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二十四节气

诗说二十四节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菩提子 著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诗词
  • 传统文化
  • 季节
  • 生活
  • 自然
  • 中国文化
  • 文学
  • 科普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703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52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二十四节气,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二十四节气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诗词与节气巧妙结合,既有诗词之美,又有知识雅趣。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文学名家吟咏过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词,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等,本书从诗词的角度将二十四节气巧妙连缀,将二十四节气知识和有关民俗巧妙融于其中,好读雅致,既有诗词之美,又有知识和趣味。尤其适合青少年了解民俗文化与诗词文化。

◎春晨夏夜,让这本书陪你看秋去冬来。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四章二十四节,对应四时二十四节气,每节分为两个部分:候应与习俗。为了较好地体现二十四节气的古典韵味,特别选取了与每个节气相关的古诗词,间以相关典故拉杂成文,使读者既能全面了解节气知识,更能得到古典诗词文化的熏陶。


作者简介

菩提子,知网主编、豆瓣作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擅写历史随笔,作品散见于《百家讲坛》杂志。已出版《皇后那拉氏》和历史随笔《被疾病改写的中国史》。


目录

第一章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第一节 立春003

第二节 雨水013

第三节 惊蛰024

第四节 春分036

第五节 清明046

第六节 谷雨057

第二章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第一节 立夏071

第二节 小满081

第三节 芒种089

第四节 夏至100

第五节 小暑111

第六节 大暑122

第三章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第一节 立秋135

第二节 处暑148

第三节 白露159

第四节 秋分171

第五节 寒露182

第六节 霜降194

第四章 冬目烈烈,飘风发发

第一节 立冬207

第二节 小雪219

第三节 大雪229

第四节 冬至241

第五节 小寒252

第六节 大寒264


精彩书摘

1.立春正月春气动,东风能解凝寒冻——候应

立春正月春气动,东风能解凝寒冻;

土底蛰虫始振摇,鱼陟负冰相戏泳。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年的公历2月3日—5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315度,北斗星指向东方。

所谓立春,春气始而建立也。从这一天开始,气温开始上升,日照、降雨渐渐增多,新的季节开始了。从气候学的角度,春季是指“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候,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二十四节气的又一细化。按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每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

而每一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相对应。

立春三候,品物皆春。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在尽情地吟诵着、感叹着。

立春初候:东风解冻

“暖日晴云知次第,东风不用更相催”。和煦的春风,化去了严冬的寒冻。此时阳气上升,万物复苏。即便是乍暖还寒时节,扑面的寒气也不似冬日那般的凛冽。正如宋代著名词人欧阳修在《渔家傲·正月新阳生翠琯》所写:

正月新阳生翠琯。花苞柳线春犹浅。帘幕千重方半卷。池冰泮。东风吹水琉璃软。渐好凭阑醒醉眼。陇梅暗落芳英断。初日已知长一线。清宵短。梦魂怎奈珠宫远。

此时此刻,尽管是正月初日,春意微微,但是词人敏感察觉到,白昼已然长了一线,池塘里冻如琉璃的寒冰,也在东风的吹拂下渐渐化软。

欧阳修爱酒,文章写得亦好,却是仕途辗转,不免有借酒买醉之举。当此春来之际,便贪了这杯中之物。

只见他似醉非醉,似醒非醒,蒙眬了那双眼——真真一醉翁也!

不!他的心,一直都是清醒的。凭了那阑干,默默地注视着周遭浅浅的春意。那花苞、柳线以及渐次凋零的傲冬红梅,似乎都在提醒着,冬天去了,春来了。

是的,春天来了,带着希望。

只是可惜,陷在人生低谷的欧阳修不免有些伤感、有些怀疑自己——不然,何必低吟:“梦魂怎奈珠宫远。”

何必感伤那渐次凋零的红梅呢!每一段时光,都有属于它的美好。且感受,人生旅途中的每一缕阳光。

值此时节,蓬勃绽放的,当然是迎春花。

迎春花是立春第一候的花信风,它看似娇弱,却有凌寒独自盛开的禀性,自它之后,百花争艳。诚如和欧阳修同时代的词人韩琦所言:

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同样的初春景色,在不同的观赏者眼中有着不同的意境,有人悲伤,有人欢欣,皆因心情不同。

韩琦和欧阳修同为一朝重臣,欧阳修爱文,韩琦重武。前者与韩愈、柳宗元、苏轼有“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美誉;后者军中威望甚高,曾经有歌谣传颂:“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军中一范,乃是范仲淹。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韩琦文才亦不低,他也是进士出身,一生追求“天下乐业”。

