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愿我如星君如月

陆游:愿我如星君如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俣阳 著
图书标签:
  • 陆游
  • 宋词
  • 爱国诗人
  • 南宋
  • 文学
  • 历史
  • 传记
  • 古典诗词
  • 文化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733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477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36
字数:27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本书对著名诗人陆游经典诗词的解析,为当下中国古典诗词全民背诵鉴赏盛宴增添了一道佳肴!“新花间派掌门——中国ZUI美诗词解析DI一人”吴俣阳以唯美文风和曲折离奇的故事,让读者在绝美的诗词中领略古典文化的深厚内涵,在陆游与唐琬经久不衰的情感悲剧中,感受传奇爱情的独特魅力!
2.本书与《白居易:使我思君朝与暮》《元稹:只缘感君一回顾》《李煜:只愿君心似我心》兼顾诗词解析+人物传记+美文+小说+游记多种文体,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吴俣阳在解析诗词作品的同时承载了历史考据者的任务,文中出现的每一首诗作,都经过精细的考究,力求将诗作的创作年代及创作地点进行ZUI大幅度的还原,让读者犹如穿越时空般真实而梦幻!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泪痕红浥鲛绡透、扶床踉跄出京华、零落成泥碾作尘、西风挟雨声翻浪、醉听风雨拥蓑眠、满身花影索醉扶、只有清香似旧时、曾是惊鸿照影来八卷共三十二章节,兼顾诗词解析+人物传记+美文+小说+游记多种文体,用诗一样的文笔以及充满古典韵味的气氛,解析陆游这位古代著名诗(词)人脍炙人口的作品,结合运用小说故写作的事的形式演绎其传奇人生,以及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让读者在绝美的诗词中领略古典文化的深厚内涵,在陆游与唐琬经久不衰的情感悲剧中,感受传奇爱情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吴俣阳,待将密密麻麻的心事,弹成平平仄仄的诗意,留一颗欢喜心,做一世欢颜人。曾流连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尽花落花开的曲折,而今只盼望生活依旧平静如水、波澜不惊。
作品风格深受海派作家影响,文风温婉空灵、清新淡雅,以细腻婉约、情深意切为特征,更以倾世才华和悲悯情怀掀起新一波古典诗词阅读热潮,被年轻的女性读者推为“新花间派掌门”“中国ZUI美诗词解析DI一人”。
代表作有《相见何如不见时》《月上荷塘夜》《一字情经》《梅兰芳和他的女人们》等。从文至今,共计创作作品两千余万字,涉及题材甚广,为当代青年文坛中之佼佼者。

目录

【第一卷】 ? 泪痕红浥鲛绡透
??????第一章?水乡绍兴???002
??????第二章?寂寞沈园???006
??????第三章?游园惊梦???014
??????第四章?一怀愁绪???024
【第二卷】 ? 扶床踉跄出京华
??????第五章?吴盐胜雪???036
??????第六章?淮水情恨???050
??????第七章?风雨大宋???060
??????第八章?汴京遗恨???067
【第三卷】 ? 零落成泥碾作尘
??????第九章??情痴江南??076
???????第十章??刹那红颜??090
??????第十一章?花恋红尘??104
??????第十二章?香冷梅残??113
【第四卷】 ? 西风挟雨声翻浪
??????第十三章?西湖情泪??130
??????第十四章?落花影单??141
??????第十五章?宁德怀想??152
??????第十六章?晚香丹荔??161
【第五卷】 ? 醉听风雨拥蓑眠
??????第十七章?立马吴山???168
??????第十八章?铁马秋风???178
??????第十九章?买断烟波???186
??????第二十章?柳暗花明???197
【第六卷】 ? 满身花影索醉扶
??????第二十一章?水流云散??208
??????第二十二章?南山痴月??220
??????第二十三章?海棠花影??228
??????第二十四章?泪洒西陵??238
【第七卷】 ? 只有清香似旧时
