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古巴经济再次遭受挫折,许多外界评论人士认为古巴政府即将倒台。这期间英国驻古巴大使莱斯特·科尔特曼爵士享有会见卡斯特罗的特权,能定期和他接触,时常进行会谈,于是,就有了这部传记。
该书讲述了涵盖了影响卡斯特罗一生的重要时刻——政治激进的学生时代,与格瓦拉一起开展游击战的共产主义革命者岁月,冷战后执政的几十年里数次险被暗杀的经历,与苏联几度沉浮的复杂关系,导弹危机,猪湾事件,吉隆事件,帕迪拉事件,苏联解体……本书内容均来自*手叙述资料以及quanwei传记,作者对卡斯特罗进行了理性、中肯的分析,不带任何政治偏见。
作者简介
莱斯特·科尔特曼,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外交部负责拉丁美洲事务,并于1991-1994年出任英国驻古巴大使。
菲德尔·卡斯特罗,古巴前领导人,法学博士。1953年,领导发动反对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1955年,流亡美国、墨西哥,在墨西哥期间筹划“7·26运动”。 1956年回到古巴,创建起义军和根据地。1959年1月,率领起义军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成立革命政府,担任*领导人。2016年11月25日逝世。
精彩书评
“科尔特曼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材料,让我们能全面地了解卡斯特罗……这本书写得很好,通俗易懂。”
——《星期日电讯报》
“从童年的反叛到成年的国际对抗,科尔特曼对这位顽强好斗的政治家的分析清晰明了,不失公允。”
——《观察家报》
“本书力图客观公正地鉴定了卡斯特罗这位革命领导人。”
——《星期日泰晤士报》
目录
第一章 理想之路—反叛 1
第二章 海滩独行 21
第三章 革命的教训 39
第四章 “兼职”丈夫、兼职律师 59
第五章 运动 75
第六章 蒙卡达的生命 101
第七章 监狱与流放 117
第八章 在马埃斯特拉山 141
第九章 权力 169
第十章 入侵 201
第十一章 导弹危机 223
第十二章 革命!革命!革命! 239
第十三章 私人生活 255
第十四章 经济、诗人、智利 265
第十五章 第三世界领袖 277
第十六章 旧秩序的改变 289
第十七章 艰难时代 311
第十八章 最后时刻? 327
第十九章 重振 341
第二十章 结局 349
精彩书摘
《真实的卡斯特罗》:
1992年6月,时年66岁的菲德尔·卡斯特罗第一次去西班牙西北部一座石头小房子探视。这是他父亲当年出生的地方。他以前一贯不爱谈论自己的家庭以及私下的生活,但这一次他却滔滔不绝。走进父亲的房子,他是什么感受?
充满了爱……老人以前特别怀念故乡。以前,他经常给我讲起在对关战役时他在古巴的从军经历。他想要返回家乡,于是回来了。我父亲以前很穷,但很能吃苦。他雇了一群农业工人,其中一位看牛工患有坐骨神经痛。这时候家里的生活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于是父亲让这名工人给他当厨师……父亲脾气暴躁,那时他老训斥我们。父亲有时还很忧伤。对了,我为什么给你说这些呢……
菲德尔的父亲安杰尔·卡斯特罗,1875年出生在加利西亚农村一个农民家庭里,他的家乡是西班牙最穷的地区之一。年轻时候,安杰尔机灵强壮、勤劳独立、不爱说话。但他目不识丁,且没有田地,于是只好当雇农,为附近经济条件好些的农民卖力。
1895年安杰尔20岁时,古巴独立运动的领导者发起了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总攻。古巴是昔日强大的海外帝国西班牙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一部分。马德里政府决意保住这片土地,于是把越来越多的部队从海上运送到了古巴,力图镇压革命起义。安杰尔被征召入伍,也被送到了古巴。
古巴远离西班牙,却紧邻美国。媒体大力报道了西班牙的暴行,这使得美国舆论更加尖锐,更多人赞同出手干预以结束西班牙统治。1898年,哈瓦那港剧烈的爆炸炸毁了美国的“缅因号”战舰,伤亡惨重。或许这纯属意外,但美国政府要求西班牙当局负责,于是向西班牙宣战,并很快重挫了西班牙海军。西班牙的陆军已经与反政府游击队进行了三年激战,此时已经筋疲力尽了,面对突然出现的斗志昂扬、精力充沛的美国远征军,他们毫无还手之力。很快,西班牙向美国投降,把古巴的管理权移交给了美国。美国国旗:而不是独立自治的古巴国旗:在圣地亚哥的首府升起。西班牙的行政官员和武装部队,包括安杰尔·卡斯特罗,回到了西班牙。许多西班牙的土地所有者也离开了古巴,以低廉的价格卖掉了庄园和地产:一般都是卖给了美国人。西班牙人和古巴人此时有了共同之处:都觉得被美国欺骗羞辱了。这种羞辱,菲德尔日后会强烈地体会到,仿佛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
