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王念孙 王引之

“大家精要”丛书:王念孙 王引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章涛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先秦哲学
  • 王念孙
  • 王引之
  • 《大学》
  • 《中庸》
  • 程朱理学
  • 明清思想
  • 经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SBN:9787561392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53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父子共同流芳千古的,史书不绝载。
  清代高邮独旗杆王府,名臣名儒三代相继。有“祖孙鼎甲,父子鸿儒”“一门绝学,两代宗师”的盛誉。而他们的成就不止于学术。
  王念孙,首劾和珅,治水有功。王引之,六部四尚书,武英殿总裁。
  胸罗训诂,心系天下,实为高邮二王之风采!
  《“大家精要”丛书:王念孙 王引之》讲述了清代考据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显赫身世,及他们在文化和政治上的突出成就:王念孙师从皖派领袖戴震,其学生为扬州学派领袖阮元,其本身为皖派语言学支流的领袖人物;嘉庆时,首劾和珅;又精熟水利,治水有功。王引之问学于阮元,又继承其父音韵训诂之学;且高中探花,官至尚书,为官清廉、勤政,卓有功绩。

内容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王念孙 王引之》介绍了王念孙(1744~1832)、王引之(1766~1834),扬州高邮人,清代考据学家。出身于家学渊源、世代为显宦的名门望族,有“祖孙鼎甲,父子鸿儒”“一门绝学,两代宗师”的盛誉。王念孙师从皖派领袖戴震,与乾嘉时期学界泰斗阮元同门,为皖派语言学支流的领袖人物。嘉庆时,首劾和珅;又精熟水利,治水有功,且著有《河源纪略》。王引之问学于阮元,又继承其父音韵训诂之学,高中探花,官至尚书,为官清廉、勤政,卓有功绩。王氏父子的“王氏四种”为小学、校勘学的**之作,世称“高邮二王”。

作者简介

  王章涛,江苏扬州人。扬州学术旅游学会副会长、扬州学派研究会理事。致力于清代学术史、园林史、书画史研究三十余年。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专著《阮元评传》《阮元年谱》《王念孙王引之年谱》《凌廷堪传》行世。

目录

第1章 名儒名臣三代相继
一、高邮独旗杆王府天下闻名
二、神童与名师
三、文化根与科举路

第2章 清代扬州学术的伐木开道者
一、为求学问、功名赴京华
二、领军江北学人,开扬州学派风气之先

第3章 绝学传世的“王氏四种”
一、人选《四库全书》馆
二、语言文字学中突起的异军
三、父子论学,谈出《经义述闻》
四、阮元与高邮二王的关系
五、辨虚证实的杰作——《经传释词》