??????第二十五章?海棠梦魇??248
??????第二十六章?羯鼓唤花??259
??????第二十七章?月照清愁??270
??????第二十八章?清香似旧???280
【第八卷】 ? 曾是惊鸿照影来
??????第二十九章?断云幽梦??290
??????第三十章??惊鸿照影??300
??????第三十一章?梦落沈园??308
??????第三十二章?幽梦匆匆??317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水乡绍兴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采莲曲》
有那么一座城,叫做绍兴。在我的记忆里,她总是与轻快的乌篷船、咸香的茴香豆、破旧的老毡帽,还有锣鼓喧天却又毫不张扬的社戏休戚相关。想来,这便该是她最令人心动神醉的地方。
初闻绍兴,源于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也源于对谢安的崇拜以及对鲁迅先生的景仰。这样的情怀置于儿时的脑海中,尽管肤浅,但却让我对绍兴多了几分真实的向往。总梦想着有那么一天,会踩着谢灵运的木屐,出现在这座令人魂牵梦萦的水乡,去看一看王羲之泼墨挥毫的兰亭,去品一品孔乙己尝过的茴香豆。
于是,便在一个初秋时节,携着芬芳的瑰梦,沿着秋水长天的景致,蓦地闯入了这座别致的小城。甫入绍兴,放眼望去,便看到纵横交错的河道将其广袤无垠的天地毫无章法地切分开,仿佛叶脉似的,露出一条条丝带状的靛蓝,将透着幽静的水面托出又遮掩,把江南特有的舒缓婉约气息一览无余地展现于莽莽乾坤之间,顿时便在心头生出丝帛柔滑之感,叫人欲罢不能。那咚咚作响的石街、布满青苔的砖瓦、形态各异的飞檐、错落有致的拱桥、静静流淌的河水,更是处处浸漫着历史的沧桑与无定,夹杂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刹那间,一种远离尘世喧嚣与纷杂、怡然回归自然的朴素情怀直荡心间。
走在绍兴城里,踩着光滑的青石板,徜徉于粉墙黛瓦的建筑群落间,来不及细想,一阵浸润肌肤的水韵气息便迎面扑来,在不期而遇的说不出名来的花香味里慢慢散溢开来。这气息回荡在每一个角落、每一道阶沿,持久且舒缓,仿佛从远古的时空飘来,就这么飘了千年万年,直到与我相遇在这里的街口,又仿佛一直都在这等着我似的。凝眸,成排的树木掩映之下,大大小小的河汊,或横街过,或穿墙入,或依街行,或沿山走,让街巷与水流总那么贴切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城在水中立,水在城中行”的和谐柔美之感,难怪很多文人雅士来到这里都不想走了呢。
驻足,看间或从某家民居的房前屋后延伸出的几级台阶,顺势而下的就摆在了河道面前 ;看闲适安逸的主妇们蹲在石阶上,一边哼着吴侬软语的小调,一边惬意地清洗衣物 ;看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江南烟雨的乌篷船带着浸润的水渍停泊在码头,一颗来之前还浮躁的心,迅即被涤荡得清清灵灵、纤尘不染。水,不仅梳理着这里怡然自得的小桥、石阶,还有千万户人家的生活。而绍兴就这样温婉地沉浸着,被水娇柔地拥戴起来,放眼一望,都会触及她的世界。
雇上一叶乌篷,欸乃桨声处,我们泛波在碧波潋滟的古鉴湖上,看戴着毡帽的艄公揖桨摇橹,听水声潺潺,观远山如黛。沿古纤道一路西行,绕过由乌篷船搭成的浮桥及静静屹立在湖面的社戏舞台,如游鱼般自由穿梭于湖光山色之中,烟柳拂面处迎着暖暖的清风,顿觉心旷神怡。
我们就这样自由自在地沉醉着,还没等大家还过神来,不一会儿,刚刚还碧蓝如洗的天空居然飘散起柔柔的雨丝,脚下丰沛的水流与头顶丝绒般的细雨互唱互和,立刻将人拥入名副其实的水韵世界。一切都静默着,同行的几个人似乎有了某种默契,都凝神屏息,痴痴地任雨抚慰,任浸在潮湿里的空气在我们的向往中肆意地流动出恬静与悠然的神韵。
虽是初秋时节,可处处还是花的海洋、树的世界。它们盎然着,极力抛开尘土的侵扰,努力舒展着,接受着雨丝的滋养,尽显妖娆与妩媚。花和树用周身储蓄的墨绿,葱郁、清亮着人的双眸,小巷、河流、石桥、台门、寺塔、石刻、府第、殿宇,无不透着深刻的古韵在雨里轻述,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婉约灵秀,缓缓传递出泼墨山水的玲珑韵致。顷刻间,绍兴的大街小巷、水运码头,石拱桥下、绿荫丛中、青砖白瓦间,便有了彻底的宁静,有了永远的安详,有了行云流水般的舒畅。
