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花硯草集

筆花硯草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瀋勝衣 著
圖書標籤:
  • 詩詞
  • 古詩
  • 宋詩
  • 文集
  • 古典文學
  • 傳統文化
  • 筆花
  • 硯草
  • 宋代文學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614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735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23
字數:1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平生心事花草知”:一個花間文人,與一位文人畫傢,攜手為花木繪寫一場文與畫的交融雅聚。

  瀋勝衣的文:著文,清麗文筆考辨植物名實,爬梳文獻典籍,豐富而不冗雜。

  許宏泉的畫:繪畫,靈性妙手繪就南國花卉,解花情、文心,雅緻中見率性。

內容簡介

  瀋勝衣的草木篇章,內容上注重植物名實的考辨、文獻典籍的爬梳,文風上則以演繹幽懷心事的清麗筆觸見長,厚實的史料與盈動的情緻相纏綿。輯一“尋花訪柳的旅程”,為旅行中外各地的植物遊記;輯二“草木叢中蠹魚忙”,乃給花木立傳的植物散文(包括一組彆開蹊徑的農曆生肖年植物);輯三“樹葉間的書頁”,是以植物圖書為敘述對象的草木書情;輯四“一個準農人的筆耕”,則寫農業經濟作物,以及農書、農事的雜文——該輯是其過往花木寫作之外的新領域。許宏泉花木畫作,樸拙秀雅,清艷野逸,高古典麗,解花有情。

  瀋文許畫,花開兩朵各錶一枝,又閤為夢筆生花、硯池潤草的美意,故名《筆花硯草集》。

作者簡介

  瀋勝衣,廣東人,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寄身於機關、寄心於書房的典型雙子座書生。在各地報刊開過文史書評書話、中外文藝劄記、植物散文隨筆、電影與流行歌麯評介等方麵十多個專欄,發錶和結集文章逾百萬字,著有《滿堂花醉》《你的紅顔,我們的手》《書房花木》《行旅花木》《筆記》《閑花》《二十四》等多部著作。

  許宏泉,字昉溪,室名留雲草堂、聽雪齋,安徽省和縣人。現居北京。涉獵文學寫作、繪畫、藝術批評和書畫鑒藏。《邊緣`藝術》主編,簡社社長。著有《留雲集》《鄉事十記》《聽雪集》《近三百年學人翰墨》《聽雪集》《百草園》《壹壹集》等多部著作。

目錄

代序 南國之春:與瀋勝衣閤作


輯一 尋花訪柳的旅程

生生不息夾竹桃 / 3

初夏颱灣花心思 / 16

香港文學散步 / 20

——張愛玲`蕭紅`鳳凰花


涉溪誰為浣芙蓉 / 31

散花記 / 45

蘋果樹蔭 / 57

英倫蘋果,紙上餘香 / 79


輯二 草木叢中蠹魚忙

虎耳拾草 / 93

兔耳生花 / 97

春風一鞭 / 104

羊蹄蹤跡 / 130

猴歡喜,人同喜 / 144

金花無憂 / 150

風流蘊藉白蘭花 / 165

亦俗亦雅兩生花 / 171


輯三 樹葉間的書頁

你可以在這本書上麵栽花植樹 / 181

一直想寫卻終未再寫的李子 / 187

蒔花刹那 / 190

花畫與花文 / 194

東瀛花草圖譜三種 / 198

英倫植物圖書三種 / 205

夢筆三花,春色如許 / 215


輯四 一個準農人的筆耕

莞草開花,莞香結果 / 229

莞草,滄桑中莞爾相安 / 237

七花七果拜七姐 / 248

紫茄紛爛漫 / 256

耕讀書話 / 267

農書中的“農書” / 272

好春佳日:二月二、三月三 / 277

自然而然,英倫農思 / 286


代後記 相閤於根,相契於心 / 301

精彩書摘

  選自《筆花硯草集》輯二《草木叢中蠹魚忙》中《春風一鞭》一文。


  名字裏包含馬蹄的植物,除瞭馬蹄蓮、馬蹄香,還有馬蹄決明、馬蹄草、馬蹄金、馬蹄蘭、馬蹄竹等,不過,它們始終比不上一物,清脆爽利地就叫馬蹄二字。

  馬蹄是兩廣港澳一帶對荸薺的俗稱。荸薺在《爾雅》中記為:“芍,鳬茈。”郭璞注:“生下田,苗似龍須而細,根如指頭,黑色,可食。”又有烏芋、葧臍等名。這些名字都有點

怪,除瞭最早的芍字用意難考,其他幾種的意思大緻為:

  鳬茈,鳬是水鳥野鴨,茈是草,也寫作茨。一般認為,此名錶示荸薺是野鴨愛吃的草本植物,如宋代羅願《爾雅翼》:“當是鳬好食之。”但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提齣創見,該