第4章 从“倒和”诤臣到被勒令退休的“罪员”
一、刚直睿智的父子兵扳倒和坤
二、奔走在水利工地上的河官
三、反贪廉吏欠下的巨债

第5章 “文化官员”王引之
一、日理公事,夜读经史
二、王引之与乾嘉学人

第6章 学术生命永葆的王念孙
一、“杂志”之名由王念孙创始
二、段玉裁、陈奂师生与王念孙的学谊
三、老来审少作,终生研究古韵的成果

第7章 文章经济兼能,重臣硕儒并称
一、施政以安定民心为要,教育以端正品行为准
二、平冤案,治灾害,与民休戚
三、六部四尚书和武英殿总裁
四、胸罗训诂,心系天下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大家精要”丛书:王念孙 王引之》:
  如若你想进一步知道这里的风土人情、政经文脉,选读著名作家、《沙家浜》剧本的创作者、此地乡贤汪曾祺笔下的小说和散文,会让你大开眼界。此地就是清代扬州府属高邮州、今扬州市辖高邮市。
  汪曾祺是位能写又健谈的文化人,回到久违的家乡却变得看得多、问得勤、说得少,或许因为他见到著名书法家、河南大学教授于安澜的一首诗:"平生讲话喜夸张,到此锋芒尽收藏。莫道如今拘促甚,此是乾嘉大师乡。"获知这位喜欢侃侃而谈的年过八旬的于教授到了高邮都不敢讲话了,更是因为他站立在"一家之学,海内无匹"(阮元语)的王氏父子家乡而肃然起敬。这并非他一人的感受,而是1983年10月26日与他同来高邮的中国训诂学会一百五十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二十多家新闻、出版单位代表共同的感受,汪曾祺故而也变得少开口了。这一大批国内顶尖级的文化人来干什么?原来是为于安澜诗中所指的"乾嘉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纪念馆剪彩揭幕。
  高邮王氏纪念馆坐落在秦邮城的西后街,是修缮王氏故居旧屋并稍加扩建而成的。几组青砖灰瓦的古建筑被围墙环抱着,中等高的门楼不露圭角,端庄古朴中散发的仅是文化气息。跨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迎面照壁上的"戬毂"砖刻阳文大字,将这种文化气息扩散并蔓延开来。"戬毂"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俾尔戬毂。"指代福禄,表达具备诸善之义。这祈福劝善的吉祥之语,不但向世人展示王氏家训的指归和做人的准则,也不乏炫耀其书香门第、簪缨人家的光荣之意。提到"独旗杆天官府",高邮无人不知。天官指礼部尚书,王念孙的父亲王安国、儿子王引之皆出任过礼部尚书,这天官府指的就是王府。至于"独旗杆",则是高邮地方上人人熟知的口述故事。据说王府旧址原是一位擅耍大刀的武将陈镝家,想必有过诰封之类的御赐,家门前曾竖过八根旗杆,后来家道中落,旗杆也相继倒了不少,待到陈家将这处房产割售给王家时,仅剩下孤零零一根旗杆。王氏数代不但为官清正,而且是从事以文字、音韵、训诂、考据的大学问家,这名门望族的独特处,让易姓的独旗杆反倒生出另一层含义,更显得名实同归。
  独旗杆的宅第转入王氏名下,吉房喜纳五福,家业蒸蒸曰上,尤其是王念孙的父亲王安国官运亨通,位登卿贰,已升任尚书。这时王念孙的祖父王曾禄年逾古稀,福寿双慧,别人都很羡慕他,还时不时地说些"您老好福气"的恭维话。他老人家也乐而受之,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往往以笑声回应,显得眉飞色舞。可惜美中不足的是人丁不兴旺,每当看到年龄小于他的许多乡邻子孙绕膝、三代同堂的热闹场面,而自己还未享受到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就像冷水淋头,心里凉了一大截,受人恭维时的兴奋像残雪被狂风卷去。
  独旗杆王府来自苏州
  乾隆八年(1743)秋冬间,七十二岁的王曾禄发现长媳徐氏腹部日隆,知已怀孕,心中暗喜,预先为孙子起名"念孙",并嘱咐安国不可违背,可见盼孙急切。待到十二月十三日,王曾禄带着没有孙子替他扛幡的遗憾离开了人世。随后的日子里,独旗杆王府沉浸在悲哀和忧愁中,哀伤来自丧父的痛苦,忧虑出于害怕孕妇临产时的变故。度日如年,连大年夜都冷冷清清。次年三月十三日(1744年4月25日),一声男婴的啼哭声打破了数月来的沉闷,使一直冷寂的王府突然间欢腾起来。
  ……
《文史撷英:跨越时空的思想火花》 一部饱含学识与洞见的文史探索之旅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人物的详尽传记,也无意构建某一断代史的完整叙事。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织的文化地图,带领读者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穿行,撷取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篇章与思想片段。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旨在从不同维度展示古代文人墨客在学术、文学、哲学、艺术及社会观察等方面的精深造诣与独特见解。 第一辑:经学义理的探微——文本重读与阐释 本辑聚焦于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及重要史学著作的深入解读。我们力求超越肤浅的文本堆砌,着重挖掘隐藏在繁复注释背后的核心义理。其中,对《尚书》中“敬德保民”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探讨了其作为治国方略的持久生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分对宋代理学关于“格物致知”的探讨进行了多角度的辨析。我们并未简单引用朱熹或陆九渊的既有观点,而是侧重于分析不同学派在理解“物”与“理”的关系时所产生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差别如何影响了他们对日常伦理和宇宙本源的认知。例如,对于“心即理”与“天理流行”的辩证关系,本书引入了明代心学早期奠基者的某些佚失片段作为参照,以期展现这一思想体系的内在张力与发展脉络。 此外,我们对魏晋时期玄学对《周易》的阐发进行了考察,重点分析了王弼的“贵无论”思想与老庄哲学的交融,揭示了当时士人如何在儒家正统与道家超脱之间寻求精神的平衡点。 第二辑:辞章之美与文学范式——古典叙事的技巧 本辑致力于剖析中国古典文学中那些成就斐然的文体范式与叙事技巧。我们绕开了那些被过度阐释的千古名篇,转而关注那些在特定时期内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 在诗歌领域,本书细致考察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化静为动”的手法。作者并非单纯赞美自然,而是分析了诗人如何通过对光影、声响的精妙捕捉,将主观情感潜移默化地融入客观景物之中,实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例如,对王维某几首“未成名句”的重构分析,揭示了其创作心路中从禅思入画的微妙过程。 散文方面,本辑深入探讨了六朝骈文的结构艺术,特别是其在形式美学上的极致追求。我们对比了南朝散文与唐宋古文运动之间的审美分野,指出骈文对仗的工整并非仅仅是文字游戏,而是当时士人对秩序感和形式感的深层精神需求的外化。 第三辑:史家笔法与史观的演变——细节中的宏大叙事 史学研究是本书的另一重要支柱。本辑着眼于历史记录者的视角与方法论的差异。我们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从不同史家的记载中对比其侧重点与价值判断。 书中重点分析了《史记》中“世家”与“列传”的并重现象。这种设置不仅反映了司马迁对功业的尊重,更体现了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抱负——即承认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能动性。 此外,本辑还对元代史官在记录异族统治下中原历史时所采用的“微言大义”进行了专题研究。分析了如何在字里行间辨识出历史的隐忍与无奈,以及其对后世史家观念的无形影响。 第四辑:民间智慧与地方风物志——被忽略的社会侧写 为了平衡庙堂之上的高深理论,本辑转向了那些记录着广阔社会生活和民间经验的文献。我们考察了历代方志、笔记小说中的地方风俗、物产及民间信仰。 例如,对明代江南地区若干县志中关于水利工程记载的梳理,不仅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工程智慧,更折射出区域经济结构与权力分配的关系。这些零散的记录,共同勾勒出一部鲜活的、未经官方美化的社会生活图景。 第五辑:科技萌芽与工艺美术的审美——物象中的学问 本辑探讨了古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我们聚焦于古代的农学、医药学著作中蕴含的朴素科学精神,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古代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力。 书中有一篇关于宋代瓷器烧制技术的解析,并非单纯介绍工艺流程,而是探讨了窑工在实践中对温度、釉料化学变化的经验性认知,这其中体现了一种与理论科学相伴相生的实践理性。 第六辑:诗文交游与文人网络——社交中的思想碰撞 最后,本辑关注古代文人群体内部的互动。通过分析特定时期内知名文人之间的书信、题跋往来,我们得以窥见思想是如何在私密交流中发酵、碰撞并最终定型的。 本书力求以一种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治学态度,为当代读者提供一扇了解中国古典学问深邃与广博的窗口。它鼓励读者以审慎的态度,重访那些看似熟悉却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古老而幽深的智慧之门,让我得以窥见汉学界两位巨擘——王念孙和王引之——思想的精髓。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邃的见解所折服。王念孙先生那种“古今异同,辨析毫厘”的精神,在解读古籍时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他对字义、词义的考证,不仅仅是机械的堆砌,更是对汉语逻辑结构和文化演变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尔雅》等经典文本的疏证,那种层层剥茧、拨云见日的分析,让我对一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古语有了豁然开朗的理解。

