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繁花 编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化学
  • 有机物
  • 化学反应
  • 结构式
  • 命名法
  • 光谱学
  • 合成
  • 机理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70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46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本科建设系列教材之一。本书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混编的体系;在内容上将有机化学反应与工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在各类化合物的制备部分,列出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和工业制法,并在每一章增加了重要化合物的内容;将β-二羰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基础的内容独立成章。全书内容包括绪论,烷烃和环烷烃,烯烃和炔烃,二烯烃,芳烃,光学异构,卤代烃,有机波谱,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β-二羰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基础,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生命有机化学等。
《有机化学》既适用应用型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类、应用化学类及相关专业的有机化学教材,也可以作为“中本贯通”教育本科阶段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的有机化学教材。

作者简介

肖繁花,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主要教育经历
2001.2--2005.2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和制药学院 工学博士
1983.9--1986.7 复旦大学化学系 理学硕士
1979.9--1983.7 中山大学化学系 理学学士
主要教学、科学研究、实践经历
2009.11—至今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 副教授
2006.6—2009.10 上海华理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2005.3--2006.5 和夏化学(太仓)有限公司 技术副总
1986.7—2005.2 华东理工大学 有机化学实验室主任、化学实验中心副主任、基础教育学院副主任、副教授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
1.2有机化合物的特点1
1.2.1有机化合物结构上的特点2
1.2.2有机化合物性质上的特点2
1.3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3
1.3.1共价键的形成3
1.3.2价键理论3
1.4共价键的属性6
1.4.1键长6
1.4.2键能6
1.4.3键角7
1.4.4键的极性7
1.5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8
1.5.1Br nsted酸碱理论9
1.5.2Lewis酸碱理论9
1.6有机化合物的分类9
1.6.1按碳骨架分类9
1.6.2按官能团分类10
习题11

第2章烷烃和环烷烃12
2.1烷烃12
2.1.1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12
2.1.2烷烃的命名13
2.1.3烷烃的结构15
2.1.4烷烃的物理性质19
2.1.5烷烃的化学性质21
2.2环烷烃25
2.2.1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25
2.2.2环烷烃的结构和构象27
2.2.3环烷烃的物理性质31
2.2.4环烷烃的化学性质31
2.2.5烷烃和环烷烃来源32
2.2.6重要的烷烃和环烷烃33
习题33

第3章烯烃和炔烃36
3.1烯烃36
3.1.1烯烃的结构36
3.1.2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37
3.1.3烯烃的物理性质40
3.1.4烯烃的化学性质41
3.1.5烯烃的来源和制备55
3.2炔烃56
3.2.1炔烃的结构56
3.2.2炔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57
3.2.3炔烃的物理性质58
3.2.4炔烃的化学性质58
3.2.5炔烃的来源及制备64
3.2.6重要的烯烃和炔烃65
习题65

第4章二烯烃69
4.1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69
4.1.1二烯烃的分类69
4.1.2二烯烃的命名69
4.2二烯烃的结构70
4.2.1丙二烯的结构70
4.2.2共轭二烯烃的结构70
4.3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71
4.3.1共轭体系71
4.3.2共轭效应73
4.4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75
4.4.1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75
4.4.2双烯合成77
4.4.3聚合反应和合成橡胶78
4.5离域体系的共振论表述法79
4.5.1共振论的基本概念79
4.5.2书写极限结构式的基本原则80
4.5.3极限结构式对共振杂化体的贡献大小80
4.5.4共振论的局限性81
4.6重要的共轭二烯烃81
习题82

第5章芳烃84
5.1芳烃的分类和命名84
5.1.1芳烃的分类84
5.1.2芳烃的命名85
5.2苯的结构86
5.2.1价键理论86
5.2.2苯的共振结构86
5.3芳烃的物理性质87
5.4芳烃的化学性质87
5.4.1芳环的亲电取代反应87
5.4.2芳环的氧化和还原反应93
5.4.3芳环侧链上的反应93
5.5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95
5.5.1定位基及定位规则95
5.5.2定位规则的解释96
5.5.3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则98
5.5.4定位规则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99
5.6稠环芳烃99
5.6.1萘100
5.6.2其他稠环芳烃104
5.7芳香性105
5.7.1Hückel规则105
5.7.2芳香性的判断105
5.8重要的芳烃107
习题107

第6章光学异构110
6.1异构体的分类110
6.2分子的手性和旋光性110
6.2.1分子的手性110
6.2.2旋光性111
6.3构型的表示方法112
6.3.1构型的表示方法112
6.3.2构型的标记113
6.4含一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115
6.4.1对映体115
6.4.2外消旋体115
6.5含两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116
6.5.1含两个不相同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116
6.5.2含两个相同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体116
6.6不含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对映异构117
6.6.1非碳原子为手性中心的光学活性化合物117
6.6.2含手性轴的化合物117
习题118

