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摩登 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

上海摩登 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歐梵 著
圖書標籤:
  • 上海
  • 近代史
  • 都市文化
  • 文化史
  • 社會史
  • 民國史
  • 曆史學
  • 上海
  • 摩登文化
  • 中國現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6504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975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重塑摩登上海的文化肖像,開啓都市文化研究新方嚮
先鋒的“都市漫遊者”們如何身處都市又不被淹沒?
一番從文學角度的上海“重構”,與你共襄這座城市的現代、奇幻與浮紈

內容簡介

明明是一部極其嚴肅的文學批評專著,有時候卻更像一本書寫上海的頹廢放蕩的小說,或者像一篇妖艷華麗的散文,厚重的文字鋪展開來又形成一張時空錯落的文化地圖,將上海這座城市在大時代中悲情傳奇的命運細細勾畫齣來。

作者簡介

李歐梵,1939年生於河南,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印第安納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哈佛大學等,現為哈佛大學東亞係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鐵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話語》等。
李歐梵先生被學界認為是繼夏濟安夏誌清之後海外研究現代文學的的第二代華人學者。他常自喻為“狐狸型”學者,因為在學術上每每"喜新厭舊""東摸西碰"。學者王德威贊譽李歐梵"但開風氣不為師""處處用功,而又無所計較"。在治學上,李歐梵多方齣擊,頻頻得勝,其著作更是紛蕪龐雜,極盡"狐狸"之所能。他的老本行現代文學研究自不必說,一本《鐵屋裏的呐喊》就把被神化的魯迅還原成"人"。在文化研究上麵,一本《上海摩登》集現代都市文學、報紙期刊等諸多文化要素研究於一體,奠定其內地文化研究先鋒的地位,其把張愛玲定位為現代文學史上都市文學的終結者,讓人耳目一新。
此外,李歐梵當年赴美求學時多有寂寞,便以看電影、聽音樂打發時間,由此竟也闖齣一條新路,從而對電影工業特彆是香港通俗電影有獨樹一幟的研究。還有,他對上至瓊瑤下至王文華等通俗小說也有高見。甚至於日本動漫《風之榖》,他竟用來作為教授卡夫卡的"道具"。可謂大俗大雅,雅俗共賞。
在某種意義上,李歐梵並非甘於固守書齋學院的傳統知識分子,他錶現得更像是一位公共知識分子。現代性理論是他的"手術刀",中國現代文學是他的老本,文化研究是他的"新歡",通俗文化是他的"業餘愛好"。

目錄

【第一部分 都市文化的背景】
第一章 重繪上海
外灘建築
百貨大樓
咖啡廳
舞廳
公園和跑馬場
“亭子間”生活
城市和都市漫遊者
第二章 印刷文化與現代性建構
現代性問題
《東方雜誌》:一份中層刊物
啓濛事業:教科書
啓濛事業:文庫
作為“良友”的一份畫報
女性和兒童
廣而告之
月份牌
第三章 上海電影的都會語境
電影院
電影雜誌和電影指南
電影談
流行口味:電影和觀眾
中國電影敘述:好萊塢影響與本土美學
《馬路天使》《桃李劫》和《十字街頭》三劇研究
觀眾的角色
電影與城市
第四章 文本置換:書刊裏發現的文學現代主義
從書刊進入“美麗的新世界”
《現代》雜誌
麵嚮一個“現代”文學
中國人的接受:翻譯作為文化斡鏇
一個政治化的跋

【第二部分 現代文學的想象:作傢和文本】
第五章 色,幻,魔:施蟄存的實驗小說
現實之外
曆史小說
內心獨白和阿瑟?顯尼支勒
“善”女人肖像
色,幻,奇
都市的怪誕
第六章 臉、身體和城市:劉呐鷗與穆時英的小說
摩登女郎的臉和身體
摩登女,穆杭,異域風
欲望、詭計和城市
女性身體肖像
舞廳和都市
作為醜角的作傢
第七章 頹廢和浮紈:邵洵美和葉靈鳳
翻譯波德萊爾
一個唯美主義者的肖像
《花一般的罪惡》
《莎樂美》和比亞斯萊
一個浮紈的肖像
浮紈和時代姑娘
第八章 張愛玲:淪陷都會的傳奇
張看上海
電影和電影宮
“參差的對照”:張愛玲談自己的文章
一種通俗小說技巧
“荒涼的哲學”
寫普通人的傳奇

【第三部分 重新思考】
第九章 上海世界主義
殖民情形
一種中國世界主義
橫光利一的上海
一個世界主義時代的終結
第十章 雙城記(後記)
香港作為上海的“她者”
懷鄉:上海,作為香港的“她者”
關於老上海的香港電影
上海復興

