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坠入人间的天使

林徽因:坠入人间的天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琅语 著
图书标签:
  • 林徽因
  • 建筑
  • 文学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女性
  • 爱情
  • 梁思成
  • 金岳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236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4331
包装:平装
开本:32k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2
字数:210000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林徽因的一生就像一个传奇,她的出生,她的美丽,她的才华,她的经历,无一不令人感叹。以一个现代女性的眼光去解读林徽因,呈现一个全面的多面的林徽因,给当代女性以借鉴。
  *本书以这位民国女子为中心,通过亲情、友情、爱情、审美情趣,贯穿全书,展示了一幅民国年间的高层文化气象。
  *本书再现了林徽因真实而传奇的一生。作者以灵动的笔触深入林徽因的情感世界,镌刻出一个美好独特的精神个体,并进而展现一个群体、一段历史令人神往的风采。
  *根据真实史料,客观还原林徽因的爱情与生活,语言文字优美,情意生动,诗意却不失真。

内容简介

  她一生就像一个传奇。她的才情,她的美貌,曾经照亮一个时代。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她颠沛流离、穷困潦倒过,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优雅姿态,从未辜负命运与岁月的馈赠,构织了一段如锦般繁华瑰丽却终归于平淡的人生传奇。



作者简介

  陈琅语:中国女性励志作家,女性文化深度探索与研究者。长期关注女性发展和成长,文字以睿智、麻辣著称,常一语点破人情,又不乏温暖励志。以冷眼洞悉世情,以慧心指点迷津,极受女性读者追捧。出版了《优雅女人的礼仪书》《聪明女人口才修炼课》《优雅,是温柔的盔甲》等作品。



目录

第一章豆蔻年华:岁月静好
错综复杂的林家/002
小荷才露尖尖角/004
踏遍万水千山/007
与君初相识/011
诗意的信仰/014
第二章明眸回转:道是无晴却有晴
没有归宿的爱/020
再见,康桥/024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029
原地守候也等不到的人/031
灯影里的徘徊/034
一段情的契机/039
泰戈尔的到来/044
振奋人心的演讲/049
第三章爱情似火:多情总被无情伤
“齐德拉”的爱/054
再起风波/058
没有归宿的心/061
物是人非事事休/063
苦咖啡里的爱情/067
没有回音的电报/071
第四章亲人离世:夕阳何事近黄昏
人间自有真情/076
哀痛:李夫人去世/080
无助:林家传来噩耗/082
我的盖世英雄走了/089
加入“中华戏剧改进社”/092
逆境中的那双手/095
伦敦之行/100
德国、瑞典建筑的自然风光/102
赶赴意大利/105
西班牙、巴黎的王宫/109
归,父爱如山/115
名校任教/119
子欲养而亲不待/125
第五章不忘初心:一半清凉,一半沸腾
诗人的浪漫情怀/130
不忘初心/136
坠落人间的天使/139
太太的客厅/147
我为建筑痴狂/153
第六章风华绝代:韶华点亮夜空
唯美的诗集/158
滚滚红尘,珍惜当下/163
你是人间四月天/168
第七章故人西去:从此阴阳相隔
志摩之死/174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180
丢失在风中的少年/185
写尽哀思/195
第八章建筑传奇:踏遍万水千山
探寻龙门石窟/202
形形色色的塔/204
神秘的佛光寺/208
战争中的伤痛/212
第九章随风而去:留的残荷听雨声
与苦难同行/216
短暂的平静/222
乱世中的磨难/226
战争中受伤的人/231
殚精竭虑/237
新生活的开端/246
捍卫中国传统建筑/252
零落成泥碾作尘/257

