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警予/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

向警予/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舒新宇 著
图书标签:
  • 向警予
  • 中国工运
  • 工人运动
  • 历史人物
  • 传记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劳工运动
  • 社会运动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28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522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向警予(1895—1928),湖南溆浦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向警予/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生动记述了向警予为了工人阶级和妇女的解放事业,舍生忘死、英勇斗争的短暂一生。向警予在少年时期就立志为拯救国家和民族
  “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在革命中表现出“巾帼英雄”的豪迈气概。她身先士卒,深入到女工中,领导和组织了上海闸北丝厂女工和南洋烟厂的大罢工,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她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为我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求知立志情系潇湘
从小想做天下第一伟人
结拜姐妹,誓死教育救国
寻求真学问,巧遇蔡和森
“今日何日,能不悲耶?”
敢为人先,创办男女合校
“以身许国,终身不婚!”

第二章 勤工俭学圆梦法国
成立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
幸会孙中山
远赴法兰西
了解法国工人运动
向蔡同盟
“多引一人,即多救一人”
森林群英会
旗帜鲜明,成立中国共产党
二·二八运动
拒款运动
里昂中法大学之争

第三章 勇挑重担不让须眉
挑起中央妇女部工作重担
参加第一次国共合作
巧进丝纱厂,体验童工苦
为死难女工讨回公道
为中国妇女运动指明方向
劳工群众,才是我们妇女运动真正的基础
开办女工夜校,培养妇女运动骨干
用结拜姐妹的办法团结女工

第四章 领导罢工上海风云
上海十四家丝厂女工大罢工
领导南洋烟厂大罢工
五卅运动强有力的发动者和组织者
五卅惨案
成立妇女解放协会

第五章 提倡女权崇尚民权
促使赵一曼走上革命道路
成立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
将女权运动与民权运动紧紧相连
真诚陪伴宋庆龄

