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躁狂、厌食、焦虑、强迫、路怒症、同性恋、更年期……这些熟悉又陌生的疾病,其实与我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由上海市行为医学领域的专家共同编写,带我们了解行为与疾病的微妙关系,更好的防治各种身心疾病,健康生活。
本书由上海市行为医学领域的专家共同编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行为医学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治疗手段。全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读经典”,收集了19篇与行为医学相关的经典名家之作,让大家认识行为医学这门新兴学科,也让大家了解行为与疾病和健康之间密不可分的微妙关系。
第二部分“问名医”,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多种常见的行为问题,包括压力事件、抑郁和狂躁、厌食和贪食、焦虑和强迫对身心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疾病的特殊行为,如老年性痴呆的行为,更年期的行为;日常生活中与人们息息相关却很少谈起的性行为等。
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行为与疾病和健康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从行为中认识疾病的发生,以纠正行为的方式来治疗疾病,让广大读者对行为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上海市医学会成立于1917年4月2日,迄今已有100年的悠久历史。成立之初以“中华医学会上海支会”命名,1932年改称“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1991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市医学会”并沿用至今。
百年风雨,世纪沧桑,从成立之初仅13人的医学社团组织,发展至今已拥有288家单位会员、22000余名个人会员,设有92个专科分会和4个工作委员会,成为社会信誉高、发展能力强、服务水平好、内部管理规范的现代科技社团,荣获上海市社团局“5A级社会组织”,上海市科协“五星级学会”。
一、 “健康之门”的钥匙在你自己手里
二、 现代生活离不开心理咨询
三、 酒神: 吉神还是凶神
四、 慢性酒精中毒是如何形成的
五、 剖析有关老年的6种误解
六、 让我们拥有“成功老龄”
七、 揭开强迫症的神秘面纱
八、 不容忽视的抑郁症
九、 “心病”不仅仅“心药”医
十、 绝经后的“性”福延续
十一、 丈夫出轨后她产生“性厌恶”
十二、 老年人的性心理和性适应
十三、 儿童手淫怎么办
十四、 如何进行婴幼儿性教育
十五、 他和他,她和她
十六、 儿童厌食症的早期征兆识别及应对策略
十七、 “肥胖禁忌家庭”更易吃出问题
十八、 网络心理咨询亦喜亦忧
十九、 不可忽视的“逛医行为”
CHAPTER TWO
问名医
2
应激行为
1. 什么是心理应激
2. 心理应激后会出现哪些反应
3. 压力事件为何会影响心理与身体的功能
4. 压力事件一定产生不好的影响吗
5. 如何预防应激障碍
6. 如何管理应激性焦虑行为
7. 如何帮助孩子从应激事件中尽快康复
8. 看到网络直播自杀或自伤行为时怎么办
9. 境遇改变对人们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10. 境遇改变时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11. 如何摆脱坏心情
抑郁和躁狂
12. 什么是双相障碍
13. 得了双相障碍一定要吃药吗
14. 双相障碍可以治愈吗
15. 双相障碍怎么更快好起来
16. 双相障碍患者遇事情绪波动很大怎么办
17. 双相障碍患者会出现哪些自杀先兆
18. 家人患双相障碍,家属可以做什么
19. 抑郁症有性别差异吗
20. 我的抑郁症会好起来吗
21. 如何区分抑郁症和双相障碍
22.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毒性”究竟有多大
23. 抑郁症能不能根治
24. 抑郁症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健康吗
25. 如何快速识别焦虑和抑郁
26. 身边的人抑郁了怎么办
27. 哪些是心境障碍患者可利用的社会支持
28. 卓别林为什么也备受抑郁折磨
29. 哪种抑郁情绪需要就医
30. 为什么抑郁会加重哮喘的发作
厌食和贪食
31. 进食障碍是身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
32. 什么是厌食症
33.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厌食症
34. 厌食症能治愈吗
35. 进食障碍和现代人压力大有关吗
36. 厌食症或贪食症与遗传有关系吗
37. 哪些进食问题需要求助专业医生
38. 家庭原因会导致厌食症吗
39. 厌食症有哪些具体表现
40. 厌食症患者没有身体不适就没有危险吗
41. “饭后百步走”能缓解厌食症消化不良吗
42. 贪食症有哪些表现
43. 暴食症有哪些表现
44. 厌食症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45. 贪食症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46. 进食障碍患者会有情绪问题吗
47. 厌食症会有什么后果
48. 贪食症和暴食症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49. 吃不下饭就是厌食症吗
50. 经常“暴食”就是暴食症吗
51. 食欲好或贪吃是贪食症吗
52. 减肥容易得厌食症吗
53. 为什么有人经常暴饮暴食,却吃不胖
54. 厌食症、贪食症容易复发吗
55. 厌食症需要心理治疗吗
56. 哪些心理治疗方法对贪食症有效
57. 厌食症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吗
58. 贪食症有药可救吗
59. 暴食症怎么治疗
60. 厌食症需要住院治疗吗
61. 贪食症可以完全康复吗
62. 厌食症患者如何配合医生治疗
63. 发现自己得了厌食症怎么办
64. 如何安排厌食症患者的日常饮食
65. 厌食症患者什么时候可以开始重新锻炼
66. 孩子的进食问题与父母有关吗
67. 家庭环境在孩子进食问题中起怎样的作用
68. 家庭治疗对进食障碍会有效吗
69. 孩子不吃饭,父母该怎么办
70. 如何早期识别孩子的进食问题
71. 孩子的进食问题对父母有什么影响
72. 父母如何配合进食障碍的治疗
73. 在家如何帮助孩子管理进食
焦虑和强迫
74. 焦虑障碍有哪些类型
75. 焦虑症与什么因素有关
76. 如何治疗焦虑症
77. 如何预防焦虑症复发
78. 突然感觉要死了,是怎么回事
79. 哪些焦虑对人体有害
80. 焦虑障碍是不是“大惊小怪”
81. 得了惊恐障碍会疯吗
82. 什么是强迫症
83. 身边有强迫症患者,怎么相处
84. 如何帮助强迫症患者
行为与性
85. 老年人如何保持性兴趣
86. 什么时候适合开始性教育
87. 看到陌生男子暴露生殖器怎么办
88. 手淫会致病吗
89. 如何看待“伟哥”带来的“性”福
90. 同性恋倾向是怎么形成的
91. 为何有人想改变性别
92. 心理因素会影响性生活吗
93. 女性更年期后还能有性生活吗
94. 哪些情况会影响女性性生活
95. 性欲减退怎么办
96. 他为什么要偷女性内衣裤和长丝袜
97. 性幻想正常吗
