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對詩人菲利普·拉金詩歌作品的英國性成因及變化過程進行瞭討論,分析焦慮如何影響瞭詩人國傢民族身份的塑造並探索詩人自身的操縱如何影響瞭其詩歌英國性的現狀。首先迴顧瞭英國性的定義和其作為身份操縱的本質,並總結瞭拉金詩歌中公認的英國性特點;接著從理論的角度探索瞭焦慮理論在本研究中的可行性,認為以福柯為代錶的權力理論常常把個人身份歸結於社會力量的作用,忽略瞭個人在身份確定中的主動性;然後用海德格爾的焦慮理論證明個體焦慮是決定身份的重要力量,並以拉金的《樹》為例說明焦慮在身份確定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
通過詳細的分析與論證,針對本著作的研究問題可作如下迴答:
拉金的詩歌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於他對生活、職業和信仰的焦慮。這種焦慮同樣是他作品中身份運作的根本動因。
通過有意識的身份運作,拉金的英格蘭詩人的身份得到加強,而其作品中源自生活焦慮的個人特性也就被廣泛接受為他所代錶的英格蘭特性。
拉金的身份運作可以分為作品之外的運作和作品中的運作。作品外的運作包括他的英格蘭轉嚮、葉芝和哈代對他的影響以及《北方船》的失敗;而作品內的運作,包括人稱運作、廣告文體運作和文化意識形態的運作。雖然本著作的重點是焦慮驅動下的身份運作,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拉金的成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瞭他的策略,他在詩歌和語言方麵的特點,以及英國戰後民族主義為英國本土詩歌提供的機遇,都是他成功的原因。身份運作推動瞭拉金的成功,同時也是他的作品遭受非議的根本的原因。他對“此時此地”“共同生活經曆”的強調所導緻的邊界意識,在他的讀者中也形成瞭一道邊界。但不管怎樣,站在拉金的角度,這種運作是成功的,至少他的作品得到瞭英國讀者的普遍認同。何況,雖然對他和他的作品存在爭議,世界各國的讀者們也逐漸接受他作為20 世紀後半期偉大的詩人的事實。本著作的目的在於探索拉金錶現齣來的英格蘭特性的形成過程,試圖證明他作品中的民族特性不完全是先天賦予的,而是拉金本人在文本內外運作加上評論界的配閤共同努力的結果。本著作的重點關注是拉金本人的運作,因此對評論界的配閤並未特彆關注。通過探索拉金作品英格蘭特性的形成和運作,我們可以看到全球化背景下文學中的民族文化意識形態,有助於我們反思文學與民族身份,文學與政治的關係。
肖雲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文學博士,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英國現當代詩歌。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中南大學學報》《安徽大學學報》等刊物發錶論文10餘篇。主持並完成華南理工大學中央高校專項研究資金項目2項,廣東省社科規劃項目1項,參與省級以上項目5項;2016—2017年,受國傢留學基金委資助到劍橋大學訪學,目前正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傑弗裏·希爾詩歌研究”。
“戰後英國詩壇,泰德·休斯、謝默斯·希尼和菲利普·拉金是重要的三傑。我國近十五年來對戰後英國詩歌的研究,如果把對希尼、休斯的詩歌研究撇開不論,拉金是其中受關注的。但熱鬧歸熱鬧,有分量的成果不多,傅浩先生的《英國運動派詩學》(譯林齣版社,1998)算是重要的成果之一,即將齣版的肖雲華這部《菲利普·拉金文化策略研究》,我以為是國內對拉金詩歌研究的一個有分量的補充,也是21 世紀中國對英國戰後詩歌研究的一個有價值的成績。
作者不像絕大多數研究者那樣仰視研究對象,一味地抬高研究對象及其文學成就,而是嘗試用平實的心態、理性的觀察、批判的筆觸來寫。這本書比較特彆的一點,在於其作者采用平視的角度,嘗試用具有穿透力的目光透視拉金在焦慮驅動下的身份運作,分析拉金在作品之外的一係列運作以及在作品之內的運作,證明正是詩人有意識、有目的的一連串運作,導緻他步步走嚮成功。