水,是具灵性的什物。也不知道是谁突然没来由地说了这么一句,却让我凝滞了的心绪忽地又变得活跃起来。是啊,是水流淌出这里大小不一的河道与湖泊,让这里繁荣 ;也是水引来数不尽的乌篷船和道不尽的水乡情结,让魏晋名士列坐于曲水两侧,把酒置觞,便有了吟诗作赋寄清流的盛会,也便有了《兰亭集序》,使这里声名远播、千古不衰 ;更是水激发鲁迅先生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光辉篇章,让我们喜欢上了乌篷船下朴实无华的市井生活,生出对踏进咸亨酒店和走近乡间社戏的无限向往。
回味着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黄昏时分,我们弃舟登岸,步入先生故居,寻觅他曾经走过的点滴足迹。寂寂的长廊尽头摇曳着昏黄的灯火,思绪渐渐陷入迷离状态。沿着先生曾经的脚印来到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一切宛如旧貌,只是那挖何首乌的快乐少年却早已驾鹤西去。从曲径通幽的小巷过街走过一座石桥,转到被先生称为有着全城中最严厉师长的书塾——三味书屋,那刻着字迹的书桌、行礼的横匾和下面画着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犹在。“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朗朗的读书声似乎尚在耳际回荡。
从鲁迅故居出来,雾霭的月夜之下,我们流连在青石铺就的街巷上,看青石板幽径,弯弯曲曲,犹如江南少女迷离又婉约的心思,看烛影摇曳的灯火尽头,处处都散发着水乡绍兴所特有的人文景观,心,依旧舒缓且空明。触目所及,乌篷船上头戴旧毡帽的艄公还在,古朴的石拱桥下静谧流淌的河水还在,咸亨酒店门口当街的曲尺形大柜台还在。然而,一切的一切,却又都无可避免地湮灭在尘世的喧嚣与繁杂之中,不复当年的闲适与安逸。但这又能如何?每个时代都有着它不同于以往的气息,管它喧嚣还是静谧,我只知道,此时此刻,我眼中的绍兴城是美丽的,我的心也是安然的,而这些便已足够。
灯火阑珊处,望着那条不知流向何方的小河,我忽然没来由地开始期盼时光能够倒转,让我在某个街口的拐角处与那些曾经来过又走了的人不期而遇。擦肩而过也好,撞个满怀也好,不需要问好,不需要交流,只需要借他们一抹震惊或是欢快的微笑,去温暖我丢失在过去的冰冷眼神便够了。那么,我想遇见的是王羲之、王献之,还是谢安、谢灵运?我不知道,或许他们都是我想要邂逅的人。可轻轻一个抬眼,那烟柳飘絮的尽头恍惚不定的却分明是孔乙己边说着“茴”字有几种写法,边踱着蹒跚的步履在叹息声中渐行渐远的背影。蓦然回首,耳畔却又传来陆放翁“千金无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的诗句,那平平仄仄宛若西施当年浣纱溪里溅起的一串无奈冷泪,却不知泊到沈园雨湖里,水花圈起的究竟会是陆游的一纸忧伤词语,还是唐琬的一漪相思泪水?

第二章 寂寞沈园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沈园之二》
一缕幽怨的箫声,斜斜地掠过花格木窗,渲染了我意犹未尽的情愫,如水长流。恍惚里,我聆听着西施用哀恸捣碎流云的脚步声,仿佛看到唐琬的泪水缀在白莲之上,瞬间凝成陆游的小窗留月。
窗外,乌篷船载着多情的红男绿女,穿过时间的长河,缓缓泊到兰亭鹅池里,采一束天光云影,迅即晾干成王羲之恣意洒脱的墨韵,明媚了古往今来所有的世界。远处,石拱桥连接着她弯弯的情结,摘一抹白鹅飘然的舞姿,嗅着不知从哪家作坊逸出的女儿红酒香,沉浸于水乡的绰约风情里,水袖的翩跹,走不出的仍是她那伞蒙蒙细雨。
在这秋雨阑珊的季节,我忽地想起了他的《钗头凤》,一种淡淡幽幽的美丽便从字里行间浸溢而出。或许,是古人的情绪浸染所致吧,我也莫名地感伤起来。不是因为秋雨的凉,不是因为秋雨的愁,只是一种倦倦的思、轻轻的怨,没来由地,自沉寂已久的心底瞬间铺天盖地地袭来。
记不清曾几何时,我也是如此地倚楼听风看花落 ;记不清有多少的前尘往事,一如前世的梦幻落在了无人问津的角落。一直以来,我是心灵寂寞的守更者,习惯在文字里放纵自己的灵魂,寄托淡淡的不羁和无奈的期盼 ;一直以来,我是自我世界最孤傲的舞者,习惯了和自己的只影跳着世上最美也是最古老的舞蹈。
八月,秋雨来了,湿了一地的落红,便想去目睹这江南烟雨的朦胧,看她温柔而多情的烂漫,看她在风中尽情地飘洒。只是一夜之间,残夏的酷热便消逝得无影无踪,有丝丝的凉意涌上心头,袭上体肤 ;又是一夜之间,便见得叶落纷飞,满地凋残,转瞬就平添了几许飘零与凄凉。
狂风扫落叶,卷起的是生与死的眷恋,那滴滴的伤残终于在彼此的凝望中变作了蛹化的飞蛾,用自己最绚烂的姿势扑向熊熊燃烧的火焰,给世人带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美。生命轮回,重生的艰辛和新生的惊喜,是无与伦比的执著和坚强,只是,人生又曾如此几何?
