,让我看到了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巨大潜力。同时,书中也强调了传统传播方式的独特魅力,以及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传播格局。它所提出的观点,很多都具有前瞻性,能够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宝贵的参考。我曾参与过一些文化推广项目,深知其中的不易。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摸着石头过河”的人,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和更有效的路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行业指南,一份充满智慧的行动蓝图。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的事物怀有特殊的情感,而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时间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它没有用过于晦涩的理论来“教育”读者,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困境。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活态传承”的探讨,这一点非常打动我。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物质的保存,却忽略了非遗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活”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的技艺和习俗。书中通过对几个具体传承项目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如何在保护与创新的平衡中,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传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比如人才的断层、市场接受度的挑战等等,反而将其坦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使得整个论述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引发读者对如何有效保护和推广非遗的深入思考。读这本书,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思考,去感受,去连接,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场文化接力赛中的一员。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独特审美的艺术形式着迷,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非遗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介绍,那些精美的刺绣纹样、悠扬的民歌旋律、奔放的民族舞蹈,都让我叹为观止。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艺术形式的描绘,它深入探讨了这些艺术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以及与人们生活方式的紧密联系。例如,一件服饰不仅仅是遮体蔽寒的衣物,它可能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个人的身份,甚至是与自然的对话。这种深入的挖掘,让我看到了非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它让我在欣赏美的同时,更能理解美的根源,感受文化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传播”二字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停留在“展示”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让非遗“活”起来,如何被更多人理解、喜爱和接受。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故事化传播”的章节,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将抽象的技艺和仪式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能够极大地降低非遗的接受门槛,并激发受众的共鸣。书中列举的许多案例,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同时,我也看到了作者对于“社群化传播”的重视,这让我联想到当下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将非遗从“高高在上”的殿堂拉近到人们的生活场景中,通过兴趣的驱动,形成自然的传播网络。这种视角非常新颖,也让我对未来非遗的传播方式有了更深的启发。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连接和文化的浸润。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我被它那沉甸甸的分量和富有历史感的封面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开,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古老的村落里,老艺人手中飞舞的丝线,织就了岁月的光华;喧闹的市集上,街头艺人敲击的鼓点,奏响了民族的脉搏;博物馆的展柜中,静默的文物无声诉说着过往,却又仿佛在耳边低语。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浮光掠影,它深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肌理之中,触及那些最本真、最动人的角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传统技艺的案例分析部分感到着迷,那些关于濒危手工艺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活生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传承的希望与力量。作者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古老的事物,变得触手可及,仿佛我身临其境,亲眼见证了这些瑰宝的诞生与流传。那些文字,不是冰冷的学术论述,而是饱含着对文化的敬畏和对传承者的深情。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身边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视为“老掉牙”的习俗,原来都蕴藏着如此丰厚的人文价值,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走了一趟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洗礼与升华,对“遗产”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阅读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对于“文化”的认知,往往存在着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即“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而这本书则巧妙地打破了这种僵局,它展现了非遗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求自身的独特价值,如何在现代语境下找到与受众的连接点。书中关于“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们看到,非遗的魅力并非局限于本土,而是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触动不同背景的人们。这种开放的视角,让我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对那些能够唤起集体记忆、连接民族情感的事物有所渴望。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能够触动人心弦的书。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朴实而真挚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关于非遗的故事,一个个人物,一种种情感。我被书中的那些人物深深打动,他们或许平凡,却用毕生的心血守护着一项古老的技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文化的传承。我看到了他们脸上的皱纹,听到了他们沙哑的声音,感受到了他们眼神中那份不灭的执着。这本书让我明白,非遗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它的艺术价值或经济价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感,在于它连接人与人、人与历史的情感纽带。它让我开始反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正在逐渐遗忘那些真正滋养我们心灵的文化根脉?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个温暖的港湾,让我重新找到了那份久违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评分

说实话,起初我拿到这本书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清晰的认识,觉得它似乎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然而,读完这本书,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它用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让我看到了非遗其实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祖辈的言传身教中,存在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民间习俗里。书中关于非遗与社区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联系,让我意识到非遗不仅仅是文化符号,更是活化的社会资源。它能够带动地方经济,能够凝聚社区力量,能够传承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从文化到现实的连接,让我对非遗的价值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它不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能够滋养生活、丰富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关于“看见”的启示。在阅读之前,我可能对许多非遗项目只是“听过”,甚至“见过”,但并未真正“看见”它们背后的价值和意义。这本书就像一双特殊的眼睛,让我得以深入到非遗的肌理之中,去“看见”那些隐藏在技艺背后的匠心,去“看见”那些代代相传的智慧,去“看见”那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它让我明白,非遗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物质形态,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精神、情感和生命力。这种“看见”,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沉的热爱,也让我开始更加珍视身边那些看似平凡却承载着历史的文化符号。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更加积极的文化观察者和潜在的传承者。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创新”,而这本书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有力诠释。它不仅仅关注非遗的保护,更着眼于非遗的“活态”发展。书中关于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如何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推广非遗,以及如何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的探讨,都极具启发性。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创新”简单理解为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强调在尊重传统、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转化和再创造。这种审慎而务实的态度,让我对非遗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它让我看到了非遗不仅能够“活下去”,更能“活得精彩”,能够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