書談莕菜(又名鳬葵)時,順便對鳬字用於植物提齣新解釋:“物之在水者多名鳬,象鳬之齣沒波際耳。芍曰鳬茈,人之泅水者亦曰鳬,其義同也。”說是形容荸薺生於水中之貌。

  烏芋,指荸薺的地下莖像芋頭,但不同的是顔色為黑。《本草綱目》謂:“烏芋,其根如芋而色烏。”這是主流看法。另明代王象晉《群芳譜》則謂:“形似芋而烏燕食之。”也有人認為烏芋不是荸薺而是慈姑,如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與蘇敬《唐本草》,李時珍已駁之,雖然後來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仍堅持慈姑說,但一般植物學傢都認為烏芋就是荸薺。(有趣的是,前述馬蹄蓮,除瞭與烏芋對應的海芋彆稱,也有慈姑花的彆名,大概都是因形態有近似之處而混稱。)

  葧臍,一說是由鳬茈近音轉化而來,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人謂之葧臍,即鳬茈之轉語。”一說臍指荸薺形如肚臍,葧或勃指荸薺上的薄衣如毛叢聚,見葉靈鳳《花木蟲魚叢談》轉引。又一說是形容荸薺葉苗自佛臍中蓬勃而生,見鄭逸梅《花果小品》轉引。

  然後,就是由葧臍再作轉音,新造齣荸薺這兩個字瞭。

  倒是嶺南人樸實乾脆,撇開那些麯裏拐彎的文雅稱謂,直接從形狀著眼,取瞭馬蹄這樣好記易叫的俗名。

  但也有學者不同意馬蹄是因形起名。夏緯瑛《植物名釋劄記》在駁斥有人對荸薺的另一廣東俗名“錢蔥”的解釋時,順便指馬蹄之名亦訛:“荸薺之地下莖,不作馬蹄之狀,不可以名馬蹄。”他認為馬蹄當為馬柢,“馬義為大,柢義為根”,荸薺根部膨大,故名馬柢。而譚宏姣《古漢語植物命名研究》則認為夏說亦誤,引周振鶴等《方言與中國文化》,從方言語音的比較角度,指馬蹄是古颱灣語的音譯,馬是對果子的前綴泛稱,馬蹄意為地下的果子。

  二說我覺得都有點牽強,更認同馬蹄就是象形而已。隻是,這個粵語名起於何時、齣自何處,古代有過什麼記載,因為文獻稀見,頗讓我睏惑瞭一陣子。

  踏破馬蹄無覓處,到正月初一早上,馬年開捲,翻覽諸書中,卻在高明乾編《植物古漢名圖考》的馬蹄一條,竟見載明此名齣處是《本草求原》。這一喜非同小可,而且是雙重的,因為《本草求原》這本不常見的嶺南醫籍,剛巧我也有。

  即去啓閱硃曉光主編、校注的《嶺南本草古籍三種》。該書我當初是為第一種《南方草木狀》而購,另兩種,因對醫藥本草興趣不大,隻作為嶺南植物的輔助資料存著,現在卻正派上用場瞭,在第三種、清代粵人趙其光的《本草求原》中果然查到:“馬蹄,即烏芋、地栗、黑三棱、荸薺。甘,淡,無毒。主消渴癉熱……”下各種藥效藥方略去,對我來說它的更大意義是,此乃所見古書中唯一以馬蹄之名作為獨立條目的記述,甚至可能是這個土名首次正式進入典籍的原始記載,具有史料價值。

  收獲還不止於此。《嶺南本草古籍三種》的中間一種,是同屬清代廣東生草醫藥傢的何剋諫《生草藥性備要》,硃曉光在前言中介紹:此書推動瞭近現代嶺南中醫藥的發展,趙其光《本草求原》即受它影響寫成,共收草木九百餘種,其中,在《生草藥性備要》的基礎上充實瞭幾十種嶺南一帶中草藥。經查,《生草藥性備要》所收三百多種裏沒有馬蹄,屬《本草求原》新補充者;前書約1717年前後刊行,後書在1848年刊行,由之可推斷,馬蹄這個俗名,應在18世紀中後期到19世紀前期之間齣現。

  ——春節讀書,無意得此巧遇,終得解疑,甚覺歡欣,足為新年之吉祥喜慶。

  後來又在14世紀初的《大德南海誌》看到記載:“馬臍子,即鳬茈也。”這可視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由葧臍到馬蹄的一個中間過渡名。

  可入藥的馬蹄,更主要功效還是如最初《爾雅》郭璞注指齣的,是供食用。一般削皮後生吃,或煲湯、炒菜、煮糖水,又或製成馬蹄糕、馬蹄粉、馬蹄飲料等,那清甜爽脆的口味

惹人喜愛。

  對此,鄭逸梅的《花果小品》有一個齣人意錶的雅緻比喻,其荸薺篇一開頭就齣語不凡:“荸薺介於果蔬之間,啖之味清而雋,如讀韋蘇州之詩。”如此聯想妙思,亦可謂清而雋瞭。

  這篇小品,以作者見聞介紹此物的種種情狀、各地風俗以及文友談論,甚具趣味。其中寫道,荸薺肉“白嫩如脂,爽雋無比”。而為免削皮之煩,“可筐懸於風簷間,以待其乾,乾後皮皺易剝,味更甘美,魯迅喜啖之”。又記荸薺修長直上的莖葉“嫩碧可愛”,鬍石予曾在荷花缸中種瞭幾株荸薺,“碧玉苗條,與蓮葉蓮花相掩映,彆具雅觀”。—該文的一些材料,後來鄭逸梅的老友黃嶽淵父子著《花經》記荸薺,以及同為鍾情草木的文人葉靈鳳之《花木蟲魚叢談》馬蹄兩篇,都有重閤互見,但就不如鄭氏寫得古雅凝練,富於文人情味。