秋雨是多情的,正因为此,才有了古人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是伤感的,正因为此,才有了古人的“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雨,尚未停歇,心思却如妁红的枫叶悠然盛开,无限温柔地绽放在风中,妖冶地燃烧着她的无边风情。那时那刻,我在落英缤纷的绮丽与萧瑟中望穿了秋水,一直在等待伊人从秦时明月汉时风中走来,一直在等待伊人奏响唐人的琴瑟宋人的洞箫。于是,便随着晶莹剔透的心事,和那总流连在天幕间的悲情人儿,一起走进那凝结了千载缠绵与悲怆的沈园。
十指紧扣,我用一曲流水清音,轻轻弹出一幕烟雨江南,只聆听这细雨中的轻语呢喃,任清泪在思念后滴落成渊,任文字在心间曼舞成花。东风破,皓月明,烟雨潇潇,似闻当年离索声,又哪里去找寻那年的依依倩影?沈园虽为私人花园,与陆游、与唐琬,却无直接关联,但后人却已将她看成陆游的园,看成唐琬的园,看成爱情至上的园,怎不让人在流连徘徊时生出丝丝悲恸?一阕《钗头凤》,引来的是无数有情之人络绎不绝地前来凭吊千百年前的古老爱情。然而,当每个身临其境的人用自己那颗敏感的心感受着他们的心伤时,倾尽所有却不能留住他们华美的一瞥。只能任所有的梦,都在这滚滚红尘中浮浮沉沉,来了又去,
去了又来。
到绍兴的第二天,我们去游览了沈园。那一日,沈园的天,阴沉沉的,风吹在脸上有丝丝寒意。远处,淡淡的古乐缓缓地飘来,悠悠扬扬,虽说一听就知道是电子乐器演奏的,我的心却依旧感动着。要知道,唐琬逝去后,哪里又能寻得那抚琴的红酥手呢?
低低的琴声,带来的是几分冰凉的忧思,几分潮湿的惆怅。是啊,这里是沈园啊,如果没有《钗头凤》,如果没有那出爱情悲剧,沈园似乎也就没了灵气,亦不会拥有其他江南园林的那份闲暇和从容。那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早已跨越了时空的界限,长年累月地留滞在沈园 ;而那两阕感人肺腑的《钗头凤》,业已随着陆游与唐琬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萦绕在沈园的每个角落,依旧在八百年的风雨里哀哀地唱着,在南宋的历史画卷中摄人心魄地展现着。
整个沈园并不大,亦不甚壮观,园内水榭如云、花木扶疏,颇具宋代园林特色,就连那些复修的亭台楼阁,竟也在微风中显得朴拙而温厚,自有一番独特的气质。“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八百年过去了,葫芦池还在,修整过的池塘里,池水依旧清浅,架于其上的那座青石板小桥,大概就是陆游曾在《沈园》诗中提过的“伤心桥”了吧?
伤心桥,桥伤心。爱情,也常于寂寞伤心时绽放在内心深处。当年的陆游或许就因为这份莫名的伤心,一直守在桥下等待着一个最美的时刻,等待那绝代的人儿与他携手一生的吧。徘徊,我在桥上徘徊着,试图寻觅当年沈园旧事中的唐琬遗韵,试图寻觅当年陆游与伊人相逢时望向她的惊鸿一瞥,哪怕只找到一枚脚印,哪怕只望见一瞬秋波,也是好的。却不知,寻寻觅觅,到最后觅得的只有那一抹无法拭去的忧伤罢了。
伤心桥犹在,桥下波纹涟涟,可那照影的丽人何在?我凝视着桥下的池水,也凝视着水中自己的面庞,曾经青春年少的我,如今却多了几许风霜与无奈。正如这沈园遗憾了千年之久的梦,那股说不出的失落更不知在多少人身上重复流连。回眸间,心不禁有些瑟瑟,千年过后,又有谁会想到,这一池清水曾照过美人如许,这水畔曾洒下过笑声如许?
正胡思乱想着,忽地又有悠缓的旋律传来,低低地回响在我的耳畔。这首曲子不是用钢琴弹奏的,也不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更不是刚进沈园时听到的电子乐,仔细听来,却是古琴。每一个音符,都在述说无限的爱和思念,流动着刻骨的忧伤,听来别有深味。
城墙挡不住记忆,沈园芳草萋萋,每迈出一步都会踏痛被青苔长长地覆盖着的陈年往事。那一年,因唐琬难以见容于婆母,陆母逼迫二十一岁的陆游停妻再娶 ;十年后,三十一岁的他在沈园与唐琬重逢,彼此已是各有家室。唐琬送酒款待,陆游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挥笔写下千古绝唱,却只惹来两心惆怅,终铸成永久的擦肩而过 :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 ! 莫!