究竟该把古巴并人美国还是允许古巴独立,华盛顿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占上风的观点认为,如果古巴独立友好,同时对美国资本敞开大门,任由美国左右,这比随时都会叛乱造反的不情不愿的依附强多了。于是,在美国直接统治了四年之后,独立的古巴共和国正式宣布成立了。这四年中,美国在古巴建立了许多美国式的制度和机构。古巴的独立是有限的:美国在关塔那摩保留了它的大型军事基地,同时还在普拉特修正案中,要求古巴宪法保证美国在古巴的利益受到威胁时,美国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干预权。美国还与古巴签署了商务条约,保证了美国在古巴市场的利益。
有美国的保护,获得解放的古巴看来势必会迎来经济的增长和繁荣,于是劳动力变得很紧缺。安杰尔·卡斯特罗在参军期间对古巴已经有所了解,于是他像当年千千万万加利西亚人一样,决定移居古巴。而他的一位叔叔几年前也移民到了古巴。
如果说移民到美国的人中有胆识的会去西部,那么来古巴的移民更有可能选择东部。古巴东部的省份奥连特省,是岛上最欠发达的地区,却具有巨大的农业和矿业潜力。该省大多数人口都是获得了解放的奴隶,一直以来都不愿接受政府统治,经常造反。接二连三的叛乱让奥连特满目疮痍。一些美国公司特别是联合水果公司,在这里买下了大片土地,同时还开发森林,修建糖厂、铁路、公路。
安杰尔·卡斯特罗干过各种工作,有时候在联合水果公司的子公司尼佩湾铁路公司工作,有时候在外面闯荡。刚来古巴的那几年,他驾着运货马车到过许多农村地区,向甘蔗种植园和林区的工人贩卖桶装柠檬汽水。后来,他在瓜罗镇上开了一家商店,向当地农民出售各种生活用品和设备。他用挣来的钱从联合水果公司租了一些甘蔗地。他雇了一些农民来种甘蔗,他们大多是刚来的移民。他还把这些雇工租给别人干活,比如干装卸活或伐木。他弄了一个小锯木厂,卖木料给附近的炼糖厂。据说他在法律方面不太老实,经常从联合水果公司的设备上偷取配件。他觉得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偷走了古巴一个国家,而他偷一点七零八碎的小东西这根本算不了什么。
他勤劳节俭,攒够了钱后,开始想着当地主了。他在离尼佩湾大约16公里的北海岸上购买了比兰农场,在他的经营下,农场规模逐渐扩大:有几次是靠夜里偷偷挪动地界这样的手段(他的邻居这样说的)。他的农场基本都是平坦的良田,很适合种植甘蔗,旁边就是一条土路,附近还有一条铁路线,很方便可以把甘蔗运到糖厂。他建了一栋很大的木房子,建在支柱上的,像在家乡加利西亚一样,这样牲畜可以待在房子下。房子的走廊很宽,房间很大。安杰尔养了牛以及各种家禽,他还种甘蔗、玉米等许多庄稼。他娶了一位古巴女人,是一名教师,名叫玛莉娅·露易莎·阿戈塔。他们有两个孩子:佩德罗·埃米利奥和莉迪娅。在这座农庄里,他雇了好几个仆人。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一位名叫亚历山大·佩雷拉的葡萄牙探险家的传记,书名为《海风的召唤》。 《海风的召唤》 作者:伊莎贝尔·莫雷斯 简介: 《海风的召唤》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航海发现的编年史,它是一曲献给人类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无畏精神的颂歌。本书详尽地描绘了十六世纪葡萄牙探险家亚历山大·佩雷拉(Alexandre Pereira)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一生,是沿着地平线不断延伸的史诗,其足迹跨越了已知世界的边缘,深入了那些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未知领域。 佩雷拉的童年是在里斯本港口喧嚣的氛围中度过的,那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海盐、香料和远方土地的故事。他继承的并非财富,而是一种对“更远之处”的强烈渴求。在那个大航海时代刚刚掀开序幕的年代,欧洲的地图如同未完成的拼图,而佩雷拉的使命,便是去寻找那些缺失的碎片。