【附錄】
《上海摩登》韓文版序
漫談(上海)懷舊
都市文化的現代性景觀:李歐梵訪談錄
上海,從過去到現在:若乾文化反思

前言/序言

再版序
浙江大學齣版社為我的舊書《上海摩登》齣新版,並要我寫一個新序, 我一時不知如何著手。以前已經寫過序言,交代過此書從構思到寫作的經過,現在不必再重復瞭,隻能從當今(21世紀的第17個年頭)的角度做一個迴顧和反思。
本書的初步構思和資料的搜集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以英文寫作成書, 於1999年由哈佛大學齣版社齣版,恰好趕上20世紀的世紀末。中文繁體字版(由毛尖根據原稿而非齣版時的定稿翻譯,所以內容上和英文版有少許差異),於2000年由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社初版,次年簡體字版由北京大學齣版社齣版。這兩個版本都再版不止一次,版次連我自己也記不清瞭,然而內中的錯誤卻未能一一更正,隻有在牛津大學齣版社齣修訂版時,我曾校勘過第一章,發現不少錯誤,後來毛尖也修正過一次,整理齣一個勘誤錶,至今已經失落。因此,雖然此次浙江大學齣版社的責任編輯十分負責,又把全文校正一次,但作者和譯者都忙於其他事情,無暇重拾舊稿。我個人尤其如此,一直有一個壞習慣,對於自己過去的作品不聞不問,讓它自生自滅,敝帚絕不自珍。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的內容——雖然當年初版時的確帶動一個研究都市文化的新方嚮,而在於它所提供的持續研究的議題,作為一個入門的參考書,似乎相當適閤,也因此受到無數大學生——特彆是在中國大陸——的厚愛。我在此要再三嚮這些學子緻謝,也希望這本書沒有誤導他/她們。最令我啼笑皆非的是,據說新一代的“小資”讀者也把這本學術著作列為“寵愛”讀物之一,也許就是因為本書研究的主題就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崛起的“小資”文化。如今,似乎也沒有人再提“小資”或“波波族”這個名詞瞭,我們又進入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而上海這個城市也搖身一變,成瞭一個國際大都會。本書所描繪的那種“新都市文化”早已變成舊都市文化瞭。這一切的曆史變遷,不超過一個世紀,而上海本身的發展更不到三十年 (從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可謂驚人。
也許,現在值得反思的是:這本描寫“老上海”的書,對於今日的上海意義何在?因此必須迴歸到本書所討論的幾個議題。
本書的內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勾畫瞭一個都市文化的背景, 特彆是第一章“重繪上海”,說不定很多學生隻讀過這一章,而略過有關印刷文化和現代文學書刊的第二章和第四章;第三章討論上海電影的都會語境和觀眾,似乎文化研究專業的研究生也讀過這一章。然而我當年真正想研究的反而是上海興起的現代文學和作傢,特彆是施蜇存先生和所謂“新感覺派”的兩位作傢:劉呐鷗和穆時英。如今這個文學史上的“現代主義”議題早已被“後現代”和“全球化”的文化理論所取代,隻有像我這樣的人還“情迷現代主義”。 我關心的是一種新文學的形式創新和它的文化背景,而不是把它當作文化工業或文化産品來消費。這一個觀念上的差異和對比,我認為值得專傢學者重新探討。是否由於全球化的網絡時代已經到臨,文字已經被各種視覺形象所取代,文學已死?如果屬實,本書第二部分的四章——包括關於張愛玲的一章,可以全部作廢,然而至今海峽兩岸的“張愛玲熱”並未減退,我自己也被邀請參加至少三四次關於張愛玲的學術會議。想當年我最初構思時並沒有把張愛玲考慮在內,因為她成名的時期稍晚,已經到瞭40年代。真是“好險”!否則本書會失去大半讀者。
這個“張愛玲現象”至今令我費解。除她本人的文學纔華之外,是否和近年來中國都市文化本身的急劇變化有關?或是由李安導演的影片《色?戒》在海峽兩岸引起的轟動造成? 更令我費解的是:當年海外無人知曉的邵洵美,大有後來居上的趨勢。最近齣版的兩三本英文書皆以他為主角,很可能是因為他和美國情人項美麗 (Emily Hahn) 的浪漫故事,最近剛齣版的一本新書Shanghai Grand: Forbidden Love and International Intrigue in a Doomed World (2016)足可作為代錶。更重要的是:外國人對於30年代“上海傳奇”(Shanghai legend) 的興趣至今不衰, 據聞上海外灘的重修都是外國人發起的。當然,在歐美的中國研究學界,“上海熱”的現象早已不足為奇,至少有數十種研究上海文化、經濟、社會、政治、建築、媒體等的學術著作,此處也不一一列舉瞭。中文方麵的著作更多,由上海社科院的幾位資深學者發起的相關研究,至今成果已經相當可觀,足可以和西方的“上海學”分庭抗禮。
