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著作集: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

何炳棣著作集: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炳棣 著
图书标签:
  • 何炳棣
  • 思想史
  • 制度史
  • 中国思想史
  • 中国制度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学
  • 文化史
  • 清史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14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919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何炳棣著作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2
字数:5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何炳棣著作集: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收入何炳棣先生有关思想制度史方面的论文十五篇。这十五篇论文除了《北魏洛阳城郭规划》和《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两篇外,其他十三篇都发表或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反映了何炳棣先生自明清经济制度史向中国思想史的治学志趣的转向。何先生认为,经济制度史是龙的骨架,思想史是龙的眼睛,何先生最后二十多年,就是在完成“画龙点睛”的学术转向。书中所收每篇论文都反映了何炳棣先生以扎实考据见长的学术功力。

作者简介

何炳棣 1917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取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鄂宛加州大学。先后当选“中研院”院士、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重要著作有:《中国会馆史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368—1953》《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明清社会史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等。

目录

第一章 华夏人本主义文化:渊源、特征及意义
第二章 商周奴隶社会说纠谬:兼论“亚细亚生产方式”说
第三章 “天”与“天命”探原:古代史料甄别运用方法示例
第四章 “夏商周断代工程”基本思路质疑:古本《竹书纪年》史料价值的再认识
第五章 原礼
第六章 “克己复礼”真诠:当代新儒家杜维明治学方法的初步检讨
第七章 中国现存最古的私家著述:《孙子兵法》
第八章 中国思想史上一项基本性的翻案:《老子》辩证思维源于《孙子兵法》的论证
第九章 司马谈、迁与老子年代
第十章 从《庄子·天下》篇首解析先秦思想中的基本关怀
第十一章 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
第十二章 儒家宗法模式的宇宙本体论:从张载的《西铭》谈起
第十三章 北魏洛阳城郭规划
第十四章 从爱的起源和性质初测《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第十五章 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后记
何炳棣教授履历及主要著作目录

精彩书摘

  《何炳棣著作集: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
  以币重遭子产责问的范宣子卒后,赵文子为政(前548-541)。他当政后第一件大事就是“令薄诸侯之币,而重其礼。”一举即博得列国一致的赞扬。他同时向来晋朝聘的鲁国名大夫叔孙豹宣示他的外交政策:力图加深了解东方大国齐国的特殊心理需要,用谦和诚挚的态度发展他与楚令尹屈建已有的私谊,尽力促成列国弭兵运动1。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戌发起的列国弭兵运动之卒获成功,是与赵文子的谦和外交与鼎力支持分不开的。
  《左传>昭公元年(前541)初,赵文子属下的大夫祁午对他做出坦白的评价:“宋之盟,楚人得志于晋,……晋之耻也。子相晋国,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事实上,晋国并未因赵文子的务实外交而蒙受真正的损失或耻辱,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元前546年的弭兵大会上让楚国领先歃盟而已。总之,几遭灭族侥幸中兴的赵氏,自文子赵武至其曾孙襄子无恤,一贯以“忍耻”为“保世”的至理箴言之-2。
  赵氏后期的柱石是赵鞅,史称赵简子或简主。他除了承袭祖父文子谦柔内省的风范之外,另具有坚韧、果敢、阴鸷、知人善任的一面。在长达四十二年的政治活动中(前517-475),他自始即是叱吒风云的人物,有生之年,言行轶事已近传奇。刘向去古未远,涉猎春秋史料最多,认为:“简主可谓内省外知人矣哉!故身佚国安。(汉初)御史大夫周昌日:入主诚能如赵简主,朝不危矣。”1赵简子的机智才能之见重于当时及后世有如此者!他现身于春秋列国政坛(前517)距吴王阖庐召见孙武仅四五年,其间赵鞅的政治表现,晋国内外所发生的巨大事件都与孙子《吴问》之作有极密切的关系,值得较详分析。
  赵鞅初显身手是平周王室之乱。周景王本已立有太子,但晚年喜欢长庶子子朝。景王因心脏病崩于公元前520年。“王子朝因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与灵(王)景(王)之族以作乱。”在王位斗争中,晋国支持太子猛,但两年之久虽曾出师而未能收效。《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前518)记是年夏郑国著名正卿子大叔(游吉)随国君聘晋时,范鞅问他王室乱事如何处理才好。子大叔回答:“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于是,“(范)献子惧,而与(韩)宣子图之。乃征会于诸侯,期以明年”。从这谈话可以看出晋国资深诸卿(当然包括四年后继韩起执政的魏舒),能力及意志都不足以应付艰巨。次年(前517)勤王戡乱的重任之所以独独落在少壮的赵鞅肩上,很明显地是由于他非凡的才干。鲁昭公二十五年《春秋·经》列出九国的正卿和代表赴晋会盟;《传》精简的纪事已绘出赵鞅在列国政坛亮相的威严:“夏,会于(晋南)黄父,谋王室也。赵简子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将纳王。”
  ……

