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与国内其他民族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苗学研究的深入展开,苗学工作者已然认识到苗学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重要意义。
《苗学论丛(一):苗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是由贵州大学长江学者团队、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等合编的关于苗学的书籍,是本书编委会在2014年召开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苗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中的参会论文择优进行整理、编排后形成的一本学术著述。书中共收录相关文章30篇,分别整合于“回顾与展望”“田野调查”及“学术论坛”三个子专题之下。本书所收著述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同苗学相关的诸多论题,是对于苗学研究近年来的现状进行综合梳理的一部书籍,对于了解苗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编者:纳日碧力戈;张晓
纳日碧力戈,教育部长江学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著有《姓名论》《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语言人类学》等中英文著作十余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被中国校友会网于2008年和2011年两度评为“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张晓,女,苗族,贵州省雷山县人;贵州大学民族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原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美国罗格斯州立大学、纽约大学(NYU)、圣克劳德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省管专家、省政府津贴获得者、贵州省高校和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苗学通史》首席专家。出版著作多种,发表文章近百篇。成果获奖6次。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及国家民委、省社科基金、省长资金、福特基金等课题和项目十余项。
苗学,是研究苗族的综合性学科,是以苗族群体及苗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来的专门学问。苗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与国内其他民族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苗学研究的深入展开,苗学工作者已然认识到苗学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重要意义。苗学研究是苗学工作者经年累月对苗族历史文化及苗族社会经济和生活经验的深入考察和研究实践。苗族历史文化,尤其是苗族古歌等,是苗族社会生活的经典集成,是苗学研究的重要素材和资源,历来受到苗学界学者的重视,对其研究无疑对苗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苗学论丛(一):苗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对于当代苗族社会现实的关注,也让我深受触动。书中关于苗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个体身份认同的困惑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们以一种关怀和尊重的态度,审视苗族人民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这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的紧密联系。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其对苗族物质文化的细致描绘。从服饰的色彩、图案、工艺到建筑的风格、布局、选址,再到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演变,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银饰在阳光下闪耀,能听到苗族人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声音,能感受到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适应。作者们不仅罗列了这些物质载体,更重要的是,他们挖掘出了这些物质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精神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使得这些静态的描述瞬间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总而言之,《苗学论丛(一):苗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的优秀学术著作。它以其广阔的视野、深入的分析、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苗族文化图景。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苗族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多样性的思考和尊重。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苗族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在这本书中获得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评分《苗学论丛(一):苗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在民族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与运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们并没有拘泥于单一的研究视角,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不同的维度对苗族文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对苗族文化的探讨更加深入、全面,也更加富有说服力。我能感受到作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学术功底。
评分读罢《苗学论丛(一):苗学研究回顾与展望》这本书,我深感震撼,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苗族文化的宏大而深刻的学术盛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苗族文化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民间传说和略显片面的新闻报道。然而,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阔的视野,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苗族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为我量身打造的苗族文化入门指南。书中所述的苗族历史发展脉络清晰,从远古的起源传说到近现代的社会变迁,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作者们对于苗族社会结构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深入剖析了苗族内部的氏族制度、婚姻习俗、等级划分等,让我对这个民族的社会组织方式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对于苗族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历史进程的梳理,也极具启发性。作者们详细阐述了苗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汉族、壮族等周边民族的文化互动,以及近代以来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变迁与适应。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苗族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发展演变,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也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评分让我感到尤为兴奋的是,这本书在探讨苗族语言文化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水准。作者们不仅梳理了苗族语言的演变历程、方言的差异,还深入分析了苗族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苗族口头文学的艺术特色。那些古老的歌谣和传说,在作者们的解读下,不仅语言的魅力得以展现,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社会风俗、民族心理也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我仿佛能听到苗族人民在节日庆典上载歌载舞,在围炉夜话时倾诉心声,这一切都通过文字生动地展现在我眼前。
评分在阅读《苗学论丛(一):苗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关于苗族精神文化的探讨所打动。那些古老的歌谣、动人的传说、神秘的仪式,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苗族人民对宇宙、对生命、对祖先的理解与敬畏的载体。作者们通过对这些非物质文化的深入解读,展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特别是关于苗族神话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对祖先的感恩之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这些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们在书中对于苗族历史文献的运用和解读。他们不仅引用了大量的汉文史料,还充分挖掘和利用了苗族自身的口传历史、歌谣、传说等宝贵资源,并将其与考古发现相结合,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苗族历史。这种跨越语言障碍、融合不同史料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苗族历史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在展现苗族艺术文化魅力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从精美的刺绣、独特的蜡染,到悠扬的芦笙、激昂的鼓乐,再到神秘的巫傩舞蹈,每一个艺术形式都充满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作者们不仅对这些艺术形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入剖析了这些艺术形式所承载的民族情感、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我仿佛能看到苗族人民在歌舞中释放激情,在艺术中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