第7章卤代烃119
7.1卤代烃的分类、命名119
7.1.1卤代烃的分类119
7.1.2卤代烃的命名120
7.2卤代烃的物理性质121
7.3卤代烷的化学性质121
7.3.1亲核取代反应121
7.3.2消除反应123
7.3.3与金属的反应123
7.4亲核取代反应机理124
7.4.1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机理124
7.4.2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机理126
7.4.3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127
7.5消除反应机理129
7.5.1双分子消除反应(E2)机理130
7.5.2单分子消除反应(E1)机理130
7.6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131
7.7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化学性质133
7.7.1双键或苯基对卤原子活性的影响133
7.7.2卤代芳烃的化学性质134
7.8卤代烃的制备136
7.8.1烃的卤代136
7.8.2不饱和烃的加成136
7.8.3氯甲基化反应137
7.8.4醇的卤代137
7.8.5卤原子交换137
7.9重要的含卤化合物137
习题138

第8章有机波谱141
8.1分子吸收光谱和分子结构141
8.2红外吸收光谱142
8.2.1红外吸收光谱的定义142
8.2.2分子振动与红外光谱142
8.2.3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特征光谱144
8.2.4有机化合物红外谱图解析145
8.3核谱共振谱148
8.3.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148
8.3.2化学位移149
8.3.3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152
8.3.4核磁共振谱图解析154
8.4紫外吸收光谱156
8.4.1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156
8.4.2紫外吸收光谱图156
8.4.3紫外光谱图解析157
习题158

第9章醇酚醚160
9.1醇160
9.1.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160
9.1.2醇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161
9.1.3醇的化学性质162
9.1.4醇的来源及制法169
9.2酚171
9.2.1酚的分类、命名和结构171
9.2.2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171
9.2.3酚的化学性质173
9.2.4酚的来源及制法176
9.3醚177
9.3.1醚的分类和命名177
9.3.2醚的化学性质177
9.3.3醚的来源及工业制法180
9.3.4重要的醇酚醚180
习题181

第10章醛酮醌184
10.1醛酮184
10.1.1醛酮的命名和结构184
10.1.2醛酮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185
10.1.3醛酮的化学性质186
10.1.4醛酮的制法195
10.2醌197
10.2.1醌的命名及结构197
10.2.2醌的化学性质198
10.2.3重要的醛和酮198
习题199

第11章羧酸及其衍生物201
11.1羧酸201
11.1.1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201
11.1.2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202
11.1.3羧酸的化学性质205
11.1.4羧酸的来源和制法215
11.2羧酸衍生物216
11.2.1羧酸衍生物的命名216
11.2.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217
11.2.3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218
11.2.4重要的羧酸及衍生物225
习题226

第12章β-二羰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基础229
12.1烯醇式和酮式的互变异构229
12.2α-氢的酸性和烯醇负离子的稳定性231
12.3缩合反应233
12.3.1Claisen酯缩合反应233
12.3.2交叉酯缩合反应234
12.3.3Dieckmann缩合反应234
12.3.4酮酯缩合反应235
12.3.5其他缩合反应235
12.4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法236
12.4.1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质236
12.4.2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中的应用237
12.5丙二酸二乙酯合成法238
12.5.1丙二酸二乙酯的性质238
12.5.2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中的应用238
12.6有机合成基础239
12.6.1分子骨架的构建239
12.6.2官能团的引入和转换241
12.6.3官能团的保护242
12.6.4有机合成举例242
习题243

第13章含氮化合物246
13.1芳香硝基化合物246
13.1.1芳香硝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246
13.1.2芳香硝基化合物的性质247
13.2胺250
13.2.1胺的分类、命名与结构250
13.2.2胺的物理性质和波谱性质252
13.2.3胺的化学性质254
13.2.4季铵盐和季铵碱261
13.2.5胺的来源与制法263
13.3重氮、偶氮和腈类化合物265
13.3.1重氮和偶氮化合物265
13.3.2腈269
13.3.3重要含氮化合物270
习题271

第14章杂环化合物273
14.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73
14.2五元杂环化合物274
14.2.1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274
14.2.2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275
14.2.3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275
14.3六元杂环化合物278
14.3.1吡啶的结构及碱性278
14.3.2吡啶的化学性质278
14.3.3嘧啶280
14.4稠杂环化合物280
14.4.1吲哚及其衍生物281
14.4.2喹啉及其衍生物281
14.5重要杂环化合物282
习题283