我曾多次提起,我個人最大的遺憾是,在拙作中對上海的都市建築風格沒有深入研究,因為當年的英文資料和我的學識都有限。這反而是當今全球化的都市研究最熱門的話題。最近我寫瞭一篇英文論文專門討論這個問題,及與之相關的“懷舊”論述(希望譯文可以放在本書作為附錄)。這個議題,在我寫作本書的時期剛剛被提起,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於1996年齣版,連得數個大奬,在文壇引起一陣鏇風,也把“懷舊”擺上颱麵。她的好友程乃珊是這個“懷舊熱”的始作俑者之一,此外尚有陳丹燕、孫樹芬等人,他/她們對自己的齣生地懷有一份深情,寫瞭不少本暢銷書,如《上海探戈》《上海的紅顔遺事》《上海的金枝玉葉》《上海老房子的故事》等。 上海的文學史專傢陳子善還編瞭兩本集子——《夜上海》和《摩登上海》。而當時上海學界卻對之大加撻伐,認為這種“懷舊”是一種時髦的假象,是一個“後現代”和“後革命”時代的文化消費産物,用包亞明的說法,是“一種器物的編排,割斷瞭與具體曆史語境的內在關係”。如此看來,拙著是否可以提供一個具體曆史的語境,並將之聯係?
其實,這個聯係就是全球化的資本主義,以及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所作的重大政策決定——開發浦東,把大上海打造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大都市,因此“舊上海”的繁華被當作文化資源。目前的成果有目共睹,隻不過所引起的文化問題尚待學者進一步研究和評估。從我的立場來看,這個計劃的齣發點是國際金融,因此一切建設要以金融和相關的服務業為依歸,21世紀初的“超級現代主義”(Super-modernism)的建築風格,遂應運而起。它的特色是一種地標式的高聳入雲的宏偉大樓,作為財經活動的中心,由此而帶動各種服務業和消費行業,如酒店、餐廳、咖啡廳、酒吧和高級公寓等,而居民的生活也隨著經濟的運轉而定。浦東的第一個地標建築就是金茂大廈, 可謂名副其實。我也曾多次分析研究,並曾實地考察過。該樓由芝加哥的一個著名建築公司設計,高達88層,現在已經被臨近的大樓超過(“比大比高”是“超級現代主義”的法寶)。就建築材料和設計的條件本身而言,這座大樓十分堅固,樓內的人流、物流設計也是第一流,樓的上層部分是五星級的酒店,在最高層還設有一個酒吧,可以讓大款、商賈和遊客們到此眺望腳下的黃浦江兩岸和外灘。 我去過一次,感覺不好,非但覺得“高處不勝寒”,而且感到自己被關在一個高空牢籠裏。 我不禁想到茅盾在《子夜》開頭用英文標示齣的三個大字 (我在本書第一章開頭也引過):LIGHT,HEAT,POWER。在20世紀30年代的語境中,POWER的語義雙關,實質上指的是“電力”——晚清以降所沿用的現代化標誌“聲光化電”之一。一百年後,這已經不足為奇,而POWER 所代錶的不是電力,而是權力——金錢所賦予的權力。
這一個感受引起我的反思,也想進一步研究一下一百年前的浦東,原來國民黨政府也有一個開發大上海的計劃,也以浦東為藍圖,大多是政府機關和公共建築。但我沒有時間繼續研究下去,又被另一個更切身相關的議題所吸引:在這個“超級現代主義”建築統治之下,都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價值和地位何在?文化的傳承意義何在?它和我書中所描寫的“老上海”的內在曆史聯係又何在?當年的摩天大樓和今日的金茂大廈比起來,何止小巫見大巫!而當年最高的國際大飯店是一傢旅館,不是銀行。當時流行的“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在當今的“雄偉”地標之中也無地自容。最近,一位上海的建築師朋友帶我到外灘的一個“洛剋灘”(Rockbund) 區參觀,整個景觀皆是重新裝修後的舊大廈,竟然有一棟是當年的建築大師鄔達剋 (Ladislaus Hudec) 設計的,風姿依舊,像一個復活的上世紀徐娘,令我大喜過望。也許這纔是和曆史語境之間的實質性的聯係?一棟建築物本身也是一種記憶的載體,而如今所謂“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 的信條是否也容得下曆史迴憶?或者隻有從文本的痕跡中去搜尋?
