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國技術轉移策略研究:技術、組織與創新生態》基於技術轉移活動的特性,針對我國技術轉移存在的問題,參照國內外新的實踐,以及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的技術條件,指齣新時期我國技術轉移發展的策略的核心是聚焦針對科技成果轉化中間環節,即應用技術開發的能力建設。因此,應當采用一種有利於快速能力積纍的發展模式,“集中式”的技術轉移管理體係,鼓勵技術轉移機構發展技術開發、投資孵化和技術運營等高級能力都是適閤能力積纍的發展策略。
《我國技術轉移策略研究:技術、組織與創新生態》副標題是“技術、組織與創新生態”,這反映瞭對技術轉移認識的一條邏輯主綫。技術轉移活動的特性從根本上說,是由技術的特性決定的。技術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和緘默性,決定瞭技術轉移活動充滿風險,需要不同主體有效協作。技術的特性是客觀的,針對技術的特性,通過完善的製度設計和有效的組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技術轉移效果。技術許可、閤作研發和創業等不同的技術轉移模式,適用於不同的技術屬性和環境條件下的技術轉移活動的組織。隨著技術的復雜性越來越高,企業和國傢之間的技術競爭更加激烈,對進一步提高技術轉移的製度和組織效率提齣瞭更高要求。創新生態係統是認識創新活動係統性和生態學特徵的有效模型。對於創新生態係統的培育,除瞭要保證資源豐裕,更要注重不同要素和主體之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聯係的構建。
作者簡介
硃常海,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在讀).新青年智庫發起人:長期從事創新創業、區域經濟、科技政策和技術轉移研究。郵箱:zhuchanghai10@163.com
郭曼,科技部火炬中心副研究員,長期從事技術轉移和科技人纔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技術轉移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技術創新的概念、類型與特性
一、技術創新的概念
二、技術創新的類型
三、技術創新的特性
第二節 技術創新的過程
一、技術範式與技術軌道
二、技術創新的動力
三、産業中的技術創新
第三節 技術轉移與技術追趕
一、技術轉移的概念
二、技術轉移的過程
三、後發國傢的技術追趕
第二章 技術轉移中的技術開發過程
第一節 技術創新的重要趨勢
一、越發重要的大企業與國傢力量
二、開放式創新
三、錶現為個人纔能的技術創新
第二節 技術開發的目標和內容
一、技術開發過程的目標
二、技術開發過程的內容
三、技術開發過程的風險
第三節 高技術與高技術産業
一、高技術的內涵與特性
二、高技術産業的內涵和特徵
三、案例——韓國現代阿爾法發動機的開發曆程
第三章 技術轉移中的組織運作過程
第一節 技術轉移相關的重要製度發明
一、國傢支持科學研究
二、企業設立研發部門
三、知識産權製度
四、風險投資製度
第二節 組織運作過程的目標和內容
一、組織運作過程的目標
二、組織運作過程的內容
三、組織運作過程的風險
第三節 技術轉移的主要模式
一、技術許可
二、閤作研發
三、衍生企業
第四章 技術轉移機構與創新生態係統
第一節 技術轉移機構
一、技術轉移機構的能力
二、技術轉移機構的類型
三、技術轉移機構的發展趨勢
四、技術轉移機構的典型案例
第二節 創新生態係統理論
一、國傢創新係統
二、創新生態係統
三、從創新係統到創新生態係統
第三節 如何培育創新生態係統
一、創新生態係統中的聯係
二、創新生態係統的構建策略
三、案例——美國製造業創新中心
第五章 我國技術轉移的現狀與問題
第一節 我國技術轉移的現狀
一、我國技術轉移機構的發展曆程
二、我國技術轉移發展現狀
第二節 我國技術轉移問題分析
一、供給方麵:有價值的科技成果存量不多
二、需求方麵:企業缺少對上遊科研院所的科技需求
三、通道方麵:我國科研界和産業界缺少聯係
四、環境方麵:我國技術轉移活動缺乏要素供給
第三節 我國技術轉移的最新動態
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
二、構建“2+N”技術轉移體係
三、國傢技術轉移示範機構試點
四、地方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措施
第六章 我國技術轉移的發展策略
第一節 技術轉移體係
一、技術轉移體係的內涵
二、技術轉移體係的內容與結構
第二節 我國技術轉移的目標與問題分析
一、促進技術轉移的目標
二、我國技術轉移工作的問題分析
三、我國技術轉移的發展策略分析
第三節 我國技術轉移的發展策略
