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刑法學原理(套裝全兩冊)

國際刑法學原理(套裝全兩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格哈德·韋勒,[德] 弗洛裏安·耶斯伯格 著,王世洲 譯
圖書標籤:
  • 國際法
  • 刑法
  • 國際刑法
  • 犯罪
  • 戰爭罪
  • 種族滅絕
  • 危害人類罪
  • 國際刑事法院
  • 法律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49778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1712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33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文讀者比較習慣的體係性論述方法,全麵係統地介紹瞭德國法學界在國際刑法學方麵的基本立場和觀點,是一部完整、精準、易懂的國際刑法學理論名著。同時,本書還關注瞭最近幾年國際刑法的新進展,並對目前國際刑事法院的工作,以及南斯拉夫和盧旺達兩個國際法庭的工作,作齣瞭完整的總結。


作者簡介

格哈德·韋勒,法學博士, 德國國際刑法、刑事訴訟法和現代法律史教授,著名的國際刑法學專傢,曾經在南非、日本和澳大利亞的許多學校中擔任過客座教授,是德國聯邦司法部組建的“在德國法中貫徹《羅馬規約》的工作小組”的成員,也是德國紅十字會關於國際人道法的專傢委員會成員。

弗洛裏安·耶斯伯格,法學博士,德國漢堡大學刑法、刑事訴訟法、國際刑法和現代法律史教授。

王世洲,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法律係法學學士(1982年),法學碩士(198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法學院法學碩士(1988年),德國洪堡客座研究員(1994年至1996年),英國學會王寬誠客座研究員(2004年),2007年被分彆聘為中國華僑大學與美國斯坦福大學兼職教授。曾經參加中國1997年刑法典的起草準備與谘詢工作,為1996刑事訴訟法典的製定提供過法律幫助。此外,還幫助起草瞭中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為中國證券法、著作權法、以及許多單行刑事法律的製定工作提供過谘詢意見。

目錄

中文版前言
序言
英文第二版序言
英文第一版序言
縮略語一覽錶
本書貢獻者一覽錶
第一章 基礎
第一節 國際刑法的曆史演進
一、序麯:《凡爾賽和平條約》
二、突破:紐倫堡和東京的法律
三、確認和停滯:冷戰時期的國際刑法
四、復興:聯閤國建立的各種特彆國際法庭
五、鞏固:《國際刑事法院規約》和國際刑事法院的建立
六、現在的發展
第二節 概念、目標和閤理性
一、“國際刑法”的觀念和“國際法項下的犯罪”
二、國際刑法的目標和閤理性
三、國際法項下的犯罪所具有的“國際因素”
四、國際刑法的閤理性和刑罰的目的
五、國際刑法中的無法無罪和無法無罰
六、個人罪責原則
第三節 國際刑法和國際法律秩序
一、國際刑法和國傢責任
二、國際法項下的犯罪和以條約為基礎的犯罪
三、國際法項下的犯罪和以條約為基礎的犯罪
四、國際刑法和人權保護
五、國際刑法和國際刑事程序法
第四節 淵源和解釋
一、法律淵源
二、確定法律的輔助手段
三、具體淵源
四、解釋
五、國際刑事法院的決定和對法律的解釋
第五節 普遍管轄,起訴義務和過渡性司法
一、普遍管轄與起訴和懲罰的權力
二、起訴義務
三、過渡性司法和國際法項下的犯罪
第六節 國際法院和國內法院之間的關係
一、直接執行和間接執行
二、專屬管轄權(紐倫堡模式)
三、國際刑事法庭的優先權(聯閤國特彆國際法庭的模式)
四、國內法院的優先權
五、補充性(國際刑事法院的模式)
第七節 國際法院和國際化法院起訴國際法項下的犯罪
一、國際刑事法院
二、特彆國際法庭
三、“國際化的”法院(混閤法院)
第八節 國內法院起訴國際法項下的犯罪
……

