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通过对关系世界三种维度的探索,启发人们和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从而用更好的方式来回答"我该如何存在"的问题。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
以子关系为例,很多父母声称自己爱孩子,但对孩子真实的愿望和感受不感兴趣,此时孩子就成为了父母表达爱的工具,他们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而如果父母能放下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去面对孩子,以自己的本真拥抱孩子的本真,他们的关系就是动人的"我与你"的关系。
爱情、友谊和同事关系,概莫能外。一个人是否真的存在,取决于是否被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看到"。没有评价,没有控制,没有要求,只是此时此刻与另一个人"相遇"过,便是存在的证明。
马丁·布伯,MartinBurber1878-1965
出生于奥地利,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影响遍及整个人文学科,特别是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哲学和宗教存在主义领域。
译者简介
徐胤
青年学者、翻译家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在读
从事"文学与精神分析"方向研究
已出版译作《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
马丁·布伯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不是心理学家,是哲学家,他写了一本书《我与你》,特别薄,但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指路明灯。
--武志红
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把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他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
--周国平
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这种相遇的境界或许太高,作为普通人,我们至少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实现父母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李雪
译者序
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后记
爱存在于"你"和"我"之间。没能从本质上理解这一点的人,其实根本不懂爱,反倒把自己所经历、感知、享受和表达过的感受当成是爱。爱有着一种无边无垠的影响力。身处其中、窥视其间的人,应该能看到他人摆脱束缚,投身忙碌之中;无论是善是恶,是智是愚,是美是丑,他都能真实地感受到他们,仿佛看到他们挣脱枷锁,走出困境,纷纷走到他面前,成为一个"你";性奇迹般地一次次重现,发挥着帮助、治疗、教化、鼓励和救赎的作用。爱是某个"我"对某个"你"的责任,存在于爱之中的东西,不可能在任何感受中存在。所有身处爱之中的人,无论尊卑,无论是备受宠爱的幸运儿,还是终生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恶徒,他们所爱皆人,并无差别。
相信生活纯朴的魔力吧,相信你在苍穹之下的祷告终有回报,你终将明白造物过程中的每一次等待、守候和"翘首以盼"的意义。每一句话都可能将你欺骗,但你且看,本质就生活在你的周围,无论你朝何处走去,你总能与它相遇。
自由的人不会有专断的欲求,他相信事实,也就是说:他相信"我"和"你"真实存在,也相信两者之间存在真实的联合。他相信命运,也坚信命运需要他:他不会束缚他,而是在等待他。发生的一切,不一定会如他所愿,但只要他做出了决定,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他不再干涉命运,却也不会听天由命。他倾听自身的变化,倾听本质进入世界的经过;但这并不是为了随之而去,而是为了用人的精神、行为和生死将其实现为理应实现的样子。我说他相信什么,其实是在说他遇到了什么。
专断的人什么都不相信,也什么都遇不到。他的眼里没有联合,只有外头那焦躁不安的世界和急功近利的欲望。我们只需要给被利用的事物安上一个古老的名字,就能将它排入神明之列。他说"你"的时候,心里想的其实是"可被我利用的你";被他称为命运的事物,其实只是他所能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命运,只能在自高自大的专断之中被事物和欲望所决定。
作为一本外国哲学名著,它的分量自然不用多说,但更让我好奇的是它对于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穿透力。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构建了一种看似广泛实则浅薄的“连接网络”,每个人似乎都在呐喊,但真正听见彼此声音的又有几人?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哲学,正是在这种“喧嚣中的寂静”里显得尤为珍贵和迫切。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去界定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相遇”,那种超越了工具性、目的性的纯粹关系。这种关系,我相信是抵抗现代性异化、找回人性的关键。这本书如果能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指导我们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迷宫中,重建有温度的、真实的联结,那它的价值将远超学术范畴,而成为一种生活的指南。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更好地“在场”,如何真正地“看见”眼前的“你”。
评分看到“20世纪‘关系哲学’大师”这个标签,我就知道这本书非同小可,它代表着一种思想的转向,一种对传统哲学中“主体-客体”二元论的反思与超越。我一直对那些试图突破思维定势、探索更深层次人类经验的著作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显然属于后者,它触及了哲学的核心命题——存在的意义。如果说很多哲学著作都在追问“我是谁”,那么布伯的视角似乎更聚焦于“我们如何成为我们”。这种从“独白”转向“对话”的哲学路径,在我看来,是人类精神探索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我设想这本书会充满对具体情境的描绘与深入的剖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论堆砌。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日常生活中与“你”相处时的真实状态,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真诚与隔阂,都将在布伯的笔下得到深刻的阐释。阅读它,或许就像进行一场与智者跨越时空的深刻交谈,让人心潮澎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具有一种诗意的张力——《我与你》。这种简洁而又富有韵律的表达,暗示了哲学思考的根本落脚点:个体生命经验的相互性。我个人对那些能够将深刻的哲学思辨与朴素的人类情感相结合的文本情有独钟。我猜测,布伯的论述一定充满了对生命体验的细腻捕捉,他不会把人简化为某种逻辑符号或社会角色,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在关系中不断生成的存在。这种对个体尊严的维护,对“在场”状态的强调,正是我所追求的哲学慰藉。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爱”、“责任”以及“承诺”在关系中的具体含义,而不是将这些词语停留在感性的层面。这本书的厚度,应该不仅仅体现在纸张上,更在于它对人类心灵疆域的拓宽程度上。
评分这本哲学的经典之作,虽然我还没有时间细细品读,但光是冲着“关系哲学”这个概念,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在如今这个日益原子化、个体化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将自己视为一个孤立的、自主的实体,与周遭的世界保持着一种疏离的距离。而马丁·布伯的哲学,无疑像一剂强心针,提醒着我们生命中最本质的联结,那种在“我与你”之间建立的、真实而充满意义的关系。我常常思考,我们与他人的每一次相遇,无论是短暂的擦肩而过,还是深入的灵魂对话,都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这本书的问世,想必会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时常忽略的互动瞬间,重新发掘人与人之间,乃至于人与万物之间那份深刻的、不可分割的联结力量。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门,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图景,而不是沉溺于冰冷的逻辑和抽象的思辨之中。
评分从装帧和介绍来看,这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严肃哲学著作。我最感兴趣的是,布伯在构建他的“关系哲学”体系时,是如何吸取前人思想的精髓,同时又如何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潮。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20世纪思想脉络的求知者来说,掌握布伯的理论视角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特别好奇他如何处理“我与它”(即非生命体或工具化对象)的关系,以及这种区分是如何服务于他核心的“我与你”的论断的。这种对比和辨析,往往是哲学体系中最精彩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严谨的逻辑推导,同时又不失德语哲学特有的那种深邃的内省气质。它应当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引导我超越表象,直抵存在的核心秘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