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迦梵歌論/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薄迦梵歌論/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印度] 室利·阿羅頻多 著,徐梵澄 譯
圖書標籤:
  • 印度哲學
  • 宗教
  • 薄伽梵歌
  • 哲學史
  • 文化
  • 古典文獻
  • 漢譯
  • 學術
  • 世界文學
  • 梨俱吠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務館
ISBN:978710002264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643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3-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5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薄伽梵歌論》為文譯本,成於1953年。原意在“述”而非“譯”。於是有閤並之篇,有新編之節,有移置之句,有潤色之文。其存而未齣者,凡六章(在原文第1係中,為第二、三、五、六、七、十六章)。當時以為此諸章內容,與吾華現代思想相距過遠,齣之適成扡格,反纍高明。故留之以俟來哲。姑求齣其邃義弘旨,無損無訛。自第十三章之後,漸次逐字直譯,直至全書之末。然非純全譯本也,故簽署日“述”。

目錄

薄伽梵歌論
第一係
一、大綜閤論
二、教義中心
三、俱廬之地
四、戰鬥與人生
五、僧怯與瑜伽
六、僧怯、瑜伽與韋檀多
七、智慧意誌之瑜伽
八、行業與犧牲
九、犧牲之意義
十、犧牲之主
十一、神聖行業之原則
十二、降世論
十三、神聖齣生與神聖行業
十四、神聖工作者
十五、平等性
十六、平等性與知識
十七、自性決定論
十八、超齣自性之三德
十九、涅槃與世間行業
二十、行業瑜伽要義
第二係
第一部
一、二分自性
二、敬愛與智識之綜閤
三、至上神聖者
四、秘密中之秘密
五、神聖真理與大道
六、行業,誠敬與智識
七、《薄伽梵歌》之至言
八、變是權能中之上帝
九、神能論(Vibhuti)
十、世界精神觀(上篇)——時間為毀滅者
十一、世界精神觀(下篇)——論其雙方麵
十二、道與敬愛者
第二部
十三、田與知田者
十四、超齣三德
十五、三補魯灑
十六、精神作用之充實
十七、提婆與阿修羅
十八、三德、信心、工作
十九、三德、心思、工作
二十、本性與自法
二十一、趨嚮無上秘密
二十二、無上秘密
二十三、《薄伽梵歌》義理核心
二十四、《薄伽梵歌》之使信
附:薄伽梵歌

1988年中譯本序言
1957年海外初版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注釋
釋辭(義譯)
釋辭(音譯)
釋名(人名)
釋名(神名)
釋時
釋器
釋木
徵引(一)
徵引(二)

精彩書摘

  《薄迦梵歌論/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進者,求上帝而唯求其世間之锡賜,或以為憂患中之皈依處,而非為“神聖者”本身之故,此種誠敬,何得謂之高尚?自私,弱點,欲望,豈非寓乎此等崇揚,又豈非屬於低等自性耶?甚焉者,若無智識,則信士接近“神聖者”,不以其包舉一切之真理,見遍是渦蘇提婆,但建造“神主”不完善之名稱形相,此等名色,僅皆其自我需要,氣質,性情之反映,其所以敬拜之者,為有助或慰足其自然期望也。彼則為上帝創造因陀羅(lndra)或阿祗尼(Agni),或維師魯( Vishnu),或濕婆(Shiva),等名色,或為神化之基督或佛陀,或否則為自然德性之某種綜閤,視為一慈愛悲憫而寬大之上帝,或為正義公道威猛之上帝,或為憤怒,恐怖,炎烈懲罰可畏之上帝,或此等任何結閤,於是而建其神壇於外,求禱之以情心思心於內,祈斯世之福善安樂,或治療其創傷,或對一錯誤,教條,屬智識而不寬容之教理,加以宗派之認可。凡此,至於某一限度,信皆真確已。知遍在之“本體”即渦蘇天,是凡此群有,斯巨靈唯難得焉。凡人皆被各種外錶欲望所牽引,此皆奪其內中智識,故日:“彼正智為此情彼欲所奪,”遂趨赴其他天神,即神道不完善之形式,有以應其情欲者也。如是者,誠屬愚昧,於是修立此此彼彼法戒,皆為有限,有以饜其本性之需求而已。凡此內中,皆為一強迫性之個人決定,其自我本性之狹隘要求,乃其所服從而視為至上真理者,——尚未堪此無限者及其廣大性也。在此等形式中之“神主”,若其信心為完全者,亦應其所求,但此等結果及滿願皆屬暫時,而以追求此等結果為宗教原則及人生原則者,其智慧誠屬微小,理智亦未成形。若以此道而有精神造詣者,此僅達諸天神;僅為“神聖者”在變易自性之形成中,作為願果之施與者,乃為彼等所證會。然有崇揚超上大全之“神主”者,則包舉此一切而轉變之,尊上其天神至於極高,“自性”至於極頂,超齣之而歸於真正“神主”,證會且臻至“超上者”也。故日:“敬諸天者歸諸天,敬我者乃歸於我。”(柒,二十三)
  雖然,至上“神主”初不以此等信士所見不全,遂加拒斥。蓋“神聖者”在其至極超上本體中,未生而無減,較凡此局部顯示為優越,固未易為任何有生者所知。彼自隱於此莫大“摩耶”外衣內,即彼瑜伽之摩耶,以此而彼與世界為一,然而超上,內在,然而隱藏,居於眾生之內心,但非顯示於任何或每一有體。“自性”中人,視此等“自性”中一切顯示,皆為“神聖者”,實則皆彼之工事,權能,隱障。彼知一切過去現在未來諸存在者,但尚無知彼者。(柒,二十六)若使其如此以“自性”中之工事迷惑凡人,而全然不在其間遇之者,則人或摩耶中之任何心靈皆無神聖希望。是故一如彼等接近之方,各隨其性而受其敬愛,而答之以神聖之愛與慈悲也。要之此等形相,皆顯示之一種,不完善之人類智慧可由此而接觸之,此等欲望皆最初工具,吾人之心靈因而轉嚮彼者;任何誠敬不為無效能或無價值,不論其範限為何。然此有一偉大必需品,即信心是也。故日:“任何信士於此何相,願以虔誠而敬拜者,我則使其敬信安而無傾。”(柒,二十一)以其道與敬拜中信心之力,彼乃得其欲望及其精神證會,在斯時於彼為閤者。自“神聖者”而尋求一切幸福,終必尋求彼之一切幸福於“神聖者”中。依於“神聖者”而得其快樂,終必學知固定一切快樂於“神聖者”中。
  ……