98. 早泄有哪些心理因素
99. 什么是性施虐症和性受虐症
100. 性交疼痛怎么办
101. 夫妻多久同房一次才算正常
行为与老年性痴呆
102. 什么是老年性痴呆
103. 患了老年性痴呆会有什么表现
104. 老年性痴呆有哪些前兆
105. 怎么防治老年性痴呆
106. 痴呆也会有幻觉妄想吗
107. 痴呆老人性情大变是怎么回事
108. 如何处理痴呆者精神行为症状
109. 吸烟与老年性痴呆有关系吗
110. 饮酒与老年性痴呆关系如何
111. 怎么吃能预防老年性痴呆
112. 学历越高越不容易患老年性痴呆吗
113. 痴呆老人为何常睡不好
114. 如何用运动对抗老年性痴呆
115. 脑子是越用越灵活吗
116. 如何促进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康复
117.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家人能做些什么
118. 如何调动老年性痴呆患者自身的积极性
119. 痴呆患者生活上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行为与心脑健康
120. 饮食与脑血管病有关系吗
121. 哪些食物有降脂作用
122. 每天喝茶能预防脑血管病吗
123. 酗酒为什么会诱发脑血管病
124. 吸烟伤害知多少
125. 吸烟对血管的伤害有哪些
126. 吸烟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有多高
127. 戒烟有什么好处
128. 戒烟对改善血管有什么作用
129. 心理问题为什么会诱发脑卒中
130. 性情急躁、争强好胜会增加脑血管病的风险吗
131. 睡眠与脑血管病之间是什么关系
132. 老犯困、打瞌睡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吗
133. 为什么说运动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良药
134. 大便不通畅为什么会诱发脑出血
135. “马上风”是什么
136. 高血压会遗传吗
137. 哪些行为与高血压有关
138. 是不是血压高了就必须马上吃药
139. 使用降压药要避免哪些认识误区
140. 为什么血压越测越高
141. 血压波动是不是脑卒中前兆
142. 为什么患者要主动参与心脏康复
143. 心脏康复为什么有效果
144. 得了心肌梗死是静养好还是运动好
145. 平时身体健康也会发生心肌梗死吗
146. 为了心脑健康,如何改善性格
行为与更年期
147. 更年期综合征一般发生在哪个年龄段
148. 现代医学如何认识更年期综合征
149. 中医如何认识更年期综合征
150. 中医认为更年期综合征与什么有关
151. 女性更年期身心问题如何治疗
152. 有哪些中成药或药食保健的方法
其他行为问题
153. 为什么有些人“一面天使,一面恶魔”
154.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容易自杀吗
155. 怎样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相处
156. 睡着了却一直做梦算失眠吗
157. 为什么明明很累却睡不着
158. 因为睡不着,一上床就很紧张怎么办
159. 安眠药吃吃停停可以吗
160. 失眠的“运动处方”是什么
161.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是否有助于心理健康
162. 什么是网络依赖
163. 网络依赖如何治疗
164. 是活泼好动还是“多动症”
165. 如何判断孩子得了多动症
166. 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167. 得了多动症怎么治
168. “节日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169. 如何应对“节日综合征”
170. 为什么节日里的孩子并不快乐
171. 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假期
172. 什么是“路怒症”
173. “路怒症”有些什么表现
174. 什么样的人容易出现“路怒症”
175. 哪些客观原因导致“路怒症”更常见
行为医学是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跨医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学科,为研究和发展关于行为科学中与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和技术用于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多学科领域。1978年美国行为医学学会和行为医学研究学会相继成立,1990年国际行为医学学会成立。
我国于1988年成立了全国行为医学和生物反馈研究会。经过两年多实践与研讨,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沈家麒教授、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杨菊贤教授、济宁医学院杨志寅教授等学者发起,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于1990年10月正式成立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及生物反馈学会(后更名为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沈家麒教授和杨菊贤教授分别担任首届和第二届主任委员。1992年3月经上海市医学会批准,上海市医学会行为医学专科分会正式成立。
近30年来,行为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在临床越来越得以重视和应用,上海市医学会行为医学专科分会已经成为多学科合作和交流的平台,定期组织学术年会、学术沙龙、继续教育等各种学术活动,内容涉及精神心理科、神经内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消化科、老年科、中医科、妇产科和儿科等多个临床科室,深受同行好评。
值此上海市医学会成立100周年之际,行为医学专科分会组织了精神医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医学心理学、内科学、神经病学、老年医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和中医学等多个学科的20多位专家,编写科普书籍,希望让大众更多了解行为医学,了解行为对健康的影响,为全民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贡献我们专业人员的一份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行为医学专科分会顾问
杨菊贤
2017年11月
