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恋逝水(套装共2册)

休恋逝水(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正秋,季季,朱秀亮 著
图书标签:
  • 爱情
  • 奇幻
  • 东方奇幻
  • 仙侠
  • 玄幻
  • 修仙
  • 虐恋
  • 复仇
  • 多重身份
  • 权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70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355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休恋逝水》这套回忆录分为两册,上册《顾正秋自传》以顾正秋自述为主,讲述了她的艺术生涯和爱情传奇。然而若是不懂她的戏,看到的可能仅仅是“人生经历”,而不是“心路历程”。下册《顾正秋戏传》则以“戏”作为打开顾正秋与戏不可分割的人生钥匙,帮助读者理解与其人生融合的每一出戏。

《休恋逝水:顾正秋自传》,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不可再现的梨园传奇,顾正秋口述实录,尽览生命在动荡年代的繁华与苍凉。

《休恋逝水:顾正秋戏传》,荟萃顾正秋毕生演出精华,全面展示其非凡艺术成就,亦有珍贵史料价值,是读者了解京剧国粹的生动窗口。

二百余幅舞台剧照和私人生活影像,串连起动人心魄的生命记录和壮阔史诗,可一窥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

京剧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歌、舞、演的精致舞台艺术,为追求极至,多少艺人穷一生之精力,仍无法毕其功。有人说,在京剧里,歌的方面,行腔吐字虽有可循的规范,却极难把握韵味;舞的方面,举手投足须用腰腿的功力使其美化,分寸的拿捏,不容过与不及;做表方面,则需入木三分、恰如其分,难处则在于是否能细腻地掌握神情气韵。本书的主人公顾正秋女士,便是这极少数人中的龙凤。

顾女士丽质天生,扮相华丽,嗓音净妙,童年入行,早岁即展露艺术家的不凡禀赋。二十岁率顾剧团到台湾后,连续公演近五年,以其戏抚慰了不同时代台湾人的心,被誉为梅派青衣祭酒,多年来无出其右者。

此后面对婚姻家庭遭受的波折,顾女士于数年艰危中,志不改情不移,与夫婿任显群胼手胝足,共同奋斗,不改初衷,始终如一。任先生弃世后,她独立抚养儿女成人,并提携剧界后进,为艺术未尝稍懈。

南怀瑾说,顾正秋的传记,言剧艺则包罗万象,慨人生则感人落泪,其人其事,较之《锁麟囊》剧中主角的曲折遭遇,更有过之。人生即戏剧,戏剧即人生。


作者简介

顾正秋,原名丁祚华。京剧表演艺术家。1929年生于南京。1939年考入上海戏剧学校, 1945 年以di一名的成绩毕业,在校期间受多位名伶指点,拜梅兰芳为师,在上海各大戏院演出,风靡一时。1946年自组“顾正秋剧团”,在全国各地巡演。1948年底率团到台湾,于台北永乐戏院连续公演近五年,1953年告别职业演出生涯。后多次参加义演,对台湾京剧艺术发展影响深远。2016年于台北病逝,享年八十七岁。

季季,曾任《联合报》副刊组编辑,《中国时报》副刊组主任兼“人间”副刊主编,时报出版公司副总编辑,《中国时报》主笔,《印刻文学生活志》编辑总监。1988年赴美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2007年底退休后,专职写作。

朱秀亮,曾供职于报社、杂志社及出版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现仍在出版社任职编辑及媒体管理工作,业余致力于中国戏曲研究。曾参与策划读库出品的《青衣张火丁》,并撰写其中部分章节;参与策划“折桂令丛书”,著有《孟广禄和他的戏》。