  硃韆華的《水流花開—南方草木劄記》荸薺篇,有兩處可作鄭逸梅所記的補充。一是引一則逸事,說廣西曾邀魯迅往任教,魯迅在迴信推辭時特地提到他神往的桂林荸薺,謂:“惜無福身臨其境,一嘗佳味。”二是也專門形容荸薺的莖草,“猶如一支支碧玉簪兒。透著秀麗、嫻靜、婉轉”。

  《植物古漢名圖考》的烏芋條,記荸薺的拉丁文學名,前半源於希臘語“沼澤”加“美麗”,後半則是“甜”的意思。這個外國名字,在反映馬蹄的生長環境和味道之餘,還突齣瞭“美麗”,應該就是指郭璞所稱“似龍須”,而為鄭、硃等人贊賞的那些葉狀莖瞭(馬蹄的小花不足觀)。

  《水流花開》還介紹瞭寫到荸薺的名作。歸有光的《寒花葬誌》,追懷妻子及其婢女寒花,文極短,卻以細筆敘寫有一迴大冷天,寒花將煮熟的荸薺削好皮後盛滿一盆,歸有光迴到傢想拿來吃,那天真的小姑娘卻使小性子,整盆端走不肯給,妻子在旁邊看到不禁笑瞭起來。—瑣瑣小事,樸素地記錄曾經的歡樂,寄寓著生命的脆弱、流逝的傷痛。另一篇是汪曾祺的《受戒》,硃韆華說他通過荸薺寫齣“淡淡的人情,暖暖的人性”。

  汪曾祺這篇散文詩般的小說,背景之一是荸薺庵,原名菩提庵,大傢叫訛瞭。荸薺庵旁的小島,趙傢田裏就種著荸薺,因為趙傢的姑娘小英子愛吃,也最愛到荸薺田裏作樂:捋那些筆直如小蔥的葉子,赤瞭腳在滑溜溜的泥裏踩,踩到荸薺就撿起來。她拉瞭荸薺庵的小和尚明海一起去玩,“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海的腳”。然後,“她挎瞭一籃子荸薺迴去瞭,在柔軟的田埂上留瞭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瞭。……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瞭”。—那是一幅鮮活的鄉間風情畫,純潔明麗的小兒女愛戀初萌,就像荸薺的形貌和味道一樣,淳樸敦厚,又清新可人。

  與汪曾祺地域相近,韓開春《水邊記憶—江南水生植物隨筆》所寫荸薺,題為《地下雪梨》。這個彆名也是妙喻,因為兩者肉色、口感相似,而荸薺與雪梨一樣有清熱、潤燥、治咳之效。該文寫江南的市井情景,頗有情味:“深鞦,門前的菜攤上就會多齣一堆一堆的荸薺來,銅錢般大小,扁圓扁圓的,顔色或烏紫或紅潤,均鮮艷且發亮,讓看瞭的人心生歡喜。擺攤的人並不吆喝,隻安靜地用小刀在一旁削他的荸薺皮……”

  削皮,是供生吃。周作人說過:“荸薺自然最好是生吃……自有特殊的質樸與新鮮的味道。”(《關於荸薺》)葉靈鳳《花木蟲魚叢談》也記江浙常齣售削瞭皮穿成一串的馬蹄,但作為對比,他說“廣東人不大吃生馬蹄”,卻是不對的。嶺南人也有那樣的記憶畫麵,如安歌《影樹流花》寫的:“南國的街頭小巷或者大路拐角處,常常可以遇到木桌上擺著大大的玻璃直罐,裏麵是一串串用竹簽串好的馬蹄或菠蘿蜜,浸泡在水裏,一元一串。在熱帶陽光摧毀的街頭,顯示著清白明黃,清涼莫名。”亦有不削皮賣的:“堆放在戴笠婦人的竹筐裏,在行人喧鬧的行道上,那種紫中透紅烏中透亮的顔色望之燁然,但卻又是秘而不宣的,所以有簡靜。是南國一進一進天井中的老式屋子,窗明幾淨的荸薺色老式傢具的脈脈生機。”

  安歌還有這樣的好話:“比起蘋果梨子西瓜的皆大歡喜,荸薺絲絲的甜和脆卻是若有若無的,如人中君子,是風吹皺的一池春水,剛剛歸於平常。”

  另外,硃韆華《水流花開》也寫到街上擺攤的村婦削齣一堆雪白的荸薺肉,形容是“雲開月齣”。半夏《果子市》則說荸薺:“如赤道美女,麵皮吹彈得破的薄,顔色又透露齣日浴充足的淡淡淺紫。皮層下邊,肉質肥白,軟脆可人,真的是可以飽餐的驕人秀色。”—都是動人好景。

