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采訪宋慶齡的保姆、衛士長、秘書、管傢、花匠後整理而成的一部口述實錄。該書通過對口述者親見、親聞、親曆細節的記錄,運用大量珍貴圖片資料,展現瞭宋慶齡身為國傢領導人之外,作為一名普通女性的生活,如:她愛整潔、喜歡讀書,多纔多藝,關心身邊的工作人員及他們的傢人,尤其關心兒童文化教育和福利事業的發展,等等,嚮讀者展現瞭許多鮮為人知的更真實、更具體、更生動的曆史場景,再現瞭宋慶齡不平凡的一生和她獨特的人格魅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曆史口述實錄作品。
※作者在整理本書的過程中,本著對曆史負責的態度,不誇大、不刪改、不虛構,盡zuida可能保存原始材料,從而嚮讀者展現瞭許多鮮為人知的更真實、更具體、更生動的曆史場景和宋慶齡鮮活、親切的魅力人生。
作者簡介
湯雄,男,中國作協會員,國傢一級作傢。曾齣版長篇報告文學《宋慶齡與她的三個女傭》《宋慶齡與她的衛士長》《宋慶齡與她的秘書們》《宋慶齡與她的生活侍從》《宋慶齡與她的保健醫生》;長篇小說《上海的豪門紅顔》《蔣介石與他的側室姚冶誠》《喋血陽澄湖》等20多部專著。
目錄
保姆鍾興寶口述實錄
一、鍾興寶到宋慶齡身邊工作的前後經過
二、我在首長身邊工作是赤心忠良的
三、宋慶齡的齣生地之謎
四、首長待我們真個像自傢人
五、珍貴的紀念品
六、李燕娥逝世前後
七、為宋慶齡寄賣貂皮大衣曆險記
八、多纔多藝的宋慶齡
九、宋慶齡在“文化大革命”中
十、送宋慶齡走完人生最後的道路
保姆顧金鳳口述實錄
一、顧金鳳來到宋慶齡身邊的前後經過
二、顧金鳳眼中的李燕娥
三、晚年的宋慶齡一天也離不開顧金鳳
四、自古忠孝難兩全
五、四個遺孀一個傢
六、李燕娥逝世前後
七、宋慶齡逝世前後
八、在鄧穎超的身邊
衛士長靳山旺口述實錄
一、來到宋慶齡身邊擔任衛士長的前後經過
二、衛士長眼中的宋慶齡
三、她笑著對我說:“你真是一門大炮呀!”
四、宋慶齡教育衛士長做人要有派頭
五、宋慶齡身邊的“亡命之徒”
六、宋慶齡空中曆險記
七、中國衛士和緬甸總理比賽吃辣椒
八、衛士長智護宋慶齡
九、忍痛離彆宋慶齡
十、宋慶齡在“文化大革命”中
十一、衛士長橫遭政治迫害
十二、老太太昨夜托夢給我瞭
秘書劉一庸口述實錄
一、似乎冥冥之中曆史總在召喚著筆者
二、劉一庸來到宋慶齡身邊之前
三、在宋慶齡身邊的工作
四、在宋慶齡身邊的生活
五、劉一庸和宋慶齡之間的感情
六、宋慶齡終老也未解開的一些誤會
七、離開宋慶齡的前前後後
上海寓所管理員周和康口述實錄
一、從糾察科小隊長到宋慶齡的傢庭管理員
二、發生在宋慶齡傢廚房裏的流血事件
三、宋慶齡對下屬無微不至的關懷
四、工作人員對宋慶齡赤膽忠心
五、周和康和李燕娥之間的姐弟深情
六、勤儉節約、廉潔奉公的宋慶齡
七、宋慶齡持續27年整理孫中山的遺物
八、宋慶齡去世後,周和康捐獻珍貴文物
北京寓所綠化工安茂成口述實錄
一、熱愛生活的宋慶齡
二、奉命為宋慶齡追討花卉盆景
三、宋慶齡年輕時就會駕駛汽車
四、宋慶齡:我不發話,他們誰也調不走你
五、花匠親筆寫的一份迴憶錄
六、一則誣衊宋慶齡貪汙的謠言
七、宋慶齡想幫花匠養孩子
八、老的小的都在她的心上
九、花匠三次破例走上二樓
十、養女用錄音機偷錄花匠的歌聲
十一、花匠和他的同事們
十二、毛主席命令江青攙扶宋慶齡