第15章生命有机化学284
15.1碳水化合物284
15.1.1单糖284
15.1.2二糖287
15.1.3多糖288
15.2氨基酸与蛋白质289
15.2.1氨基酸289
15.2.2蛋白质291
15.3核酸294
15.3.1核酸的组成和结构294
15.3.2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296
习题296

参考文献298

前言/序言

《有机化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本科建设系列教材之一。同时也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本贯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阶段的有机化学教材。与一般的有机化学教材相比较,教学学时数明显减少。为了能在较少的学时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在内容选材上以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主,力求将有机反应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在每类化合物的制备中增加各类化合物的来源和工业制法,并介绍了各类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化合物。本书的内容是根据工科有机化学的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各校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择。
《有机化学》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肖繁花主编,卞明、杜葩、高永红、康丽琴、廖慧英、任玉杰等参加编写。全书由肖繁花统稿。此外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其他老师的协助。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7月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有机化学》内容的图书简介,专注于其他领域,旨在提供详实的内容: --- 《星辰的低语:宇宙演化与暗物质的追寻》 作者:[此处可填写真实或虚构的作者名] 出版社:[此处可填写真实或虚构的出版社名] 装帧:精装/函套 定价:[此处可填写真实或虚构的价格]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对头顶星空的好奇与探索从未停歇。从早期的星座观测到伽利略的第一束望远镜光芒,再到如今跨越星系的引力波探测,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本书《星辰的低语:宇宙演化与暗物质的追寻》并非一本教科书式的宇宙学导论,而是一次深入探索宇宙深层结构、揭示其演化奥秘以及追逐那些不可见之物的思想之旅。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宇宙学的前沿课题,特别是物质与能量的非显性构成——暗物质与暗能量。我们试图通过梳理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最新发现,构建一个完整且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宇宙大爆炸的最初瞬间,直至遥远的未来图景。 第一部分:宇宙的创世之初——从奇点到暴胀 这一部分将细致描绘宇宙诞生的极端环境。我们不会停留在简化的“嘭”的一声,而是深入探讨普朗克时期(Planck Era)的物理学难题——如何调和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我们将详细阐述暴胀理论(Inflation Theory)的建立及其在解释宇宙学基本问题(如视界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中的关键作用。读者将了解到,正是这次极速的膨胀,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随后,我们将进入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时代和轻子主导时代。通过对早期宇宙核合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 BBN)的精密计算,本书展示了早期恒星诞生前的宇宙是如何仅用氢和氦这两种元素奠定了未来星系形成的基础。我们甚至会触及一些尚未被主流完全接受的理论,例如,关于宇宙暴胀后遗留下的引力波背景辐射的“幽灵信号”的搜寻工作。 第二部分:星系、结构与宇宙网——引力的雕刻艺术 宇宙并非均匀分布的,而是形成了宏伟的宇宙网(Cosmic Web)结构:丝状结构、空洞和星系团。本书将重点剖析这些大尺度结构是如何在引力作用下,耗费数十亿年时间逐渐形成的。这其中,暗物质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骨架”角色。 我们将详细探讨暗物质晕(Dark Matter Halos)的概念,解释为什么星系的旋转曲线无法仅用可见物质来解释。通过对星系合并、星系团动力学(如著名的“子弹星系团”观测案例)的深入分析,读者将清晰地认识到,如果没有暗物质的引力塌缩,恒星和星系根本无法在宇宙早期快速形成。本书会系统介绍目前主流的暗物质粒子候选模型,包括WIMPs(弱相互作用重粒子)和轴子(Axions),以及它们在地下实验室和太空望远镜中被直接或间接探测的最新尝试与面临的挑战。 第三部分:永恒的加速——暗能量的谜团 在宇宙演化的大部分时间里,引力是主导力量,宇宙膨胀应逐渐减速。然而,1998年对Ia型超新星的观测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宇宙的膨胀正在加速。这引出了宇宙学中最大的谜团——暗能量。 本书将用专门的章节来解析暗能量的性质。我们首先探讨宇宙学常数(Cosmological Constant)模型,即爱因斯坦的宇宙学常数回归,以及它与真空能密度的令人困惑的120个数量级的差异。随后,本书将介绍一系列替代性模型,如托勒模型( তত্ত্ব/Quintessence),这些模型试图用动态变化的场来解释这种加速效应。读者将了解到,对暗能量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对宇宙最终命运(是“大撕裂”还是“热寂”)的预测。 第四部分:未来的观测与理论前沿 展望未来,本书介绍了正在进行或即将启动的突破性项目,这些项目旨在精确测量宇宙参数,或直接捕获暗物质粒子。例如,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对早期星系的深度观测,欧几里得太空任务(Euclid Mission)对弱引力透镜效应的全面测绘,以及LHC(大型强子对撞机)对超对称粒子存在的持续搜寻。 《星辰的低语》旨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尖端的理论物理学与宏伟的宇宙图景。它不要求读者具备高等数学背景,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推理和对历史发现的尊重,引导每一位对宇宙充满敬畏的读者,参与到这场人类最宏大、最深刻的科学探索之中。