时光如桥下的东逝之水,一去不复返。旧日沈园不在,折柳飞絮,剪不断一阕缠绵悱恻的爱情。那一场重逢之后,终换得音杳人渺,一任消逝变得绝美,一任回味变得心动,唯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然而,在流年里走过千年的沈园,究竟又浸湿了多少人的心事?
世间万物,总是等失去了才知道可贵。沈园一别,唐琬咽泪装欢,抑郁而终。这八百多年凝结而成的泪水,化作江南的细雨,淋湿了后人的思绪,却擦不干世间的眼泪。经年后,陆游再游沈园,一个早已香消玉殒,一个却是风烛残年。再回首,怅然雨中,物是人非,只余伤心桥上跌跌撞撞、摇摇摆摆,人面桃花话凄凉!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年年绿柳,系不住流年 ;一竿风月,怎敌过烟雨?一转身就是诀别,一转身便是来生。红尘万丈里,谁能握住那一双红酥手,饮尽这一杯黄縢酒,在你我耳畔轻声低诉起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
彩蝶翩跹迎东风,人间相思情不老,双飞的是两颗相爱的心,双栖的是两双凝望的眼。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春天的沈园,垂柳如织,有的依墙而立,有的立于道旁,把整座园子渲染得春意浓浓。踏进园中的那一刻,他已梦落其中。恍惚间,一支钗头凤,穿越时空,遗落在他眼前。更有一双红酥手,轻轻将其拾起,任他重新替她簪上乌黑油亮的发间。那是他们的定情之物,那一年,他成了她的夫婿,而她亦成为他的娇妻。可她终究未能赢取婆婆唐氏的好感,几经波折,一对有情人终是被迫分道扬镳,远逝在彼此的世界里。又是一年春来早,还是那支钗头凤,还是在沈园,他们再次相遇。可斗转星移,手捻钗头凤的唐琬,早已泪湿罗衫,却是无语凝咽,只余一阕情词,一杯黄縢酒,在他眷恋的眼神里默默退去。
十年了,离开她已经整整十年。她已成为赵宋宗室赵士程的妻,他亦早已更娶王氏女宛今。再见她时,沈园里亭台依旧,园林深邃、杨柳依依,她步履蹒跚、孤影徘徊。那份扯不断的情依旧在他心底蔓延,他似乎在期盼着等待着什么。举目四望,满心惆怅,这个曾经给他和唐琬增添无限爱恋的庭园,又怎不使他思绪万千?当那缕熟悉的幽香飘来,当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女子轻移莲步、慢摇罗扇,出现在他眼前,他的心头又如何能不升起难抑的狂喜?
她,依然素衣淡裙,依然妩媚娇羞,只是,眉眼间多了些许忧愁和憔悴。他多想走上前去,一字不漏地倾诉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殇 ;他多想如当初一样,牵着她的红酥手,为她抚平眉间蹙起的轻愁……可是,现在,他不能!四目相对,长歌当哭 ;千古遗恨,情何以堪?沈园柳老不吹绵,唯有无语泪双流。时间,便在这一刻,凝固了 ;他的心,亦在这一刻,凝固了。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她本是他的表妹,名琬,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与年纪仿佛的他青梅竹马、情意相投,是双方父母和众亲眷眼里最为出挑、般配的一对。那一年,他捧着母亲准备好的钗头凤作为信物,前往唐家提亲,她便水到渠成地成为他梦寐以求的花样新娘。他才情纵横、出口成章,她风情万种、丽质天生。新婚燕尔的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互相唱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说不尽的缠绵,道不尽的缱绻。
因贪恋闺房之乐,陆游竟不知今夕为何夕,将科举课业、功名利禄,甚至家人至亲的希冀都抛于九霄云外。那时的他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入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赶赴京城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后的他流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不曾想却惹怒了一向威严而专横的母亲唐氏。
唐氏一心盼望儿子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眼下的情形,自然令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母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琬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改变。唐氏因之对儿媳大为反感,认为唐琬是陆家的扫帚星,迟早会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子、媳妇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 : “令媳与令郎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唐氏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 :“速修一纸休书,将唐琬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
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唐氏将唐琬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自是悲如刀绞。但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却是别无他法。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琬送回娘家。就这样,一对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八字命运活活拆散。
临别的那一日,情爱弥深的他与她自是难舍难分。他不忍与她就此诀别,于是瞒着母亲,另筑别院悄悄安置下她,一有机会便去与她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终究包不住火,精明的唐氏很快便察觉了此事,勃然大怒之下,严令二人断绝往来。并为他做主,另娶温顺本分的王宛今为妻,彻底切断了他们之间藕断丝连的悠悠情丝。迫于无奈,他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促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经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
在临安,陆游以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主考官陈阜卿的赏识,并被荐为魁首。然而,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从一开始就经历了风霜雪雨的侵蚀。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故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或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浪迹街市狂歌高哭,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也就在此时,在禹迹寺南的沈园内,他意外邂逅了相别十年之久的前妻唐琬。
目光,交织在一起,却是恍如梦中,已然分不清眼帘中饱含的是情、是怨,是思还是怜。他始终忘不了昔日种种的花好月圆,以至于千年之后的我更是无法想象,那一年,当他们目光相触的一刹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而他心中涌起的万丈波澜,又会如何收拢在那小小的胸膛之中。