《密钥破解:行为左右健康》这个书名,第一眼就吸引了我,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感到模糊却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的一举一动,究竟是如何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健康状况的。我一直认为健康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行为”这一项,在过去我可能并没有给予它足够的重视。这个书名中的“密钥破解”四个字,充满了探索的意味,让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那些隐藏在看似平常行为背后的,影响健康的关键“密码”。它是否能够解释为什么某些人即使生活习惯不那么“健康”,身体却依然硬朗,而有些人则早早被各种疾病困扰?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科学的视角,帮助我理解这些“密钥”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是心理的陷阱,还是生理的信号?更关键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破解”策略,让我们能够识别并调整那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密钥”,从而掌握主动权,实现更长久、更优质的健康生活。
评分这个书名《密钥破解:行为左右健康》,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脑海中瞬间涌现出各种关于“破解”的联想。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事物运行机制的“密钥”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将“行为”和“健康”这两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核心的议题联系了起来。这不禁让我思考,我们每天重复着的生活习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我们健康状况的“密钥”?它是否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那些不健康的“行为密钥”是如何产生的,例如,是什么让我们沉迷于某些不良习惯,又是什么让我们难以改变。同时,我也无比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切实有效的“破解”方案,帮助我们识别并打破这些限制,从而重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的标题充满了哲学深度和实践指导的潜力,让我对它寄予了厚望,希望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评分《密钥破解:行为左右健康》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仿佛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门,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事物内在运作原理的“密钥”类的概念非常着迷,而“行为左右健康”则将这个概念具象化,指向了我们日常最关心的健康问题。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否能够揭示那些我们不曾察觉,但却深刻影响着我们健康的“行为密码”。这些密码是潜藏在基因深处,还是由后天环境塑造?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又该如何去“破解”?我设想,这本书也许会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甚至社会学的角度,来剖析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微妙关系。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不良行为模式,以及如何培养积极健康行为的洞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我真正地“破解”这些“密钥”,从而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实现更全面的身心福祉。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勾起了我极大的求知欲,让我渴望深入其中,一探究竟。
评分说实话,在看到《密钥破解:行为左右健康》这个书名之前,我从未将“行为”与“健康”这两个词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一直觉得健康更多地是受饮食、运动、遗传等因素决定的,而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似乎是健康结果的附带品,而非驱动者。然而,这个书名却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开始反思,我每天做的那些事情,比如刷手机的时间长短,是否会影响我的睡眠质量?我处理压力的方式,是选择运动还是逃避,又会对我的情绪和生理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密钥破解”这个词语,让我联想到那些潜藏的、不为人知的联系,仿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我对自身行为与健康之间复杂关系的认知。我非常好奇,书中的“密钥”究竟是指哪些方面?是心理上的认知偏差?是生理上的神经回路?还是社会环境的塑造?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科学的解释,让我们理解这些“密钥”是如何运作的,并且,更重要的是,它是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们能够识别并主动调整那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密钥”,从而实现更积极、更健康的生命状态。
评分这本《密钥破解:行为左右健康》的书名,乍一听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日常的行为模式,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习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书中提到的“密钥破解”究竟是指什么?是揭示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还是提供一套打破不良习惯、重塑健康生活方式的实用方法?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密钥”的猜想,也许是基因的密码,也许是潜意识的驱动,又或许是环境的暗示。而“行为左右健康”则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个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谈。它有没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是否提供了可以立即实践的指导?我尤其关心的是,书中是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看似无害的行为会逐渐侵蚀我的健康,又该如何有效地“破解”这些“密钥”,从而掌握自己的健康主动权。我对书中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都有着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成为我探索自身健康奥秘的一本重要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