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工运历史英烈传:赵世炎(杜鹃啼血 1901-1927)》用生动细腻的文字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展现了赵世炎参加五四运动、赴法勤工俭学、创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英勇事迹,真实记录了他为工人运动不懈努力奋斗的一生。
作者简介
赵世炎(1901-1927),重庆酉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本书用生动细腻的文字和珍贵的历史图片,展现了赵世炎参加五四运动、赴法勤工俭学、创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英勇事迹,真实记录了他为工人运动不懈努力奋斗的一生。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龙潭河畔
赵家庄屋
在书里长大
初识“革命党人”
第二章 求学京都
“五四”狂飙
人生的十字路口
第三章 从法兰西到苏维埃
赤色工运第一课
从劳动学会到巴黎共产主义小组
救勤工俭学于危难之际
组织“拒款斗争”
从开展“学运”到深入“工运”
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中共旅莫支部委员
第四章 北方工运的组织者
中国人民面前的两条道路——革命或死
从天津工运到北京游行
从抗暴游行到地下斗争
第五章 浦江涛声
组织纪念五卅周年大游行前后
领导上海工人的经济斗争
第六章 上海工运举义旗
武装起义前的准备
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
上海工人总同盟罢工
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
准备第三次武装起义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拔掉三颗“钉子”
记者招待会
第七章 浩气长存
血雨腥风
永留青史
赵世炎工运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工运历史英烈传:赵世炎(杜鹃啼血1901-1927)》:
在川湘交界的龙潭河畔,有一座古老的集镇——龙潭镇。春秋战国时先属楚,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秦国攻取此地置黔中郡。此地历代属土司管辖,清朝“改土归流”后,属四川省酉阳州辖地。川湘公路从这里经过,西北可通重庆,东南可达长沙,加之龙潭河上各省商船穿梭不断,小镇上商旅云集,热闹非凡,故有“小南京”之称。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4月13日,赵世炎出生在一户世代从商的书香人家。
赵家庄屋
在龙潭镇东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大院,人称赵家庄屋,高高的风火墙全是青砖砌成。庄屋遥对着刀剁斧削的白岩山,清清的龙潭河水像一条绿色的绸带从屋后轻轻飘过,屋子四周是平坦的绿野田畴,景色甚是秀丽。从大门进去,南北是对称的厢房,中间有个长方形天井。房子是砖木结构,大梁要两个人才能合抱,椽子全是排椽。堂屋的正中,一块约两米长的油漆黑匾上写着“琴鹤世家”四个苍劲的金色大字,神龛上供有列祖列宗的神位,铜香炉中的香火终年不绝。
龙潭镇是一个汉族、土家族和苗族杂居的地方。赵世炎的先祖,是从江西跟一位做桐油生意的师傅跋山涉水“移民”而来。这位先祖生活节俭,从江西到四川迢迢数千里的道路,总共只吃了一块咸萝卜就饭,他勤劳好学,并深得师傅喜爱。在学徒生涯中他精明过人,很快便将桐油优劣的鉴别、货源的组织、盘点结算等生意经学到了手。师傅那把油光光的算盘,在他手里更是打得滚瓜烂熟。师傅见他聪慧、勤俭,“是个好手”,百年之后就让这位徒弟接了班。赵世炎的先祖精打细算、省吃俭用,辛苦挣下不少家产,并修建了这座十分气派的庄屋。于是,赵家的后人们便一代一代地享受着祖先创下的家业。
到了赵世炎祖父那一代时,家业已被历代子孙挥霍殆尽,祖父便做了一段时间的鞋匠。父亲赵登之,少年时到财主家做书童和学徒,后来积蓄了一些钱,买下年收百把石谷子的出租土地和镇上的一个铺子,并为铺子取名“洪昌商号”,开始做生意。赵登之知书达理,比较开明,一心想恢复祖先家业,生活过得比较节俭,管教孩子十分严格,总盼着后世子孙发家致富。
赵世炎的母亲陆氏,出身寒微,早年失去双亲,受过许多磨难。她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但却是一个乡间的“故事大王”,能讲很多民间故事。她乐于助人,操持家务克勤克俭。从不苛求子女,凡事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勤劳和善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赵登之给赵世炎取名字时可谓煞费苦心——名“世炎”,字“国富”。他认为:“炎字两个火,可以把坏的东西烧掉,那样家族才能兴旺,国家才能富强。”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中国工运历史英烈传:赵世炎(杜鹃啼血 1901-1927)》的内容。 --- 图书名称:寰宇星图的秘密:天体物理学的百年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至今,人类在理解宇宙本源和天体运行规律方面所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这不是一部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冒险,带领读者穿梭于星系的诞生与消亡、黑洞的边缘以及暗物质的神秘边界。 全书的开篇,我们回溯到20世纪初,伽利略和牛顿奠定的经典物理学基石如何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颠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仅仅是数学上的精妙构建,更是对我们感知时空方式的彻底重塑。作者详细阐述了广义相对论如何成功预测了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以及它在现代宇宙学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它对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支撑作用。 随后,焦点转向了量子力学的诞生及其对微观世界的揭示。从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到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本书清晰地剖析了这一“怪异”理论如何描述了粒子与波的二象性,以及量子纠缠的奇特现象。我们探讨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对确定性世界的挑战,以及它如何为恒星的内部运作,尤其是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稳定性提供了微观基础。 在星体演化这一核心章节,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恒星的生命周期。从尘埃云坍缩形成原恒星,到主序星阶段的核聚变“熔炉”,再到红巨星阶段的氦闪,直至最终的命运——白矮星、中子星或壮丽的超新星爆发。书中特别描绘了超新星爆发如何成为宇宙中重元素(如金、银等)的唯一制造工厂,从而揭示了“我们都是星尘”的深刻科学内涵。作者利用最新的观测数据,详细解读了宇宙中最为极端的对象:黑洞。从史瓦西半径的理论推导,到事件视界的不可逆性,再到近年来LIGO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如何首次“听见”了黑洞的合并,本书将这些高深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宇宙事件。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墨于现代宇宙学的两大未解之谜:暗物质与暗能量。我们回顾了弗里茨·兹威基对星系团运动的观测,如何首次暗示了“看不见的物质”的存在。接着,本书详细阐述了当前对暗物质粒子(如WIMP或轴子)的搜寻进展,从地下深处的实验到太空望远镜的间接探测努力。同时,暗能量的发现——宇宙加速膨胀——被视为物理学中最重大的惊喜之一。本书追溯了1998年团队的观测,并比较了不同宇宙学模型(如宇宙学常数模型)对暗能量性质的解释尝试。 最后,作者展望了未来十年天体物理学的前沿领域:下一代望远镜(如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深空观测成果),系外行星大气层中生物信号的搜寻,以及对引力波天文学的进一步开发,以期揭示宇宙结构的终极奥秘。本书旨在激发所有对浩瀚星空抱有好奇心的人们,去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宏伟、精确而又充满未知的宇宙家园。 --- 图书名称:晚清海关的兴衰与近代中国经济转型 图书简介: 这部专著聚焦于1854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成立以来,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期间,这一特殊行政机构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本书摒弃了传统的政治史叙事框架,深入剖析了海关作为近代国家收入支柱、国际贸易监管者以及技术引入载体的多重职能,揭示了它如何成为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维持财政平衡的关键工具。 全书的基调建立在对海关档案、早期税则、以及外籍税务司(特别是赫德爵士)私人信函的细致考证之上。作者首先梳理了海关的建立背景——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协定关税权的攫取,以及清政府对现代税收制度的迫切需求。海关的“半独立”性质,即由外籍人士主持,为其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官僚体系的运行逻辑,这既是列强控制的体现,也讽刺性地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地方腐败的侵蚀。 核心章节深入探讨了海关的财政贡献与用途。本书量化了自1860年代起,海关关税收入占清政府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变化,并论证了这笔稳定且可预测的收入对于清政府偿还外债、修建新式海军、以及支持洋务运动中重要工业项目的关键作用。