  至於古人的描寫,如鄭逸梅所說:“鳬茈見《爾雅》,其由來甚古矣。然古人絕少吟詠及之者,故類書中亦不載列,蓋無甚故實也。”確是如此,廣搜曆代文獻資料的清代汪灝等編《廣群芳譜》,“葧臍”條隻收錄瞭明人兩首詩,一是王鴻漸《題野荸薺圖》,大意說此物可應榖物失收之急,乃“造物有意防民飢”,在災荒之年供食用。(按:《後漢書`劉玄傳》有記王莽時飢荒,人們以荸薺為食糧。)另一是吳寬的,更無意思,不引,但其為《題荸薺畫冊》,結閤上一首,可見馬蹄雖然罕見於曆代文學作品,但畫過的人還是不少。據潘富俊《中國文學植物學》,荸薺在元代已齣現於畫中,屬於元畫常見而此前畫作較少齣現的植物之一。

  後人專供春節張掛的歲朝清供圖,也不時有馬蹄。周瘦鵑《歲朝清供》—他曾用這個題目寫過兩篇文章,這裏說的是最初收入《花前瑣記》那篇—文中記,曾有十六位蘇州畫師閤作給他畫過一幅大中堂,名為《歲朝集錦》,當中有程小青作荸薺橄欖。這種畫裏的花果都帶有頌禱象徵,而荸薺的吉利意思,據阿濛《時蔬小話》總括,都與春節過年的喜慶用途有關。一是其形似元寶,蘇州人有吃“元寶飯”的舊俗,在年夜飯裏埋入荸薺,看誰吃飯時掘到就意味著來年福旺財旺。二是荸薺諧音“必齊”,故為老北京人置辦年貨必備,討個彩頭。三是因其味甜,上海人在臘月年節祭竈時會貢荸薺,希望竈王爺吃瞭後能在玉皇大帝麵前美言。因此程小青畫荸薺,當取上述寓意,應該不是以其粵名而喻“春風得意馬蹄疾”。

  倒是年前接戴新偉寄來山泉居自製的賀年卡,就確有這樣的意味瞭。上麵印瞭吳慧畫的水仙一株,馬蹄三粒,長居粵地的新偉兄在畫上題“春風”二字。畫麵簡樸清奇,而寓意含蓄,令人迴味欣然。我正是受此啓發,今年纔特彆在意馬蹄,將它定為甲午生肖花果,乃至由此衍生齣此文的。

  好事恰成雙。後來在網上又搜到孫其峰的《清供圖》,繪瓶梅拙艷,水仙繁茂,在這些常見的新歲清雅供品下方,卻畫瞭幾顆馬蹄,一串鞭炮,從而有瞭彆開生麵的新意。看到此畫也是在馬年春節當天,其時我已確定本文“春風一鞭”的主題,不禁會心;孫氏雖然主要活動在北方,但網上資料載其曾到過廣東考察,應該知道粵語馬蹄,想來這位老畫傢也正是將“春風馬蹄”、“快馬加鞭”二語融入畫中,恰與我意巧閤,尤添新年暢意。—不是真要追求那些好話裏的世俗功利,隻是好話如好花,可以喜人顔色悅人心懷,僅是它們對美好願望的承載本身,就足以清清淨淨地供養世間瞭。

前言/序言

  代序


  南國之春:與瀋勝衣閤作

  

  無論是文字還是筆墨,我對花草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情愫,都是一些平常的山花野卉,在山間、溝壑、河灘、田畈、土岡或沙地裏寂寞地生長,花開花落,一年又一年。

  如果你問我,你最喜歡什麼花?我馬上會想到鴨蹠草、蒲公英、野薔薇和龍瓜花,就像小時候吃過的青菜、野菱,永遠是“鄉味最美”。小時候,在牆壁上塗鴉,或在新砌的土竈上畫畫。伯父說你應該畫枝牡丹、梅花,牡丹富貴,喜鵲看梅。我問伯父梅花、牡丹長的什麼樣子,伯父比劃半天,說也沒見過,說是皇宮裏或大戶人傢裏有,舊社會街上的“八大傢”,比方說王傢大院裏就有株老梅花樹,過去上街從院牆底下走過聞到一股香氣。後來,大院子變成公社,伯父說他倒是進去過,可老梅花樹已被砍瞭,所以梅花開的什麼樣子還是沒見到。我隻好在竈頭上照舊畫藕花、紅蓼和野菊花。

  記得有一年暑假,和幾個小夥伴在村東頭硃會計傢躲貓貓捉迷藏,無意在一堆舊書裏翻齣一本舊筆記本,裏麵插瞭好多張彩色的畫,畫的都是野薔薇、紅蓼、螞蜂窩和小雞,看落款“紹興李恩績”覺得很親切,因為和我一起躲貓貓的小龍的老爺(父親)鐵匠叫李恩德,我問鐵匠伯伯知不知道這個畫傢,他笑著說:我兄弟要是畫傢,我還用得著吃苦打鐵嗎?本子裏的畫越看越喜歡,我苦苦和硃會計兒子索要,他卻小氣不給。後來,我還是把畫偷偷地撕瞭下來。看那畫麵上都是村頭田埂常見到的情景,心想,當畫傢不一定要畫奇花異草牡丹紅梅,照舊可以畫這些尋常的閑花野草啊!

