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 孤独中的蔷薇

张爱玲 : 孤独中的蔷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琅语 著
图书标签:
  • 张爱玲
  • 文学
  • 小说
  • 女性
  • 爱情
  • 上海
  • 民国
  • 经典
  • 散文
  • 孤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236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4383
包装:平装
开本:32k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2
字数:210000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很多人沉浸在她笔下的故事中无法自拔,却经常忽略了一个真实的张爱玲。从繁华之巅到跌落凡间后的颓唐,她始终如一朵孤傲的海上花,傲然于世。她的一生华丽而苍凉,精彩而落寞。本书用翔实的考证、凄美的文字高度还原了这个民国奇女子的一生,剖析她的内心世界,将独属于她的传奇一一呈现。



作者简介

  陈琅语:中国女性励志作家,女性文化深度探索与研究者。长期关注女性发展和成长,文字以睿智、麻辣著称,常一语点破人情,又不乏温暖励志。以冷眼洞悉世情,以慧心指点迷津,极受女性读者追捧。出版了《优雅女人的礼仪书》《聪明女人口才修炼课》《优雅,是温柔的盔甲》等作品。

  



目录

第一章童年:旧时光中的童年往事
1.家族的印记2
2.貌合神离的父母7
3.“抓阄”13
4.新的家17
5.母亲远去的背影22
6.姨奶奶搬了进来26
第二章少女:梦幻伊人初出凡尘
1.父亲的转变32
2.明丽的生活36
3.家庭的震荡41
4.“战争”结束了46
第三章成长:灵透才华非同凡响
1.笔墨的浓香52
2.以笔端寄情怀55
3.少女的中学时代58
4.新的爱好64
5.后母与灰姑娘68
6.消逝的尘世之暖72
7.她的“张家时代”结束了77
8.宿命的新安排82
第四章求学:求学之路中的酸甜苦辣
1.一个人的繁华闹市88
2.君子之交93
3.战争的冷血与残酷98
4.暂时的和平102
5.父亲的让步107
6.文坛上的出彩112
7.一时风靡上海117
8.不一样的声音122
9.众人眼中不一样的她126
第五章恋情:一场贪欢后无法自拔
1.是幸还是不幸132
2.千万人中的相遇137
3.谁也逃不开的命运142
4.恋爱中的平凡女人147
5.张爱玲结婚了151
6.爱情的重创156
7.说不出的爱与恨161
8.男人的无情166
第六章情殇:爱情一个转身就尘埃落定
1.进退两难的局面172
2.爱到情深的怨念177
3.早已退出了彼此的生命181
4.母亲的选择185
5.混沌生活中的亮光190
6.新的生活194
7.百转千回的柔情197
8.彼岸的两朵花201
9.上海最后的绽放206
第七章离国:人生孤独两处分离
1.一个转身的离开210
2.孤独的异乡生活213
3.一个真正的家218
4.流年岁月的平淡223
5.决绝地离开227
7.又剩下自己一个人232
8.冷漠的亲情236
9.跳蚤带来的慌乱240
10.心里的紧迫感244
11.张爱玲年表249