目录

《休恋逝水:顾正秋自传》

应以何身得度者 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南怀瑾 1

咏牡丹——绝代风华 辜振甫 3

序章 季季 7

第一章 麒麟与凤鸣之女 11

第二章 白尔部路认“姆妈” 21

第三章 易名改姓伤母心 33

第四章 上海戏剧学校 45

第五章 武戏情结 63

第六章 青衣之路 75

第七章 秋海棠与古中国之歌 91

第八章 难忘张正芳 107

第九章 戏缘与师缘 121

第十章 梅华诗屋 151

第十一章 想起了言慧珠 173

第十二章 大幕拉开处 193

第十三章 永乐戏院 233

第十四章 在海的这一边 273

第十五章 任显群 305

第十六章 送牢饭的日子 341

第十七章 金山农场 375

尾声 417

附录一 记忆新上海 顾正秋 434

附录二 故友情兮音未绝 季季 438

《休恋逝水:顾正秋戏传》

舞台上的一级上将与二等兵 郝柏村 1

绛唇珠袖岂寂寞 金庆云 4

序章 朱秀亮 21

义演时代

第一章 重登氍毹 27

第二章 义演卅年 61

第三章 兰因早悟 109

第四章 是命是缘 129

顾曲绕梁 《玉堂春》 184

《锁麟囊》 206

《汉明妃》 226

《文姬归汉》 244

《四郎探母》 258

《红鬃烈马》 274

《白蛇传》 290

《生死恨》 308

《汾河湾》 322

《硃痕记》 334

戏剧本事 351

顾唱总汇 401

一顾玉堂春 彭歌 410

千古风流人物 季季 418

淡定与澄明 王安祈 426

大繁华里 款款回身 蒋勋 430

生命相许的恋爱 林怀民 439

琢磨的心法 勇敢的承接 黄宇琳 441

读我母亲 姚任祥 447

顾正秋戏剧大事年表 李应平 455


精彩书摘

  《休恋逝水(套装共2册)》:
  第一次参加京剧播音义演,就出名了
  1937年,我八岁了。7月7日那天,上海市政府在市政府大礼堂举行成立十周年的纪念大会,有两千多人参加,还有各种展览活动,非常热闹。但也就在同一天,“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又不断进攻上海。
  有一天,吴继兰阿姨来找二阿姨和“姆妈”,说是黄金大戏院的经理孙兰亭先生正在为筹募爱国公债准备办一场大规模的京剧播音义演,要多找一些人参加。吴阿姨不但自己参加,还向孙先生推荐我参加。孙先生问吴阿姨说,一个八岁的小女孩能唱吗?吴阿姨说,保证能唱。孙先生说,那就带她来唱吧,八岁小女孩来参加义演,这也是很好的宣传。吴阿姨这天来,就是为了这件事。
  “你就唱那段《剌汤》里的‘谯楼上’,让他们见识一下。”她说。
  如此,我就参加了9月24日“上海伶界联合会国难后援会”举办的播音义演。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京剧演出,每天在家演练,很是兴奋。上电台那天,我特别学吴继兰阿姨的潇洒装扮,穿一件粉红色衬衫,袖子半卷,配一件银灰色吊带裤。当时根本不知道电台播音间没有观众,只听说上海的大小角儿数百人都参加了这场二十四小时接力的播音义演。越有名的角儿,听众点播的捐款就越多。
  可是我实在太小了,站着还没麦克风高呢。电台的管事先生特别去找了张凳子,放在播音室里,让我站在上面唱。我就唱了那段二黄导板:
  谯楼上打罢了初更尽……
  虽然文武场很热闹,我还是有点失望,因为看不到一个观众嘛。播音室小小的,我也不明白有多少听众在听。不过后来吴阿姨对我说:“小秋,你出名了呀,好多人都说你唱得好!”
  “姆妈”搂着我,得意地说:“我们小秋是唱得好嘛!”二阿姨接口说:“是呀,声音甜啊!”
  只有母亲一声不吭,出神地望着我。
  我也不明白“出名”是什么意思,但听到人家说“唱得好”就很高兴,甚至有点得意和幻想:唱得好,是不是表示有一天我也可以真的走上舞台呢?
  顾阿姨用“顾小秋”替我报名上海戏剧学校
  上海沦陷两年之后,我的幻想出现了一点点较为具体的影子:上海戏剧学校成立了。
  那是1939年的秋天,我已经小学四年级了。有一天放学回家路过霞飞路、马浪路交口的地方,看到墙上张贴着“首届上海戏剧学校招生”的启事,顿时兴奋得立在原地,看了又看。原来这世界上还有专门教人唱戏的学校,我怎么能不去呢?在“大中”小学读了四年,只有国文成绩还不错,其他的,算术啦、地理啦,以及三年级开始学的英文啦,我的成绩都不好,读得很难受。如果去上海戏剧学校,大概可以摆脱这些我不喜欢的科目——成天学唱戏,多过瘾的一件事!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嚷嚷着这个我生命中的第一个大新闻。
  二阿姨马上给吴继兰阿姨打电话,得知关鸿宾先生正在为那个学校做筹备工作,就说要去找关先生说说情。母亲似乎不同意,想开口表示一下意见,“姆妈”却抢在她前面说:“这样吧,用‘顾小秋’这名字去报名。”
  母亲看我一眼,又看看二阿姨和“姆妈”,到底什么话也没说。
  第二天,“姆妈”真的用“顾小秋”这名字去给我报了名。也许二阿姨和“姆妈”早就想送我去学戏,可是我小学还没毕业,学戏的科班又都在北平,如今,她们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为了考试,“姆妈”又带我到先施公司买了一套新衣服:黑色百褶裙,配一件浅紫色短袖毛衣,黑鞋白袜,色泽分明。
  穿着这身新衣,我走进了上海戏剧学校。从此,在戏剧的路上步步前行,从未回头。我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都是从“戏”里汲取和建立的。我一生的友情、爱情、婚姻,也都因戏而结缘。
  第一次见到恩师关鸿宾先生,以第一名考上剧校
  上海戏剧学校入学考试,果然没考我头痛的科目。考试先生叫我填写姓名,我就写“丁兰宝”,他看看报名资料,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我的恩师关鸿宾先生。
  ……
沧桑流年:一段尘封的岁月回眸 作者: 佚名 装帧: 精装,共三册 页数: 约1200页 出版社: 华章文化 出版时间: 2023年秋 --- 内容概要 《沧桑流年:一段尘封的岁月回眸》并非一部讲述浪漫情愫或缠绵爱恋的著作,它是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知识分子命运沉浮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存的宏大叙事。本书以极其细腻的笔触,重构了一个没落的士绅家庭如何在时代剧变中走向衰亡的过程,并通过三代人的视角,展现了从旧时代末期到新社会确立的复杂图景。它关注的焦点在于“遗忘与铭记”、“身份的重塑”以及“传统在现代性面前的无力”。 全书结构宏大而精妙,叙事线索交织复杂,既有对宏大历史事件的冷静剖析,亦不乏对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的深刻捕捉。它拒绝简单化的人物脸谱,力求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 第一卷:旧梦阑珊(约400页) 核心主题: 秩序的瓦解与传统的坚守 第一卷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初,主要围绕“沈家”的第二代——沈致远展开。沈致远是位深受儒家传统熏陶的读书人,他继承了祖辈在江南水乡建立的庞大家业与文化声望。然而,外部世界的剧变,如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如同冰雹般敲打着这座看似固若金汤的宅院。 本卷详细描绘了沈家昔日的繁荣景象:私塾的清晨、家族的祭祀仪式、复杂的宗族关系以及维持体面的日常开销。