  從那以後,無論春鞦鼕夏,颳風下雨,隻要從河埂、田間走過,總會禁不住地看上幾眼那些不顯眼的叢花雜草,並不厭其煩地嚮大人們打聽它們名字,記在心裏,畫

在紙上。

  後來,真的見到梅花和牡丹,也見到瞭曆代畫傢畫中名花奇卉。但讓我感動的依然是他們筆下的閑花野草,瀋石田的鞦葵,惲南田的石竹,陳白陽的白荷,王忘庵的老少年,羅兩峰的車前草,尤其是近代黃賓虹的黃山野花,雖多不知名,卻總畫得風韻嫖姚、鮮妍含情。再後來,是藥窗老人吳藕汀的“蛇草”,品種繁多,生機勃勃。更是堅定我要畫鄉間野花的興趣。

  這本《筆花硯草集》中的“插畫”,是我頭一迴涉及南國花卉。若說緣由還得從瀋勝衣的文字講起。最早知道嶺南瀋勝衣,是讀他的書評,瀋勝衣是真正的讀書人,買書、藏書、寫書,評劄記,儼然舊時文人的雅懷。有幸的是我的一本小書《一棵樹栽在溪水旁》“不小心”遇見瞭瀋先生,他在“日誌”裏寫瞭一段評語,我自是心生歡喜。後來,拙著《醉眼優孟》齣版,我寄去一冊乞教,便開始瞭我們的文字之交。瀋勝衣的“書評”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他越來越多關於植物書籍的美文,尤其是南方花木的描述,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陌生而充滿好奇的新視野。

  幾年前,瀋勝衣裝修新居,希望我來畫幾幅小畫,我很樂意自己的作品可以為之補壁,伴其書香。畫是命題,其中之一是瀋先生傢鄉東莞特産莞草,見其發來的圖片,似曾相識,我們皖東鄉下的水澤濕地偶爾也能見到,隻是過去並未在意它。既不知其名,更未想到要入畫。第一迴畫南國花草,確實有點挑戰性,幾易其稿,也未敢問他是否閤意。

  若論畫熱帶植物,當數賴少其先生。雖然“嶺南派”畫傢也常以木棉、棕櫚、三角梅乃至椰子、木瓜為題材,但能將熱帶花卉畫齣風格並産生影響的似乎還是賴少其。《筆花硯草集》少不瞭木棉、紫荊等南國名花,但大多是我未曾關注過的。我倒是很喜歡嘗試一下這樣的有挑戰性的新課題。起先因為讀到瀋先生的這些文字,我偶爾說齣我的想法,他日可以畫些南方植物,或許隻是一時之興,瀋先生卻也覺得有意思。從年初起我便開始將瀋先生發來的文字一一讀過,著手搜集相關材料,偶爾也會提及一些我喜愛或覺得可以入畫的植物,比如百閤花,是我一直喜歡畫的。說起來還有一段往事。曩歲在黃山西海,有位同事小姑娘要請我畫一幅百閤花,搜腸颳肚,卻想不起來百閤花的具體模樣。試畫好瞭幾幅,小姑娘很為難的樣子,說“有點像的”。放下畫筆,我說,實在畫不齣來瞭。真是巧的來,第二年,飯店門前土坡下的樹叢裏竟長齣幾株野百閤,白色的花瓣,略施嫩綠,硃砂點蕊,真是奇葩啊!

  因為喜愛畫,自然也喜歡閱讀一些相關的植物文字,從《植物名實圖考》到《本草綱目》,從《詩經》 《楚辭》及至今人的著作,津津樂道。瀋勝衣的文章,視野開闊,古今中外,詩詞雜文,神話傳說,皆有采獲,所謂引經據典,豐富而不冗雜,可以引人入勝,論其淵藪似得力於知堂老人。知堂先生的文字也是我極喜愛的。但我所寫的多是阡陌土岡、田間水澤所生所長,亦總會著意於鄉土情懷,這一點卻是受瞭汪曾祺先生的影響。因畫而文,或由文而畫,雖寫山花野草,卻與生活、環境乃至生命息息相關。再說,瀋勝衣的文字,對我來說不止新鮮好奇,更是一種感動,由花想到故人或往事,雖是寫花,卻是寄托某種情懷。如他寫夾竹桃,“在頃頹寂寥中默默欣賞當下花色,生滅流轉的瞬間已是恒常”。寫曼陀羅花:“這樣魔幻迷亂的春藥毒花,開在本應該清心寡欲的清靜佛門……我也喜歡這種各個極端和諧交融在一起的格調。此亦一種適意。”他由鳳凰花想到張愛玲和蕭紅,紅色是鮮紅,竟是一種傷感,一種說不齣的蒼涼。這二十來幅數十種花卉,曆時大半年,其間亦會常與瀋先生溝通。因我近年對古器物拓本的興趣,自然也會有與古陶器物全形拓的結閤,而這時也收到瀋勝衣發來微信:“我很喜歡你新近加上古器皿的花卉,以前見過鄭乃珖也有這類主題風格,是不是給我們閤作這書也畫兩幅。”於是,便有瞭“莞草清供”的樣式。當然,既為“插畫”,我也會想到現有的版本,古代的木刻版畫,歐洲、日本的水彩綫描,但我既不想照貓畫虎,也擔心若全以“傳統”花鳥畫手段是否也難為大眾讀者接受。瀋先生似乎知道我的憂慮,又發來微信:“這是我們閤作之書(書名也反映瞭),你的大作可不僅是一般的‘插圖’,而是要‘圖文並茂’的。”有瞭瀋先生這話,我便釋然瞭。當然,我既不會畫成“嶺南派”色彩逼真的洋畫兮兮,也不會太受賴少其濃墨重彩抽象誇張的洋派版畫形式的影響,依然強調筆墨,設色豐潤古艷而雅逸是我的追求,調子還是明人和黃(賓虹)吳(藕汀)派頭。黃賓虹所謂“略有風情”、“絕無煙火”。哈哈,自信如此,也是醉瞭!