第二章 一般原則
第三章 滅絕種族罪
第四章 危害人類罪
第五章 戰爭罪
第六章 侵略罪
附錄一:資料
附錄二:案例錶
附錄三:規約和國際文件一覽錶
附錄四:索引
人名一覽錶
國際刑法學原理(套裝全兩冊) 內容簡介 本書《國際刑法學原理》(套裝全兩冊)旨在係統、深入地闡述國際刑法的基本理論、曆史沿革、核心原則、主要製度及其在當代國際法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僅是一部理論專著,更是一部結閤瞭豐富案例和前沿研究成果的學術力作,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完整、嚴謹的國際刑法知識框架。 第一冊:基礎理論與曆史脈絡 第一部分:國際刑法的概念、性質與理論基礎 本冊伊始,詳細界定瞭國際刑法的基本概念及其與其他相關法律領域的區彆與聯係,特彆是與國際公法、國內刑法以及國際人道法、國際人權法之間的交叉與互動關係。深入探討瞭國際刑法的獨立性和跨國性特徵,分析瞭其規範體係的獨特性,強調瞭國際刑法作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人類共同利益的強製性法律規範的特殊地位。 書中詳盡考察瞭支撐國際刑法的主要理論學說。這包括對主權理論在國際刑法領域的限製與突破的分析,探討瞭“人類共同利益”和“普遍管轄權”等核心概念的法理基礎。著重分析瞭國際刑法中的犯罪概念,解析瞭國傢主權限製與個人刑事責任確立之間的內在邏輯張力。此外,對國際刑法的淵源進行瞭係統的梳理,涵蓋瞭習慣國際法、國際條約、司法判例以及公法學說等多個層麵,並著重分析瞭羅馬規約(ICC 羅馬規約)作為當代國際刑法核心淵源的地位。 第二部分:國際刑法的曆史演進與現代發展 本部分追溯瞭國際刑法的曆史根源,從早期的戰爭罪審判實踐,特彆是紐倫堡和東京國際軍事法庭的設立與審判活動開始,分析瞭這些早期實踐對奠定現代國際刑法基礎的貢獻與局限性。 隨後,重點轉嚮瞭二戰後國際刑法的重建與發展曆程。詳細闡述瞭國際刑事司法體係的構建過程,包括特設國際刑事法庭(如前南斯拉夫和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的運作機製、管轄權範圍及其對國際刑法原則的豐富和固化作用。 至關重要的一章集中於國際刑事法院(ICC)的建立及其法律框架。全景式地展示瞭《羅馬規約》的核心內容,包括法院的組織結構、運作程序、核心管轄權(種族滅絕罪、戰爭罪、危害人類罪和侵略罪)的嚴格界定,以及與國傢司法體係之間的補充性原則(Complementarity)。通過對相關司法實踐和法律文件的深入剖析,揭示瞭國際刑法從國傢間關係規範嚮直接規範和追訴個人責任的範式轉變的深刻意義。 第二部分:核心罪名與責任主體 本冊的後半部分,專注於對國際刑法核心罪名的實體法分析。 對種族滅絕罪(Genocide)的定義、構成要件(特彆是“特定群體”的界定和“意圖”的證明難度)進行瞭精細的法條解讀和判例分析。 緊接著,對危害人類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的廣泛性和係統性攻擊要件進行瞭深入探討,結閤當代衝突中的新形態,分析瞭其與國內法上反人類罪的區彆與聯係。 關於戰爭罪(War Crimes)的論述,本書將其置於國際人道法的框架下進行考察,詳細劃分瞭構成戰爭罪的各類行為,並區分瞭國內武裝衝突和國際武裝衝突中適用的具體規則。 此外,本冊還納入瞭對侵略罪(Crime of Aggression)的最新發展,探討瞭其在《羅馬規約》修正案中的確立過程及其管轄權的限製條件,這代錶瞭國際刑法從懲治既有暴行嚮預防國傢間非法武力使用的重大飛躍。 第二冊:程序、管轄與國際閤作 第三部分:國際刑事司法的管轄權與可訴性 第二冊的核心圍繞國際刑法的程序性問題展開,特彆是管轄權和責任主體的認定。 書中係統梳理瞭國際刑法的管轄權基礎,區分瞭國傢行使的傳統管轄權(屬地、屬人、保護、普遍管轄權)與國際刑事法院的屬人管轄權。重點分析瞭普遍管轄權在國際刑法中的特殊適用性,以及各國在引渡、移交和國內審判中的國際義務。 可訴性(Criminal Accountability)是本冊的另一個關鍵議題。深入剖析瞭國傢責任與個人刑事責任的並存關係,並探討瞭國傢層麵(如《國傢責任條款草案》)與個人層麵(國際法庭或國內法庭)追訴機製之間的協調與衝突。 第四部分:國際刑事法院的運作與程序 本部分詳細描繪瞭國際刑事法院的司法實踐程序。從案件的啓動(檢察官主動調查、安理會的轉交、締約國的請求)到預審階段的證據標準、羈押令的簽發,再到審判階段的證據開示、證人保護、以及針對被告人權利的保障機製,進行瞭詳盡的流程解析。 尤其關注瞭國際刑事訴訟的特殊性,例如:補充性原則的實際應用(如何判斷國傢是否“不願”或“無力”進行真實調查與起訴)、國際法庭與國傢閤作的睏境與對策、以及國際法庭對豁免權的限製和裁決。 第五部分:國際刑事閤作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部分著眼於國際刑事閤作的機製與挑戰。詳細闡述瞭締約國在協助調查、證據收集、證人保護和被告人移送方麵的具體義務,以及國際刑法體係在實踐中麵臨的政治乾預、資源限製和司法獨立性等重大挑戰。 此外,本書還前瞻性地探討瞭國際刑法未來的發展方嚮,包括對新型犯罪(如環境犯罪、網絡犯罪)的納入可能性,國際刑事司法與混閤法庭、國內特設法庭的協同機製,以及和平與司法的整閤(即“和平-司法聯動”)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通過對這些復雜問題的深入剖析,《國際刑法學原理》旨在為法學研究者、實務工作者以及關注國際人道與和平事業的讀者,提供一套全麵、權威且富有洞察力的理論工具和實踐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套《國際刑法學原理》,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國際刑法的認知邊界。一直以來,我對於國際刑法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一些比較概括性的概念上,比如戰爭罪、反人類罪等等,但具體到每一個罪行的構成要件,以及它們如何在國際社會中得到追究,一直有些模糊。 這套書在細節上的打磨非常到位。例如,它對於“正義戰爭”與“戰爭罪”之間的界限,以及“軍事必要性”在辯護中的作用,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這讓我對戰爭行為的閤法性與非法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同時,書中對“酷刑”和“非人道待遇”等行為的界定,以及在不同國際條約和判例中的具體體現,也都梳理得非常清晰。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並沒有迴避國際刑法實踐中的爭議和睏難。比如,在討論“滅絕種族罪”時,書中就詳細分析瞭“意圖”這一主觀要件的證明難度,以及國際法庭在實踐中如何進行判斷。這種對復雜問題的坦誠討論,反而讓我覺得更加可信。 而且,這本書在比較法研究方麵也做得相當不錯,經常會引用不同國傢的國內立法和司法實踐來印證國際刑法的原則,這讓我看到瞭國際刑法如何與國內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對於希望瞭解國際刑法如何在不同國傢得到落實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內容非常有價值。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都非常突齣。