前言/序言

  室利·阿羅頻多的《薄伽梵歌論》(Essaysonthe Gita)原著英語,凡兩係。皆發錶於其個人雜誌名《聖道》(Arya)者。第一係自1916年8月至1918年7月之文,經作者修訂成書,為單行本,曆其生平凡五版(1922、1926、1937、1944、1949年)。第二係乃1918年8月至1920年7月所撰,亦修訂單行,凡四版(1928、1942、1945、1949年)。
  此兩係之論文綜閤為一冊,則始於紐約之《室利·阿羅頻多叢書》,時在1950年。南印度國際教育中心,則亦齣版兩係綜閤之單行本,時在1959年,再版於1966年。後此,則有《室利·阿羅頻多全集》三十巨冊齣版,乃紀念其百年誕辰者(1972)。此《薄伽梵歌論》在其中為第十三冊。
  此書中文譯本,成於1953年。原意在“述”而非“譯”。於是有閤並之篇,有新編之節,有移置之句,有潤色之文。其存而未齣者,凡六章(在原文第一係中,為第二、三、五、六、七、十六章)。當時以為此諸章內容,與吾華現代思想相距過遠,齣之適成扡格,反纍高明。故留之以俟來哲。姑求齣其邃義弘旨,無損無訛。自第十三章之後,漸次逐字直譯,直至全書之末。然非純全譯本也,故簽署曰“述”。
  《薄伽梵歌》中文譯本,初版由香港發行,時在1957年2月,再版由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時在1990年6月,較初版於經文微有修訂,餘注釋等為譯者所加者,概仍其舊。
  1992年鞦
  徐梵澄識於北京
《薄伽梵歌論/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作為漢譯世界學術名著係列中的一員,其核心價值在於對印度古代哲學經典《薄伽梵歌》進行深刻而係統的闡釋。這本書並非僅僅是對《薄伽梵歌》原文的簡單翻譯或注解,而是匯聚瞭諸多印度哲學傢、宗教思想傢以及近現代學者對這部偉大文本的解讀、評論與研究成果。它所呈現的,是一幅宏大而精密的哲學圖景,旨在揭示《薄伽梵歌》跨越時空的智慧,及其在人類精神探索中的不朽地位。 本書的學術價值首先體現在其對《薄伽梵歌》多維度解讀的呈現。讀者將在此書中看到,這部誕生於兩韆多年前的古老文本,如何被不同時代的思想傢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審視。《薄伽梵梵歌》以對話體的形式,講述瞭毗濕奴神剋裏希那在庫魯剋沙特拉戰場上,嚮他的弟子阿爾瓊納闡述的關於人生真諦、行為之道、信仰之理以及解脫之法。而本書則深入挖掘瞭這些教誨背後的哲學基礎,包括但不限於: 本體論與宇宙論: 《薄伽梵歌》中關於“梵”(Brahman)與“我”(Atman)的關係,關於世界由何構成,以及生命輪迴的觀念,在本書中得到瞭詳盡的剖析。它會探討《薄伽梵歌》如何將一元論的思想與多元化的現象世界聯係起來,以及其獨特的宇宙生成與演化模型。學者們會引用梵文原文及相關哲學典籍,來闡明這些概念的深層含義。 認識論與真理的探求: 什麼是真正的知識?如何從感官的束縛中解脫,獲得對實相的洞察?《薄伽梵歌》提供瞭多種認識途徑,包括通過智慧(jnana)、虔誠(bhakti)和行動(karma)來達到覺悟。本書將詳細梳理這些途徑,並分析不同流派學者對此的理解差異。它會深入探討“業”(karma)的運作機製,以及如何通過“無私的行動”(nishkamya karma)來超越業的束縛,實現精神的淨化。 倫理學與人生哲學: 《薄伽梵歌》是印度哲學中關於“法”(Dharma)的最重要文獻之一。《薄伽梵歌論》將聚焦於書中關於個人職責、社會秩序、道德規範以及個人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間保持內心平靜的論述。它會分析“法”在不同語境下的含義,以及如何在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之間取得平衡。書中對“苦”(dukkha)的根源以及如何超越苦難的探討,也會是重點。 宗教與靈性: 《薄伽梵歌》是印度教最神聖的經典之一,其對“神”(Bhagavan)的崇拜,特彆是對毗濕奴及其化身剋裏希那的虔誠,構成瞭其宗教內核。本書會深入探討《薄伽梵歌》中的“虔誠瑜伽”(Bhakti Yoga),分析其作為通往解脫的殊途同歸之路的意義。它還會涉及與其他印度教派,甚至佛教、耆那教等思想的比較,勾勒齣印度宗教思想的宏觀圖景。 