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专业英语/“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新能源汽车专业英语/“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晓汾 著
图书标签:
  • 新能源汽车
  • 专业英语
  • 职业教育
  • 教材
  • 十三五规划
  • 汽车工程
  • 汽车技术
  • 英语学习
  • 高等职业教育
  • 汽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5993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70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7
字数:151000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能源汽车专业英语/“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全面、系统地解析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电”技术内容,从新能源汽车专业英语的角度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程以及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演变历史、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电池技术规格和参数、电机以及其控制器等内容。
  《新能源汽车专业英语/“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层次分明、内容新颖、条理清晰,使用了较多的案例,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新能源汽车专业英语/“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可提供给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车辆工程、汽车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专业英语,可作为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材,或可作为高校新能源汽车技术双语课程教材,也可提供给新能源汽车爱好者学习之用。

内页插图

目录

Learning Situation One A Brief History
Section 1.1 Early days
Section 1.2 Development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Learning Situation Two Electric Vehicle in Use Today
Section 2.1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Section 2.2 The IC engine/electric hybrid vehicle
Section 2.3 Fuelled electric vehicles

Learning Situation Three Batteries
Section 3.1 Cell and battery voltages
Section 3.2 Charge (or Amphour) capacity
Section 3.3 Energy stored
Section 3.4 Specific energy and Energy density
Section 3.5 Specific power
Section 3.6 Amphour (or charge) efficiency and Energy efficiency
Section 3.7 Self-discharge rates
Section 3.8 Battery geometry
Section 3.9 Lead Acid Batteries
Section 3.10 Battery life and maintenance

Learning Situation Four Electric Machines and their Controllers
Section 4.1 The 'Brushed' DC Electric Motor
4.1.1 Operation of the basic DC motor
4.1.2 Torque speed characteristics
4.1.3 Controlling the brushed DC motor
4.1.4 Providing the magnetic field for DC motors
4.1.5 DC motor efficiency
4.1.6 Motor losses and motor size
4.1.7 Electric motors as brakes
Section 4.2 DC Regulation and Voltage Conversion
4.2.1 Switching devices
4.2.2 Step - down or ‘buck’ regulators
4.2.3 Step - up or ‘boost’switching regulator
4.2.4 Single - phase inverters
4.2.5 Three - phase
Section 4.3 Brushless Electric Motors
4.3.1 Introduction
4.3.2 The brushless DC motor
4.3.3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s
4.3.4 The induction motor
Section 4.4 Motor Cooling, Efficiency, Size and Mass
4.4.1 Improving motor efficiency
4.4.2 Motor mass
Section 4.5 Electrical Machines for Hybrid Vehicles

Learning Situation Five Electric Vehicles and the Environment
Section 5.1 Vehicle pollution : the Effects
Section 5.2 Vehicle pollution :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Section 5.3 Vehicle Pollution in Context
Section 5.4 Alternativ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Used via the Grid
5.4.1 Solar energy
5.4.2 Wind energy
5.4.3 Hydro energy
5.4.4 Tidal energy
5.4.5 Biomass energy
Section 5.5 Using Sustainable Energy with Fuelled Vehicles
Section 5.6 The Role of Regulations and Law Makers

Learning Situation Six Safety Considerations
Section 6.1 Electric system safety
Section 6.2 Maintenance Safety

Learning Situation Seven Case Study
Section 7.1 Rechargeable Battery Vehicles
7.1.1 Tesla Model S
7.1.2 Nissan Leaf
Section 7.2 Hybrid Vehicles
7.2.1 Honda Insight
7.2.2 Toyota Prius
Appendix Curiosity Rover on Mars
Abbreviation
Reference