我仿佛看到,手执唐琬送来的黄縢酒的他,浑身颤抖不已 ;又仿佛看到,疆场上飒爽英姿的他,却是泪水长流。罢罢罢!万千话语无从寄,一阕素词道浓情!蘸着泪水,笔走龙蛇,只是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他用书卷气十足的手,在沈园的墙壁上,为唐琬,亦为后人,留下了千古名殇。千年后,当我伴着幽幽古乐出现在沈园的时候,不经意间,却将千年前遗落的那场美丽的痛,再次拾起。春依旧,人非昨,也许那时的陆游,最能体会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的感觉。是悲伤,还是叹惋?她滴下的泪痕瞬间濡湿了红绡,更在他心头留下无尽的痛。那一场美丽的邂逅,也只余伤心桥下的春波,幻似惊鸿影来。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琬的一行清泪,在陆游笔底缠绵悱恻了几个世纪。恍惚里,我仿佛看到,那如血的残阳下,一袭长衫的他,单薄着身躯,从远古走来,从厚重的线装书里走来,身后的背影,伴随着惆怅,踟蹰而悠长。
唐琬,你在哪里?你可知我又来看你了吗?那年那月,他信步走在那曾是她惊鸿一瞥踏过的石桥上,如她芳颜般的桃花,怕是已经落尽,却见一池碧水在斜光倒影中悠悠荡荡,几只春鸭正怡然自得地浮水穿行。他一直坚信,她就那样留在了沈园。漫步伤心桥上,他依然能感觉到她当年轻盈的步履、飘香的衣袖。而我,亦在千年之后,漫步在他曾离不开的沈园小径上,倾听着他从八百年前传递过来的那份深埋心底的牵挂和铭心的思念,期待着在孤鹤轩、八咏楼,或是冷翠亭里,能与他心心系念的那个女子从容相遇。然而,我终是没有觅到她的芳影。浸在“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刻骨相思中,唯见这眼前的葫芦池,依旧和着清风,守候在他身旁,见证着他们的爱情,陪他走过风风雨雨、魂牵梦萦的八百年。


《诗心如月照古今:陆游的家国情怀与艺术追求》 陆游,这位南宋时期享有盛誉的爱国诗人,一生跌宕起伏,诗篇浩如烟海。他的名字,早已与“爱国”二字紧密相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然而,若仅以“爱国诗人”来概括陆游,未免过于简单。细读陆游的诗文,我们更能窥见一位丰富而立体的灵魂,他在家国大义与个人情志之间游走,在壮志难酬的现实与诗意的栖居中挣扎,最终以磅礴的笔力、真挚的情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 陆游的时代,南宋偏安一隅,金兵压境,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这种背景深深烙印在陆游的心中,也成为他诗歌中最核心的主题。他的诗歌,与其说是个人的抒情,不如说是民族忧患意识的呐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他对国家统一的殷切期盼,是他毕生矢志不渝的理想。 陆游并非只是空喊口号,他积极关注时事,屡次上书朝廷,陈述收复失地的策略。尽管屡遭排挤,仕途坎坷,但他报国之心从未动摇。这种坚韧不拔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他大量的边塞诗、抗金诗中。他笔下的将士,浴血奋战,慷慨赴死;他描绘的战场,硝烟弥漫,气势恢宏;他讴歌的英雄,顶天立地,不屈不挠。这些诗篇,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悲壮,更凝聚了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然而,陆游的家国情怀并非仅限于宏大叙事。他对故土的热爱,对家乡风物的眷恋,同样是他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晚年退居故乡,依然心系国事,将对国家的思念融入对家乡山水、田园生活的描绘之中。他笔下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种在困境中寻求希望的哲学思考,蕴含着他历经沧桑却依然不灭的生命活力。 二、艺术追求的精湛与创新 陆游一生创作了九千多首诗,数量之巨,冠绝古今。他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既有慷慨激昂的边塞诗,也有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更有抒发个人情志的感怀诗。他对诗歌艺术有着极致的追求,力求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完美结合。 在艺术风格上,陆游继承了宋代诗歌写实、议论的特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却又充满力量,能够将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巧妙地融入其中。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或刻画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同时,他也并非拘泥于一种风格,而是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情感,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或豪放,或婉约,或雄浑,或细腻,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驾驭能力。 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诗史”精神的传承。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时代变迁、社会百态,都熔铸于诗歌之中,使其具有了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价值。他的诗歌,如同一个生动的镜子,折射出南宋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真实面貌。对于后世研究南宋历史、社会风貌的学者来说,陆游的诗歌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此外,陆游对唐代诗歌,特别是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借鉴。他既能写出李白式的豪放飘逸,也能写出杜甫式的沉郁顿挫。这种融合与创新,使得他的诗歌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时代的活力。 三、人生际遇与心路历程 陆游的人生,充满了壮志未酬的遗憾和仕途坎坷的无奈。他早年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却因政治上的保守和革新派的排斥,屡屡失意。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但现实的政治环境却让他难以施展抱负。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晚年的陆游,虽然退居故乡,但诗歌创作的热情丝毫未减。他将满腔的壮志和未能实现的理想,倾注于笔端。他的晚年诗歌,虽然少了些许激昂,却多了几分从容和达观。他在田园风光中寻找慰藉,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中品味温情,在对过往的回忆中反思人生。这种历经风雨后的平静与超然,使得他的晚年诗歌更显深邃和动人。 陆游的一生,是爱国情怀与艺术追求交织的一生,是壮志难酬与诗意栖居并行的一生。他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他赤诚之心、爱国之志、艺术之魂的凝结。