《薄伽梵歌論/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其對《薄伽梵歌》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影響力的梳理。本書的編撰者會追溯《薄伽梵歌》如何被古代的聖賢所尊崇,如何在印度教的傳承中扮演關鍵角色,又如何在一係列曆史上重要的思潮中留下印記。同時,它還會關注《薄伽梵歌》走嚮世界,對西方哲學、宗教、文學乃至心理學産生的深遠影響。通過梳理這些影響,本書展現瞭《薄伽梵歌》作為一部“活的”經典,其思想的生命力與普適性。 書中對“瑜伽”(Yoga)的闡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薄伽梵歌》被譽為“瑜伽之歌”,書中詳細闡述瞭多種瑜伽的實踐方法,包括但不限於行動瑜伽、知識瑜伽、冥想瑜伽和虔誠瑜伽。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瑜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要領,並探討它們如何協同作用,幫助個體實現身心的和諧統一,最終達到精神的解放。對於現代讀者而言,對瑜伽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身體姿勢層麵,而本書則會引領讀者進入其更深層的精神哲學維度。 此外,本書在學術方法上也力求嚴謹。它會引用大量的原始梵文文獻,並提供權威的漢譯版本,力求還原《薄伽梵歌》文本的原貌。對於某些晦澀難懂的詞匯和概念,編撰者會進行詳盡的解釋和考證,並參照不同學者的注釋進行對比分析。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保證瞭本書作為一本嚴肅學術著作的質量,使其成為研究《薄伽梵歌》及其思想的寶貴資源。 本書的內容還會包含對《薄伽梵歌》中一些關鍵對話的深入解析。例如,阿爾瓊納在戰場上麵臨的道德睏境,他對生命無常的恐懼,以及他對戰爭的疑慮,都促使剋裏希那進行瞭一係列關於“我”的本質、生命的意義、業的法則、以及如何履行職責的教導。本書會將這些對話置於其曆史和哲學背景下進行細緻的解讀,揭示對話雙方在思想上的碰撞與升華。 總而言之,《薄伽梵歌論/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並非一部孤立的著作,而是對印度乃至世界哲學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薄伽梵歌》——進行的一次集大成的學術梳理與解讀。它匯聚瞭多位學者的智慧,從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宗教靈性以及瑜伽實踐等多個維度,全麵而深入地呈現瞭《薄伽梵歌》的深刻內涵和不朽價值。它不僅為研究《薄伽梵歌》的學者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資料,也為任何對人生真諦、精神解脫和智慧生活感興趣的讀者,開啓瞭一扇通往古老東方智慧的寶貴之門。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將極大地推動《薄伽梵歌》在中國學術界的理解與研究,並為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貢獻一份重要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不得不指齣,本書在校對方麵存在著一些令人費解的疏忽。這不是一兩個簡單的錯彆字問題,而是涉及到瞭核心術語的重復性誤植。比如,在不同的章節中,對於“行為的果報”這一概念,有時使用A術語,有時又用B術語,但根據上下文比對其他權威譯本,可以明顯看齣這是譯者在不同階段的用詞不統一,而非原著的故意區分。這種內部的不一緻性,在麵對復雜的因果論證時,會讓人産生極大的疑慮:我是讀錯瞭,還是譯錯瞭?這種層麵的誤差積纍起來,對於依賴精確定義的哲學文本而言,是緻命的。它迫使讀者不得不反復迴溯,將自己的精力從理解“意義”轉移到“確認詞匯”上來,大大降低瞭閱讀效率和對譯者專業度的信任感。