如此追問下去,我勢必再寫一本“新上海”的大書,就從建築和都市設計談起,但我已經沒有這種精力和能力瞭。好在年輕一代的中國建築師——他/她們已經形成一個文化精英團體——對此早已開始研究而且卓然有成,我在另文中也引用瞭幾位建築師的論點和看法,此處不再詳論。我認為一個都市在全球化潮流中的急劇發展,必定會造成所謂的“硬體”和“軟體”的落差現象。如果說“明天會更好”的話,我勢必要追問:“好”的意義是什麼?當人的本身意義已經蕩然無存的時候——有的“後現代”思想傢已經在提倡“後人類”的論述瞭,將來人類的生活環境和“快樂指數”應該如何下定義?本書至少可以幫助這一代的讀者從一個曆史和文學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和“質問” (interrogate) 發展主義的終極意涵,也可以為不知曆史記憶為何物的新一代讀者提供一些思考的資源。
從學術的角度反思,本書還有兩個比價理論性的議題值得重新討論: 一個是本雅明的“都市漫遊者” (Flaneur), 另一個是“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在此我不想引經據典賣弄理論,隻想把本書的論述稍微延伸一下,和當代接軌。
眾所周知,本雅明理論中的“都市”原型是19世紀的巴黎,“漫遊者”齣現在他研究19世紀詩人波德萊爾和相關著作中。我在書中指齣,從曆史的脈絡中去探索,這個“漫遊者”的原型並不見得適用於20世紀的國際大都市(包括紐約、倫敦、柏林和上海)。妙的是研究柏林和德國都市文化的學者,很少有人引用“漫遊者”的模式,而更注重本雅明的其他理論,諸如藝術品的復製問題或藝術的政治化。當年的上海文壇,波德萊爾的大名幾乎人人皆知,但極少人把他的《惡之花》和巴黎的資本主義連在一起,當然也沒有任何人以“都市漫遊者”自比。如果我們把本雅明的這本著作和地理學傢哈威 (David Harvey)的《巴黎:現代性的首都》(Paris: The Capital of Modernity,2003) 做個比較,就會發現後者特闢專章討論巴爾紮剋的小說世界中的巴黎,而沒有用波德萊爾,因為巴爾紮剋的巴黎不完全在資本主義籠罩之下,它的馬路並不平,舊區更充滿瞭轉彎抹角的狹窄小巷子,住在那裏的窮人哪裏有時間和空間去漫遊。 當年上海的城隍廟華人區何嘗不也是如此?中國傳統的美學中隻有散步於田園之中,而很少有都市漫遊的習慣,更何況故意在高消費的拱廊下牽著烏龜漫步,做一種貴族的閑暇狀。其實本雅明的“漫遊者”理論一半是寓言式的,用來描寫波德萊爾這個抒情詩人。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隻有法租界的街道可以供人散步,讓人發“懷古”的文化幽思。戴望舒的名詩《雨巷》似乎有漫遊者的氣氛,但“巷子”的美學則值得研究瞭,它也許代錶上海的弄堂世界,但更富田園之美。我認為這反而是戴望舒和波德萊爾的詩風不同之處。我本來計劃專闢一章討論幾個上海詩人,如戴望舒,但後來決定不寫,因為當時有另一位學者利代英(Gregory Lee) 剛好寫完一本關於戴望舒的專著,不用我費事瞭。
我在書中指齣,有幾條法租界的道路是以藝術傢命名的,如馬思南路,原名Rue Massenet,是一個法國作麯傢的名字。如今這條馬路的一部分被劃為文化區,我覺得頗為適閤,隻不過連上海人自己也不大記得街名究係何指。“漫遊者”的“次文本”意義就是散步,也有西方學者把他“性彆化”,變成女漫遊者,或“普羅化”,變成復數的工人。無論如何變化,這個名詞的原意指的是一種緩慢的速度和悠閑的審美觀,這纔是當今最需要的“慢生活”節奏。這也可以作為對講求速度和效率的全球上班族的文化批判。所以我故意把一本討論香港文化的書叫做“都市漫遊者”,甚至有一次帶瞭一隊香港市民沿著皇後大道“漫遊”,手裏拿著我正在教的本雅明的《拱廊計劃》那本厚書,招搖過鬧市,也算是一種抗議。把文化理論放在實際生活“文本”中去考驗,是我一嚮的態度。
另一個議題是“世界主義”。我在本書的英文版用的字眼是“cosmopolitanism”,而不是“internationalism”,因為後者也可能意指左翼政治上的“共産國際”(Communist Internationale, 簡稱 “Comintern”),其發源地是莫斯科。 其實這個國際左翼的理想也是“世界主義”的一部分,因為它倡導世界各地的被壓迫民族聯閤起來,超越國傢的疆域和權力統治機器。在蘇聯沒有設立和主導“共産國際”之前,這個理想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反戰分子,特彆是文化人,如羅曼羅蘭,他的作品(《約翰?剋裏斯朵夫》)和言論在中國的影響極大。我在書中無法交代這個左翼的論述,而偏重上海文壇和文人對外國文學的開放態度,也許有點以偏概全。然而兼容並包的開放態度恰是施蟄存主持的《現代》雜誌的編輯方針,他甚至把左翼政治和藝術上的“前衛”(avant-garde) 聯係在一起。這種開放和“嚮外看”的態度,和民族主義並不衝突,因為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中國建立一個新的文化和價值係統。甚至在國學研究的領域,著名學者如王國維和陳寅恪都沒有排斥西學,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最近一位荷蘭學者 Frank Dik?tter甚至認為整個民國時代都是一個“開放的時代”(見其英文原著The Age of Openness,2014)。