作者特别分析了“养肥了海关,却削弱了国家”的悖论:虽然关税稳定了中央政府的现金流,但也固化了对自由贸易的依赖,阻碍了中国建立独立自主的产业保护关税体系的努力。 在贸易监管层面,本书详细考察了海关在规范进出口商品检验、打击走私、以及推动近代航运标准方面的努力。通过对茶叶、丝绸、棉布、鸦片等主要进出口商品的税率和流量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结构在外部冲击下的重塑过程——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体系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 本书对海关内部人员结构和文化的描绘尤为细致。不同于传统中国官僚体系的科举出身,海关职员多受过西方教育,他们精通外语、熟悉现代会计和统计学。作者探讨了这些“洋务精英”群体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一方面服务于清廷,另一方面又在无形中推广了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标准。赫德时期的海关,不仅是一个收税机构,更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具有初步现代行政特征的组织典范。 最后,本书探讨了海关在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中的角色演变。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要求收回关税自主权成为爱国人士的核心诉求。本书分析了清政府在庚子事变后,试图通过建立“常关”和发行“新关”等方式收回部分税权的尝试,以及这些努力最终如何被全球局势和内部政治斗争所淹没,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海关才最终回归国家行政体系。本书为理解近代中国财政困境、外贸依赖性以及国家能力建设的复杂历程,提供了精妙而扎实的微观切入点。 --- 图书名称:巴洛克音乐的戏剧性:从蒙特威尔第到巴赫的声部交织 图书简介: 这部音乐史研究专著,聚焦于1600年至1750年间,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从早期对古希腊“音乐戏剧”理念的复兴,到晚期亨德尔与巴赫达到对位法与情感表达巅峰的复杂演变历程。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巴洛克音乐的本质特征——其戏剧性、对“激情”(Affekten)的刻画以及对宏大结构的热衷——是当时欧洲社会对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绝对主义政治思潮的艺术回应。 开篇追溯了“第二实践”(Seconda Prattica)的兴起,详述了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如何以歌剧《奥尔费奥》(Orfeo)为标志,彻底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位法的严格束缚,将音乐的表现力置于文字意义和情感冲击之上。作者详细分析了早期歌剧对希腊悲剧元素的借用,以及“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的出现如何为旋律与和声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织体基础。 随后,本书进入了歌剧艺术的“黄金时代”,重点考察了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学派的贡献。我们探讨了卡斯特拉里和亨德尔在建立“咏叹调-宣叙调”结构(Da Capo Aria)中的作用,以及这种结构如何成为表达个体强烈情感和展示歌唱技巧的完美载体。通过对巴洛克歌剧选段的细致分析,读者将理解“激情理论”——即如何用特定的音高、节奏和音色来描绘恐惧、喜悦、悲伤等固定的人类情感。 在器乐领域,作者详细考察了奏鸣曲和协奏曲体裁的成熟过程。阿尔比诺尼和维瓦尔第的协奏曲被视为将“合奏”与“独奏”的戏剧性对比推向极致的范例。本书着重分析了维瓦尔第《四季》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示了声音如何超越抽象,直接模拟现实世界的声音元素。 全书的高潮部分集中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集大成之作。作者认为巴赫是巴洛克对位法的终极工程师。通过对《赋格的艺术》、《平均律键盘曲集》以及大型弥撒曲的深入剖析,本书阐释了巴赫如何将逻辑严密的对位技巧与深刻的宗教沉思、丰富的人类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对《马太受难曲》的分析,不仅关注其和声的复杂性,更关注合唱的戏剧性布局——如何用重唱、咏叹调和合唱将《圣经》叙事转化为一场跨越时间的灵性剧场。 最后,本书探讨了巴洛克风格的衰落与向古典主义的过渡。探讨了音乐家们如何开始追求新的清晰度、简洁性和平衡感,预示着一个更注重普适性而非个体激情的音乐时代的来临。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兼顾历史背景与技术细节的巴洛克音乐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