                                                      許宏泉

                                                      2016年12月15日留雲草堂


《筆花硯草集》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文集,匯集瞭作者長期以來在文學創作、藝術鑒賞、人生感悟等多個領域的探索與沉澱。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主題,而是以點帶麵,通過散文、隨筆、評論等多種形式,展現瞭作者豐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 書中的文字,如同筆尖下的朵朵蘭花,硯石上的點點青草,既有自然流露的清新雅緻,又不失對生活細節的敏銳捕捉。作者不避諱對時代變遷的觀察,對社會現象的思考,字裏行間流淌著一份對人文關懷的執著。他或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市井的風土人情,勾勒齣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或藉景抒情,將自然風光與內心世界巧妙地融為一體,讓人在詩意的文字中品味人生的況味。 在藝術鑒賞方麵,《筆花硯草集》展現瞭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熱愛與獨到見解。他對於書法、繪畫、詩詞等藝術形式的評論,並非停留在錶麵的贊美,而是深入其肌理,探究其精神內核,解讀其時代背景。他能夠從一撇一捺、一勾一勒中讀齣書寫者的心緒,從墨色的濃淡、構圖的虛實中體會畫傢的匠心。這些評論,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趣味,讓讀者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也觸及瞭作者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經曆過歲月的洗禮後,他對生命的意義、人性的復雜、情感的得失,都有著更為透徹的理解。他會分享自己的人生片段,那些平凡卻動人的瞬間,往往蘊含著普世的智慧。他鼓勵讀者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去堅持內心的熱愛,去勇敢地麵對挑戰。這些感悟,如同一盞盞明燈,指引著人們在迷茫時找到方嚮,在睏頓時獲得力量。 《筆花硯草集》的語言風格多變,時而清新婉約,如春風拂麵;時而意蘊深遠,如古潭幽靜;時而又充滿激情,如夏日驟雨。作者善於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哲思具象化,將平凡的事物描繪得活色生香。閱讀本書,仿佛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與作者一同遊走於古今,感悟人生百態。 本書適閤所有對文學、藝術、哲學感興趣的讀者。它不以嘩眾取寵的筆法吸引眼球,而是以真摯的情感,細膩的筆觸,深刻的思想,緩緩地滲透進讀者的心靈。它提供瞭一種審美的享受,一種思考的啓迪,一種精神的滋養。當你翻開《筆花硯草集》,你會被書中那份真誠所打動,被那份智慧所感染,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本身,就是一首最動人的詩,一幅最壯麗的畫。 總而言之,《筆花硯草集》是一部值得細細品讀的文集。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框架,但卻充滿瞭內在的邏輯與情感的連貫。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去感受那些被文字打磨過的珍貴瞬間,去汲取那些來自生活與思考的養分。這是一本能夠陪伴你成長的書,一本能夠讓你在閱讀中獲得慰藉與啓迪的書。

用戶評價

評分

《筆花硯草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從書名開始,就散發著一種濃厚的文化氣息,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翻開書頁,作者的文筆便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詩意與哲思的世界。我非常欣賞他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他能夠從最平凡的事物中挖掘齣不平凡的美。例如,描寫一朵花的盛開,他能夠寫齣花瓣的顔色,花蕊的形狀,以及花朵散發齣的淡淡的香氣,這一切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他筆下的景物,不僅僅是景物,更是他內心情感的寄托。通過對景物的描繪,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寜靜與喜悅,也能夠感受到他對人生無常的感慨。書中對人物的塑造也同樣齣色,他能夠深刻地洞察人性的復雜,並用一種溫和而略帶疏離的筆觸將其展現齣來。我能夠從中看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羈絆,看到社會現實的種種無奈,也看到在睏境中閃耀的人性光輝。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智者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他的人生智慧和對世界的洞察,能夠引發我深刻的思考。這本書,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珍惜當下。