前言/序言

  目前,随着环境污染、石油资源不可再生等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污染和能源局限已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燃油汽车所面临的两大难题。2015年2月,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旨在落实《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并强调实施新能源汽车“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完善电动汽车“三纵三横”技术体系和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等内容。发展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PEV)以及燃料电池汽车(FCEV)是实现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纯电动汽车以车载二次电源作为储能方式,以电动机为动力装置驱动车辆行驶,相比混合动力汽车而言,具有零排放、低噪声且结构简单等特点,而相比燃料电池则在当前更具产业化的基础,因此而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及汽车企业的广泛关注。
  本书从新能源汽车专业英语的角度出发,将新能源汽车技术内容划分为电池、电机、电控三部分核心技术,另外增加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现状,以及相关的国外产业政策等内容。本书编写过程中,结合目前很多国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将其系统化后,结合国内新能源汽车专业培养学生需要,以及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线,设计本书的内容。
  全书由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方晓汾老师编著,项目一、项目二、项目三由东北石油大学张勇老师和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钟文浩老师审稿,项目四、项目五由河北工业大学武春龙老师审稿,项目六、项目七由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温俊芳老师审稿,南京理工大学方斌教授主审。
  感谢共同参与工作的衢州求是科技联合会各位同仁,感谢浙江大学朱绍鹏副教授、美国ASE(Automotive Service Excellence)高级技师Paul Polzer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感谢校级课改项目(NO.KGXM201609)支持。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纯电动汽车标准、网络资源以及图片,特向其作者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或不妥之处,欢迎读者随时提出批评。有不清楚的地方希望读者尽快与我们联系。
《智能网联汽车:理论与实践》 一、 概述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智能网联汽车这一新兴技术领域,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网联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深刻地改变着交通出行方式、产业生态乃至社会生活。本书紧密围绕这一核心,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软硬件技术、关键系统、核心算法、产业发展以及未来趋势,力求为相关专业的学生、从业人员以及对智能网联汽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份高质量的学习和参考资料。 本书的编写不仅关注理论的深度,更注重实践的落地。我们力求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的应用场景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技术解读,帮助读者理解智能网联汽车是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又是如何为社会带来切实价值的。从自动驾驶算法的实现到车联网通信的部署,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设计到数据安全与隐私的保护,本书都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二、 内容详述 第一篇: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基础 本篇是全书的基石,为读者搭建起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知识框架。 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 1.1 发展历程与驱动因素: 回溯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脉络,梳理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技术进步(如计算能力提升、传感器技术成熟、通信网络发展、大数据分析能力增强)以及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等外部驱动因素。 1.2 核心概念解析: 详细阐释“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内涵,区分“智能汽车”与“网联汽车”,并定义“新一代汽车”的特征,如高度自动化、深度互联、人机共驾等。 1.3 产业链概览: 分析智能网联汽车的庞大产业链,包括但不限于芯片、传感器、软件开发、通信设备、车载终端、平台服务、汽车制造、出行服务等关键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关系。 1.4 技术挑战与机遇: 探讨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如高精度地图、激光雷达成本、5G覆盖、算力限制、数据安全等)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第二章: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 2.1 汽车电子架构演进: 从传统的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到域控制器(DCU)再到中央计算平台(CCP)的演变过程,分析其优劣势及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影响。 