致远试图以一种理想主义的姿态,在变动中维护旧有的秩序。他拒绝接受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固执地认为诗书礼乐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 然而,时代的洪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的萧条、地方势力的渗透,以及家族内部对新事物的渴望与保守势力的抗拒,使得沈家的权力结构开始松动。通过大量的书信、日记片段和家族会议的记录,作者展现了致远内心的挣扎:他对传统怀抱深沉的爱恋,却也隐隐察觉到其僵化与不合时宜。 本卷的高潮在于一次关于家产处置的危机。致远为了保全家族颜面,做出了一系列在后人看来近乎固执的选择,这些选择最终加速了家族经济基础的崩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面对时代转型时,其精神世界的崩塌过程,而非简单的败家故事。 第二卷:漂泊与重塑(约450页) 核心主题: 流亡、身份的转换与集体记忆的断裂 第二卷的视角转向沈家的第三代——沈怀远,他是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由于家族的衰败和时局的动荡,怀远早早离家,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他不再是旧日士绅的继承者,而是一个在城市边缘挣扎的“新人类”。 怀远的人生轨迹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他经历了从南方到北方的辗转,从事过报馆编辑、教师,甚至短暂地参与过一些地下活动。本书对这一时期的社会侧面描绘尤为详尽,展现了战火纷飞年代知识分子群像的众生相:有坚守理想者,有随波逐流者,亦有彻底沉沦者。 本卷的重点在于“身份的重塑”。怀远努力割裂自己与过去沈家的联系,试图用新的政治理念和生活方式来定义自己。然而,历史的影子始终如影随形。他与旧家庭的通信、对童年记忆的反复咀嚼,构成了他内心深处无法摆脱的矛盾。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怀远在“理想的激进”与“血缘的温情”之间的撕扯。 一个重要的叙事支线是怀远在动荡中对一批民间手艺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他意识到,真正支撑社会运转的并非书本上的理论,而是那些被主流话语忽略的底层力量。这一发现促使他开始反思自己此前过于理想化的“革命”定义。本卷在怀远经历了一次重大的人生挫折(涉及对一位挚友的误判与失去)后结束,他决定回归相对平静的生活,并开始着手整理家族遗物。 第三卷:回溯与安放(约350页) 核心主题: 历史的接纳与个体命运的沉淀 第三卷的时间跨度拉长,主要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沈怀远晚年的生活以及他对家族历史的整理工作。这一卷的基调是内敛、沉静,充满了对往事的回望与和解。 怀远不再试图“成为”什么,而是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他回到了祖宅的旧址,发现物是人非,但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物件——祖父的印章、父亲的旧藏书、老仆留下的手稿——成为了他与过去对话的媒介。 本卷没有宏大的政治事件,取而代之的是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致描摹:如何在一间拥挤的旧居中修复一张残破的木桌,如何理解一位在政治运动中遭受冲击的远亲,以及如何向下一代讲述那些被时代磨损的故事。 作者通过怀远的视角,探讨了“记忆的不可靠性”与“情感的真实性”。历史文本记录了宏大的叙事,但家族记忆却是由无数微小的、往往是矛盾的情感碎片构成的。怀远意识到,他无法为他的祖辈和父辈下一个简单的道德评判,他们都是时代的牺牲品,也是时代的参与者。 最终,本书以怀远完成一本私人性质的家族口述历史而告终。这本书不是为了批判或赞美,而是为了“安放”。它标志着一个家族在经历了剧烈的动荡、自我否定和身份重塑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与之和平共处的历史位置。整部作品探讨的,是“逝去的一切”如何以另一种形式,在活着的个体生命中得以延续和被理解。它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人如何在破碎中寻求完整性的沉思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精装设计让我眼前一亮。书盒的质感非常好,硬挺且带有细微的纹理,打开时有一种隆重的感觉。书本本身采用的是锁线胶装,翻页的时候非常平整,即使是书脊也不容易出现断裂的情况,这点对于经常翻阅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书中的插画,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进入故事情节,但从零散看到的几幅图来看,绘制得非常精美,水墨风格与书名和整体的氛围完美契合,为阅读增添了不少视觉上的享受。纸张的厚度适中,触感温润,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感,而是带有一定韧性的,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踏实的触感。我注意到书的排版也很讲究,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压抑。总的来说,这套书从包装到内容呈现,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在拿到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被尊重和被重视的阅读仪式感,我对此非常满意。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我一眼就喜欢上了,水墨丹青的晕染,带着一种古典而又深邃的韵味,仿佛能嗅到纸墨的清香。拿到手里,厚重感恰到好处,触感温润,一看就是用心装帧的。我特别喜欢这种实体书带来的仪式感,不像电子书那样冰冷,翻页时的沙沙声,指尖划过文字的触感,都能带来一种踏实和沉浸。第一卷的包装很精致,感觉像是等待被揭开的神秘面纱。当初被书名吸引,总觉得“休恋逝水”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有一种对过往的释怀,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寻故事背后的情感纠葛。书的开本大小适中,方便携带,我常常在午后阳光下的露台,或者夜晚微醺的灯光下阅读,那种感觉特别舒缓,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书页的纸张也很有质感,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印刷清晰,字体大小也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非常期待在这两册书中,能够找到触动心灵的篇章,体验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