阅读陆游的诗,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诗人对话,感受他那颗不灭的赤子之心,体悟他那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更被他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他的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长河,至今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陆游:愿我如星君如月》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陆游这位南宋词人的生平际遇和词作情感深感好奇,总觉得他的词中蕴含着一种化不开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孤旅的苍凉,却又时不时闪烁着温情的光芒。拿到这本书,第一感受就是装帧精美,拿在手里很有质感,这本身就为阅读增添了一份仪式感。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流畅而富有张力的文字所吸引。它不像枯燥的学术论文,也不像程式化的传记,而是将陆游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仿佛我能亲身经历他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中年时的壮志难酬,晚年的孤寂凄凉。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绘,比如他对故土的眷恋,对战事的忧心,对妻子唐氏的深情,都写得细腻入微,让人感同身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陆游两次出仕经历的叙述,两次都因为直言进谏而受到排挤,这种“忠君报国”的理想与现实政治的碰撞,读来让人扼腕叹息,也更能理解他词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那种坚持。作者在史料的考据和文学的想象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历史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鲜活个体。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陆游的生平,更是对那个时代士人心境的深刻洞察。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刷新了我对“文人”这个词的理解。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文人可能是风流倜傥,或者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但陆游,在这本书的笔下,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真实个体。他有少年人的张扬,中年人的抱负,晚年的豁达。他爱他所爱,恨他所恨,他有自己的坚持,也有自己的无奈。书中对他与一些权臣的周旋,对他在仕途上的起起伏伏的描绘,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文人如何在那个复杂的时代中努力生存,并保持自己的节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陆游的“隐忍”和“坚持”时的笔触,他并不是那种一味地反抗,而是在看似“顺从”中蕴含着不屈的精神。读到他晚年回到故乡,依然关心时事,为国担忧,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文人,不仅仅是文字的创造者,更是时代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评分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陆游的了解仅限于“写过很多诗,爱国”这个层面。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他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写陆游,更像是在勾勒一个时代的画卷,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群像。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南宋社会风貌、政治格局、文化思潮的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却又充满文化活力的时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陆游和他的几位重要的女性亲属之间的关系的描写,比如他的母亲,以及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位妻子。这些描绘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女性在他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她们如何影响了他的情感世界和创作。读到他与唐氏之间那段被拆散的感情,我感到无比唏嘘,也更能理解他词中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钗头凤》这首词,在这本书的铺垫下,其背后的情感力量被无限放大,让我读来字字泣血。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伟大的词人,他的情感是如此丰富而深刻,他的生命体验是如此跌宕而传奇。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对陆游词作的解读简直是一绝。以往读陆游的词,常常觉得其风格多变,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凄婉低沉,总有些难以捉摸。但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梳理陆游的人生轨迹,将他的词作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剖析,我才豁然开朗。比如,那些充满家国忧患、壮怀激烈的词句,在书中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时代背景,让我理解了宋朝偏安一隅的无奈,以及陆游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这本书的解读下,不再仅仅是诗人孤寂夜空的想象,而是他内心深处那股渴望重振河山、收复失地的磅礴力量的呐喊。同时,对于他词中那些看似儿女情长的描写,作者也挖掘出了其背后更深层的情感寄托。特别是对唐氏的情感,书中描绘得既有少年时代的青梅竹马,又有后期被迫分离的锥心之痛,让我感受到了陆游这位硬汉内心深处的柔情与缱绻。作者在引用词句时,也选得恰到好处,每一句都像是为陆游的人生某个侧面作了最精准的注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陆游的词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而是进入了其情感的内核,体会到了字里行间的深意。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还在于它对陆游情感世界的细腻捕捉。我一直觉得,词人之所以成为词人,是因为他们拥有比常人更丰富、更敏锐的情感。而陆游,毫无疑问,是一位情感极为丰富的人。书中对于他与唐氏的爱情,对于他对家国的眷恋,对于他对故土的思念,都描绘得入木三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陆游对故乡山水的热爱时,将这种热爱与他对家国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体会到,在他心中,故乡的山水,早已与他心中的家国紧密相连。这种对土地和民族深沉的爱,贯穿了他的一生。读到他在晚年依然怀念年轻时的爱情,怀念故乡的风景,我能感受到那种岁月流转,但情感却依然鲜活的震撼。这本书让我明白,陆游的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是因为他用生命和情感去书写,去表达。