2.2 关键电子控制单元(ECU)详解: 介绍发动机控制单元(ECM)、变速器控制单元(TCM)、车身控制模块(BCM)、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电子稳定程序(ESP)等传统ECU的功能,以及其向智能域控制器转变的趋势。 2.3 嵌入式系统在汽车中的应用: 讲解嵌入式系统(硬件+软件)的构成,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概念及其在汽车中的作用(如任务调度、资源管理),以及汽车级芯片(MCU、SoC)的特点和选型。 2.4 车载网络通信技术: 深入剖析CAN、LIN、FlexRay、Ethernet等车载总线技术,讲解其通信原理、协议特点、应用场景以及向高速以太网迁移的必然性。 第三章:传感器技术与感知系统 3.1 传感器原理与分类: 介绍智能网联汽车感知系统中常用的传感器类型,包括摄像头(单目、双目、多目)、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LiDAR)、超声波传感器、惯性测量单元(IMU)、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等。 3.2 各类传感器的技术特点与应用: 详细阐述不同传感器的成像原理、工作方式、优缺点、精度、成本以及在目标检测、障碍物识别、车道线跟踪、距离测量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3.3 传感器融合技术: 讲解为什么需要传感器融合,以及基于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深度学习等方法的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以提高感知系统的鲁棒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3.4 传感器在不同驾驶场景下的表现: 分析传感器在白天、夜晚、雨雪雾等恶劣天气、复杂城市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以及应对策略。 第二篇: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 本篇聚焦于智能网联汽车实现“智能”和“网联”的关键技术。 第四章:决策与规划算法 4.1 环境建模与目标跟踪: 介绍如何利用感知数据构建车辆周围的环境模型,以及多目标跟踪(MOT)算法在识别和预测其他交通参与者行为中的作用。 4.2 路径规划算法: 讲解全局路径规划(如A、Dijkstra)和局部路径规划(如模型预测控制MPC、行为树、有限状态机)的原理和实现,包括如何根据目标点、障碍物和交通规则生成安全、高效的行驶轨迹。 4.3 运动控制算法: 介绍如何将规划出的轨迹转化为车辆的转向、加减速指令,包括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MPC)等,以及对车辆动力学模型的理解。 4.4 行为决策: 阐述在复杂交通场景下,车辆如何根据交通规则、其他车辆行为以及自身目标进行决策,如变道、超车、避让等,并介绍基于规则、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的方法。 第五章:自动驾驶系统架构与控制 5.1 自动驾驶系统分级(SAE L0-L5): 详细介绍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制定的自动驾驶技术等级标准,并对每个等级的功能和技术要求进行说明。 5.2 自动驾驶的硬件平台: 探讨自动驾驶汽车所需的计算平台,包括高性能计算芯片(GPU、TPU)、域控制器、专用AI加速器等,以及其功耗、散热和安全性要求。 5.3 自动驾驶软件栈: 介绍典型的自动驾驶软件架构,包括感知模块、定位模块、规划模块、控制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等,以及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等开发框架的应用。 5.4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 阐述深度学习在感知(图像识别、目标检测)、预测、决策等方面的应用,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Transformer等模型的原理及在自动驾驶中的具体实现。 第六章:车联网(V2X)通信技术 6.1 V2X概述与分类: 定义车联网(V2X),并将其分为车对车(V2V)、车对基础设施(V2I)、车对行人(V2P)和车对网络(V2N)等。 6.2 V2X通信标准与协议: 介绍DSRC(专用短程通信)和C-V2X(基于蜂窝网络的V2X)两种主流通信技术,包括其频段、通信方式(直连通信DCC、网络通信)、延迟、带宽等关键指标。 6.3 V2X在安全与交通效率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V2X技术在提升交通安全(如碰撞预警、盲区提醒)、优化交通流(如信号灯协同、拥堵提醒)、提供信息服务(如路况信息、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场景。 6.4 V2X网络架构与安全: 探讨V2X网络的部署模式、信息交换机制,以及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信息真实性认证等关键挑战。 第七章:高精度定位与地图技术 7.1 定位技术原理: 讲解GNSS(GPS、北斗、Galileo)的定位原理、精度限制,以及RTK(实时动态差分)、PPP(精密单点定位)等差分技术如何提升GNSS精度。 7.2 惯性导航系统(INS): 介绍IMU(陀螺仪、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以及INS如何与GNSS融合,实现高动态、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连续定位。 7.3 基于视觉的定位(V-SLAM): 阐述视觉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技术,包括特征点提取、匹配、位姿估计、地图构建等,及其在GNSS信号弱或丢失环境下的重要性。 7.4 高精度地图(HD Map): 详细介绍高精度地图的概念、特点(高精度、丰富语义信息、实时更新),以及其作为自动驾驶“眼睛”和“大脑”的关键作用,包括地图的采集、制作、处理和应用流程。 第三篇: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与发展 本篇将视角拓展至智能网联汽车的实际应用、产业生态以及未来趋势。 第八章:智能座舱与人机交互 8.1 智能座舱的构成与功能: 介绍智能座舱集成的核心技术,包括大尺寸显示屏、多模态交互(语音、手势、眼神)、HMI(人机界面)设计、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用户个性化设置等。 