我的這一個“世界主義”的說法,在理論層麵顯然不足。隻談“開放”態度等於空談,應該做更精確的界定。就文學的立場而言,最重要的當然是“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 和“民族文學”(national literature) 的分野及關係。我在美國學院多年,教的都是中國文學,從來不敢開“世界文學”的課,直到最近幾年,突然“世界文學”作為一種新論述和新學科,大行其道。它到底和“世界主義”有無關係?當然有,而且在理論上很密切。為什麼“世界文學”到今日纔突然流行起來?其實這個名詞和論述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人提倡瞭,在中國是鄭振鐸,在印度是泰戈爾,當然更早在18世紀歌德就提齣“weltliteratur””這個德文名詞。而“世界文學”也是30年代共産國際提齣的口號,在莫斯科還齣瞭一本以此為名的雜誌,作為共産國際的基本刊物之一。這個曆史層麵,如今已經被全球化的論述所掩蓋。從這個最新的理論立場而言,“世界主義”是全球資本主義的副産品,更必須經過後殖民主義的洗禮,仔細商榷起來,相當復雜。有心的讀者可以參看最近齣版的一本書What is a world? O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as World Literature(2016),作者Pheng Cheah的原籍是新加坡。他特彆指齣:世界文學不是鐵闆一塊,而是各種民族文學的競技場,西方的“世界文學”論述往往是“歐洲中心”的,忽略瞭世界的“南方”, 也就是正開發和未開發的國傢和文化。這恰是“後殖民”論述最關注的地方。他又認為資本的流通,既可以釋放開創的能量,但更危險的是它自身(資本利潤)就是目的,所以世界文學韆萬不要受其害,因為文學不僅可以改造世界,而且可以營造一個和全球資本主義不同的世界,至於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如何開創、它的內容和形式又如何,作者似乎沒有明說,隻用瞭不少亞洲作傢的作品做例子。
對我而言,這個後殖民論述本身,雖然是反殖民主義的,但也和殖民主義的曆史分不開。問題在於:我書中所描寫的上海作傢和作品是否也必然是西方殖民主義在上海租界的副産品?如果是的話,我書中的那一套“世界主義”就很難以成立瞭。如果它的“開放性”有其曆史上的中國特性,也就是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潮流的一種延續的話,它背後的資源絕非是全球資本主義可以涵蓋,因為那個時候以財經和股票為主要動力的“後資本主義”在中國剛剛萌芽(見茅盾的小說《子夜》)。從一個非馬剋思主義的立場來說,文化傳統(不論是新是舊)本身也應該有其原動力。我們甚至可以說:30年代的一些現代主義的文學文本,也開創瞭一個新的“世界”,但尚未和歐洲同時期的現代文學交流。這是一個極為有趣的現象。且舉一個小例子:魯迅和卡夫卡是同時代人,但他從來沒有聽說過卡夫卡的名字,後者也從來沒有聽過魯迅。然而,魯迅的《野草》卻有卡夫卡的文學影子,而絕無受其影響。當今歐美的世界文學論述和文化論述,似乎把文學史的層麵遺忘瞭,或置而不顧,一切以當代為依歸。我認為反而是受瞭過度的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影響。
走筆至此,已經把話題拉得太遠瞭。我也必須承認:我在閱讀不少當代文化理論的書以後,對自己當年在理論上的無知和淺薄,也深感汗顔,但也無力挽救。對文化理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其他的相關書籍,例如史書美的《現代性的誘惑》(The Lure of the Modern)。 如果本書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論述資料和觀念,我已經心滿意足瞭。
最後,我還是要嚮多年來讀過此書和將來(無論在課內或課外)閱讀此書的各地學子緻謝。這本書應該獻給你們。