十三、花匠把中共黨旗蓋在宋慶齡的遺體上
十四、宋慶齡1973年做的一個夢
後記
精彩書摘
《魅力宋慶齡》:
保姆鍾興寶口述實錄
周科長就說我行,還說叫我去首長那裏工作,是組織上經過認真考查與挑選纔決定的,是黨和國傢對我的信任。
湯:鍾阿姨您不容易,這麼多的阿姨(保育員)不選,獨獨選中瞭您。
鍾:事實也是這樣的。當時我做阿姨,看看小人這些小人,都是領導的小人。那年六一兒童節,托兒所要在節前趕做一批小人穿的小圍裙與小衣服,要求很高的,托兒所裏的幾個阿姨都不會做。拿到外麵去加工,時間又來不及瞭。當時,我們托兒所所長瀋粹縝非常著急。我知道後,就對她說,讓我來試試。瀋粹縝就同意讓我試試。我就先做瞭一套樣子交給她看。她一看,非常開心,說完全閤格!還錶揚我手巧。後來,這批小衣裳就交給我們幾個阿姨全部趕在兒童節前做瞭齣來。首長開心得不得瞭。後來我纔知道,我到首長身邊工作,是瀋大姐親自嚮首長介紹的。她是我同鄉(瀋大姐即瀋粹縝,蘇州市光福鎮人,鄒韜奮的夫人,也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傢華的母親;鍾興寶,蘇州光福鎮舟山村人,與瀋粹縝是同鄉。筆者注)。1943年,他爹(指尤順孚的父親。筆者注)生病走瞭,留下我們娘三個,日子過不下去瞭。我就到上海去找生路瞭。在上海,我先是做刺綉,打短工,後來到浦東的一傢農場打工。新中國成立那年,農場關閉,我失業迴傢。1949年11月,經政府失業登記後,我就經瀋阿姨親自介紹,到虹橋路的福利會辦的托兒所當阿姨瞭。
湯:那麼,當天您就見到宋慶齡瞭?
鍾:是的。周科長找我談過話後,當天下午,他親自開車,與陳文招一起,陪我到宿捨裏去把行李打個包,就把我送到首長傢去瞭。首長的傢在淮海中路1834號,我們從虹橋開車,一會兒就到瞭。我看見首長的傢是幢小洋房,屋外是圍牆,圍牆上有電網。裏麵有個小花園。看門的解放軍是認得周常鹿和陳文招的,所以我們的汽車就直接開進去瞭。車子到裏麵後,李同誌就過來接我瞭。
湯:李同誌是誰啊?
鍾:就是首長舊社會就用的保姆,名字叫李燕娥。她長得胖胖的,說一口夾生的上海話。後來我纔知道,李同誌是1912年生的,我是1915年生的,她比我大三歲。當時李同誌看見我就開心地說:“來啦,我們都等好幾天瞭。”說著就拉著我的手,對我說,走,我們上樓去見太太。說著,她就領著我一個人上瞭樓。
湯:周科長與陳文招都沒有上樓去?
鍾:沒有。他們把我送到首長傢後就開車迴去瞭。後來我纔知道,男的都一律不準上首長的樓上去的。
湯:當時您心裏緊張嗎?
鍾:怎麼不緊張!上樓梯時心裏直跳。李同誌一路領我上去,一邊輕輕地關照我說:“到瞭樓上,見到太太,就喊首長;首長問你什麼,你就講什麼。”我點點頭,記住瞭。接著,李同誌把我直接領到樓上一個房間裏。這是一個不大的房間,正門五鬥櫥上麵的牆上,掛著一幅當年孫中山與宋慶齡並肩站立的照片。另外,除瞭大衣櫃、梳妝颱、床頭凳和僅有的一把沙發椅外,就是正中那張大床瞭。當時首長正靠著一隻枕頭倚在那張大床上。李同誌把我領到她床前後,輕輕地對她講瞭一句:“夫人,福利會派來的同誌來瞭。”我就連忙上前叫瞭聲“首長”。首長聽瞭,就從枕頭上抬起頭,笑眯眯地朝我點點頭,用上海話對我說:“來瞭,好咯。”我這纔不緊張瞭。首長當時感冒瞭,麵色不太好,頭發也有點亂,與平時照片上看見的有點不一樣。她朝我招招手,叫我走近點,然後問長問短地聊瞭幾句。
湯:宋慶齡都問瞭您什麼呀?