作者在這本書裏指齣,英國特性在拉金的詩裏詩外是一個動態的形成過程,而不是靜態的、與生俱來的;本書證明瞭拉金詩作裏的民族特性是詩人在文本內外運作,加上評論界的配閤、讀者的需求、“裏應外閤”的結果。這個結論,對我們理解英國文學中的英國特性,理解作品的民族特性跟藝術傢的關係,甚至我們理解中國作傢和他(她)作品中的民族特性的關係,都具有啓發意義。”
——王友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教授)
第一章 拉金詩歌的英格蘭特性
第二章 英格蘭特性
第三章 身份、個體焦慮和身份操縱
第四章 英格蘭轉嚮和個人焦慮
第五章 《樹》:生存的焦慮與詩人身份
第六章 葉芝:影響的焦慮
第七章 從視角理論看《北方船》的失敗
第八章 “戲劇化的自我”:拉金詩歌中擬稱的文化意識形態功能解析
第九章 《電網》:沒落帝國的文化隔離牆
第十章 拉金眼裏的大自然:“如此空缺!”
我一直覺得菲利普·拉金的詩歌有一種特彆的吸引力,那種不動聲色的憂傷,那種對日常生活的精準描摹,讓我覺得他不僅僅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深刻的文化觀察者。所以,當看到《菲利普·拉金文化策略研究》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被吸引住瞭。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解讀拉金的“文化策略”。這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文化建構,還是他自然流露齣的個人風格?我更傾嚮於覺得,他的“策略”就藏在他那種冷靜的語調、對細節的捕捉,以及那種近乎殘酷的誠實之中。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拉金是如何在戰後英國這個復雜的文化語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且用他獨特的方式去迴應和影響當時的文化。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種對傳統價值的堅守,或者是一種對現代性的反思?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例子,比如他如何看待當時的文學潮流,如何評價其他作傢,或者他對社會現象的看法,這些是否都構成瞭他“文化策略”的一部分?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對菲利普·拉金的文學思想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好奇。我一直覺得,拉金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更是一位對時代有著敏銳洞察力的文化觀察者。所以,當看到“文化策略”這個詞,我腦海中立即浮現齣無數個疑問。他的“文化策略”是體現在他對文學的定義和選擇上嗎?還是他對詩歌語言和形式的探索?亦或是,他如何在一個日益大眾化的文化環境中,保持自己作品的獨立性和深刻性?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拉金是如何在戰後英國的社會文化變遷中,確立和維護自己獨特的文化身份的。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種有意識的姿態,去抵抗那種他所認為的“文化衰敗”?或者,他隻是用他的詩歌,以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錶達瞭那個時代一部分知識分子的普遍睏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論證和例證,例如,拉金是如何看待當時的文學奬項、文學評論,以及各種新興的文化現象的?他對於“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界限,又有著怎樣的看法?我想知道,他的“文化策略”是否是一種對傳統價值觀的堅守,還是一種對現代性的警惕與反思?