一、體係建設——集中式體係+創新網絡
二、能力構建——聚焦應用技術研究能力建設
三、模式選擇——“眾創”模式
四、要素供給——聚焦製度與人纔供給
附錄 國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法規政策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黨的十八大做齣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全麵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部署,創新和改革成為新時期我國發展的主題詞。作為國傢創新體係的重要部分,技術轉移,尤其是科技成果轉化,是新一輪創新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關於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乾意見》、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實施方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乾規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等一係列高規格、突破性的政策文件開啓瞭我國技術轉移發展的新階段。
從世界範圍來說,技術轉移一直都是難題。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科學研究,不斷提升科學研究的公共投入,同時也非常重視技術轉移、轉化,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將科學研究的投入轉化為國傢的科技競爭力和經濟發展績效。我國也不例外,近年來,我國知識創新水平取得瞭突飛猛進的提升。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僅次於美國,科技論文數量攀升到世界第2位。與知識創新進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知識創造和應用整體水平僅排世界第12位(《國傢創新指數報告2015》),研發投入效益與發達國傢差距很大。知識技術擴散能力差、技術轉移環節薄弱已經成為國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瓶頸。因此,思索新時期我國技術轉移的發展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副標題是“技術、組織與創新生態”,這反映瞭對技術轉移認識的一條邏輯主綫。技術轉移活動的特性從根本上說,是由技術的特性決定的。技術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和緘默性,決定瞭技術轉移活動充滿風險,需要不同主體有效協作。技術的特性是客觀的,針對技術的特性,通過完善的製度設計和有效的組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技術轉移效果。技術許可、閤作研發和創業等不同的技術轉移模式,適用於不同的技術屬性和環境條件下的技術轉移活動的組織。隨著技術的復雜性越來越高,企業和國傢之間的技術競爭更加激烈,對進一步提高技術轉移的製度和組織效率提齣瞭更高要求。創新生態係統是認識創新活動係統性和生態學特徵的有效模型。對於創新生態係統的培育,除瞭要保證資源豐裕,更要注重不同要素和主體之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聯係的構建。
我國技術轉移的問題有多個方麵。在供給上,我國有轉化價值的科研成果不多;在需求上,我國的高新技術産業多位於産業鏈低端,處於外國企業主導的技術軌道上,傾嚮於從外國引進現成設備技術,缺乏對科研上遊的需求;在通道上,我國的學界和産業界製度化和非製度化的連接渠道都比較薄弱;在環境上,我國不僅缺少對技術轉移活動完善的製度支持,還存在對科技成果轉化的製度性障礙。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不同主題的圖書簡介,字數大約1500字,內容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及其主題: --- 圖書名稱:全球氣候治理的製度演進與未來路徑:基於多層次治理視角的分析 圖書簡介 引言:氣候危機的緊迫性與治理的復雜性 21世紀以來,氣候變化已成為全人類麵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全球氣候治理的進程麯摺而復雜,深刻反映瞭國傢主權、經濟利益與全球公共利益之間的內在張力。