第六章 汉江决战虽死犹生
投身武汉大革命
积极推荐女工代表参加党的五大
宣传之声响彻武汉i镇
救助逃难的湖南工会农会会员
护送宋庆龄星夜出走
“绝不能让工人群众失望”
成立济难会,救助烈士遗属子女
为秋收起义派去精兵强将
《大江报》——武汉几十万无产阶级的明星
大年三十不眠之夜
绝不向你们刀下求生
“为中国劳苦大众而死,虽死犹生”
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向警予工运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向警予/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
  向家兄妹十人,向警予排行第九,人称九九。向警予原名向俊贤,从小就追求男女平等。第一次包脚,向警予只有5岁,痛得哇哇直叫,蹦蹦跳跳的她一下连走路都得扶着墙壁,痛苦万分,只能扶着门框,眼巴巴地看着哥哥们在院子里玩,一会儿跳房子,一会儿打陀螺,一会儿滚铁环,多带劲儿呀!她想去玩,可一步挪不了三寸,急得直哭。她真羡慕哥哥,心想:“我要能变个男的,像哥哥一样,该多好呀!可是女孩子为什么要裹脚呢?哥哥为什么不裹脚呢?”向警予心里只觉得不公平。这下她找到足够的理由了:“既然哥哥不裹脚,我也不裹!”她马上找来剪刀,咔嚓咔嚓,把包脚布剪得稀烂。不管妈妈怎么劝她骂她,她就是不肯裹了。小小年纪的向警予,竟会理直气壮地跟妈妈说:“要我裹,哥哥也裹。哥哥不裹,我也不裹!”妈妈无言以对,只好由她去了。
  向警予虽然身为溆浦首富的贵小姐,可她从小就对穷苦人富有同情心。有一年大年初一,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家家户户屋檐上吊着长长的冰獠牙。向警予怀揣压岁钱,去街上买糖人儿孙悟空,看到一个瞎眼公公坐在屋檐下,冻得全身发抖,一个跟她一样大小的小孙女靠在老公公怀里,两手捧着碗,有气无力地哭喊着。向警予走过去,得知小孙女没爹没娘,家里穷得连米都没有,年夜饭也没有吃,压岁钱也没有,便觉得小孙女好可怜,忙跑到附近的店里买了两碗滚烫的甜酒煮糍粑,招手喊爷孙俩去吃。瞎眼公公连连说道:“真是碰到活菩萨了。”
  在向警予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后来的发展中,大哥向仙钺对她影响最大。大哥是康梁改革运动的活动分子之一,提倡“新学”,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加入了孙中山的兴中会,回国后,成为湘西同盟会的负责人。在大哥的影响下,向警予5岁识字,8岁人小学,开县城女子读书之先河。12岁的她便开始关心国事,阅读《民报》《新民丛报》等报刊。
  1903年,溆浦县立高等小学堂新创办,学监陈次伊先生,思想激进,奉康梁(康有为、梁启超)为神圣,言必称康梁,逢人大发维新议论。自蔡锷的老师樊锥到学校活动之后,陈次伊极力推广西式教育,特地开设西学课程,西学为英文、算术、体操。教西学课的是从省城长沙请来的章士戛先生,章士戛的哥哥就是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大名鼎鼎的章士钊。谁知学生对英文、算术、体操不感兴趣,开学不到月余,上西学课的学生就只剩下了三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向警予的三哥向仙良。
  中学派还不甘心,发誓要吵烂西学课的摊子。上西学课时,中学派的学生故意在教室外面学鸡叫。身为学监的陈次伊老师觉得实在不像话,就把章士戛老师和剩下的三个学生,迁居到城西文昌阁。文昌阁正在筹办初等小学,陈次伊正是筹办负责人。文昌阁正好地处向警予家的隔壁,开课第一日,8岁的向警予奉父兄之命,也来附学就读。这样一来,学生增加到4人,向警予和她的三哥向仙良就占了一半。
  ……
浩荡征程: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激荡与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经历的深刻变革时期,从晚清的内忧外患到新中国的建立,系统梳理了在这一百余年间,各种思潮如何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根、萌芽、发展、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历史人物的生平,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塑造了时代精神、推动了社会转型的思想脉络与理论遗产。 第一部分:旧邦之殇与新潮之源(晚清至辛亥革命前后) 本书开篇追溯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在面对西方冲击时的瓦解。在“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碎后,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了痛苦而迫切的“救亡图存”探索。 林则徐与魏源的“开眼看世界”: 这一部分将详细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背景和局限性。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引进,更是对传统认知体系的一次初步冲击。我们深入探讨了《海国图志》所承载的早期世界知识如何影响了清廷内部的保守与开明力量的较量。 洋务运动的双刃剑: 运动的实践性与理论上的保守性构成了核心矛盾。本书剖析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在张力。在李鸿章、左宗棠等实干家的努力下,中国在军事和工业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其背后的文化与制度的固执,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惨败,思想界由此陷入更深的焦虑。 康梁维新的理论基石与失败代价: 戊戌变法是制度改革的第一次大规模尝试,其背后的思想支撑——康有为的“孔学”与梁启超对西方政治学说的吸收——被细致辨析。我们探讨了康有为如何巧妙地将西方政治哲学与儒家经典进行嫁接,以求获得统治阶层的认同,同时也分析了改良主义思想在面对根深蒂固的守旧势力时所表现出的脆弱性。 革命的酝酿:孙中山与三民主义的初步构建: 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政治诉求的根本性转变。孙中山的思想轨迹,从早期的反清秘密结社到最终形成“民族、民权、民生”的理论框架,体现了对中国国情深刻的认识和借鉴欧美共和思想的努力。本书细致考察了三民主义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变化,及其在知识界和海外华人中的传播情况。 第二部分:激进与彷徨——二十世纪初的十字路口 辛亥革命的爆发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与繁荣,反而将中国推入了军阀混战的黑暗时期。知识分子们开始反思革命的动力与结构。 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转向: 面对旧文化体系的崩溃,陈独秀、胡适等知识精英发起了对封建伦理和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本书侧重于分析“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提出,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士人的精神支柱,并为后续激进思潮的涌入清除了理论障碍。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如何试图在中国建立实证科学的精神。 对西方思潮的再审视: 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西方思潮的引进与误读,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复杂图景。我们分析了当时学者们对不同主义的“拿来主义”态度,以及这些学说在中国语境下产生的独特变形。例如,对个人主义的强调如何与中国社会的集体性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本土化尝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饱受挫折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照系。本书详细梳理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如何系统地介绍、阐释和接受唯物史观。这一思潮的传入,不仅仅是政治学说的补充,更是一种世界观层面的革命,它开始将社会矛盾的焦点从“文化”和“制度”转向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第三部分:选择与定型——民族解放的理论聚焦 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和国内矛盾激化的背景下,思想界的主流方向逐渐清晰化,围绕如何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展开了深刻的辩论。 国共两党的理论分野与实践差异: 这一部分对比分析了国民党早期侧重于国家建构与维护社会秩序的理论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民问题相结合的实践探索。重点分析了早期建党过程中,理论家们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界定,以及由此推导出的不同革命阶段和策略。 对农民问题的理论关注: 面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如何将他们纳入现代政治运动的范畴,是决定革命成败的关键。本书探讨了早期知识分子在理论上对“农民”这一角色的定位和阐释,如何从早期的忽视,逐步转向革命力量的核心来源。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思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指导行动的指南。本书通过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如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初期等)前后理论文献的演变,展示了思想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修正和深化理论的动态过程。这包括对“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的酝酿,其背后是对中国社会结构特殊性的深刻洞察。 结语:百年回响 全书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思想探索的价值与代价。这些思潮的激荡,无论其最终是否被历史证明为正确,都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社会对“现代化”、“独立”、“公平”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并为未来社会形态的奠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遗产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宏观的视角,来理解这些复杂思想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相互冲刷、最终熔铸成中国走向新生的精神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向警予/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深深的震撼和一种对女性力量的重新认知。在那个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向警予以女性的身份,在争取工人权益的道路上,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勇气和智慧。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诉说她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用自己的言行感召工人群众,如何在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成为工人阶级当之无愧的领袖。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她如何处理革命工作与个人情感的描写,那些文字展现了她作为一个革命者的无私与坚定,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在个人层面所承受的压力与牺牲。作者通过对史料的精心梳理和生动的叙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向警予形象。她不仅是政治上的强人,也是一个有着深厚人民情怀的女性。书中的一些段落,描述她深入工人家庭,倾听他们的疾苦,与他们同甘共苦,这些场景让我感动不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英雄,并不总是光芒四射,他们更多的时候,是默默地在暗夜中行走,用自己的生命点亮前行的道路。向警予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