評分

這套書簡直是國際刑法學習者的一場及時雨!我一直對國際刑法這個領域感到既好奇又有些畏懼,它涉及的範圍廣,理論體係也相當復雜。之前嘗試閱讀過一些零散的資料,但總是覺得不成體係,概念之間難以貫通。直到我看到瞭這套《國際刑法學原理》,纔真正感受到一種撥雲見日的清晰。 首先,它在結構上就做得非常紮實,從最基礎的概念入手,層層遞進,將錯綜復雜的國際刑法條約、判例、學說梳理得井井有條。我尤其喜歡它對“國際罪行”的定義、構成要件和管轄權問題的詳細闡述,這部分內容對於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羅列,而是大量引用瞭國際刑事法院、前南問題國際刑事法庭等重要國際司法機構的判例,通過真實的案例來講解抽象的法律原則,這讓我感覺離實踐更近瞭。 而且,書中對不同國際罪行,如種族滅絕罪、戰爭罪、反人類罪等,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不僅解釋瞭它們的淵源和發展,還細緻地分析瞭構成要素、主觀和客觀方麵的要求。對於一些疑難點,比如“群體滅絕意圖”的認定,以及“持續性反人類罪”的判斷標準,書中都給齣瞭詳盡的解讀和不同學派的觀點,這為我理解這些復雜概念提供瞭多角度的思考。 整套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嚴謹,但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讀起來不會感到晦澀難懂。注釋和參考文獻也相當豐富,為我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瞭便利。總而言之,對於想要係統學習國際刑法,或者在國際刑法領域進行研究的學者和實務工作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著作。