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佩雷拉早年的航海生涯,特别是他首次远航至印度洋的经历。在经验丰富的船长若昂·德·索萨手下,年轻的佩雷拉迅速学会了在变幻莫测的南大西洋上驾驭风帆的艺术。他参与了葡萄牙人试图在非洲西海岸建立贸易哨站的行动。书中细致地重现了那些决定性的时刻:从穿越被称为“魔鬼之地”的好望角时船只在狂风巨浪中的挣扎,到初次踏上莫桑比克海岸时与当地部落之间紧张而又充满敬意的初次接触。这些记载基于佩雷拉遗留下来的航海日志和私人信件,揭示了早期探险家们在面对自然伟力时的谦卑与决心。 随后,叙事转入佩雷拉职业生涯中最具争议也最富传奇色彩的阶段——他受葡萄牙王室的秘密委托,前往寻找传说中横跨太平洋,连接亚洲与新大陆的“寂静航道”。这次任务充满了政治与经济的博弈。他不仅要与西班牙的探险家们竞争,还要应对来自内部的质疑和物资的匮乏。 《海风的召唤》花了大量篇幅来描绘佩雷拉船队在太平洋上的艰苦卓绝。他们穿越了被命名为“太平洋”的广阔水域,但这里的“平静”往往是致命的伪装。书中描绘了船员们如何忍受长期的蛋白质缺乏症(坏血病)的折磨,如何在漫无边际的蓝色背景下,精神上逐渐接近崩溃。佩雷拉的领导力在此刻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领航员,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鼓舞人心、维持团队纪律的实干家。他通过详细绘制星图、观察洋流,并利用他从土著导航员那里学到的知识,带领船队避开了数次致命的风暴。 本书的亮点在于对文化交流的深入探讨。当佩雷拉的船队最终抵达菲律宾群岛的一些偏远岛屿时,他们遇到的并非是如西班牙人所描述的那样“未开化”的野蛮人。莫雷斯通过对当地口述历史的交叉比对,展现了佩雷拉及其随行神父与当地王公之间的复杂互动。佩雷拉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征服者,他对当地的农业技术、航海知识以及独特的社会结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记录了大量关于这些岛屿生态和物种的早期观察笔记,这些内容至今仍是人类学和生物地理学的宝贵资料。 然而,探险的荣耀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个人牺牲。本书的后半部分,笔锋转向了佩雷拉晚年的隐退与反思。在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和一次几乎让他丧命的风暴之后,佩雷拉回到了里斯本。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而是一位背负着无数记忆和秘密的年长者。 他花费了生命中最后二十年,整理他收集的地图、动植物标本以及他的口述回忆录。他开始质疑葡萄牙王室对新发现的土地所采取的掠夺性政策。书中引用了他晚年写给侄子的信件,信中透露出一种深刻的矛盾:他对探索本身的热爱与对随之而来的殖民暴行的反感。他试图用他的知识来平衡这场权力游戏,但发现自己已然成为他年轻时所鄙视的体制的一部分。 《海风的召唤》的叙事风格严谨而富有感染力。作者伊莎贝尔·莫雷斯(一位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成功地将枯燥的航海数据转化为生动的人类戏剧。她避免了将佩雷拉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缺陷、却又拥有非凡毅力的个体。读者将跟随佩雷拉的船只,感受每一次船体的颠簸,闻到甲板上松节油和汗水的味道,体验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面对未知的敬畏与恐惧。 这本书最终探讨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对已知边界的不断挑战,以及这种挑战在个人灵魂和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复杂印记。亚历山大·佩雷拉的故事,是关于勇气、迷失、发现与最终和解的史诗,它提醒我们,每一次伟大的发现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充满了挣扎与坚韧的灵魂。这是一部值得所有热爱历史、地理以及人类探索精神的读者细细品读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