可见此二人,竟是知文识武之人,堪为知音。

韩琦和欧阳修都曾有过被贬谪的遭遇,只是韩琦的性格比较爽直大度一些,看得比较开。曾经有一次,门下小吏在晚宴上不小心打碎了他价值百金的玉盏。一干宾客色变,小吏战战兢兢跪地,准备受罚。

韩琦淡然处之,只是说了句:“你只是不小心,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前言/序言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自然变化规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

远在春秋时期,人们就能根据太阳位置的变化以及日影的长短将一年进行两等分,确定了冬至和夏至的时间;到了战国时期,又做了进一步细化,分为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在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便精确到了二十四个节气。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下令编写《太初历》,将其收入历法,二十四节气成为了农历的一部分——农历是我国古代传统历法之一,是一种 “阴阳合历”,它兼顾了阴历的月相变化周期以及阳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特点。

二十四节气基本可以对应一年十二个月,每月对应两个节气——前一个是节,后一个是气,简称为二十四节气。

可见,我们的先祖是多么的勤劳智慧、多么的善于思考啊!

先秦时期,有一本古籍《逸周书》,在第五十二篇“时训”中,做了更加详细的划分:一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其中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

而每一候都有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叫作候应。

比如,立春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大寒初候鸡乳育,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一年七十二候自然界中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的循序变化,基本可以反映一年的气候变化情况。

本书分为四章二十四节,对应四时二十四节气,每节分为两个部分:候应与习俗。为了较好地体现二十四节气的古典韵味,特别选取了与每个节气相关的古诗词,间以相关典故拉杂成文,希望大家喜欢。


诗说二十四节气 一本领略中华农耕文明雅韵的书籍 简介: 《诗说二十四节气》并非一本单纯的科普读物,更非一本古诗词的汇编。它以一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诗歌的精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新感受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千年情怀,体味古人如何通过观察天象、感受季节变化,将生活感悟升华为艺术,用诗意的语言诉说对土地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颂。 本书并非收录所有关于节气的诗词,也非对每个节气进行详尽的科学解析。相反,它精选了那些最能触动人心、最能体现节气特征的诗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这种解读,侧重于挖掘诗句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蕴、情感表达以及与节气所代表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微妙联系。 内容亮点: 诗意与节气的交融: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每个节气都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个由自然景象、农事活动和人们情感交织而成的生动画卷。作者从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海洋中,撷取那些最能捕捉该节气神韵的篇章,并对其进行赏析。这些诗句,或描绘了春雨初歇的温柔,或渲染了夏日炎炎的热烈,或描摹了秋风送爽的豁达,或勾勒了冬雪飘飞的静谧。通过诗歌,读者得以窥见古人眼中节气的模样,感受他们对自然变迁的细致观察和深邃体悟。 人文精神的溯源: 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核心,它不仅指导着农民的耕种播收,更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习俗、饮食文化、节庆活动以及精神信仰之中。《诗说二十四节气》力求展现节气背后所承载的深厚人文精神。例如,在解读“立春”时,书中会联系描写春耕开始的诗句,展现古人对新一年希望的期盼;在阐述“立秋”时,则会引申出丰收的喜悦与对秋老虎的警惕;在品味“冬至”时,会体会到阖家团圆的温馨与对来年春天的憧憬。本书通过诗歌的 prism,让读者明白,节气并非冰冷的科学概念,而是与我们民族的血脉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 生活哲学的启迪: 每一个节气都蕴含着独特的自然规律和生命节奏。《诗说二十四节气》引导读者从诗歌的意境中,体悟其中蕴含的生活哲学。比如,“惊蛰”后的生机勃勃,可以启发我们抓住机遇、奋发向前;“霜降”后层林尽染的美景,可以教会我们欣赏生命中的成熟与沉淀;“小寒”后的凛冽,可以磨砺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更加珍惜温暖。本书鼓励读者将古人的智慧与当下的生活相结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回与自然同步的节奏,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与哲理。 语言艺术的赏鉴: 本书的价值也体现在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艺术的精妙赏析上。作者不仅会解释诗句的字面意思,更会深入剖析其用词的精炼、意象的选取、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这些艺术手法如何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节气的特征。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提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体会汉语的韵味和表达的无穷魅力。 本书适合谁阅读? 对中国传统文化、农耕文明感兴趣的读者。 喜爱古典诗词,希望深入理解诗句背后文化内涵的读者。 渴望在现代生活中寻找诗意与宁静,渴望与自然建立更深联系的读者。 对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感到好奇的读者。 希望拓展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的读者。 《诗说二十四节气》是一本能够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四季轮回之美,在诗词的韵律中体味中华民族深沉情感的书籍。它将带领你走进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诗意的世界,让你在纷繁的当下,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安宁与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诗说二十四节气》这本书,让我对时间的流逝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时间是无形的,难以捕捉。但这本书,用诗歌这种充满生命力的形式,将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变得生动而具体。我读到“立夏”时,仿佛能感受到那“蝼蝈鸣,蝼蚓出”的生机勃勃,感受到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万物都开始蓬勃生长。书中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生命状态的体悟。它们让我看到了,在不同的节气里,生命是如何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其力量和美丽。这本书,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时间的流逝,而是主动地去感受、去体验,去与时间对话。它让我明白,每一个节气,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去用心去感受。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是多么的宝贵。

