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第三版)

生理心理学(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新旺 著
图书标签:
  • 生理心理学
  • 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行为神经科学
  • 生物心理学
  • 认知神经科学
  • 大脑与行为
  • 心理生理学
  • 医学心理学
  • 健康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8407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698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312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的科学,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作者凭借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的积累,在保持前几版(含《生理心理学导论》)编写特色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许多新近研究资料,系统地介绍了注意、感觉、知觉、学习和记忆、语言和思维、情绪、随意运动、摄食与饮水、性生理心理、睡眠与觉醒的生理机制,以及人格生物学基础、精神药理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心理学(第三版)》力求全面反映该学科的核心内容和*新成果。
  本次修订增加了有关中国生理心理学发展过程的内容,尤其是补充了许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如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益智药物、海马体积与空间记忆的关系和信息素效应等;每章均有生活中的生理心理学现象资料窗。

目录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生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和意义 1
第二节 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5
第三节 生理心理学的邻近学科 10
第四节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10
第2章 心理活动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18
第一节 神经元 18
第二节 神经系统 21
第三节 感觉传导路和运动传导路 36
第3章 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40
第一节 生物电现象与兴奋 40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45
第4章 注意的神经过程 52
第一节 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52
第二节 注意的生理学过程 61
第三节 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 62
第5章 感觉过程 66
第一节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66
第二节 视觉过程 70
第三节 听觉过程 89
第四节 平衡觉、化学觉和痛觉 95
第6章 知觉生理学 99
第一节 视网膜成像与视知觉恒常性 99
第二节 形状、颜色、运动信息的平行处理机制 101
第三节 知觉过程中的脑电变化 113
第四节 视知觉理论 115
第7章 学习和记忆神经生物学 121
第一节 脑的学习记忆特性与学习记忆分类 121
第二节 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 125
第三节 学习和记忆的突触机制 140
第四节 学习和记忆过程的调制 153
第五节 记忆障碍和益智药物 156
第8章 语言和思维的脑机制 159
第一节 语言活动的神经基础 160
第二节 思维的机制 168
第9章 情绪生理学 175
第一节 愤怒、恐惧和快乐的机制 175
第二节 情绪生理反应 191
第三节 变态情绪和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研究 198
第10章 随意运动控制 203
第一节 运动形成过程与随意运动的特点 204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 206
第三节 随意运动控制模型与随意运动障碍 213
第11章 摄食与饮水 216
第一节 摄食过程的调节 216
第二节 饮水调节 229
第三节 摄食与饮水的联系 232
第12章 性生理心理学 234
第一节 人类的性生理心理活动 235
第二节 性行为的神经激素调控机制 238
第三节 母性行为 245
第13章 睡眠与觉醒 248
第一节 人类的睡眠时相及其特点 249
第二节 觉醒与睡眠的神经机制 253
第三节 睡眠的功能 259
第四节 睡眠-觉醒关系失调 262
第14章 人格生物学的生物学基础 266
第一节 人格的遗传学研究 266
第二节 人格的神经科学基础 270
第三节 人格生物学理论 273
第15章 精神药理学 279
第一节 精神药理学原理 280
第二节 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 287
第三节 药物依赖 293
主要参考文献 299
《情绪的神经基础:大脑如何感知、体验和表达情感》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情绪的生理机制,揭示大脑在感知、体验、调节和表达情感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跳出传统的情绪理论框架,聚焦于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以详实的科学证据为支撑,为您呈现一幅关于人类情感世界的宏大而细致的图景。本书适合对心理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医学以及任何对人类情绪奥秘感兴趣的读者。 第一章:绪论——情绪的科学探索之旅 在这一章,我们将为您勾勒出情绪研究的宏观蓝图。什么是情绪?它为何如此重要?人类又是如何开始系统地研究情绪的?我们将追溯情绪科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哲学思辨到近代心理学的探索,再到如今神经科学的崛起。我们将探讨情绪在人类生存、社会交往和个体发展中的多重功能,理解情绪为何会驱动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的决策,塑造我们的记忆。同时,我们将对情绪研究中存在的复杂性进行初步的梳理,例如情绪的主观体验、生理唤醒、行为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的异同。本章将为读者建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深入的神经科学探讨做好铺垫。 第二章:情绪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大脑的情感网络 本章将带您走进大脑,探寻情绪的神经“指挥中心”。我们将详细介绍与情绪处理密切相关的大脑结构,包括杏仁核(amygdala)在恐惧、焦虑和奖励加工中的核心作用;海马体(hippocampus)在情绪记忆形成中的贡献;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特别是眶额叶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在情绪调节、决策和社会行为中的关键地位;岛叶(insula)在内感受(interoception)和主观情感体验中的作用;以及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协调各种情绪功能的。我们将结合神经影像学研究(如fMRI、PET)的发现,直观地展示这些脑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激活模式,理解情绪信号是如何在大脑内部进行传递和整合的。 