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恋逝水》这套回忆录分为两册,上册《顾正秋自传》以顾正秋自述为主,讲述了她的艺术生涯和爱情传奇。然而若是不懂她的戏,看到的可能仅仅是“人生经历”,而不是“心路历程”。下册《顾正秋戏传》则以“戏”作为打开顾正秋与戏不可分割的人生钥匙,帮助读者理解与其人生融合的每一出戏。
《休恋逝水:顾正秋自传》,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不可再现的梨园传奇,顾正秋口述实录,尽览生命在动荡年代的繁华与苍凉。
《休恋逝水:顾正秋戏传》,荟萃顾正秋毕生演出精华,全面展示其非凡艺术成就,亦有珍贵史料价值,是读者了解京剧国粹的生动窗口。
二百余幅舞台剧照和私人生活影像,串连起动人心魄的生命记录和壮阔史诗,可一窥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
京剧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歌、舞、演的精致舞台艺术,为追求极至,多少艺人穷一生之精力,仍无法毕其功。有人说,在京剧里,歌的方面,行腔吐字虽有可循的规范,却极难把握韵味;舞的方面,举手投足须用腰腿的功力使其美化,分寸的拿捏,不容过与不及;做表方面,则需入木三分、恰如其分,难处则在于是否能细腻地掌握神情气韵。本书的主人公顾正秋女士,便是这极少数人中的龙凤。
顾女士丽质天生,扮相华丽,嗓音净妙,童年入行,早岁即展露艺术家的不凡禀赋。二十岁率顾剧团到台湾后,连续公演近五年,以其戏抚慰了不同时代台湾人的心,被誉为梅派青衣祭酒,多年来无出其右者。
此后面对婚姻家庭遭受的波折,顾女士于数年艰危中,志不改情不移,与夫婿任显群胼手胝足,共同奋斗,不改初衷,始终如一。任先生弃世后,她独立抚养儿女成人,并提携剧界后进,为艺术未尝稍懈。
南怀瑾说,顾正秋的传记,言剧艺则包罗万象,慨人生则感人落泪,其人其事,较之《锁麟囊》剧中主角的曲折遭遇,更有过之。人生即戏剧,戏剧即人生。
顾正秋,原名丁祚华。京剧表演艺术家。1929年生于南京。1939年考入上海戏剧学校, 1945 年以di一名的成绩毕业,在校期间受多位名伶指点,拜梅兰芳为师,在上海各大戏院演出,风靡一时。1946年自组“顾正秋剧团”,在全国各地巡演。1948年底率团到台湾,于台北永乐戏院连续公演近五年,1953年告别职业演出生涯。后多次参加义演,对台湾京剧艺术发展影响深远。2016年于台北病逝,享年八十七岁。
季季,曾任《联合报》副刊组编辑,《中国时报》副刊组主任兼“人间”副刊主编,时报出版公司副总编辑,《中国时报》主笔,《印刻文学生活志》编辑总监。1988年赴美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2007年底退休后,专职写作。
朱秀亮,曾供职于报社、杂志社及出版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现仍在出版社任职编辑及媒体管理工作,业余致力于中国戏曲研究。曾参与策划读库出品的《青衣张火丁》,并撰写其中部分章节;参与策划“折桂令丛书”,著有《孟广禄和他的戏》。
《休恋逝水:顾正秋自传》
应以何身得度者 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南怀瑾 1
咏牡丹——绝代风华 辜振甫 3
序章 季季 7
第一章 麒麟与凤鸣之女 11
第二章 白尔部路认“姆妈” 21
第三章 易名改姓伤母心 33
第四章 上海戏剧学校 45
第五章 武戏情结 63
第六章 青衣之路 75
第七章 秋海棠与古中国之歌 91
第八章 难忘张正芳 107
第九章 戏缘与师缘 121
第十章 梅华诗屋 151
第十一章 想起了言慧珠 173
第十二章 大幕拉开处 193
第十三章 永乐戏院 233
第十四章 在海的这一边 273
第十五章 任显群 305
第十六章 送牢饭的日子 341
第十七章 金山农场 375
尾声 417
附录一 记忆新上海 顾正秋 434
附录二 故友情兮音未绝 季季 438
《休恋逝水:顾正秋戏传》
舞台上的一级上将与二等兵 郝柏村 1
绛唇珠袖岂寂寞 金庆云 4
序章 朱秀亮 21
义演时代
第一章 重登氍毹 27
第二章 义演卅年 61
第三章 兰因早悟 109
第四章 是命是缘 129
顾曲绕梁 《玉堂春》 184
《锁麟囊》 206
《汉明妃》 226
《文姬归汉》 244
《四郎探母》 258
《红鬃烈马》 274
《白蛇传》 290
《生死恨》 308
《汾河湾》 322
《硃痕记》 334
戏剧本事 351
顾唱总汇 401
一顾玉堂春 彭歌 410
千古风流人物 季季 418
淡定与澄明 王安祈 426
大繁华里 款款回身 蒋勋 430
生命相许的恋爱 林怀民 439
琢磨的心法 勇敢的承接 黄宇琳 441
读我母亲 姚任祥 447
顾正秋戏剧大事年表 李应平 455
这套书的精装设计让我眼前一亮。书盒的质感非常好,硬挺且带有细微的纹理,打开时有一种隆重的感觉。书本本身采用的是锁线胶装,翻页的时候非常平整,即使是书脊也不容易出现断裂的情况,这点对于经常翻阅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书中的插画,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进入故事情节,但从零散看到的几幅图来看,绘制得非常精美,水墨风格与书名和整体的氛围完美契合,为阅读增添了不少视觉上的享受。纸张的厚度适中,触感温润,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感,而是带有一定韧性的,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踏实的触感。我注意到书的排版也很讲究,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压抑。总的来说,这套书从包装到内容呈现,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在拿到它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被尊重和被重视的阅读仪式感,我对此非常满意。