评分

《诗说二十四节气》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用最诗意的方式,为我打开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智慧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与自然规律息息相关的部分。二十四节气,无疑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这本书将这些古老的智慧,巧妙地融入到一首首优美的诗歌之中,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白露”的描绘,那“鸿雁来宾,鸟道消息”的意境,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清凉的秋风,带来了远方的讯息,万物都开始沉淀,显露出一种成熟的美。书中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节气的描述,更是对节气背后蕴含的文化意涵的挖掘。它们让我看到,节气在中国人的生活、习俗、情感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的价值,让我明白,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不仅仅是一个标记,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孕育着无限可能性的阶段。它让我感受到,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感恩,以及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是多么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传承。

评分

《诗说二十四节气》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温情的陪伴。我喜欢在闲暇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捧着这本书,在诗句的海洋里徜徉。当我读到“小满”时,我脑海中会浮现出夏日里麦田渐黄、果实初熟的画面,感受到一种“虽不盈满,却已可期”的充实感。书中的诗歌,语言凝练优美,意境深远,每一首都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时间并非无情地流逝,而是在每一个节气的更迭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这些印记,或许是春日的嫩绿,或许是夏日的繁茂,或许是秋日的金黄,或许是冬日的静谧。而诗歌,则是记录这些印记最美好的方式。我会在阅读每一首诗时,去想象诗人创作时的情景,去感受他们笔下的情感。是春风拂面时的欣喜,还是秋雨绵绵时的惆怅,亦或是冬雪初降时的宁静?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节气的知识,更让我体会到了一种细腻而深沉的情感。它让我觉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有诗意可寻,都有值得珍藏的时刻。

评分

每当我翻开《诗说二十四节气》这本书,都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气非常着迷,它们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标记,更是中国人与自然沟通、顺应天时的独特方式。这本书以诗歌的形式,将每一个节气的特点、风物、习俗,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身临其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处暑”的解读,那“鹰始击,白露降”的句子,勾勒出一幅秋意渐浓的画面,既有天空的澄澈,又有草木的沉淀,传递着一种“静待秋实”的从容。诗歌的语言,简练而优美,意境深远,每一首都能触动人心。它让我感受到,古人是如何用心去观察自然,体悟生命。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传承。它让我明白,顺应自然,尊重生命,是一种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智慧。它让我看到了,在中国文化中,时间并不是线性前进的,而是充满了循环和轮回,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是一次新的开始。

评分

《诗说二十四节气》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更是在用诗歌的方式,带领我体验每一个节气所蕴含的独特风情。我被书中对“冬至”的描绘深深吸引,那“日短夜长,万物闭藏”的景象,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漫长的黑夜,而是即将迎来新生的希望,是“一阳初动”的期盼。诗歌的语言,如此凝练,又如此饱含深情,仿佛能穿越时空,直接触动我的灵魂。这本书让我明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最深刻的观察和总结,它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之中。通过阅读这些诗歌,我仿佛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在每一个节气中,感受生命的脉动,理解自然的规律,并与自然和谐共处。它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那些与自然紧密相连的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情感的共鸣,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诗说二十四节气》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觉得,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常常忽略了身边最本真的风景。我们沉浸在城市的喧嚣中,被各种信息轰炸,却很少有机会去静下心来,感受大自然的脉搏。这本书,恰好给了我这样一个契机。当我读到书中关于“立秋”的诗句时,我仿佛看到了“西风多少恨,吹梦到天涯”的辽阔与苍茫,感受到了夏日的热烈退去,一丝凉意悄然袭来,万物开始走向成熟与沉淀。这种静谧而丰盈的美,是都市生活难以给予的。我还会去对照书中的诗句,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节气景象。比如,到了“清明”,我会特意去公园里寻找那些新生的嫩芽,去感受那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微变化。到了“小雪”,我会留意到天空的颜色,感受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宁静与萧瑟。这本书,将抽象的节气,变得具象而可感,它让我重新拾起对自然的敏感度,重新唤醒了内心深处对四季变化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启示,一种让我慢下来,去感受生活美好的指引。