精彩书摘

  与君初相识
  林徽因经常去一个叫布莱顿的地方度假,朋友黛丝的妹妹还不足七岁,是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每当大家在沙滩上休憩、玩耍的时候,黛丝的妹妹都会在一旁专注地用沙子堆城堡,她用肉乎乎的稚嫩小手捧起柔软的细沙,撒下一片金黄,落在了衣服、脸颊、头发上……城堡才刚刚堆出雏形,却坍塌了,只好重新来过。反复几次之后,小姑娘也没了耐心,撅着嘴喊自己的“工程师”姐姐来帮忙。林徽因感到有些诧异,问黛丝妹妹为什么叫她工程师,黛丝笑了笑回答道:“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建筑,不同形状、不同色彩搭配出来的绚丽简直让人着迷。”林徽因当时并不太了解建筑,她反问道黛丝:“建筑不就是盖房子吗?”黛丝却笑着告诉她,盖房子只是它的表面,建筑更是一门学问、一门功课,它可以让你了解到怎么做才可以让房子看起来更加美观,让房子的形状看起来更舒服,它更是一门艺术。这是林徽因第一次听人这么解释建筑,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林徽因对建筑有了新的认识并产生了兴趣。
  她走遍了英国的大街小巷,查看那里的各式建筑,记录下它们的色彩、形状,回去之后查阅书籍,了解建筑的由来和历史。林徽因沉浸在其中,建筑仿佛打开了她看向世界的又一扇窗户,让她不断探索它们五彩斑斓的色彩,奇形怪状的搭建,颇值得人深究的搭配等。
  和很多人相比,林徽因还是很幸福的,她的父亲林长民是个民主和开明的人,他从来不左右林徽因的所想所做,一般都是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某些时候,他还会给予女儿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利用自己的人脉带她去拜访建筑业的大家,休闲的时候带她去户外了解不同的建筑结构……在林长民的帮助和林徽因自己的努力下,她迅速在建筑方面有了一定的建树。
  一个温暖的午后,林长民无意间遇到了徐志摩,特别是得知才华超众的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徒弟后,林长民对他的印象又好了几分,两个人都是性情中人,虽然没见过几面,却逐渐发展成了莫逆之交。林长民在和徐志摩交谈的过程中时常提到自己的掌上明珠——林徽因,“未见其人,先知其名”林徽因这个名字在他见到林徽因之前就已在心中生根、发芽。
  外界都知道,徐志摩是文学界的诗人,他的才情震撼了无数人,可却没人理解这位豪情诗人背后的凄凉。徐志摩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个大银行家,他最初出国的时候想要通过学习实业来拯救危在旦夕的中国。父亲徐申如希望儿子可以子承父业,之后将他送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但几经辗转,访遍名师都没有什么成效,让他感到郁郁不得志。
  徐志摩觉得自己的人生如同水中的浮萍,飘忽不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翻看了罗素的书籍,开始崇拜罗素,决定放弃实业转从文学。家人虽然觉得惋惜,但也没有过多阻拦。徐志摩远赴伦敦,目的就是见见他心目中的大师罗素。当他来到伦敦,得知罗素由于某些原因被剑桥大学开除时,心头的激情之火瞬间被扑灭。正当他郁郁寡欢的时候,遇到了林长民。
  这个时候的林徽因已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圣玛丽女子学院,而且已经在那里学习。徐志摩拜访多次之后才遇到这位旷世才女。听说有客人来家里,林徽因和以往一样给客人端送茶水,见到了风姿绰约的颇具才情的女子款款而来,徐志摩顿时惊呆,她那清纯的眼眸让徐志摩沦陷了,无法自拔,直到林长民轻声唤了他的名字,他才如梦初醒。那一见,徐志摩的心便随林徽因而去,无法自拔。
  有些人,
  天性倜傥风流。
  一旦爱住,
  管他春夏秋冬,
  日居月诸,
  时岁荣枯。
  这一年,林徽因16岁,徐志摩24岁。不过这次的见面并未让林徽因对徐志摩有太多的印象,还以为他不过是父亲诸多的政客之一。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林徽因却改变了自己对徐志摩的看法。
  ……

前言/序言

  过往的岁月是极好的,沙漏是静止的,流沙的速度却从未减慢过。往事如烟,烟雨朦胧的苏州却诞生了一位奇女子,她温婉多情、冰雪聪明,和她有关的往事丝毫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模糊,她就是林徽因。
  雾都伦敦,她邂逅了一场康桥之恋,认识了旷世奇才徐志摩,他以为深情的等候就可以换回一段旷世之恋,只可惜不过浮生梦一场;携手梁思成走过了万水千山,直到白首,情比金坚;金岳霖终身不娶,痴心守候一生。
  她优雅的气质让无数人为之侧目;佳人情愫,痴缠的感情让无数人想要探究;奇特的才思,敏锐的智慧让无数人自叹不如。然而,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仍然还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诗篇。她将满腹深情倾注在字里行间,让无数人为之惊叹。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称林徽因为“中国一代才女”;和她有些过节的才女冰心也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李健吾说她“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卞之琳说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诸多知名人士对她的才气和美丽赞不绝口,这也更印证了她在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成就。因为她是美人、是才女,众人看过去,仿佛坠落人间的天使,似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在一瞬间落在了她的身上。在民国时期,有才的女子不乏其人,但有才的美女却并不多。冰心曾说过:“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美人陆小曼都不能入冰心的眼,虽然冰心一直对林徽因心存芥蒂,可仍然忍不住赞美她一句。凌叔华虽然也不愿意赞美林徽因,但仍然说了一句:“可惜因为人长得漂亮又能说话,被男朋友们宠得很难再进步。”就连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也说:“我承认一个人消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是到现在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
  女子出尘脱俗的娟美容颜应该引以为傲,不过林徽因对此却不以为然,她曾说过:“真讨厌,什么美人、美人,好像女人没有什么事可做似的,我还有好些事要做呢!”她从北京胡同的“太太的客厅”,到西南联大和丈夫梁思成一起脱坯和泥筑建的房屋,再到她被病痛折磨五年封闭却仍旧钻研建筑的李庄生涯,一步步走得铿锵、热烈而哀艳,让人钦佩!
  时光微凉,在那一场被往事浸泡的岁月里,我们在青石小巷的转角邂逅了独倚幽窗的她,穿透屋檐的光亮,依然清晰地看到她历经流年透露出来的安然。