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 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1930年代至1945年間,上海這座充滿活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如何孕育並展現齣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都市文化”。作者通過細緻梳理曆史文獻、豐富的圖像資料以及生動的人物故事,勾勒齣這段時期上海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麵的深刻變革,以及這些變革如何共同塑造瞭這座城市獨特的現代氣質。 本書所定義的“摩登”並非簡單的西化或時髦,而是指一種復雜交融、充滿張力的新型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審美趣味。它是在東西方文明碰撞、傳統與現代博弈、本土與外來景觀共存的獨特語境下,上海市民,尤其是城市精英階層,對現代性進行本土化實踐的成果。這是一種充滿活力、不安和創造力的文化形態,它不僅定義瞭上海,也深刻影響瞭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 本書將重點探討以下幾個方麵: 上海的地理與空間轉型: 聚焦於租界製度下的上海,分析其特殊的政治經濟格局如何催生瞭獨特的城市空間。從外灘的萬國建築群,到法租界的梧桐樹影,再到石庫門弄堂裏的市井生活,本書將展現不同區域的文化特質及其相互作用。我們將看到,這些空間不僅是物質的載體,更是新生活方式、新社交模式和新審美觀念的孵化器。例如,咖啡館、舞廳、電影院、百貨公司等新興公共空間的齣現,如何成為市民體驗現代生活、塑造身份認同的重要場所。 現代消費主義的興起與日常生活: 1930年代的上海是名副其實的“消費之都”。本書將深入研究消費主義如何滲透到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服飾、美妝、傢居用品,到娛樂方式、休閑活動。我們將探究廣告、媒體(報紙、雜誌、廣播)在推廣現代商品和生活方式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市民的欲望和品味。上海女性在這場消費浪潮中展現齣的獨立與自信,以及她們在傢庭和社會中的新角色,也將是本書著重描繪的亮點。 媒體、齣版與新思想的傳播: 上海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文化齣版中心。本書將分析報刊雜誌、電影、音樂、戲劇等大眾媒介如何成為傳播新思想、新觀念、新生活方式的重要平颱。我們將看到,進步的文學思潮、前衛的藝術流派、以及關於女性解放、婚姻傢庭、教育改革的討論,如何在上海的媒體上激蕩,並影響著一代人的思想。同時,也將關注這些媒體如何捕捉並放大上海的“摩登”氣質,使其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焦點。 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作為遠東的十字路口,上海匯聚瞭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群和文化。本書將詳細考察西方文化(如好萊塢電影、爵士樂、時裝、建築風格)對上海的深刻影響,以及上海如何將這些外來元素進行本土化改造,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派文化”。我們將分析這種交融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積極的吸收、轉化和再創造,它展現瞭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包容性。 社會結構與身份認同的重塑: 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上海的社會結構發生瞭顯著變化。本書將探討新興的資産階級、知識分子、藝術傢、工商業者等社會群體,以及他們在“摩登”上海中的生活狀態和身份認同。我們將關注傳統傢庭觀念的鬆動,以及新的性彆角色、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方式的齣現。特彆地,本書將深入研究知識分子和文化精英在塑造和傳播“新都市文化”中的作用。 政治動蕩下的“摩登”餘溫: 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中期,上海經曆瞭抗日戰爭和日本占領等劇烈的政治動蕩。本書不會迴避這段曆史,而是將審視在國難當頭的背景下,“摩登”文化如何頑強地存在、變形,甚至在某些方麵呈現齣新的復雜性。在戰爭的陰影下,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娛樂活動,乃至對“摩登”的理解,都可能發生微妙而深刻的變化。本書將探討這種在動蕩中“摩登”的韌性與脆弱。 本書的價值在於: 提供瞭對20世紀上半葉上海城市文化曆史的全麵而深刻的解讀, 尤其關注其“摩登”特質的形成和演變。 揭示瞭上海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地位和曆史意義, 強調其作為中國現代性實驗場的重要作用。 通過細緻的史料分析和生動的敘述, 幫助讀者穿越時空,感受那個時代上海的脈搏,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麵貌和生活圖景。 為理解當代中國城市文化的發展, 提供瞭重要的曆史參照和深刻的啓示。 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引人入勝的敘事,為讀者呈現一幅1930-1945年間上海“摩登”生活的生動畫捲。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上海這座城市有著特殊的感情,它承載瞭太多曆史的記憶和文化的傳承。《上海摩登》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那個時代的大門。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識和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三十年代上海。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消費文化”的討論感到著迷。那個時期的上海,已經成為瞭一個重要的消費中心,各種新奇的商品、服務和生活方式層齣不窮。 書中對百貨公司、咖啡館、舞廳等消費場所的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繁華的都市之中。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也看到瞭消費主義如何在上海生根發芽,並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消費主義,而是深入分析瞭它與現代性、身份認同以及社會階層之間的復雜關係。這種 nuanced 的分析,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上海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現代消費文化的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都市”這個概念。《上海摩登》不僅僅是關於上海這座城市,更是關於現代都市文化如何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發芽,並最終形成獨特的麵貌。作者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的學術態度,為我們展現瞭一個1930-1945年間,上海作為中國新都市的形成過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日常生活”的描繪感到親切。那個時期的上海,雖然充滿瞭變革和動蕩,但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 書中詳細介紹瞭當時上海市民的衣食住行、娛樂休閑、傢庭生活等方方麵麵。我看到瞭他們如何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如何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作者還探討瞭這些日常生活的變化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思潮相互影響的。這種從日常生活視角切入的分析,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上海有瞭更真實、更鮮活的感受。我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追求,他們的希望與失落。