評分我對菲利普·拉金的興趣,源於他在詩歌中展現齣的那種不動聲色的深刻。他似乎總能用最樸素的語言,觸碰到最隱秘的情感。所以,當看到《菲利普·拉金文化策略研究》這個書名時,我便立刻聯想到,這是否是在探究他如何在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去構建和維護自己獨特的文化立場。他的“文化策略”究竟是什麼?是像他詩歌中那樣,是一種對現代生活疏離感的藝術化錶達,還是一種更為積極主動的文化介入?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拉金在詩歌創作之外,是否有其他方麵的文化活動,例如他的文學評論、他的廣播節目,或者他對於文學奬項的態度,這些是否都構成瞭他“文化策略”的一部分?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例如,拉金是如何迴應當時一些新興的文學思潮和文化運動的?他是否在有意地塑造自己“邊緣”或“反主流”的形象?或者,他是否在利用某些傳統的文化資源,來對抗現代性的衝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理解拉金的方式,將他的詩歌創作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從而揭示齣他作為一位文化人物的復雜性和多麵性。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對菲利普·拉金有瞭更深一層的期待。我一直認為,拉金的詩歌不僅僅是對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對時代精神的一種深刻迴應。他的作品中那種不動聲色的憂鬱,那種對現代生活的疏離感,總能引起我強烈的共鳴。所以,“文化策略”這個詞,讓我聯想到,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拉金如何在他所處的文化環境中,確立和維護自己獨特的藝術立場。我好奇,他的“文化策略”是否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文化建構,還是他個人風格的自然流露?我更傾嚮於相信,他的“策略”就體現在他詩歌中那種冷靜的語調、對日常細節的精準捕捉,以及那種近乎殘酷的誠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例如,拉金是如何看待當時的文學思潮,如何評價其他作傢,或者他對當時社會文化現象的態度,這些是否都構成瞭他“文化策略”的一部分?我想知道,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種對傳統價值觀的堅守,還是一種對現代性的警惕和反思?
評分讀到《菲利普·拉金文化策略研究》這個書名,我立刻被吸引瞭。拉金的詩歌,總有一種獨特的味道,那種不動聲色的憂傷,那種對現代生活的疏離感,讓我著迷。但是,我一直覺得,他不僅僅是一個寫詩的人,他的思想和他在文化中的位置,也同樣值得深挖。所以,“文化策略”這個詞,讓我眼前一亮。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解讀拉金的“策略”。這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文化建構,還是他自然流露齣的個人風格?我更傾嚮於後者,覺得他的“策略”也許就藏在他那種冷靜的語調、對日常細節的捕捉,以及那種近乎殘酷的誠實之中。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拉金是如何在戰後英國這個復雜的文化語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且用他獨特的方式去迴應和影響當時的文化。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種對傳統價值的堅守,或者是一種對現代性的反思?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例子,比如他如何看待當時的文學潮流,如何評價其他作傢,或者他對社會現象的看法,這些是否都構成瞭他“文化策略”的一部分?
評分作為一個對英國文學,尤其是20世紀後半葉英國詩歌發展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菲利普·拉金這個名字無疑是一個繞不開的裏程碑。他的詩歌,那種看似樸實無華,實則暗流湧動的風格,總能讓我反復品味。而這本書的書名——《菲利普·拉金文化策略研究》,則直接點燃瞭我探索他思想深度的渴望。我總覺得,拉金的詩歌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一種對時代精神的迴應。他的“文化策略”究竟是指什麼?是關於如何在一個日益商業化、大眾化的文化環境中,保持詩歌的純粹性和獨立性?還是他如何巧妙地利用某些文化符號和曆史傳統,來構建自己獨特的藝術身份?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挖掘拉金與他所處的文化土壤之間的復雜互動。他是否是在有意識地進行一種文化定位,一種在“現代性”浪潮下的“反現代”姿態?亦或是,他隻是被動地反映瞭那個時代一部分人的精神睏境?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例如,拉金是如何看待當時的文學界、藝術界,以及更廣闊的社會文化現象的。他的“策略”是否體現在他對某些文學運動的態度上,或者他對新興文化形式的評價上?我想知道,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種對傳統價值的堅守,還是一種對新興價值觀的警惕?這種探究,對於理解20世紀英國詩歌的轉嚮,乃至更廣泛的文化變遷,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乍一看,似乎指嚮一個理論性很強的學術研究。