评分

不得不说,《大家精要》系列在介绍王念孙和王引之这两位学者时,做得相当到位。我之前对他们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片面的介绍,总觉得他们的学问离我太遥远,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编排和讲解,却能很好地将我引入他们的学术世界。特别是对于王引之先生的训诂学,书中的阐述细致入微,让我感受到了他将小学与经学融会贯通的独到之处。他对于《诗经》、《尚书》等经典文本的解读,不仅是语言文字上的考订,更是对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的生动还原。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古人吟唱的歌谣,看到他们生活的场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学术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王念孙先生的严谨和王引之先生的通达所吸引。作者在阐述王念孙先生的“一字一方言”学说时,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他的核心观点。他对于古籍中词义的细致辨析,就像是在为我们这些后学者铺设一条通往古籍深处的清晰路径。而对于王引之先生,书中则更多地展现了他如何将训诂学运用到经学研究中,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字考证,变得生动而富有启发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他们学术争鸣的介绍,这展现了学术的活力和进步,也让我看到了两位大师各自的闪光点。

评分

我之前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字学和训诂学有很大的兴趣,但总感觉门槛很高,难以找到合适的入门读物。直到我翻开了这本《大家精要:王念孙 王引之》,才发现原来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学术成果,也可以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作者在梳理王念孙先生的学术思想时,特别强调了他“一字一方言”的治学方法,这对于理解古人如何通过细微的字义辨析来探究经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翔实,能够让我看到理论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这种扎实的讲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我对继续深入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业余的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难以估量的。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王念孙和王引之两位大师的治学之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他们学术思想的溯源和发展脉络的梳理,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各自的贡献以及他们之间在学术上的传承与辨析。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训诂、音韵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体会到了他们对学术的虔诚和对真理的追求。这种精神上的感召力,远比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加宝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