精彩书摘

  3.谁也逃不开的命运
  你有没有想过,在你面临的无数选择中,如果你选择另外一条,你可能就不是现在的你了……可是时间就是一辆单行线的列车,无法回头,哪怕你中途下车,也只能在原地等着下一辆车来。
  胡兰成的出现点燃了张爱玲所有的激情,顷刻间她忘了自己的誓言,忘了父母之间的悲剧,她只是觉得,漂泊了这么多年的小船终于找到了可以靠岸的海边。没有遇见那个他之前,我们曾在脑海里无数次的悲观,想着那漫长的人生路恐怕要一个人走完,直到遇到他,我们所有的幻想与不甘,只想化成一个心愿:携一人白首,至死不休。
  张爱玲的改变,张茂渊看在眼里,可是她也知道,感情就如同一个沼泽,陷进去的人,怎么能轻易地逃脱了,想明白后,张茂渊还是将权利交给了张爱玲,不再干涉。
  回到家后的胡兰成再次陷入了失眠中,虽然对张爱玲的某些方面有着不满,可是这个女孩还是深深地吸引了他,让他不能自拔,第二天傍晚,胡兰成决定再次拜访张爱玲。
  第一次来到张爱玲的家中,而且她的姑姑也在,这让胡兰成不自觉的竟有些紧张,看着这个比他小14岁的女孩子的淡然,随着话题的加深,胡兰成紧张的情绪也慢慢地缓解下来。
  胡兰成知道张爱玲对祖父母的感情特别向往,故意说起了此事,想着祖父母之间的感情,又看着眼前的胡兰成,张爱玲的心软得不可收拾。张爱玲缓缓地向胡兰成道出了祖父母之间的爱情往事,完了以后,胡兰成难掩心中的羡慕,说了一句“你的祖父与祖母,真是才子配佳人,世人堪羡,天作之合。”随着两人交流的层次越深,灵魂结合就越相互欣赏。张爱玲还随手拿出了祖父母之间定情的那首诗,给胡兰成看:
  重阳日与内人煮酒持螯,甚乐。
  终日在兰骈馆与菊耦评书读画。与菊耦手谈,甚乐。
  以家酿与菊耦小酌,月影清圆,花香摇曳,酒亦微醺矣。
  菊耦偶有不适,煮药、煎茶、赌棋、读画,聊与遣兴。
  菊耦生日,夜煮茗,谈史,甚乐。
  可能是受到了张爱玲祖父母的刺激,胡兰成回到家后,也端坐在桌子旁,想要写一首诗写下初见张爱玲的感受:
  与你相会之后才知道
  你是民国世界里的临水照花人
  只觉得文章笔墨里你是什么都晓得
  你谦逊着经历世事极少
  确然如此
  这个时代的一切自会来与你交涉
  好似花来衫里,影落池中——
  张爱玲的回信翩然而至——:“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两个人在你来我往的见面和书信中,情感再次回升,完全没有了初见时的不满,代替的是两个人交谈起来时间过得太快了。
  从此,胡兰成也不管张茂渊在不在家,成了张爱玲家的常客,两人每天至少要见一次面方能解了对彼此的想念。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张爱玲也质问过自己,为什么对眼前这个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男子这么痴迷,甚至是依赖?仿佛原来所有没有说出口的话在见到他之后,都有了宣泄的途径,她对自己的变化都感到吃惊。
  爱是一种很甜的糖,甜到悲伤。张爱玲不想一直这样被胡兰成牵制,她曾经很严肃的和胡兰成说起“明天你不要来了”的话,不过说完她就后悔了,只可惜覆水难收,要不她非把地上的水拾起来。
  胡兰成自然还在云里雾里,他不知道为什么上一秒还好好的两个人,下一秒就说出不要见面的话,看着张爱玲那张严肃的脸,胡兰成只好从张家客厅退了出来,不过第二天一早,胡兰成还是早早地就赶到了张家报到。
  看见如约而至的胡兰成,张爱玲紧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安心地放了下来,并满心欢喜地为他拿来了西式的糕点,殷切地为他沏上了茶。胡兰成看着这样的张爱玲,也不再将昨天的话放在心上,只当是小女孩一时激动,说出来的无心话。
  恋爱中的女人失去了自己的一切标准,把自己放到了尘埃里,张爱玲也不能脱俗。张爱玲很快就把胡兰成介绍给了好友炎樱,三个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胡兰成说了一句夸奖张爱玲的话:“《天地》上的那些照片拍得很好,有着一种大家闺秀的冷艳,冷不是阴冷,是冷静;艳不是媚艳,是惊艳。”
  炎樱倒是快言快语地回答道:“像个女奴一般,丝毫不自然。”
  张爱玲不但没有介意,反而戏谑了一句:“那分明就是一个逃跑的女奴。”
  随后张爱玲把照片随手拿到了胡兰成的面前,说了一句。其实面对张爱玲,即使是已经结了两次婚的胡兰成也是不自信的,张爱玲出身高贵,虽然家道没落,但丝毫没有影响她的高贵,而且她还是上海红极一时的女作家,追求的人成千上万……
  不过这一句“你喜欢,便给你吧”给了胡兰成自信,这不仅仅是一种暗含的表态,也是对他的一种认可。想到张爱玲前阵子曾经让自己不要来找她的话,胡兰成瞬间读懂了这个女孩倔强的骄傲。
  对于此时的胡兰成,张爱玲俨然变成了一个洁白的仙女,缓缓在向他招手。
  ……

