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尺度气象学研究:寿绍文学术论文选

中尺度气象学研究:寿绍文学术论文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寿绍文 等 著
图书标签:
  • 气象学
  • 中尺度气象
  • 寿绍文
  • 学术论文
  • 气象研究
  • 大气科学
  • 数值模拟
  • 天气预报
  • 边界层气象
  • 强对流天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60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376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尺度气象学研究:绍文学术论文选》选编了寿绍文教授及其合作者历年发表的关于中尺度气象学研究的部分学术论文。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尺度灾害天气过程的观测及机理研究,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分析;第二部分为中尺度天气的数值模拟及诊断研究,主要包括关于位涡扰动、对称不稳定、Q矢量、干侵入、CAPE、螺旋度、次级环流、重力波等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在中尺度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第三部分为中尺度数值模式及卫星、雷达等非常规资料的分析和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中尺度气象学研究:寿绍文学术论文选》附录还详细列出了寿绍文教授及其合作者历年发表的关于中尺度气象学研究的其他学术论文和著作的题目,以便于查阅。《中尺度气象学研究:寿绍文学术论文选》可供中尺度气象学科研工作者参考。

目录

中尺度气象研究——个人学术生涯的甲子回顾与感言(代自序)
第一部分 中尺度灾害天气过程的观测及机理研究——台风、暴雨、强对流的中尺度分析
Diagnosis of Kinetic Energy Balance of a Decaying Onland Typhoon
登陆台风维持和暴雨增幅实例的能量学分析
登陆台风与其外围暴雨的相互作用
The Structure of Explosively Developing Typhoons
中尺度系统与台风降水增幅的关系
梅雨锋中尺度切变线雨带的动力结构分析
一次江淮暴雨过程的中—β尺度分析
1991年梅雨期江淮地区持续性暴雨降水强度的变化及其成因
暴雨低涡结构、成因及移动的初步探讨
雨暴结构的合成中分析
1974年6月17日强飑线过程的成因
一次强飑线过程的时间剖面分析
强对流天气前期的层结特征
1962年6月8日淮北冰雹过程
一个“超级单体”雹云的成因及结构
广西雷暴分布特征及灾害成因分析

第二部分 中尺度天气的数值模拟及诊断研究——位涡扰动、对称不稳定、Q矢量、CAPE、干侵入、螺旋度、次级环流、重力波的分析应用
Study on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and Symmetric Instabmty during a Heavy Rain Event Occurred in the Jiang—Huai Valleys
暴雨中尺度气旋发展的等熵面位涡分析
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与梅雨锋暴雨
高低空位涡扰动、非绝热加热与气旋的发生发展
位涡扰动与气旋的发展
一次江淮暴雨中中尺度低涡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A Modified Moist Ageostrophic Q Vector
Diagnosis of the Heavy Rain near a Meiyu Front Using the Wet Q Vector Partitioning Method
Diagnostic Analys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ist Ageostrophic Vector Q
几个组合能量参数的性质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Diagnostic Analysis of a Severe Convective Storm Process with Tornado
ECAP等环境参数在强对流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梅雨锋生次级环流对暴雨的作用
山东半岛一次强降雪过程的中尺度特征
一次冰雹过程的惯性重力波观测及数值模拟研究
一次暴风雪过程中的中尺度重力波特征及其影响
Diagnostic Study of a Winter SnowStOrm Event