評分

讀完《上海摩登》,我感覺自己像是參加瞭一場盛大的文化展覽,目睹瞭那個時代上海的輝煌與變遷。《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本關於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深度觀察。作者以其宏大的視野和嚴謹的學術功底,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上海。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思想解放”的章節感到震撼。那個時期的上海,是各種新思想、新思潮匯聚的中心。 作者詳細梳理瞭當時上海的思想界動態,從馬剋思主義的傳播,到自由主義的興起,再到各種學術流派的爭鳴。我看到瞭知識分子們在動蕩的年代裏,如何為民族的未來和社會的進步而奔走呼號。書中對一些重要思想傢的生平事跡和學術思想的介紹,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看到瞭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獨立精神、批判意識和人文關懷。

評分

一直對三十年代的上海有著莫名的情結,總覺得那是一個被賦予瞭太多傳奇色彩的時代。拿到《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這本書,我懷揣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情,期待它能為我揭開那層籠罩在老上海身上的神秘麵紗。書的封麵設計就頗有味道,黑白灰的色調,搭配著泛黃的舊報紙紋理,仿佛瞬間將人拉迴那個浮華與變遷並存的年代。 我最感興趣的部分,無疑是書中對於“摩登”概念的解讀。作者是如何界定那個時期上海的“摩登”的?它僅僅是西方物質文明的簡單復製,還是孕育齣瞭屬於本土的獨特風格?書中關於服裝、建築、電影、音樂等方麵的敘述,都讓我對“摩登”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比如,書中對旗袍的演變和在社會地位變遷中的作用的分析,就讓我看到瞭時尚背後蘊含的性彆意識和社會思潮的湧動。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描繪,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摩登”元素是如何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社會結構以及時代背景相互碰撞、融閤,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都市文化景觀。讀到關於虹口區和法租界不同風貌的對比時,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個時期上海這座城市所擁有的復雜肌理和多元魅力。每一個細節的描繪,都充滿瞭曆史的溫度和人文的關懷,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上海有瞭立體而生動的認識。

評分

讀完《上海摩登》,我仿佛經曆瞭一場時空的穿越,迴到瞭那個風雲激蕩的三十年代。書中對上海的描繪,既有宏大的曆史敘事,也有細膩的人物刻畫,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上海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海派文化”形成過程的分析。海派文化,作為一種兼容並蓄、開放創新的文化形態,在那個時期得到瞭空前的發展。作者通過對文學、藝術、思想等多個領域的考察,展現瞭海派文化是如何吸收西方文明的精華,並將其融入中國本土的文化傳統,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都市品格。 書中對當時知識分子群體在上海的活動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獨立思考,如何通過各種途徑傳播新思想,如何影響社會輿論,這些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使命感和擔當有瞭更深的認識。我看到瞭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民族自覺和文化自信,也看到瞭他們在動蕩年代所承受的壓力和睏惑。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上海的“摩登”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足和西化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覺醒和文化上的創新。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城市的過去,是理解它現在和未來的關鍵。《上海摩登》這本書,恰恰為我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視角。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著重於展現1930-1945年間,上海這座城市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孕育齣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都市文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電影工業的部分印象深刻,那個時期是中國電影的黃金年代,多少經典影片誕生於此,多少明星閃耀於熒屏。作者不僅介紹瞭當時的電影製作、發行情況,更深入分析瞭電影內容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如何塑造大眾的價值觀念,以及如何成為那個時代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書中還詳細闡述瞭廣告、漫畫、流行音樂等文化現象在上海的興起,這些看似碎片化的信息,在作者的筆下匯聚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展現瞭當時上海作為遠東國際大都會的獨特魅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這些文化現象時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他不僅僅是收集資料,更是用心去解讀這些文化符號背後的時代意義。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上海的“摩登”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多元的文化土壤之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産物。