前言/序言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那个兵荒马乱、几乎沦陷的上海,每个人都在奔走劳碌,惴惴不安。她以一种特别的姿态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将慰藉心灵的音符化作笔端的书香,一串串,一行行。
  她用纤细、敏感的呢喃诉说着男女之间独有的情怀,让人沉迷,不能自拔;她以最平凡的姿态走进无数文人避之不及的日常生态,不娇柔,不造作,泛起一圈圈涟漪……她说情感,说饮食,说日常……却唯独不涉及政治,也正因为这样,她成为那个年代遥远上海不一样的烟火,粲然、耀眼!
  她用笔端铸就了一世的传奇,她用优雅谱写了一生的华章,然而,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却没有人能了解她内心的寂寥,去触碰那岁月斑斑留下的印记。我们看着她从森林深处徐徐而来,不紧不慢,缓缓归矣,她以优雅的姿态走到了大众面前,坦然、洒脱……
  鲜花与掌声,对于她不过是滚滚红尘中的浮云,正如她说的“对于讲我的话我一点儿好奇心都没有。提起我也不一定与我有关。”我们不能过多地揣测这样一位脱俗、清雅的女子,只能借着她留下来的文字,访遍她走过的脚印,希望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从只言片语中参悟一丝她不小心遗漏下来的痕迹,告慰自己一直以来追逐她的脚步从未放弃过的信仰。
  在那座古老又明亮的老宅里,这里发生的一切对她的一生都有着不可言喻的影响。尽管拥有显赫的家庭,公主般的待遇,但不能弥补一个幼女对爱和关怀发出的最诚挚的呐喊。看着饱受家世姻亲之苦的父母,凝望着母亲毅然决然未曾回头的背影,注视着流言里沉迷堕落于觥筹交错间的父亲,小爱玲不得不独立起来。有人说她疏离,有人说她高傲,那是因为你从未看见她转过身偷偷擦拭眼角泪水的倔强,不曾见到她深夜站在映满月光的窗下的孤寂。
  在那个灰暗的上海,她见识了太多的不幸与难过,她渴望温暖,渴望关怀,渴望爱……她有太多太多的渴望,这些渴望是无声的黑洞,吞噬着她对身边人的包容与感同身受。她苛求完美,因为她不想再被别人无端地遗弃。在空旷的客厅内,习惯性地将自己紧紧裹在幽暗灯光下的沙发里。
  她是一个纯粹的完美主义者,追求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尤其是爱情。许是厌恶了父母间貌合神离的情感,许是受到西方自由文化的熏陶,她不顾众人眼里的是与非,只想追求心中那一点点儿的光亮,得到那片刻的温暖,她一再地放低自己,低到尘埃。但在这段千疮百孔的爱恨情仇里,终究掺杂了太多的杂质,尽管有太多的不舍与彷徨,她依然遵从了内心对最完美爱情的坚持。残破的翅膀在风中被折断,却没能阻挡她想要再次飞翔的决心。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终于在她36岁的时候,遇到了自己的爱情。也许它是寒冬腊月的一杯暖茶,也许它是阳春三月的一把雨伞,没人知道她的爱情是怎么发生的,但只有张爱玲自己了解,这就是她一直以来的梦寐以求。
  在她丰富多彩的一生里,留下了无数苍凉的传奇,在波澜曲折的流年里,留下了无数斑驳的印记。如果你也想,那么请和我们一起,到那时光深处的记忆里去寻找那个最真实的张爱玲。