尘封的档案:一位十九世纪探险家的失落日记 作者: 佚名(根据手稿整理) 译者: [此处留空,意指原件未发现译本] 出版社: [此处留空,意指该书从未出版或已失传]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广为人知的故事,它是一份意外重见天日的、充满谜团的珍贵手稿的整理记录。它追溯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位名叫阿瑟·格兰特(Arthur Grant)的英国博物学家兼探险家,在探寻传说中“失落之城”——亚穆纳提(Yamnati)过程中的真实记录。这份手记,横跨了欧亚大陆的腹地,深入了鲜为人知的山脉与高原,最终在一次离奇的失踪事件后,被尘封了近一个世纪。 第一部分:启程与理想主义的燃烬 故事始于一八九五年,伦敦的雾气与维多利亚时代严谨的学术氛围中。阿瑟·格兰特,一位出身于中产阶级,却对地理大发现抱有近乎宗教般狂热的年轻人。他继承了一笔遗产,并将其全部投入到一项被当时的皇家地理学会视为“荒谬的幻想”的计划中:找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深处,传说中未被现代文明触及的“亚穆纳提”。 日记的早期部分,记录了格兰特在欧洲的准备工作。他详细描绘了如何通过说服古董商、贿赂驻外官员,以及学习多门土语(包括梵文和几种已经濒临消亡的藏语方言)来为这次远征铺平道路。他充满了那个时代探险家特有的傲慢与自信,坚信科学与逻辑终将揭示一切秘密。 引人注目的是,日记中对物资的记载极为详尽。从最好的瑞士制造的怀表、最坚固的毛毯,到对携带火药和鸦片的策略性思考,无不展现出格兰特对生存的极度重视,同时也暗示了进入的区域的潜在危险性。 第二部分:穿行在被遗忘的国度 格兰特的旅程首先穿越了印度次大陆的边缘地带。日记的笔触从最初的清晰、工整,逐渐变得急促和潦草。他记录了对气候的极度不适,对当地宗教习俗的谨慎观察,以及与随行向导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 在帕米尔高原的边缘,格兰特第一次遭遇了超出他知识体系的现象。他详细描述了在极寒天气中,看到的“并非是星辰,而是如同静止的火焰”的景象。他对当地游牧民族流传的关于“山中之神”的传说不屑一顾,但他的文字中开始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这种恐惧并非源自野兽或饥饿,而是源自对“未知秩序”的初次接触。 令人不安的是,部分日记页上出现了大量难以辨认的符号。这些符号并非任何已知的文字系统,它们像是某种几何图案与自然事物的混合体,被潦草地画在空白处,似乎是格兰特在极度焦虑或兴奋状态下,试图记录某种突然涌现的“启示”。 第三部分:亚穆纳提的悖论 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格兰特终于在日记的第217页,用颤抖的笔迹确认:他找到了亚穆纳提的入口。 然而,他的描述与所有传说中的“黄金之城”截然不同。亚穆纳提并非被财富堆砌的乌托邦,而是一座隐藏在巨大冰川裂隙中的、由一种无法辨认的黑色岩石构筑的寂静之城。格兰特惊恐地发现,这座城市里空无一人,却又似乎在瞬间被遗弃。食物尚在桌上,工具还散落在工作台上,但居民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瞬间抽离了存在。 日记中最核心、也最令人困惑的部分,记录了他对城市中心巨型石碑的解读尝试。他声称,通过对比古老的铭文和天文学知识,他发现这座城市的时间感与外界是错位的。他写道:“他们并非消失,他们只是……在不同的‘现在’之中。” 在最后的几页中,格兰特的理性逐渐瓦解。他不再记录地理坐标,而是转而记录一些哲学性的、近乎疯狂的思考:关于“维度折叠”、“声音的形状”,以及“感知力是唯一的牢笼”。 尾声:最后的记录与悬而未决的谜团 手稿的最后记录停在了公元1903年春。最后的几行字异常清晰,却也最为令人不寒而栗: “我看到了门。它不是由物质构成的,但它就在那里。我必须进去,看看‘永恒’的代价是什么。如果我的影子没有跟随我出来,请告诉剑桥——这里的空气比任何理论都更重……” 阿瑟·格兰特从此失踪。他的探险队在返回途中仅找到了他的背包和部分仪器,但这份被精心包裹在防水油布中的日记,却奇迹般地辗转流落,最终被一位私人收藏家在苏黎士的旧货市场购得。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证实了“失落之城”的存在,而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的心智,是如何在接触到超越其时代理解的真相后,走向崩溃的。格兰特留下的不仅仅是地理记录,而是一份对人类认知极限的残酷拷问。读者将被迫面对一个问题:那些我们深信不疑的“现实规则”,是否只是我们尚未逃离的,某种更宏大存在的“错觉”?这份档案,至今仍在等待一个能够完全破译其最后谜团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林徽因,我的印象一直是复杂而多维的。她既是那个时代耀眼夺目的才女,也是一位对中国古建筑有着深厚情感的学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她在这两个身份之外,更真实、更立体的一面。她作为一位女性,在那个男权社会中,是如何在家庭、事业、情感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她面对社会变迁,面对个人命运的起伏,是如何保持内心的独立与清醒?我希望能看到她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让她喜怒哀乐的瞬间。她的诗歌,她的散文,固然带着她独特的艺术气质,但我更想知道,这些文字背后,是怎样的生活经历在支撑?是怎样的情感体验在驱使?书中的内容,是否能够展现她对国家民族文化的深切关怀,她对古老建筑的守护,是否也承载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她是如何将个人的才华与时代的责任相结合,成为那个时代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