評分

當我第一次看到《筆花硯草集》這本書的時候,我被它那充滿詩意的名字所深深吸引。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翻開書頁,裏麵的文字也同樣充滿瞭驚喜。作者的文筆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將生活中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那些難以言說的思緒,用文字的方式,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我尤其喜歡他對季節變化的描繪,那些文字,充滿瞭生命力,仿佛我能夠聽到鞦風蕭瑟的聲音,看到鼕雪飄落的景象。他筆下的景物,不僅僅是景物,更是他內心世界的投射。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情感,他的喜悅,他的憂傷,他的寜靜。此外,書中對人情世故的描繪,也同樣引人入勝。他能夠深刻地洞察人性的復雜,並用一種溫和的方式將其展現齣來。我能夠從中看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看到社會現實的無奈,也看到人性的光輝。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作者一同經曆人生的起起伏伏,一同感受生活的美好與殘酷。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

我必須說,《筆花硯草集》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遠超齣瞭我最初的設想。剛拿到書的時候,我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但內心其實並沒有抱有多高的期望,畢竟市麵上優秀的文學作品層齣不窮,想要脫穎而齣並非易事。然而,當我沉浸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時,我被深深地打動瞭。作者的文筆極其細膩,他能夠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微小的細節,並用生動的語言將其描繪齣來,仿佛就在我眼前發生一樣。我尤其驚嘆於他對情感的描繪,無論是喜悅、悲傷,還是愛戀、思念,都被他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感同身受。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老友促膝長談,他娓娓道來,你靜靜傾聽,時不時被他的話語所觸動,所啓發。書中的一些篇章,更是讓我掩捲沉思,久久不能平靜。作者對於人性的洞察,對於社會現象的思考,都非常深刻,而且不落俗套。他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留給我們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去體會。這種閱讀體驗,是我近年來少有的。而且,這本書的結構也非常巧妙,每一篇都像是獨立的故事,但又彼此呼應,構成瞭一個整體,充滿瞭藝術的美感。總之,《筆花硯草集》是一本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情感的共鳴。我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文學,熱愛生活的朋友們。

評分

讀完《筆花硯草集》,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就像一顆投入湖麵的石子,在我心頭激起瞭層層漣漪。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仿佛是文人墨客在筆墨揮灑間,將心中所感所悟,凝聚成瞭這份“集”。我尤其喜歡作者描繪自然景色的筆觸,那些文字,充滿瞭生命力,仿佛我能聽到風吹過樹葉的聲音,能看到陽光灑在花瓣上的光澤,能聞到泥土的芬芳。他對季節的變遷,對光影的捕捉,都顯得那麼細膩而到位,讓我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將自然之美與人生感悟巧妙地結閤在一起。他能夠從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中,體悟齣人生的哲理,這是一種非常高的藝術境界。書中的一些段落,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他對於時間流逝的描繪,對於生命無常的感嘆,都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更加珍惜當下。而且,作者在敘述故事時,並不急於交代結局,而是留有足夠的想象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感悟。這種寫作方式,非常考驗讀者的悟性,但也正是這種方式,讓這本書更具魅力。總之,《筆花硯草集》是一本充滿智慧和情感的書籍,它不僅能帶給我們美的享受,更能引發我們對人生、對世界的深刻思考。

評分

拿到《筆花硯草集》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傳遞齣一種非常獨特的東方韻味。書名就帶著一種文人墨客的雅緻,讓人聯想到古老的書齋,筆墨紙硯,以及那些沉浸於創作的纔情之人。翻開書頁,裏麵的文字果然沒有辜負我的期待。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成熟,老練而富有張力,卻又不會顯得矯揉造作。我特彆喜歡他對景物的描寫,無論是春夏鞦鼕,還是山川湖海,在他的筆下都栩栩如生,仿佛我正身臨其境,感受那份自然的美好。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光影的捕捉,對於季節變化的描繪,都極其傳神,能夠喚起讀者心中最柔軟的情感。此外,書中對人物的塑造也相當成功。他筆下的人物,並非臉譜化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優點也有缺點,更加真實,更加立體。我能夠從中看到人性的復雜,看到情感的糾葛,也看到在時代洪流中,個體所經曆的掙紮與成長。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他們的生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愛不釋手。而且,這本書並沒有一味地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更注重意境的營造,情感的抒發,以及思想的啓迪。它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體會其中的深意。我非常享受閱讀《筆花硯草集》的過程,它讓我暫時逃離瞭現實的喧囂,沉浸在瞭一個充滿詩意和哲思的世界裏。

評分

《筆花硯草集》這本書,讓我體驗到瞭一種久違的閱讀的純粹感。現在的書市上充斥著各種快餐文化,文字也往往趨於淺顯直白,而這本書,則是一股清流。它的語言是精煉的,卻又飽含深意;它的敘述是舒緩的,卻又能撥動心弦。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細節的把握,他能夠從尋常事物中發現不尋常的美,並將其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例如,描寫一盞燈,他能寫齣光綫的溫度,光影的舞動,以及這光影背後所承載的情感;描寫一滴雨,他能寫齣雨滴落下的聲音,雨絲拂麵的觸感,以及雨水所帶來的思緒。這些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仿佛置身於書中,感受著作者所感受的一切。而且,這本書所探討的主題也非常廣泛,從對自然的熱愛,到對人生的思考,再到對情感的解讀,都顯得那麼真誠而深刻。他並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而是用最樸實,最真摯的語言,錶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一些新的感悟,讓我對生活充滿瞭更多的熱愛和希望。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值得珍藏的經典之作。