前言/序言

  《何炳棣著作集》出版说明


  何炳棣先生,著名历史学家。1917年4月6日出生于天津。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取第六届清华中美庚款留美公费生,1945年赴美。1946至194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英国及西欧史博士课程,通过口试,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48-196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1963-1987年)、美国鄂宛加州大学(1987-1990年)。1966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1975至1976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2012年6月7日,在美国加州家中去世。

  何炳棣先生自幼在“亲老家衰”的自我压力下,发奋读书,力争上游。博士毕业后,即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其关于明清人口及明清社会阶层间流动的研究专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60年代末,何先生的研究兴趣转入中国农业的起源,并进而把研究对象扩展到中国文化的起源上。《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何先生在深思熟虑后,决然投入先秦思想史领域,选择“攻坚”,研究中国思想史中最关键的基本课题,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何炳棣先生一生治学,从不做“第二等”的题目,向来“扎硬寨,打死仗”,视野宏阔,博征史料,而著述则精要严谨,下笔必有建树,且数十年坚韧不拔,孜孜不倦,故成就卓著,贡献杰出。

  何炳棣先生与中华书局交往密切,晚年拟将毕生著述加以修订,交付中华书局,以“何炳棣著作集”之名,系列出版。其主要学术著作,多用英文写作与首次发表,其中部分已被译为中文,皆应收入“著作集”中;未译为中文的,待译成后再行收入。而晚年有关思想史方面的系列论文,为何先生一生学术的“画龙点睛”之作,则均以中文写成,编为《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收入“著作集”中。遗憾的是,天不假年,何炳棣先生未能完成全部修订工作,更未能亲见“何炳棣著作集”的出版。好在,学术可以长存。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5年2月


《汉唐史的政治与社会》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汉唐两个重要朝代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史料功底,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一、 汉代政治体制的奠基与演变 本书首先从汉代的政治体制入手,详细考察了汉初郡国并行制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其如何一步步演变为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作者重点分析了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和“内外朝”制度,阐述了其在加强中央集权、压制地方势力方面的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结构的变化。 在官僚制度方面,本书探讨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从早期的察举制到后来的“孝廉”制度,分析了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同时,也深入研究了汉代三公九卿的职能划分、御史制度的设立与发展,以及这些制度如何维系着庞大的帝国运转。作者还特别关注了汉代政治中的权力斗争,如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现象,并对其产生的根源和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二、 汉代社会结构的特征与变迁 本书对汉代社会结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勾勒出当时社会的基本面貌。作者首先分析了汉代以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基础,探讨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以及土地兼并对小农经济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研究了汉代的社会阶层,包括士、农、工、商等不同阶层的地位、权利和义务。 本书特别强调了“士”阶层的崛起及其在政治、文化领域的影响力。通过对察举制等选官制度的分析,作者揭示了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可能性,以及这如何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汉代社会的弱势群体,如奴婢、流民等,探讨了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在文化方面,本书分析了汉代思想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作者详细考察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义,以及儒家思想如何在政治、教育、社会伦理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道家、法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的遗存与影响,以及汉代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如佛教的初步传入)方面所表现出的包容性。 三、 唐代政治体制的创新与成熟 进入唐代篇章,本书着重分析了唐代政治体制的创新与成熟。作者首先考察了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运作,详细阐述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职能划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制衡的机制。本书认为,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典范,其高效、严密的运行机制为大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选官制度上,本书详细介绍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从隋代的萌芽到唐代的成熟,科举制度的建立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公平的上升通道。本书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程序以及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同时,作者也关注了唐代官僚体系的内部运作,如考核制度、任官制度等,以及这些制度如何确保官僚队伍的稳定与高效。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继承汉代郡县制的基础上,唐代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并设立了道、州、县等层级。作者分析了唐代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机制,以及其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区域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 唐代社会结构的多元与开放 本书对唐代社会结构的研究,突出了其多元、开放的特征。首先,在经济层面,本书分析了唐代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代长安作为国际大都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使者,形成了繁荣的商业景象。本书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考察,揭示了唐代对外贸易的繁荣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社会阶层方面,唐代社会结构呈现出更为明显的流动性。尽管门阀士族依然存在,但科举制度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新兴官僚阶层的崛起。本书分析了唐代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僧侣、道士等,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上,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本书深入探讨了唐代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的繁荣,以及这些艺术形式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同时,作者也关注了唐代宗教的多元化,佛教在唐代达到了鼎盛,而景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也得以传播。这种文化上的兼容并蓄,是唐代成为一个伟大帝国的重要原因。 五、 汉唐政治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重探讨了汉唐两个朝代的政治与社会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者认为,汉代奠定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体制,为唐代的政治发展提供了基础。唐代在继承前朝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完善,使得政治体制更加成熟和高效。同时,汉代和唐代在社会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延续性,都经历了社会阶层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 本书强调,汉唐的政治与社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强有力的政治体制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繁荣的社会经济也为政治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上的开放与包容,更是贯穿于汉唐两个时期,为帝国的繁荣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本书还对汉唐政治与社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进行了总结,认为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唐的制度创新、文化成就和社会活力,至今仍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着宝贵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套关于思想史的论述,我深感作者在梳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谱系时的那种宏观视野与微观把握的完美统一。他探讨儒家学说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挪用”和“再阐释”时,并未陷入纯粹的文本解读,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政治文化土壤中考察其生命力。书中对宋代理学中“格物致知”在实践层面与理论层面张力的分析尤为精彩。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思想的演进并非直线发展,而是在不断的冲突、妥协与继承中完成的。作者对不同学派间思想交锋的描绘,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士人们激烈辩论的年代。读完后,对于理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持续构建,获得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