本書《全球氣候治理的製度演進與未來路徑:基於多層次治理視角的分析》旨在對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全球氣候治理體係進行係統梳理與深入剖析,重點關注其製度結構、決策機製以及在不同治理層級(國際、國傢、地方)之間的互動關係。本書突破瞭傳統上側重於國際條約分析的局限,引入瞭多層次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 MLG)的分析框架,以期更全麵、更動態地理解氣候治理的實踐邏輯與未來可能性。 第一部分:全球氣候治理的製度基礎與曆史脈絡 本書的開篇部分,首先迴顧瞭氣候變化科學認知的形成過程,以及由此催生的國際政治議程的構建。我們詳述瞭聯閤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從建立到成熟的製度軌跡,重點解析瞭《京都議定書》的成功與局限,特彆是其在共同但有區彆的責任原則上引發的南北爭端。 隨後,我們進入對《巴黎協定》這一新範式的深入探討。與過去自上而下的強製性減排目標不同,《巴黎協定》確立瞭“自下而上”的國傢自主貢獻(NDC)機製。本書認為,這種範式轉變不僅是國際法上的創新,更是對全球治理權力結構變化的適應。我們詳細分析瞭NDC提交、審議與“全球盤點”機製的運行邏輯,揭示瞭其在提高國傢承諾透明度方麵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批判性地審視瞭其在缺乏法律約束力下可能導緻的“漂綠”風險。 第二部分:多層次治理框架下的實踐與張力 本書的核心論述集中在“多層次治理”的視角轉換上。我們主張,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國際層麵的協議往往需要依賴於國傢層麵的政策執行,以及城市、區域乃至企業層麵的具體行動纔能真正落地。 在國傢層麵,本書考察瞭不同發展模式國傢(如歐盟、美國、中國)在氣候政策製定、法律體係整閤以及能源轉型路徑上的差異。我們對比瞭碳排放交易體係(ETS)、可再生能源配額製和碳稅等核心政策工具的製度設計及其在國內政治經濟背景下的適應性。特彆地,本書探討瞭國傢內部不同部門間(如環境部、能源部、財政部)的協調機製,以及中央與地方政府在減排目標分解與執行中的權限分配問題。 在地方與非國傢行為體層麵,本書強調瞭城市和區域聯盟(如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的“先鋒作用”。這些行動者往往能以更靈活、更貼近民眾需求的方式推動技術采納和行為轉變。我們分析瞭“次國傢”行動如何反哺國際談判進程,形成瞭從基層到頂層的反饋迴路。此外,本書還評估瞭企業、金融機構和公民社會組織在推動綠色金融、負責任投資和公眾參與方麵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部分:製度創新、挑戰與未來路徑重塑 麵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復雜性和緊迫性,現有的治理體係正麵臨嚴峻的挑戰,主要體現在“雄心鴻溝”(Ambition Gap)、“公平正義”(Equity and Justice)以及“適應性不足”(Inadequate Adaptation)三個維度。 在“雄心鴻溝”方麵,本書通過量化模型分析瞭當前NDC路徑與實現《巴黎協定》1.5°C溫控目標之間存在的差距。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碳定價機製的國際協調、化石燃料補貼的逐步取消等製度創新,以有效提升全球減排強度。 關於“公平正義”,本書深入探討瞭氣候正義的內涵,特彆是發展中國傢在減排與適應資金方麵的需求。我們評估瞭綠色氣候基金(GCF)等國際金融機製的效率與可及性,並提齣瞭構建更具包容性和可問責性的氣候融資新架構的建議。 最後,本書展望瞭全球氣候治理的未來路徑。我們認為,未來的治理體係將更加去中心化、更加強調彈性與適應性。本書強調瞭數字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在氣候監測、風險預警和政策優化中的潛力,並呼籲建立更具前瞻性的、能夠應對“氣候突變”風險的全球治理機製。 結論:邁嚮協同治理的未來 《全球氣候治理的製度演進與未來路徑》不僅是對既有文獻的總結,更是一份對未來行動的路綫圖。本書以其嚴謹的理論框架和豐富的實證案例,為政策製定者、研究人員以及所有關注可持續發展議題的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氣候治理復雜性並尋找有效解決方案的綜閤視角。它清晰地錶明,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的不僅是科學共識,更是跨越層級、跨越國界的深刻製度變革與協同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