鍾:問瞭我是什麼地方人,今年多大瞭,傢裏還有什麼人,怎麼會到上海來的。當我告訴她我老傢爹娘生有兒女九個、我排行第六時,首長還笑著說:“喔喲,生介許(這樣。筆者注)多呀!”最後,首長對我說:“你不要以為到我此地來是做阿媽(吳語:女傭。筆者注),你還是我的女副官、女警衛。我身邊一個親人也沒有,你就是我的親姐妹。”她還要我以後不要拘束,不懂的地方多問問李同誌,慢慢地什麼就都會做瞭。
湯:宋慶齡和您說話,都是說上海話?
鍾:她平常和我們都是說上海話,隻有和外國人或者北方來的人纔說普通話。有時候,對有些不懂中國話的外國客人,首長就直接用英文。她的上海話中帶一點浦東的口音。我當天就在李同誌一步一步的帶領下,開始工作瞭。首長當天的晚飯,就是我端上去的。
湯:宋慶齡的傢大嗎?
鍾:大。主樓、輔樓共兩幢樓,樓上樓下,房間很多。一開始會走錯房間。不過有李同誌領著,我不會走錯。後來我熟悉瞭,就不再要她領瞭。
湯:你當時每月有多少工資?
鍾:剛到首長身邊工作的時候,首長為我每月定瞭20元的工資,後來陸陸續續給我加;到她過世的時候,我的工資是50元。當時也不全是吃首長的,我自傢也要貼飯錢,隻是貼得比較少。我們這裏吃飯不像在外麵食堂吃飯那樣實打實的。首長講,你們隻拿這點薪水,我本不應該要你們的飯錢的,但這樣做,人傢要和你們攀比的,我隻好意思一下瞭。我和李同誌和後來的顧金鳳(1973年5月1日起擔任宋慶齡的保姆。筆者注)三人每月的工資,都是首長從她自己的工資裏拿齣來的呢!
湯:宋慶齡真偉大,她是不想給國傢增加負擔。
鍾:是的,後來黎秘書(黎沛華,女,宋慶齡的秘書。筆者注)也這麼說的。當時黎秘書曾對首長說,我與李燕娥的工資完全可以改由公傢來支付,可是首長堅決不答應,說不願意增加國傢的負擔。
……
前言/序言
風雲際會:民國風華錄 一部全景式展現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變遷與曆史風雲的宏大敘事 引言: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個體,而是將目光投嚮那個風雲變幻、英雄輩齣的時代——二十世紀初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後,中國社會經曆的劇烈轉型期。我們將穿梭於北洋政府的搖搖欲墜、國民革命的波瀾壯闊,以及民族存亡之際的浴血奮戰之間,試圖勾勒齣一幅復雜而真實的民國畫捲。這不是一本簡單的史實羅列,而是對時代精神、社會肌理以及無數個體命運交織的深刻洞察。 第一部分:舊時代的挽歌與新思潮的湧動(約1912-1924年) 一、帝製的終結與共和的尷尬 辛亥革命的硝煙散盡,中華民國建立之初,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開始顯現。本書首先探討瞭“共和”二字在彼時中國的脆弱性。我們細緻描繪瞭袁世凱稱帝的荒謬與覆滅,分析瞭其背後的權力結構與士人階層的復雜心態。重點不再是政治事件本身,而是事件背後,知識分子群體對“國民性”的焦慮與反思。 二、軍閥割據下的地方生態 進入軍閥混戰時期,中央權威的缺失使得地方勢力如雨後春筍般崛起。本書將視角從宏大的政治舞颱轉嚮廣闊的地域社會。我們將深入剖析不同派係軍閥的崛起邏輯——他們是舊式官僚的殘餘,還是地方精英的新型代錶?通過對特定省份(如直係、奉係、滇係等)的個案研究,展現瞭在軍閥統治下,教育、實業、文化等領域是如何被扭麯、利用或意外促進的。例如,某些軍閥為鞏固統治,意外地在特定區域推動瞭基礎建設和新式教育的試驗。 三、新文化運動的激蕩 在思想領域,一場徹底的文化革命正在醞釀。本書詳細描繪瞭以“德先生”和“賽先生”為旗幟的思想解放浪潮。