评分

《诗说二十四节气》这本书,初见书名,便被一种古典的韵味所吸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天文、物候、气候等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反映季节变化的规律性知识,它不仅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诗说二十四节气》将这古老的智慧,以诗歌的形式娓娓道来,这本身就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些与自然紧密相连的部分。节气,就是其中最鲜活、最生动的一页。我曾在阅读古诗词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描绘时令风物的句子,比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或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些诗句,总能唤起我对某个特定时节的深刻记忆和感受。而《诗说二十四节气》这本书,似乎就是将这些零散的诗意,汇聚成一条流淌的河流,用一首首精炼的诗歌,去注解、去描摹、去升华每一个节气的独特风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一种对时间流逝的体悟,一种对生命变化的感知。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每一个节气的内涵,感受它们如何在中国人的生活、文化、情感中留下印记。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对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深厚底蕴的探索之旅,让我在诗意的解读中,重新认识和连接那些被时光冲淡的自然节律。

评分

翻开《诗说二十四节气》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穿越时空的静谧感所包裹。书中的每一首诗,都像是画家精心勾勒的意境图,又像是音乐家奏响的节气乐章。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惊蛰”的描绘,那不仅仅是“万物复苏”的简单宣告,而是蕴含着一股强大的生命力量的觉醒。“蛰虫惊,雨声催”,这样的句子,仿佛能听到泥土下生命的蠢蠢欲动,感受到一股不可阻挡的春意正在积蓄力量,蓄势待发。书中所选的诗歌,无论是哪一首,都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情感的浓缩,是观察的凝练,是对自然最真挚的礼赞。我能想象到,古人是如何在田间地头,在星空之下,用一颗敬畏自然的心,去感受每一个节气的到来。他们不仅仅是顺应节气,更是与节气融为一体,他们的生活节奏,他们的情感起伏,都与四时的变化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的时代,与古人一同体验农耕的辛劳与收获的喜悦,一同感受季节更替带来的生命轮回。它让我明白,二十四节气,并非枯燥的历法知识,而是中国人与自然对话的语言,是他们对生命真谛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诗歌,我不仅学到了节气的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文化根脉。

评分

读罢《诗说二十四节气》,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渴望。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远离自然,也越来越忽略了那些最本真的生命律动。这本书,恰恰是将我们拉回到那个与自然亲密无间的时代。它用诗歌这种最古老、最动人的语言,去描摹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大雪”的描写,那“天地积阴,寒气袭人”的景象,在诗句的渲染下,不再是单调的寒冷,而是一种宁静、一种沉淀,一种为来年春天积蓄力量的休养生息。诗中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我带入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它让我明白,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简单的气候变化,更是生命的轮回,是自然的馈赠。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时间的意义,让我学会了在每一个节气中,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体会自然的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领,一种让我重新连接自然、连接内心的指引。

评分

初拿到《诗说二十四节气》,我最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那种素雅的风格,透着一股沉静的气息,仿佛能将人带回那个文字与心灵更亲近的年代。翻开书页,我被书中精致的插画所惊艳,每一幅都恰到好处地契合了诗歌所描绘的节气意境,仿佛将画面从纸面延伸到了我的脑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谷雨”的解读,那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虽然广为人知,但书中的诗句却以更细腻、更贴近农事的方式,描绘了谷雨时节特有的万物生长的喜悦。“一场春雨一场苗”,这样的朴素文字,却道出了农民们最真切的期盼,也让我体会到,每一个节气背后,都承载着无数生命的故事和辛勤的汗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诗歌,更是关于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它让我明白,二十四节气,并非仅仅是农历上的标记,而是融入了中国人骨血中的一种生活哲学。它指导着人们的耕种、饮食、起居,甚至情感的起伏。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理解,以及那种与天地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