第三章:情绪的生理反应——从神经递质到自主神经系统 情绪并非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它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反应。本章将聚焦于情绪的生理基础,深入探讨神经递质在情绪通路中的作用,例如多巴胺(dopamine)与奖赏和愉悦感的关系,血清素(serotonin)与情绪稳定和抑郁的关系,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与警觉和应激反应的关系。我们将详细阐述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是如何调节心率、血压、呼吸、体温以及消化等生理过程,以支持身体应对不同的情绪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和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在情绪反应中的协同与对抗机制也将得到深入解析。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特别是应激激素如皮质醇(cortisol)在情绪体验和记忆巩固中的影响。 第四章:情绪的感知与表征——大脑如何“读懂”世界 情绪的产生离不开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加工。本章将探讨大脑是如何识别和解读与情绪相关的刺激的。我们将分析面部表情识别、语音语调分析以及身体姿态理解等社会认知过程中的神经机制。我们将深入研究大脑的视觉和听觉通路是如何与情绪处理区域相连接,从而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具有情绪意义的信号。我们还将探讨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注意力、感知觉和记忆,例如“情绪搜寻偏倚”(attentional bias)和“情绪回忆增强”(mood-congruent memory)。感知觉的个体差异,如感官敏感度,又是如何影响情绪体验的,也将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第五章:情绪的体验与主观感受——意识与情感的交织 情绪体验是情绪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之一,它涉及主观感受的形成和意识层面的呈现。本章将深入探讨意识在情绪体验中的作用,以及不同理论模型如何解释情绪的主观感受。我们将关注岛叶皮层在内感受信号整合,从而产生身体情感状态(如心跳加速、胃部不适)的感知,这是形成主观情感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将探讨大脑不同区域的协同工作,如何将生理唤醒、认知评估和行为反应整合为我们所感受到的特定情绪,例如快乐、悲伤、愤怒或恐惧。研究方法,如内省报告的局限性以及神经科学研究如何尝试客观测量和理解主观情绪,也将被提及。 第六章:情绪的调节与控制——驾驭你的情感世界 情绪并非总是失控的,人类拥有强大的情绪调节能力。本章将深入探讨大脑是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的,以及这些调节机制的神经基础。我们将重点关注前额叶皮层,特别是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在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抑制(suppression)等策略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目标导向的行为如何影响情绪体验,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认知解释来影响情绪反应。我们将探讨情绪失调(emotion dysregulation)的神经基础,以及它与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睡眠、运动和冥想等生活方式因素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以及它们潜在的神经机制,也将是本章的研究内容。 第七章:情绪的表达与沟通——无声的语言 情绪的表达是社会互动的基础,它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音语调等多种形式进行。本章将聚焦于情绪表达的神经机制,特别是面部表情的产生和识别。我们将分析运动皮层(motor cortex)和前运动皮层(premotor cortex)在面部肌肉控制中的作用,以及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在理解他人情绪中的可能贡献。我们将探讨不同情绪状态下,声音语调和肢体语言的神经编码方式。此外,文化对情绪表达规则的影响,以及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误解,也将得到讨论。 第八章:情绪与认知——互动的双向回路 情绪与认知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动态的相互作用。本章将深入探讨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注意力、记忆、学习、决策和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将讨论积极情绪如何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行动范围(“扩展-建构”理论),而消极情绪如何促使我们聚焦于细节和规避风险。我们将分析情绪在记忆编码和提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决策过程中,情绪的“信号”作用,即“情绪标记假说”(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以及情感在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也将是本章的重点。 第九章:情绪与发展——从生命之初到衰老之末 情绪能力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展和演变。本章将探讨情绪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发展轨迹。我们将分析婴儿期情绪的初步发展,例如依恋关系的形成以及基本情绪的表达。我们将考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情绪调节能力、情绪理解能力以及情绪社会性的发展。我们将探讨成年期情绪的成熟,以及情绪在家庭、职业和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我们将审视老年期情绪的变化,包括情绪体验的改变、情绪调节的代偿机制以及衰老对情绪健康的影响。 第十章:情绪失调与精神疾病——当情感的平衡被打破 情绪失调是许多精神疾病的核心特征。本章将探讨情绪失调的神经机制,以及它在常见精神疾病中的表现。我们将分析抑郁症患者情绪体验低落、快感缺失的神经基础,以及焦虑症患者过度警觉、持续担忧的神经环路。我们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杏仁核的过度激活和前额叶的调节功能减退是如何导致持续的恐惧和回避反应。我们将讨论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情绪极端波动,以及精神分裂症中情感表达的异常。本章还将简要介绍情绪失调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及它们在神经层面的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情绪研究的未来方向——未知的疆界 情绪科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仍有许多未知等待探索。本章将展望情绪研究的未来方向。我们将探讨更先进的神经影像学和神经调控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情绪的复杂性。我们将关注跨学科合作,例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情绪科学相结合,以期发现新的规律和模型。我们还将讨论情绪研究在个性化医疗、情感计算、人机交互以及提升人类福祉方面的潜在应用。