評分

我對於本書的注釋體係感到深深的睏惑,這套注釋似乎是作者在某種“自我對話”的語境下完成的,而非真正為初涉該領域或希望獲得更廣闊理解的讀者所設計。許多關鍵術語的解釋顯得過於依賴讀者本身對梵文原意的預設,或者,更糟糕的是,它們引入瞭大量晦澀難懂的印度本土哲學名詞,卻沒有提供足夠的解釋鏈條去追溯其源頭。我花瞭大量時間去查閱其他輔助讀物,試圖厘清某一個注釋中提到的“三摩地”或“業力流轉”在特定上下文中的精確含義,這極大地打斷瞭對主體文本的連貫性理解。這種處理方式讓原本應該作為輔助工具的注釋,反倒成瞭另一重需要攻剋的難關。與其說這是一套幫助理解的係統,不如說它像是作者留下的一份加密筆記,對門外人而言,幫助極其有限,甚至可能導嚮誤解。

評分

這本譯本的排版簡直是災難性的,油墨似乎在紙張的縴維裏掙紮著要逃齣來,邊緣模糊不清,很多地方能看到印刷時留下的髒點和拖影。說實話,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視力的較量。更彆提那紙張的質感瞭,粗糙得像是用來打磨木器的砂紙,完全沒有閱讀經典應有的那種莊重感和觸感上的愉悅。我不得不承認,大部分時間我都得藉助颱燈在特定的角度下纔能勉強辨認齣那些扭麯的文字。對於一部如此重要的哲學著作來說,閱讀體驗的糟糕直接削弱瞭理解的深度。它不是在引導我進入深邃的思辨,而是在不斷地把我拉迴到現實——提醒我手裏拿的隻是一本質量低劣的印刷品。我真希望齣版社能對這些世界級的學術經典給予起碼的尊重,至少在裝幀和印刷工藝上達到一個基本的閤格綫。這感覺就像是,你精心準備好瞭一場與智者的對話,結果對方卻要求你在一個漏風的破棚子裏進行,實在令人遺憾。

評分

從文本的流暢性和語言風格來看,這位譯者的個人痕跡似乎過重,以至於削弱瞭原著應有的那種跨越時空的宏大敘事感。譯文在某些段落中,為瞭追求一種“現代口語化”的效果,大量采用瞭過於跳躍和隨意的句式結構,這使得原本莊嚴肅穆的對話,聽起來更像是兩個當代人在咖啡館裏的閑聊。雖然我理解試圖拉近距離的意圖,但對於像《論》這樣的古老聖典,其思想的重量和邏輯的嚴謹性要求一種相對穩定和正式的語態來承載。尤其是在論述“無我”或“梵我閤一”這類抽象概念時,這種過於鬆散的措辭,往往使得核心思想變得漂浮不定,難以抓住。我需要的是一座穩固的橋梁,而不是一個隨風搖曳的藤蔓,讓我渡過語言的鴻溝。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如果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不知所雲”。封麵采用瞭極其鮮艷、飽和度極高的青藍色調,配上瞭一種似乎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流行的、充滿瞭立體感的裝飾性字體,這與內容所蘊含的深邃與古老氣質形成瞭強烈的、甚至是滑稽的反差。它看起來更像是一本關於現代市場營銷策略的指南,而不是一部跨越數韆年的東方智慧結晶。這種封麵設計不僅未能吸引我深入探究,反而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誤導感”——仿佛我買到瞭一本被錯誤內容塞進去的“山寨”版本。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它與那些設計內斂、注重留白的經典讀物並置時,顯得尤為突兀和廉價。審美上的巨大偏差,無疑影響瞭讀者對這部作品的初始敬畏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