評分

《上海摩登》這本書,讓我對“文化”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藝術和文學,更是社會生活、價值觀念、身份認同的集閤體。《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這本書,以其宏大的曆史視角和細膩的學術分析,為我們展現瞭一個1930-1945年間,上海作為中國新都市的文化景觀。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身份認同”的討論感到啓發。在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上海,人們的身份認同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重塑。 作者詳細探討瞭當時上海的居民,無論是本土居民還是外國僑民,他們在新的都市環境中,如何構建和錶達自己的身份。我看到瞭中國人在西化浪潮中的掙紮與適應,也看到瞭西方人在上海的殖民與融閤。書中還分析瞭這種身份認同的轉變,是如何體現在服裝、語言、生活習慣、藝術創作等各個方麵的。這種從身份認同的維度切入的分析,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上海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當下中國社會正在經曆的身份重塑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摩登”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上海摩登》不僅僅是關於時尚和潮流,更是一部關於社會變革和文化轉型的史詩。作者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1930-1945年間上海這座城市所經曆的深刻變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新城市空間”的論述印象深刻。上海的城市規劃、建築風格、公共空間等都在這個時期發生瞭巨大的變化,新的建築拔地而起,新的生活方式應運而生。 書中詳細介紹瞭當時上海的商業區、住宅區、娛樂區等不同空間的功能和特色,以及它們是如何塑造瞭上海的都市景觀和市民生活。我看到瞭十裏洋場的繁華熱鬧,也感受到瞭法租界優雅寜靜的氛圍。作者還探討瞭這些新的城市空間是如何影響人們的交往方式、身份認同和社會關係。這種從空間維度切入的分析,讓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曆史演變有瞭更直觀的感受。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喧囂而迷人的時代,空氣中彌漫著咖啡和香水的氣息,耳邊迴蕩著爵士樂的鏇律。作者在書中對當時上海的社會風貌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從十裏洋場的紙醉金迷,到弄堂裏的市井煙火,無不栩栩如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著名地標性建築的介紹,比如外灘的萬國建築博覽群,以及靜安寺路上的那些老洋房。作者不僅僅是羅列瞭它們的名稱和風格,更是將它們置於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語境中,探討瞭它們是如何象徵著上海的開放、包容和現代化進程。 其中,書中關於“新女性”的討論,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那個時期的上海,湧現齣瞭許多獨立、自主、接受新思想的女性,她們在文學、藝術、教育等領域都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作者通過對幾位代錶性女性人物的生平事跡和思想觀念的梳理,展現瞭她們在那個男權社會中如何挑戰傳統,爭取自由,並為中國女性解放運動做齣瞭傑齣貢獻。這種對曆史人物的深入挖掘和多角度呈現,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女性所麵臨的睏境與掙紮,也感受到瞭她們身上散發齣的耀眼光芒。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史書,更像是一部描繪時代變遷中人性光輝的史詩。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巨大的,它顛覆瞭我以往對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些刻闆印象。《上海摩登》不僅僅是一本史書,更像是一部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著作,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深入剖析瞭那個時期上海作為中國現代都市的形成過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媒介革命”的章節印象深刻。報紙、雜誌、廣播、電影等大眾傳播媒介的興起,極大地改變瞭上海的文化生態,也深刻影響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 作者詳細介紹瞭當時上海的報刊雜誌是如何成為思想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以及它們是如何引領社會潮流,塑造公眾輿論的。我看到瞭像《申報》、《新聞報》這樣的老牌報紙如何與新興刊物競爭,爭奪話語權;也看到瞭像《良友》這樣的畫報如何以其精美的圖片和前沿的內容,吸引瞭無數讀者。書中對這些媒介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內容層麵,更深入探討瞭它們的商業運作模式、受眾分析以及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力。這種多層次的分析,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傳播生態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我們老師推薦的,還沒開始看,不過就這物流也得來個好評

評分

輸的名字很有意思,有小資的味道,值得一買

評分

超贊的圖書,很棒。超贊的圖書,很棒。超贊的圖書,很棒。

評分

很好,速度快,質量不錯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此書物美價廉,值得推薦!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閱讀。

評分

寫的還是很精彩的,思南書局的展覽上看到的。

評分

?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