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本是靠前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靠前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28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中国哲学目前: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套书的“教材”定位有些保留,担心它会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然而,实际阅读后才发现,它对现实问题的关照是极其深刻的。它不仅仅是在梳理“过去是什么”,更是在探讨“我们现在如何看待过去”,以及这些古老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治理能提供哪些启示。比如,在阐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张力时,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现代,能够精准地对应到当代社会中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种“古为今用”的解读能力,让原本被束之高阁的经典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让人在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能深刻反思当下的处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用心了,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米白色的纸张,摸上去细腻而不失厚重,与书名所承载的文化重量非常契合。内页的字体排版清晰考究,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像我这样对阅读体验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和注释部分的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学术规范的尊重,让人在阅读知识体系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整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而且,作为全两册的套装,它们在书架上并排摆放时,那种对称和完整感,本身就是一种美学享受,让人看着就心生敬畏,迫不及待想翻开领略其中的智慧。
评分我之前尝试过一些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入门读物,但往往要么过于碎片化,只讲皮毛;要么过于艰涩晦涩,让人望而却步。而这套书的叙事方式,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深入浅出”的精髓。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那些跨越千年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清晰地展示出各个学派是如何相互启发、相互批判,最终构建起中国思想史的宏伟图景。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历史堆砌感,更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先哲们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尤其是在论及那些核心概念的演变时,那种逻辑的严密和论证的充分,让人拍案叫绝,感觉自己的认知结构被重新梳理了一遍,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我发现作者的文字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的语言风格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精准,尤其是在描述某些思想家的生平和其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时,常常能描绘出极具画面感的场景,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这种将学术深度与文学美感完美融合的写作技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相比于一些只注重逻辑推演的学术著作,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全方位的,它在满足了智力层面的求知欲之后,还能在审美层面带来极大的满足感,让人在享受知识盛宴的同时,也领略到文字的力量。
评分这套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情怀。阅读过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与责任感。他并非只是冷冰冰地罗列史实和观点,而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希望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并珍视这份精神遗产的殷切期望。这种情怀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庄重感和使命感,仿佛自己也肩负起了传承这份厚重传统的责任。对于那些渴望建立扎实国学根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地基的最佳选择,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框架,更是一种面向本民族文化根源的坚定态度。
评分大家大作真的好!
评分赞
评分书很满意,发货也很快,但是在配送过程中书后面有一定程度的损坏,虽然不影响书中的内容,但不是很好看
评分正版
评分跟想的一样厚实,朴槿惠都不行了,但是拿回来看看就是想知道为什木啊不行了
评分质量挺好
评分发货速度稍慢啊
评分书确实是好书 只管我才学疏浅 晦涩难懂我真的好无力...
评分很满意,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