第三部分 中尺度数值模式及卫星、雷达分析和预报应用
A Numerical Experiment with the Effect of a Complicated Terrain on the Mesoscale Systems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
渤海对辽东半岛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Water Vapor,Cloud and Surface Rainfall Budgets Associated with the Landfall of Typhoon Krosa(2007):A Two—Dimensional Cloud—Resolving Modeling Study
Application of a Cloud—Texture Analysis Scheme to the Cloud Cluster Structure Recognition and Rainfall Estimation in a Mesoscale Rainstorm Process
卫星反演的干侵入强度在暴雨强对流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Satellite Assessments of Tropopause Dry Intrusions Correlated to Mid—Latitude Storms
应用单多普勒雷达资料反演风场作暴雨中尺度分析
“09·3”鄂西南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产品建立暴雨落区潜势预报
对多普勒雷达集合交叉相关外推技术的构造与实例检验
附录1 寿绍文教授及其合作者发表的论文目录(1975—2017年)
附录2 寿绍文教授及其合作者出版的著作(1979—2017年)
附录3 寿绍文教授部分教学视频课件
《大气边界层物理与气候效应》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大气边界层(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BL)这一复杂且至关重要的地球系统区域。大气边界层是地表与自由大气之间的过渡层,其物理过程直接影响着能量、水汽、动量以及各种物质的交换,进而深刻地制约着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气候和天气现象。本书系统梳理了边界层内湍流输运、辐射过程、地表能量平衡、以及与云和沉降过程的相互作用等核心科学问题,并探讨了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演变特征。 第一部分:边界层基础理论与结构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理解边界层现象的理论基础。我们将详细阐述边界层的定义、分层结构(包括摩擦层、过渡层和外边界层),以及决定其稳定度和混合程度的关键无量纲参数,如理查森数和傅路德数。 重点内容包括: 1. 湍流理论的引入: 深入剖析湍流的统计特性,包括湍流脉动、Reynolds应力、湍流耗散率等。我们探讨了梯度输送理论(如K理论)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并引入了更高阶矩闭合方案(如高阶矩模型)的概念,以更精确地描述边界层内的非均匀湍流结构。 2. 中性、稳定与对流边界层: 根据地表热力性质(加热或冷却),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边界层的垂直结构、湍流强度及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对于强下沉逆温层结构,阐述其如何形成“盖帽”效应,限制垂直混合。 3. 地表通量与能量平衡: 详尽阐述地表接收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分配机制。利用Bowen比和Richardson方程,讨论了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度等下垫面因素如何调节地表能量的收支,这是理解区域气候变异性的关键。 第二部分:边界层中的微物理过程与辐射相互作用 边界层是云和雾形成的主要场所,其微物理过程与辐射过程紧密耦合,共同决定了边界层的垂直热力结构。 1. 辐射通量廓线与湍流: 探讨了边界层内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等气体对长波辐射的吸收和再辐射效应,以及云凝结核(CCN)和冰核(IN)的生成与分布对辐射平衡的影响。边界层顶的辐射冷却作用,常是形成稳定层结的直接驱动力。 2. 雾和低云的形成与消散: 详细分析了辐射雾、平流雾和混合雾的动力学机制。重点讨论了辐射冷却、水汽凝结、湍流混合与颗粒物之间复杂的反馈过程。对于低云(如层积云),探讨其光学特性、辐射强迫以及云顶辐射冷却导致的动力抬升机制。 3. 气溶胶的抬升与清除: 讨论了地表排放的气溶胶(如沙尘、黑碳、硫酸盐)如何通过湍流输运被抬升至边界层顶部,以及在边界层顶或云层中发生的干沉降和湿沉降过程,这些过程直接影响了地表的能见度和辐射平衡。 第三部分:边界层参数化与数值模拟 现代天气和气候模型(GCMs)的分辨率通常无法直接解析边界层内的湍流运动,因此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至关重要。 1. 经典参数化方案回顾: 系统介绍早期基于相似理论的参数化方案(如Monin-Obukhov相似理论的直接应用)及其在处理强非稳态情况下的局限性。 2. 基于大涡模拟(LES)的发展: 阐述如何利用LES模拟获得的精细数据来发展和验证更高阶的参数化方案,特别是如何处理边界层顶的锐利逆温和对流云的触发问题。 3. 地表过程与边界层耦合: 探讨如何将土壤水、植被冠层、雪盖等物理过程与边界层动量、能量通量计算进行有效耦合,以提高区域气候模拟的准确性,尤其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反馈机制。 第四部分: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边界层响应 气候变化正在改变地表能量的分配,对边界层结构和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 1. 增温对边界层高度和混合的影响: 分析全球变暖驱动下,边界层平均高度(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 PBLH)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这种变化如何通过影响污染物和热量的垂直输送,进而改变局地气候的极端事件频率。 2. 极端天气与边界层: 探讨强对流(如雷暴的触发)与边界层出入口的联系,特别是下沉气流和冷池如何与地表边界层相互作用,形成拖曳力和风切变。对于热浪事件,边界层内潜热和感热通量的异常分配是其关键特征。 3. 城市热岛效应与边界层: 城市化对地表粗糙度和能量收支的改变,导致城市边界层结构异常抬升和温度升高。本书将讨论城市峡谷尺度效应、建筑群对风场和湍流混合的几何约束,以及如何通过城市规划手段缓解极端热暴露。 本书旨在为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物理学以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著作。通过对边界层物理机制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表与大气相互作用所驱动的天气和气候现象。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各种复杂的天气图,那些弯弯曲曲的等压线,密密麻麻的符号,以及那些看似随机却又暗藏规律的风云变幻。我一直觉得,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而天气,则是它瞬息万变的呼吸和脉搏。其中,“中尺度气象学”听起来就像是探究这些呼吸和脉搏中,那些更加细腻、更加局部、也更加充满活力的部分。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不那么晦涩的方式,向我展示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复杂天气现象的“幕后推手”。也许是关于那些突然袭来的雷暴,又或者是那些影响一个城市范围的降水云系,这些在地图上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区域,但在科学家的眼中,却是充满动力学奥秘的舞台。这本书的名称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未知的引力,我希望能借此机会,稍微窥探一下这个神秘的中尺度世界。