评分

这部分内容聚焦于清代中后期的地方治理与社会控制,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官僚体制运行机制的一次微观解剖。作者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挖掘,展现了中央政令在抵达基层时如何被地方精英的利益网络和传统习俗所层层“过滤”和“重塑”。这种“看透”权力运行的深层逻辑的写作,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尤其关注到他对地方士绅在维护社会秩序中扮演的半官方角色的阐释,这打破了传统史学中对清朝“强干”的片面认知,揭示了其治理的复杂性与脆弱性。整段文字的论证严密,逻辑链条清晰,给人一种极度可靠的感觉,仿佛作者手中掌握着解开这个复杂系统运行密码的钥匙。

评分

这本关于明清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文集,读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应对。作者对区域经济差异,尤其是江南与内地在商业资本积累上的不同路径的探讨,展现了他扎实的社会科学功底。我特别欣赏他对“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之间复杂博弈的描述。他没有简单地将两者视为对立或依附,而是揭示了一种动态的、相互渗透的关系。书中对特定时期赋税制度调整如何深刻影响小农经济和城市商业活力的分析,极其精辟。每次读到关于某个具体地方志的引用时,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淘金”的艰辛。与其说这是一本历史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在内生性压力下如何自我调适与最终转型的深刻报告。

评分

这部集子无疑是历史学界的一座里程碑,它汇集了陈寅恪先生晚年治学的心血与洞察。初翻阅时,那些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精妙剖析便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他不仅仅是在梳理史料,更是在“重构”历史的内在逻辑。尤其是他对胡汉融合、门阀制度演变的论述,那种穿透历史迷雾的犀利目光,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比如他对中古士族如何适应并最终被新兴的政治结构所消解的过程的分析,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和宏大叙事的结合,展现了一种极高的学术功力。读来感觉如同跟随一位大师在幽暗的史料中探幽发微,每一次转折都充满了学理上的必然性。虽然部分篇章的注释较为密集,初读者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消化,但一旦进入他构建的学术框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套书不仅仅是学术资料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洗礼,它强迫你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

评分

这辑关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转型与国家认同构建的论文集,语言风格相对更为现代和直接,但也同样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作者对“救亡图存”背景下,知识界如何从传统士大夫心态向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过渡的描述,极其到位。他没有简单地将这一过程浪漫化,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的矛盾性:一方面是西学东渐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根基”的焦虑与坚守。特别是关于不同知识群体(如留学生、新式教育的毕业生、民间士绅)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和产生的张力,分析得鞭辟入里。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近代中国在寻找出路时,知识分子群体内部思想光谱的巨大摇摆和分裂,那种历史进程中的“阵痛”感呼之欲出。

评分

我能抗拒任何诱惑

评分

别的盛衰可依其行为而踪迹之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发货快速 售后一流,非常好的一套文集 可惜却了一本没出版。

评分

书不错,内容很好,价格也实在。

评分

期待很久的书,原来出过台版,稍贵,现在用勋章券拿下,很实惠

评分

书很好,服务也好,快递真是快,昨天买,今天到。

评分

很早就知道本集的出版信息,一直没有买,怕价格虚高,现在趁活动买下。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