我們深入探討瞭白話文運動對傳統士大夫階層的衝擊,以及文學革命如何重塑瞭中國人的錶達方式和世界觀。不同於以往的論述,本書更關注這場運動在不同階層和地域的傳播差異——它如何在城市知識分子中引發共鳴,又如何艱難地滲透到廣大的鄉村。對新式學堂、留學生群體以及進步社團的活動進行細緻的描摹,展現瞭青年一代對舊秩序的決絕告彆。 第二部分:革命洪流與國傢重塑(約1925-1930年) 一、北伐的軍事與政治邏輯 國民大革命的興起,標誌著中國政治力量的重新整閤。本書分析瞭國民黨內部的派係鬥爭、與共産黨的閤作與分裂,以及這場軍事行動背後的社會動員策略。我們著重考察瞭工農運動在不同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態勢,以及“打倒帝國主義”口號對民眾心理的巨大感召力。北伐的勝利,是軍事上的突破,更是對傳統政治倫理的一次顛覆。 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設”嘗試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麵對的是一個韆瘡百孔的國傢。本書評估瞭國民政府在“訓政”框架下推行的各項改革——財政金融的統一、稅收體係的重構、以及對地方勢力的收編。這些“建設”的努力並非一帆風順,它始終在中央集權與地方自主之間拉扯。我們考察瞭實業傢、買辦階層、地主精英等不同利益群體在這一時期的角色變化,揭示瞭現代化進程中的階級矛盾與結構性睏境。 三、文化與藝術的“黃金十年”的隱憂 在政治相對穩定的錶象下,文化領域呈現齣繁榮景象。我們聚焦於上海、北平、廣州等文化中心,描繪瞭現代文學、電影、戲劇的勃興。然而,這種繁榮並非沒有代價,它常常依賴於特定的商業贊助和政治默許。本書試圖揭示,在光鮮亮麗的文化成就背後,知識分子在政治高壓下的自我審查與精神睏境。 第三部分:深陷泥淖與民族覺醒(約1931-1937年) 一、東北易幟後的危機與應對 “九一八事變”是檢驗國傢體質的關鍵時刻。本書細緻分析瞭國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深層動因,包括對共産黨威脅的恐懼、軍事力量的不足以及國際形勢的誤判。我們通過對東北淪陷區民眾的口述資料和地下抗日活動的迴溯,展現瞭民間力量在中央政策失靈時的自救與抵抗。 二、從“圍剿”到紅軍的戰略轉嚮 本書將目光投嚮瞭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色根據地。我們不再僅僅聚焦於軍事衝突,而是分析瞭土地革命、新型政權建設以及蘇維埃政權對農民的動員機製。長徵不再僅僅是一場軍事撤退,更是一次對革命理想的極限考驗和對中國地理、民族的再認識過程。 三、社會救亡運動的興起 麵對日益嚴峻的民族危機,社會各界開始形成廣泛的救亡共識。本書描繪瞭學生運動、工會組織、以及民間團體如何從最初的口號階段,轉嚮更具體的抗日準備。知識分子群體內部也發生瞭深刻的分化與整閤,許多原先持溫和立場的學者和實業傢,逐漸認識到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必要性。 結語:曆史的張力與未竟的事業 本書在盧溝橋事變前夕戛然而止。我們總結瞭這段曆史留下的深刻遺産:一個被撕裂卻又因共同的危機而試圖聚閤的民族;一套在模仿與創新中掙紮的現代化製度;以及無數在曆史洪流中尋求自我定位的個體。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讀者理解,民國時代的每一步探索,都充滿瞭曆史的張力與深刻的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