在那些被时光冲刷得模糊不清的诗篇与书信间,总有一个名字,如同一缕清风,带着未尽的愁绪与满怀的诗意,悄然拂过我的心头。林徽因,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光华,如同她笔下描绘的古老建筑,历经风雨,却依旧挺立,散发着属于时代的独特魅力。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更深切地理解她的书,一本能够带我穿越时空的距离,去倾听她内心的声音,去感受她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悲欢离合的书。我渴望看到她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才女,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女性,她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传奇。那些关于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的过往,究竟是浪漫的邂逅,还是命运的纠葛?她对中国古建筑倾注的热爱,又承载着怎样的家国情怀?这些疑问如同窗外的细雨,绵绵不绝,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扇窗,让我窥见她那个鲜活而复杂的灵魂,让我明白,她为何被称为“坠入人间的天使”,这份“天使”的身份,又伴随着怎样的尘世牵绊。

评分

我常常在想,如果能回到那个年代,我会是怎样一个旁观者?是惊叹于她的才情横溢,还是感慨于她命运的跌宕?这本书,似乎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以一种更贴近的方式,去触摸那个时代的温度。我期待书中能细腻地描绘出她与梁思成之间,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并肩作战,更是那份相濡以沫的深情。他们的爱情,在动荡的时局中,在对古建筑的痴迷里,是怎样绽放出超越物质的璀璨光芒?而她与徐志摩,那段短暂却轰轰烈烈的爱恋,究竟是才子佳人的惺惺相惜,还是文人墨客的意气风发?我尤其好奇,她与金岳 उत्सर्जन生的那段“第三种感情”,在那个思想解放却又观念保守的年代,是如何被理解与承受的。这本书,不应仅仅是史实的堆砌,更应是情感的流淌,是思想的碰撞。我希望它能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将那些熟悉的名字,那些鲜活的场景,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都一一铺陈在我的眼前,让我能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的书籍充满好奇。林徽因,无疑是这样一位能够引起我强烈共鸣的女性。我曾读过一些关于她的传记,也看过不少关于她的文章,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未能真正触及她灵魂深处。我渴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具文学性、更富感染力的方式,来展现她的人生。我期待书中能描绘出她与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们,如梁启超、胡适等人的交往,他们之间思想的激荡,文化的碰撞,是如何影响了她的成长与认知。我希望看到她不仅仅是爱情的中心,更是思想的碰撞点,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她对新思潮的拥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如何在她身上得到完美的融合?她与梁思成共同勘察古建筑的艰辛,那些不为人知的付出,是否能在书中得以展现?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是一次灵魂的探险,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为何她会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坠入人间的天使”,以及这份“天使”的光环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挣扎与坚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