最后,我们将强调理解情绪的神经机制对于我们认识人类自身、促进心理健康以及构建更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本书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生动的案例分析,为读者开启一扇通往情绪科学殿堂的大门,让您对自身以及他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我最初拿到《生理心理学(第三版)》时,对内容深度还是有些担忧的。然而,这本书出乎意料地易于理解,即便是一些复杂的神经科学概念,作者也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解释。书中大量的类比和生动的比喻,极大地帮助我克服了理解上的障碍。例如,在解释突触传递时,作者将神经元比作信息传递的“邮递员”,将神经递质比作“信件”,这种生动的描述方式,让原本枯燥的概念变得形象起来。而且,书中在介绍新概念时,都会先从宏观的生理过程入手,然后再逐步细化到微观的分子层面,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非常符合非专业人士的学习习惯。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技术性的细节,但又不会过度纠缠,总能在恰当的时机点到为止,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对于想要了解生理心理学基本原理,但又不想被过于专业的术语和理论吓倒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绝佳的选择。它既能满足你对知识的好奇心,又能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获得扎实的知识储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吸引人,硬壳封面,纸张厚实且有质感,打开时扑面而来的油墨香也让人心情愉悦。我个人比较注重书籍的物理呈现,而《生理心理学(第三版)》在这方面无疑做得非常出色。每一页的排版都清晰合理,文字大小适中,不会感到拥挤或过于疏离。插图和图表的质量更是可圈可点,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标注清晰,即便是一些复杂的概念,也能通过这些直观的视觉元素更容易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解剖学图谱,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仿佛置身于实验室,亲手触摸大脑的纹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不仅提升了阅读体验,也让我对作者和出版方的专业度有了更高的信任感。在学习过程中,精美的视觉辅助材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拿到它的时候,我甚至忍不住翻阅了好几遍,仅仅是欣赏它的整体设计和工艺,就觉得是一次非常愉快的体验。我相信,一本优秀的教材,除了内容本身,其物理载体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生理心理学(第三版)》恰恰是其中的佼佼者。

评分

我非常关注书籍的实用性和前沿性,《生理心理学(第三版)》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还大量地探讨了生理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在讨论学习和记忆的神经机制时,书中就深入剖析了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的生理学根源,并介绍了相关的治疗和干预措施。这种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思路,让我看到了这门学科的巨大潜力。同时,书中也对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进行了介绍,比如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或者基因与行为的相互作用。这些内容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未来的科学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书中总是能引导读者思考,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这种鼓励探索和创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未来的科研人才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注重理论又强调实践,既经典又前沿的优秀教材,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并激发他们对生理心理学领域的无限热情。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几本关于这个领域的入门读物,但总感觉隔靴搔痒,缺乏深入的理解。拿到《生理心理学(第三版)》后,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系统的知识体系所吸引。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神经元结构和功能,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脑区划分、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各种生理活动与心理过程的联系。每一次概念的引入都伴随着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验证据,让人信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前沿研究成果的引用也相当及时,能够让你了解到这个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导师对话,他循循善诱,将深奥的科学原理娓娓道来,并且总是能预见到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并提前给出解答。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生理心理学领域的学生或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为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你指明了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做得非常到位,让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实验数据和公式,而是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述情绪的生理机制时,书中会引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神经生理学变化,或者抑郁症患者大脑活动模式的异常。这些案例的呈现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生理因素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同时,书中也包含了一些经典的实验回顾,通过对这些实验的设计、过程和结果的详细解读,我不仅理解了相关理论是如何被验证的,也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创新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这种“理论+实践”的结合,让学习过程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主动去思考书中的案例,并且尝试将其与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联系起来,这种主动学习的模式,极大地加深了我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让我对生理心理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