评分

拿到这套书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书中的语言风格很独特,既有古典的典雅,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生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的用词,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让人身临其境。比如,书中对江南水乡的描写,细致入微,无论是那烟雨朦胧的石板小巷,还是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畔,都仿佛触手可及。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复杂的人性环境中,展现出他们的矛盾、挣扎和成长。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软弱与坚韧,看到了他们面对爱情时的羞涩与勇敢,也看到了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所付出的牺牲。这种真实的人物塑造,让我更能产生共鸣,也更能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的文字,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部分。

评分

对于任何一本我愿意花费时间去细细品读的书,我都会格外关注其故事的深度和思想的内涵。这套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我感受到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将更深层次的思考融入其中。在人物的命运沉浮之间,我看到了关于选择与牺牲的探讨,关于时间与记忆的哲学思考,以及关于人性善恶的复杂辩证。尤其是书中对于“逝水”二字的解读,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思。它不仅仅指的是流逝的时间,更可能是一种无法挽回的过去,一种曾经拥有却又失去的情感,或者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命运。作者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己人生的反思。我喜欢这种能让我在读完故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忍不住去思考和咀嚼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将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细腻情感巧妙融合的作品情有独钟。翻开这套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扉页上那个古朴的印章,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了某个久远的年代。故事的开篇,作者就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寥寥数语,便能让人感受到那动荡世事的波澜壮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时所展现出的深厚功力,无论是主角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还是配角们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命运转折,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站在我面前,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经历着同样的悲欢离合。我尤其关注书中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生活习俗的细致描摹,从服饰的样式到饮食的习惯,从人际的交往到礼仪的规矩,都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不仅仅是一部故事,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遥远而又充满魅力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