评分

说实话,我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并没有立刻产生强烈的购买欲。原因在于“中尺度气象学”这个词对我来说,有些过于专业和抽象了。我平时对天气的关注更多停留在“今天有没有雨”、“明天会不会升温”这样比较直观的层面。然而,当我进一步了解到这是一本“学术论文选”时,我开始产生了一点兴趣。学术论文通常意味着严谨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而“寿绍文”这个名字,虽然我不认识,但“学术论文选”的定位让我觉得,这应该是某位在该领域有一定建树的学者所撰写。我开始好奇,这位学者是如何看待和研究“中尺度气象学”的?那些我平常忽略的、或者感觉难以理解的天气现象,在专业的视角下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一些关于特定天气事件的案例分析?又或者,它是否会介绍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我抱着一种“试着了解一下”的心态,觉得也许通过阅读,能拓宽我对于天气现象的认知边界,也能让我体会到学术研究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内敛,一种深沉的蓝色搭配银色的字体,透着一股严谨学术的气息。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厚实的书页和精装的装帧,都显示出它是一部有分量的著作。翻开扉页,看到“寿绍文”三个字,虽然我并非这个领域的专家,但隐约知道这代表着一位在气象学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我对“中尺度气象学”这个概念一直抱有好感,觉得它介于宏观天气系统和微观现象之间,似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规律和奥秘。想象一下,那些突如其来的暴雨、局地的强对流天气,甚至是我们日常感受到的风云变幻,背后可能都有一套精妙的中尺度动力学在驱动。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直白,却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期待着它能够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揭示这些复杂气象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天气环境。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我希望能通过它,瞥见那些构成我们日常天气图的复杂网络。

评分

我是一名业余气象爱好者,平日里喜欢关注天气预报,也偶尔会翻阅一些气象科普读物。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立刻被“中尺度气象学”这个词吸引住了。我总觉得,我们平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大多是基于大尺度的气象系统,但很多时候,一些突发性的、局部的天气事件,比如突如其来的雷暴、午后的小范围强降雨,甚至是那些影响我们出行和生活的极端天气,往往都发生在“中尺度”的范围内。这让我觉得,这个领域一定蕴藏着许多值得探究的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这些现象的窗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中间地带”的天气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给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感觉,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期待。我设想着,这本书里会包含一些关于大气动力学、云物理学以及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知识,希望能以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沉静而富有学术气息。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烫银的字体,整体风格显得非常庄重。我虽然不是专业的气象学者,但一直对自然科学,尤其是与天气气候相关的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看到“中尺度气象学”这个术语,我立刻联想到生活中那些难以捉摸、但又影响深远的天气现象,比如局地的强对流、短时强降雨,甚至是那些令人猝不及防的冰雹。这些现象往往不是由大的天气系统直接引发,而是发生在一个介于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之间的“中尺度”。我对于“寿绍文”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内容的期待。我想象着,这本书很可能会收录一些深入研究中尺度气象现象的学术论文,通过这些论文,我或许能够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些复杂天气过程的成因、发展规律以及预报方法。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份珍贵的学术宝藏,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到关于中尺度气象学的知识养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