评分

《向警予/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史诗般的画卷,徐徐展开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动人心魄的篇章之一。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个名叫向警予的女性的生平,更是通过她的视角,折射出整个中国工人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我被书中对于那个时代背景的细致刻画所吸引,那些关于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工人们的辛勤劳作、以及他们遭受的不公待遇的描写,都极其真实,仿佛身临其境。向警予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如何一步步觉醒,如何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她的思想转变过程,她的革命历程,都被作者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她组织工人运动的细节描写,那些策略,那些口号,那些在危机时刻的应对,都展现了她非凡的领导才能。书中的叙述节奏明快,情感充沛,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我读到她被捕后,面对审讯时的从容与坚定,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让我热泪盈眶。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致敬,更是对那个时代所有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先驱们的深切缅怀。

评分

拿到这本《向警予/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将向警予置于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细致描绘了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她所经历的社会变革,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她的人生轨迹。书中有大量关于当时工人阶级所遭受的压迫与剥削的描写,那些文字如同照片一般,将我拉回了那个贫富差距悬殊、民不聊生的年代。在这样的环境下,向警予的出现,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光芒。她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毅然投身于最艰苦、最危险的革命斗争中。书中对她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策略、她在工会工作中的智慧以及她与工人们打成一片的真挚情感,都描写得十分生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向警予思想发展历程的梳理,从一个进步女性,到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个转变过程的描绘,充满了逻辑性和感染力。书中的一些历史细节,如她与早期革命者的交往,她对党的建设的贡献,都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位英雄人物的纪念,更是对那个伟大时代的深刻回溯,它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让我们对那些为理想献身的人们心怀崇敬。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向警予/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之前,我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并不算深入。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并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向警予从一个普通女性,成长为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袖的非凡历程。我被书中对于她早期生活和教育背景的铺陈所吸引,这些基础的铺垫,为理解她后来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的重点,无疑是她投身工人运动的那些岁月,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宏大事件的叙述,而是深入到她与工人们互动、她组织活动、她克服困难的具体细节中。我特别留意了她作为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她如何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坚定的信念,一次次突破性别和阶级的壁垒,成为工人阶级的精神领袖。书中的一些篇章,充满了紧张和感人的情节,无论是她在秘密会见工人的场景,还是她慷慨激昂的演讲,都让我为之动容。向警予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是由无数个这样普通而不平凡的个体共同书写的,而向警予,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星辰。

评分

这本《向警予/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真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著作。从书页间,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女性的身影,以惊人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投身于为劳苦大众争取解放的伟大事业。书中所描绘的向警予,并非仅仅是一个抽象的革命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意志坚定的个体。她的早年经历,那些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渴望挣脱束缚的内心挣扎,读来令人唏嘘。而当她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将其作为指引自己人生的灯塔时,那种精神上的觉醒与升华,更是让人由衷地钦佩。书中对她投身工人运动的描写细致入微,从组织工人罢工、成立工会,到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革命宣传,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力量。我特别被她面对敌人严刑拷打时的那种不屈不挠所打动,她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对理想的忠诚,她的牺牲,是对中国工人运动史最沉痛却也最辉煌的注脚。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它让我们深刻理解了革命的艰难,以及革命者们为了心中的信念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前进的力量和对生命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