评分

这是一次极其愉悦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传记”类书籍的刻板印象。我通常觉得传记写起来会比较枯燥,尤其是历史人物的传记,容易变成流水账式的记录。但《陆游:愿我如星君如月》完全不是这样。它读起来就像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让我欲罢不能。作者对陆游的描绘,不仅仅是记录他的生平事迹,更是深入挖掘他内心的世界,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作为一个文人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书中对陆游与当时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交往也有精彩的描绘,例如他与孝宗皇帝的君臣关系,与辛弃疾的亦敌亦友,这些互动都为陆游的人物形象增添了多重维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加入的很多生活细节,比如他饮酒的习惯,他与朋友们唱和的情景,甚至是他在田园生活中吟诗作赋的闲适,这些都让陆游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没有将陆游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也有过失落、有过迷茫,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这种真实的人物塑造,反而让我更加敬佩他。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韧性”。陆游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失败,他的政治抱负屡屡受挫,他的家国情怀在那个偏安一隅的时代显得如此孤寂。然而,他从未放弃,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田园,他始终用他的笔,记录着他的思考,表达着他的情感,传递着他的信念。这本书就像是一次对陆游生命韧性的致敬。作者并没有回避陆游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是将其如实展现,并从中提炼出他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陆游晚年处境的描绘,他已经垂垂老矣,但依然心系国家,依然坚持创作,这种精神力量,是多么的宝贵!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从中汲取了力量,感觉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似乎也没有那么难以克服了。陆游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关于“韧性”的史诗。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有“温度”的书。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陆游的深情和理解,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像是与一位老朋友在聊天,分享着陆游的故事。书中的语言并不华丽,但却充满了感染力,那些描绘陆游生活场景的文字,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我带入那个遥远的时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陆游在乡间生活的描绘,他爱花、爱酒、爱山水,那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却构成了陆游作为一个人最真实的生活图景。而这些生活化的描写,又与他宏大的家国情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反差美。我曾一度觉得陆游的词过于悲壮,有些压抑,但在看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在他悲壮的背后,有着多么深沉的爱和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并非沉溺于悲伤,而是在悲伤中寻找力量,在逆境中保持希望。这本书让我对陆游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实在是太新颖了,完全不像我平常阅读的任何一本书。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陆游的词作、他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对时代的回应 interwoven 在一起。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仿佛是在拼凑一个立体的陆游形象。比如,作者可能会先引述陆游的某一句名句,然后由此展开对他当时处境的描述,再连接到他后来的某种行为,最后再回到这句词的解读。这种跳跃性的叙事,虽然一开始需要一点点适应,但一旦进入状态,就会发现它的魅力所在。它更能展现陆游思想的复杂性和情感的层次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陆游晚年生活的描写,那种“身在田园,心在朝堂”的状态,以及他晚年依然笔耕不辍,写下许多充满哲思和人生感悟的诗篇,让我深受触动。这本书让我看到,陆游不仅仅是一位爱国的诗人,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者,他用一生去探索人生、思考家国。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传记,是能够让读者与主人公产生共鸣的。《陆游:愿我如星君如月》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在讲述陆游的故事,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陆游所经历的人生,去体会他内心的情感。书中对陆游与命运抗争的描写,对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刻画,都让我感同身受。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处在陆游那个时代,面对同样的困境,我会怎么做?这种设身处地的代入感,是其他很多书籍所无法比拟的。作者的文字,就像是能够触及人灵魂的细语,它能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读者对人生、对家国、对情感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陆游对于“名”与“利”的态度,他一生都在追求报效国家,但却不求闻达,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人高尚的品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