乱世流光:民国文坛群像录 作者: 佚名(历史学者,笔名“青灯”) 字数: 约 1500 字 --- 引言: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孤立的文学巨匠,而是试图以一种俯瞰的姿态,描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风云变幻、文人辈出的特殊年代。我们试图从历史的褶皱中,拾取那些散落的墨迹,重构一幅波澜壮阔的民国文坛群像图。这是一个充满矛盾、挣扎与辉煌的时代,每一位作者的笔端,都烙印着时代的深刻印记。 第一部分:风云际会——新旧交替的思潮碰撞 民国初立,西风东渐,思想的洪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古老的东方土地。文学的变革,首先从对“文学为何”的根本性追问开始。 本卷将深入探讨“新月派”的格律之美与理想主义情怀,分析徐志摩等人如何试图在传统诗歌的框架内注入现代的浪漫精神。他们的诗歌,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即便身处乱世,仍力图保持艺术上的纯粹与优雅。 同时,我们也将考察“语丝派”的先锋姿态与犀利批判。鲁迅先生作为精神领袖,其杂文如匕首、投枪,直指社会弊端。本书将细致梳理“语丝派”成员间的思想交流,分析他们如何利用文学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工具,探讨他们对白话文运动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他们对封建残余势力的不懈斗争。这种文学,是带着泥土气息和鲜血教训的,它与“新月派”的象牙塔形成了鲜明的张力。 此外,本书不会忽视当时学术界的激烈争论,例如关于“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路线之争。从早期对文学本体的探讨,到后期对社会责任的侧重,这些争论不仅是文学流派之争,更是知识分子如何安身立命的哲学抉择。 第二部分:都市浮光——现代性的初啼与陷阱 上海,作为远东的魔都,是现代文明与传统宿命交织的核心地带。这一部分,我们将聚焦于都市小说群体的兴起。 “都市小说”并非一个统一的流派,而是对现代城市生活体验的一种集体回应。我们考察了早期描写底层市民生活的作家,他们笔下的弄堂、茶馆、舞厅,是社会阶层固化与个体向上挣扎的微观剧场。小说中,金钱、欲望与爱情的纠葛,构成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底色。 重点分析了那些关注“摩登女性”形象的作家群体。这些女性角色,挣脱了传统闺阁的束缚,出现在职场、影院和社交场合,她们在追求独立自主与维护传统道德之间徘徊拉扯。本书旨在剖析,在新的经济结构下,女性的身份焦虑是如何被文学精准捕捉并呈现出来的。这不是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是关于生存权利的严肃探讨。 我们同时也将审视“左翼文学”的崛起及其对都市现象的批判。当经济泡沫破裂,社会矛盾激化时,一部分作家将目光从个体心理转向了阶级冲突。他们如何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资本的残酷运作,以及知识分子面对底层人民时的责任感,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第三部分:乡土回响——泥土深处的生命力 与光鲜亮丽的都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广袤的乡村依然是大多数国民的生存土壤。本书专门辟出章节,探讨“乡土文学”的发生与意义。 与五四时期激进的“打倒孔家店”不同,乡土作家们开始以更深沉、更具同情心的目光审视乡村。他们不再将农民简单视为需要启蒙的对象,而是探究他们文化习俗的内在逻辑与生命韧性。 详细分析了以某位重要作家为代表的“乡村书写”的演变。从早期的揭露与改造,到后期对传统乡村智慧的再发现,这种文学转向标志着知识分子开始正视土地与人民的复杂性。他们笔下的农民,是善良的、淳朴的,但也可能是愚昧的、残忍的,这种复杂性构成了中国社会最真实的面貌。我们还将对比不同地域的乡土书写,如北方平原与南方水乡,如何因地域文化差异而展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 第四部分:战火与坚守——文学的殉道者群像 抗日战争的爆发,对所有文人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文学的功用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卷聚焦于那些选择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文学群体。他们或投身抗战宣传,或深入敌后进行记录。文学不再仅仅是艺术自赏,而是动员民众、鼓舞士气的武器。我们探讨了当时的“战时文学”的特点,如叙事节奏的加快、英雄主义叙事的回归,以及对普通士兵和民众英雄事迹的刻画。 同时,我们也审视那些在沦陷区坚守文人操守的群体。他们如何在严酷的审查与自我审查中,以隐晦的笔法寄托民族气节,保持文学的独立性。他们的坚守,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高度的体现。许多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故事,是关于信念与良知的深刻记录。 结语:未竟的遗产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旨在对整个民国文坛进行一次宏观的总结。这个时期的文学是多元的、充满张力的,它在极端的政治动荡中爆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这些作家们,无论流派、无论立场,共同塑造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文学高峰。他们的作品,是理解现代中国社会结构、国民性格以及美学变迁的不可或缺的钥匙。他们的声音虽已远去,但他们留下的思想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景观。 (全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立体、多角度的民国文学历史叙事,重点在于群体现象、思潮演变与社会背景的互动,而非对任何特定个体的深度剖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棋手,每一步落子都深思熟虑,却又不失自然的流动性。它没有那种刻意为之的雕琢感,而是将复杂的情感和微妙的人性在平实的叙述中层层剥开。读起来,你会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真的走进了那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同呼吸、一同体验那种难以言喻的寂寥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尤其是一些环境的描写,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极具画面感的场景,那种光影的变幻,物件的质感,都处理得极为细腻,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味道。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捕捉,使得整个阅读体验非常沉浸,让人不自觉地沉溺其中,忘记了时间。尽管故事的主题可能带着一丝清冷,但作者的笔触却饱含着一种克制的温柔,让人在心头一紧的同时,又感受到一种被理解的慰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它并非完全线性的叙事,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时间的回溯与跳跃,使得整个故事的肌理变得异常丰富和立体。这种非传统的结构,初看可能需要适应一下,但一旦掌握了作者的节奏,就会发现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悬念和张力。它让你总是在追寻一个完整的拼图,但作者却一次只给你一小块,让你在不断的猜测和印证中体验阅读的乐趣。更绝妙的是,作者似乎总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埋下伏笔,那些看似随口的对话或物品的出现,到最后都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闭环,让人不得不赞叹作者布局之深远。这种阅读体验,让人联想起解开一个复杂的数学难题,每一步推导都充满智慧,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那么的无可辩驳,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