阅读本书,你将学会聆听那些由光年外的星辰所低语出的,关于我们自身起源和宇宙终极命运的秘密。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漫长的冬夜里,试图寻找一些能让大脑高速运转的材料时,偶然翻开了这本“宝典”。它的行文风格极其凝练,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厚重的化学信息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反应历程时所展现出的逻辑连贯性,那种步步为营、无可辩驳的推导过程,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比如在讨论到自由基反应时,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产物预测,而是深入剖析了过渡态的能量分布,甚至引用了量子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来佐证其合理性。这已经超出了我原本对化学书籍的期待,更像是一部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哲学思考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在笔记本上画出那些复杂的反应路径图,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三维的动态模型。有些章节,比如对芳香性的深入探讨,我已经反复阅读了三遍,才勉强捕捉到其中微妙的电子离域效应所带来的稳定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所构建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度,它要求读者必须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吸收,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相当古典,很多公式和结构图都采用了传统的居中对齐方式,给人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感觉。我原以为这本“厚砖头”会提供一个关于物质世界组成部分的宏大叙事,结果它却沉浸于分子级别的微观世界,进行着近乎显微镜下的观察。我注意到,作者在书中非常强调实验观察与理论预测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当讨论到酸碱性时,它不仅仅给出了pKa值,还通过光谱数据来佐证酸性增强时电子云密度的变化。这种数据驱动的论证方式,使得全书的结论都建立在坚实的经验基础之上,极少出现主观臆断。然而,正是这种对经验的依赖,使得某些结论的普适性在初看时让人感到受限。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命名法,那些冗长而精确的化学名称,似乎构成了一套只有行家才能理解的密码体系。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需要“沉浸式”阅读的著作,任何心猿意马都会导致知识链条的中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确实无可挑剔,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似乎预示着里面内容的厚重。然而,当我真正深入阅读后,发现它的内容更偏向于理论推导和实验方法学的历史演变,而非我期待的那种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我本以为会看到关于塑料的降解过程,或者新型药物分子的设计理念,但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如何做”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的纯粹科学探究。作者对反应条件的控制描述得极为精确,从温度、压力到溶剂的选择,每一个参数的微小变动如何影响产率和选择性,都有着详尽的论述。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虽然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但对于一个带着泛泛兴趣的读者来说,稍显晦涩和高冷。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解了催化剂的活性位点,那种描述仿佛是在描绘一个微观世界的精密机器,每一个原子排列都至关重要。这本书更像是实验室里的“圣经”,而非客厅里的闲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给人一种沉稳而又高深的学术气息。我最初翻开它,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生命科学基础的脉络,毕竟“有机”二字在我脑海中总是与生物体的复杂结构紧密相连。然而,里面的内容很快就将我的预期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它详尽地阐述了各种官能团的反应机理,每一个碳骨架的构建过程都被拆解得极其细致,仿佛是精密的工程蓝图。特别是对立体化学的讨论,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每一个对映异构体的存在和性质差异,都被赋予了足够的篇幅去解释其微观层面的物理本质。我花了好大力气才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了那些复杂的环己烷构象变换,那种“椅子式”和“船式”之间的能量权衡,读起来更像是在品味一场精妙的数学证明,而非简单的化学叙述。书中大量的图示,虽然清晰,但其信息密度之高,需要反复对照文字才能完全消化。对于一个初次接触如此深度理论的读者来说,初期的阅读体验无疑是充满挑战的,需要极大的专注度和耐心。它更像是一本供专业人士案头的工具书,而非轻松的科普读物。

评分

我是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借阅的,他声称这是理解现代合成化学的基石。开始读时,我被它那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博所震撼,涉及的反应类型之多,令人叹为观止。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反应大全”的升级版,它将每一个反应都赋予了深刻的理论背景。比如,在讲解取代反应时,它不仅罗列了SN1和SN2的差异,还引入了溶剂极性和离子对的形成对反应速率的非线性影响。这种处理方式非常扎实,但对于追求快速掌握核心技能的读者来说,学习曲线会异常陡峭。我个人在学习到关于重排反应的章节时,感到了极大的挫败感,因为那些复杂的电荷转移和键的断裂重组,需要极强的空间想象力去跟踪。这本书似乎更适合那些已经具备扎实基础,正准备进入专业研究领域的学习者。它提供的是一把精确的尺子和一把锋利的刀,用来解剖和重塑分子结构,而不是简单的概念普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