然而,“菲利普·拉金”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非學術的魅力。他的詩歌,那種直擊人心的力量,那種不加掩飾的憂傷,總是讓我産生一種強烈的共鳴。所以,當看到“文化策略”這個詞,我並沒有立刻聯想到枯燥的理論分析,反而覺得,這或許是一種新的視角,去解讀拉金如何在他所處的文化環境中,用他自己的方式“生存”和“發聲”。我很好奇,他的“文化策略”是否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行動,還是他那種與生俱來的、不可復製的個人氣質的自然流露?我更願意相信,拉金的“策略”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融入血液的東西。它可能體現在他對詩歌語言的選擇上,體現在他對敘事角度的把握上,甚至體現在他對日常生活的觀察方式上。我很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探討,拉金是如何在戰後英國這個轉型時期,去處理個人情感與社會現實的關係?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種對某種文化範式的反思,一種對主流價值觀的溫和抵抗?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看到,一個詩人在紛繁復雜的文化圖景中,如何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創作姿態。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觸動瞭我對菲利普·拉金這位詩人更深層次的思考。我一直覺得,拉金的詩歌之所以如此動人,不僅在於其語言的精煉和情感的真摯,更在於他對於時代精神的敏銳洞察。因此,“文化策略”這個詞,讓我聯想到,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挖掘拉金在文學創作之外,他對於整個文化領域的看法和定位。我好奇,他的“文化策略”是否是一種有意識的、主動的文化構建,還是他個人獨特氣質在文化語境下的自然顯現?我更傾嚮於認為,他的“策略”就體現在他詩歌中那種不動聲色的憂傷、對日常生活的精準捕捉,以及那種近乎殘酷的誠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例如,拉金是如何看待當時的文學思潮,如何評價其他作傢,或者他對當時社會文化現象的態度,這些是否都構成瞭他“文化策略”的一部分?我想知道,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種對傳統價值觀的堅守,還是一種對現代性的警惕和反思?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吸引瞭我,因為菲利普·拉金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總是和那種不動聲色的憂鬱、對現代性的疏離,以及一種獨特的、近乎冷酷的誠實聯係在一起。我一直覺得他的詩歌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力量,能夠觸碰到我們內心深處那些最不願示人的角落,又能在這種暴露中給予一種奇異的慰藉。所以,當看到這本書名,我立刻聯想到它會深入探討拉金如何運用他獨特的視角和語言,去構建一種屬於他自己的文化話語,去迴應甚至挑戰那個時代湧動的思潮。我很好奇,他的“文化策略”究竟是什麼?是僅僅體現在他的詩歌創作中,還是滲透到瞭他的文學評論、他的個人生活,甚至他對整個社會的觀察之中?是主動的齣擊,還是被動的抵抗?是清晰明確的指導方針,還是隱晦含蓄的姿態?我很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為我揭示拉金內心深處更為復雜的思考,是否會讓我理解他那種看似傳統的詩歌形式背後,其實蘊含著對當下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我對那些分析拉金如何將日常瑣碎提煉成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如何用一種冷靜的語調講述破碎的生活,如何在那看似平淡的字句中隱藏著巨大的情感張力,這些方麵特彆感興趣。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對這位詩人的理解更上一層樓,不再僅僅停留在作品本身,而是能夠洞察其創作和思想背後的深層動因。
評分當我在書店裏看到《菲利普·拉金文化策略研究》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否是對拉金詩歌背後更深層思考的一種探索。拉金的詩歌,總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那種對日常生活的精準捕捉,那種隱藏在平靜錶象下的憂傷,讓我一直覺得他不僅僅是一位詩人,更是一位深刻的社會觀察者。因此,“文化策略”這個詞,讓我聯想到,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挖掘拉金是如何在他所處的時代,去構建和維護自己獨特的文化身份。我好奇,他的“文化策略”是否是一種有意識的行動,或者是他個人風格的自然流露?我更傾嚮於認為,他的“策略”就體現在他詩歌中那種冷靜的語調、對細節的關注,以及對現代生活那種疏離的視角。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例如,拉金是如何看待當時的文學潮流,如何評價其他作傢,或者他對當時社會文化現象的態度,這些是否都構成瞭他“文化策略”的一部分?我想知道,他的“策略”是否是一種對傳統價值觀的堅持,或者是一種對現代性的警惕和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