評分

《筆花硯草集》這本書,簡直是意外之喜!一開始,我隻是被它那古樸而又充滿詩意的名字吸引,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然而,當我翻開書頁,就完全被它迷住瞭。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能夠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並將它們描繪得有聲有色。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情感的刻畫,無論是喜悅、悲傷,還是思念、懷舊,都被他寫得入木三分,讓人感同身受。讀這本書,我感覺就像是在與一位老朋友聊天,他娓娓道來,我靜靜傾聽,時不時被他的話語所觸動,所啓發。書中對景物的描寫也同樣精彩,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勾勒齣最生動的畫麵,仿佛我正身臨其境,感受那份寜靜與美好。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光影的運用,對季節變化的描繪,都顯得那麼傳神,仿佛能夠喚醒讀者心中最深處的記憶。而且,這本書並沒有刻意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更注重意境的營造,情感的抒發,以及思想的啓迪。它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體會其中的深意。總之,《筆花硯草集》是一本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情感的共鳴。我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生活,熱愛文字的朋友們。

評分

《筆花硯草集》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古樸典雅的書名所吸引,仿佛能聞到紙墨的清香,看到筆尖在硯颱上緩緩暈開的墨跡。我一直對這類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書籍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承載著一個時代的精神,記錄著一些值得細細品味的故事。拿到這本《筆花硯草集》,我並沒有急著翻開,而是先仔細端詳瞭它的封麵和裝幀,那種觸感,那種質感,都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書中的文字,就如同它名字所暗示的那樣,充滿瞭文人的雅緻和風骨。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細緻觀察,以及對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那些看似尋常的景物,在作者的筆下,仿佛被賦予瞭生命,變得鮮活而有靈性。我尤其喜歡作者描寫景色的段落,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勾勒齣最動人的畫麵,仿佛置身於其中,感受那份寜靜與美好。而他對人情世故的描摹,則更是入木三分,寥寥幾筆,便勾勒齣人物的性格,讓人感同身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得以在繁忙的生活中,慢下來,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思考那些被遺忘的真諦。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迪,無論是對自然的敬畏,還是對人生的感悟,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值得反復品讀,細細迴味。

評分

《筆花硯草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它的語言風格十分典雅,但又不會讓人覺得晦澀難懂。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一種溫潤如玉的氣質,仿佛作者是一位飽讀詩書,又對生活充滿熱愛的智者,在與我們靜靜地交流。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日常生活的觀察,他能夠從最平凡的點點滴滴中,挖掘齣最動人的情感,最深刻的道理。例如,他描寫一杯茶,能夠寫齣茶水的顔色,茶香的沁人心脾,以及品茶時內心的寜靜;他描寫一次閑談,能夠寫齣言語的溫度,情感的交流,以及話語中蘊含的智慧。這些描寫,看似簡單,實則意味深長,能夠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書中還包含瞭很多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這些感悟,沒有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從真實的生活體驗中提煉齣來的,樸實而真摯。他對於得失,對於悲歡,對於人情冷暖,都有著深刻的理解,並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麵對。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長者對話,他的人生閱曆和智慧,能夠引導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而且,這本書的結構也非常靈活,每一篇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小品,但又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我非常喜歡這種閱讀方式,可以隨時隨地翻開一頁,都能從中獲得啓發。

評分

《筆花硯草集》這本書,可以說是我近期讀到的一本非常齣色的作品。從一開始,就被它那充滿古韻的書名所吸引,仿佛能夠嗅到淡淡的墨香。閱讀過程中,我被作者的文筆深深摺服。他的文字,既有古典的雅緻,又不失現代的靈動,恰到好處地展現瞭一種獨特的東方美學。我最欣賞的是他對自然景物的描繪,那些文字,仿佛擁有魔力,能夠瞬間將我帶入那個美好的場景。無論是春夏鞦鼕的變換,還是山川湖海的壯麗,在他的筆下都栩栩如生,充滿瞭生命力。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夠捕捉到景物中最細微的變化,並用生動的語言將其描繪齣來,例如,微風拂過,葉片輕輕搖曳的弧度,陽光灑在水麵,泛起的粼粼波光,都顯得那麼真實而動人。除瞭對景物的描寫,書中對人情世故的刻畫也同樣精彩。他能夠深刻地洞察人性的復雜,並用一種溫和而略帶疏離的筆觸將其展現齣來。我能夠從中看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羈絆,看到社會現實的種種無奈,也看到在睏境中閃耀的人性光輝。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一次深入的對話,他的人生智慧和對世界的洞察,能夠引發我深刻的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次心靈的旅程,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

東西不錯,支持京東!!!

評分

打摺購入商品未拆不做贅述京東配送小夥兒人特好

評分

好書,知識趣味都有!!!

評分

對花草的介紹可謂全麵。美中不足的是,未見對花草的真正喜愛,未深入花草精神,不免有走馬觀花之嫌。

評分

一樣沒有達到期望值

評分

一樣沒有達到期望值

評分

一樣沒有達到期望值

評分

東西不錯,支持京東!!!

評分

其他都好,包裝太不靠譜,厚厚一摞書就整個破塑料袋糊弄人,袋都漲開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