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表达是极其精准且富有韵味的,它有一种老上海月份牌画报般的精致感,但又没有那种浮华之气,反而带着一种历经风霜后的沉淀。很多词汇的选择,看似寻常,放在特定的语境下,却能爆发出强大的感染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如何运用那些具有时代烙印的物件和场景,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比如一把老旧的折扇、一张褪色的照片、或是特定季节的黄昏光线,这些都成为了人物命运的注脚,它们是无声的旁观者,也是情感的催化剂。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只是为了回味某一个句子,反复咀嚼其中蕴含的意境和韵味。它不是那种一目十行就能读完的书,它需要你放慢脚步,用耳朵去“听”那些文字的呼吸和颤动。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反复回响的是那些关于“选择”与“宿命”的沉重叩问。它不像传统的文学作品那样提供明确的答案或道德评判,反而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所感到的那种迷茫和无助。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暗面有着近乎冷峻的洞察力,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那些光鲜外表下的脆弱和算计。但有趣的是,这种“冷峻”并非全然的悲观,它更像是一种清醒后的接受,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接受人性的多面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大喊大叫,没有歇斯底里,所有的波涛汹涌都内化为一种沉淀的忧郁,这比任何激烈的表达都更有穿透力,直抵人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要求读者拿出耐心,去细细品味那些潜藏在对话和行为背后的潜台词,一旦进入那个频道,收获将是巨大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关于“疏离感”的探讨,它没有刻意去渲染悲剧,但人物之间那种难以逾越的隔阂,那种擦肩而过的遗憾,却比任何生离死别都更令人心酸。每个人似乎都生活在一个透明的、但又无法穿透的玻璃罩里,看得见彼此,却触碰不到,更无法真正懂得。作者对于这种“在人群中的孤独”的描摹,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它不是简单的社交障碍,而是一种存在主义层面的不安和抽离。这种疏离感甚至体现在了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角色们似乎都在努力扮演着某种角色,却忘记了自己真正的面目。对于那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感到内心漂浮不定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安静的角落,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与世界之间那层微妙而坚固的界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