評分

翻開這套《國際刑法學原理》,我首先被它宏大的視野和深厚的理論功底所摺服。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教材,更像是一部詳盡的學術專著,將國際刑法的來龍去脈、核心概念、發展脈絡都進行瞭深刻的梳理。書中對於國際刑法淵源的探討,從早期國際習慣法到現代條約法體係的演變,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讓我對整個學科的根基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作者在書中對於國傢主權與國際刑法責任之間的張力,以及個人刑事責任在國際法體係中的崛起,都給予瞭充分的關注。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國際刑法最核心的價值就在於突破瞭國傢主權的界限,追究個人的國際罪責。書中對“普遍管轄權”原則的論述,以及各國在適用這一原則時遇到的挑戰,都非常有啓發性。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和引渡等程序性問題的探討,也相當詳盡。雖然國際刑法主要關注實體法,但程序是實現實體法的重要保障。作者在這方麵的內容,對於理解國際刑事司法實踐的運作至關重要,也讓我看到瞭國際刑法在實踐層麵所麵臨的實際睏難。 另外,這本書對國際刑法理論的最新發展和前沿問題也進行瞭追蹤,例如關於新的國際罪行(如環境犯罪、網絡犯罪的國際刑法化)的討論,以及對國際刑事司法公正性和有效性的反思。這使得這本書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對當下和未來的思考。對於有一定國際法基礎,想要深入研究國際刑法的讀者,這套書絕對是必讀之選。

評分

我一直對人權保障和國際法之間的聯係很感興趣,而《國際刑法學原理》這套書恰恰滿足瞭我這方麵的需求。它清晰地勾勒齣瞭國際刑法如何作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保護基本人權的重要手段。書中對於“人道法”和“國際刑法”的區分與聯係,講解得非常到位,讓我理解瞭它們在不同情境下的適用和目標。 本書在闡述國際刑法基本原則,如“罪刑法定”原則在國際法中的體現,以及“無罪推定”原則的適用等,都非常嚴謹。這些原則是現代法治國傢的基石,它們在國際刑法中的應用,標誌著國際刑事司法朝著更加文明和公正的方嚮發展。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正義”在國際刑法中的含義進行瞭深刻的哲學和法理學探討。它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執行,更是對人類良知和正義感的呼喚。作者通過對曆史上的不法行為進行反思,以及對當代國際刑事司法實踐的評析,都展現瞭國際刑法背後的價值追求。 此外,本書對“國傢責任”和“個人刑事責任”的區彆與聯係,也進行瞭細緻的分析。這讓我理解瞭為什麼國際刑法格外強調追究個人的刑事責任,因為隻有這樣,纔能真正實現對反人類行為的懲罰和震懾。讀完這本書,我對國際刑法所承載的道義和責任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這套《國際刑法學原理》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國際刑法的復雜叢林中穿梭。我一直認為,學習一門學科,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其內在的邏輯和基本原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淋灕盡緻,它不僅僅是羅列條文和案例,而是深入淺齣地闡釋瞭國際刑法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原因,以及它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書中對國際刑事管轄權的劃分和競閤問題,進行瞭細緻的研究。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不同國際法庭和國傢之間的權力關係至關重要。作者在分析過程中,充分考慮到瞭主權原則、國傢豁免以及外國公職人員豁免等一係列復雜因素,並探討瞭如何在這種框架下實現國際刑事司法的正義。 此外,這本書對“共犯”、“教唆”、“幫助”等在國際刑法中的適用,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些理論上的細微之處,往往是判斷行為人責任的關鍵。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將這些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我對如何界定不同行為人在國際犯罪中的角色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對國際刑法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瞭展望,例如國際刑法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恐怖主義、網絡犯罪)方麵的作用,以及國際刑事司法閤作機製的完善。這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現有知識的總結,更是對學科未來的思考。對於想要站在國際刑法前沿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寶貴的視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