评分这套书的封面设计我一眼就喜欢上了,水墨丹青的晕染,带着一种古典而又深邃的韵味,仿佛能嗅到纸墨的清香。拿到手里,厚重感恰到好处,触感温润,一看就是用心装帧的。我特别喜欢这种实体书带来的仪式感,不像电子书那样冰冷,翻页时的沙沙声,指尖划过文字的触感,都能带来一种踏实和沉浸。第一卷的包装很精致,感觉像是等待被揭开的神秘面纱。当初被书名吸引,总觉得“休恋逝水”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有一种对过往的释怀,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寻故事背后的情感纠葛。书的开本大小适中,方便携带,我常常在午后阳光下的露台,或者夜晚微醺的灯光下阅读,那种感觉特别舒缓,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书页的纸张也很有质感,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印刷清晰,字体大小也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非常期待在这两册书中,能够找到触动心灵的篇章,体验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
评分拿到这套书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书中的语言风格很独特,既有古典的典雅,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生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的用词,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让人身临其境。比如,书中对江南水乡的描写,细致入微,无论是那烟雨朦胧的石板小巷,还是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畔,都仿佛触手可及。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复杂的人性环境中,展现出他们的矛盾、挣扎和成长。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软弱与坚韧,看到了他们面对爱情时的羞涩与勇敢,也看到了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所付出的牺牲。这种真实的人物塑造,让我更能产生共鸣,也更能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作者的文字,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部分。
评分对于任何一本我愿意花费时间去细细品读的书,我都会格外关注其故事的深度和思想的内涵。这套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我感受到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将更深层次的思考融入其中。在人物的命运沉浮之间,我看到了关于选择与牺牲的探讨,关于时间与记忆的哲学思考,以及关于人性善恶的复杂辩证。尤其是书中对于“逝水”二字的解读,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思。它不仅仅指的是流逝的时间,更可能是一种无法挽回的过去,一种曾经拥有却又失去的情感,或者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命运。作者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引发对自己人生的反思。我喜欢这种能让我在读完故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忍不住去思考和咀嚼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将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细腻情感巧妙融合的作品情有独钟。翻开这套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扉页上那个古朴的印章,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了某个久远的年代。故事的开篇,作者就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寥寥数语,便能让人感受到那动荡世事的波澜壮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时所展现出的深厚功力,无论是主角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还是配角们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命运转折,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站在我面前,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经历着同样的悲欢离合。我尤其关注书中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生活习俗的细致描摹,从服饰的样式到饮食的习惯,从人际的交往到礼仪的规矩,都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不仅仅是一部故事,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遥远而又充满魅力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