8.2 语音交互技术: 深入讲解自然语言处理(NLP)、语音识别(ASR)、语音合成(TTS)等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实现更流畅、更智能的语音助手功能。 8.3 手势与眼神识别: 介绍利用摄像头和传感器识别驾驶员和乘客的手势、眼神,以实现对车辆功能(如音量调节、空调控制、导航选择)的便捷操控。 8.4 用户体验与个性化服务: 探讨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AI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驾驶模式、音乐推荐、导航路线、甚至健康监测等服务,打造更舒适、便捷、安全的驾乘环境。 第九章:自动驾驶的场景应用与商业模式 9.1 L2/L3级自动驾驶的应用: 介绍当前市场上主流的辅助驾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ACC)、车道保持辅助(LKA)、自动泊车、高速公路辅助驾驶等,及其使用场景和局限性。 9.2 L4/L5级自动驾驶的探索: 重点关注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物流、无人配送等前沿应用场景,分析其技术成熟度、商业可行性以及面临的挑战。 9.3 共享出行与出行即服务(MaaS): 探讨智能网联汽车如何赋能共享出行平台,改变传统的汽车租赁和拥有模式,以及MaaS的商业模式和发展前景。 9.4 数据驱动的增值服务: 分析智能网联汽车产生海量数据,如何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为保险、维修、广告、金融等行业提供新的服务和商业机会。 第十章: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与法规伦理 10.1 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安全挑战: 识别智能网联汽车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如黑客攻击、数据泄露、恶意篡钓等。 10.2 数据安全防护技术: 介绍车载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数据加密、安全认证、OTA安全更新等关键技术,以保障车辆的电子安全(e-safety)。 10.3 个人隐私保护: 讨论智能网联汽车如何收集、处理用户隐私信息(如行驶轨迹、驾驶行为、个人偏好),以及如何遵守GDPR、CCPA等隐私保护法规,建立透明、可信的隐私政策。 10.4 法规、标准与伦理问题: 分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所面临的法律法规真空、标准不统一、责任界定模糊等问题,以及自动驾驶中的“电车难题”等伦理困境。 第十一章: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展望 11.1 技术的持续演进: 预测未来计算能力、通信技术(如6G)、AI算法、传感器性能的进步将如何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11.2 智慧交通与城市互联: 探讨智能网联汽车如何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构建更加高效、安全、绿色的智能交通系统,以及人、车、路、城的协同。 11.3 新的出行模式与生活方式: 展望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如移动办公室、移动生活空间、个性化定制的出行体验等。 11.4 产业生态的重塑: 分析传统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出行服务商等各方势力将如何重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格局,以及跨界合作的重要性。 三、 学习建议 本书内容涵盖了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众多前沿技术和应用,建议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1. 建立知识体系: 循序渐进,从基础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技术细节。 2. 结合实际案例: 关注现实世界中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和应用,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动手实践: 如果可能,尝试接触相关的软件开发工具、仿真平台,加深对算法和系统的理解。 4. 保持学习热情: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迅速,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四、 目标读者 汽车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 汽车行业研发、设计、制造、测试等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创业者、投资者和产品经理。 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未来出行方式以及科技发展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本书力求成为一本内容翔实、逻辑清晰、视角广阔的智能网联汽车入门与进阶读物,希望能为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从事市场营销和商务拓展工作的专业人士。在我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一个全球化程度非常高的领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市场需求、技术发展方向都存在差异,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信息获取、商务谈判、品牌推广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一直渴望有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行业国际化动态、学习商务沟通技巧的专业英语教材。《新能源汽车专业英语》这本书,从书名和整体架构来看,似乎正是我的理想选择。我非常感兴趣书中关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与预测”以及“跨国企业战略与合作模式”等章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关于全球主要汽车市场(如欧美、日韩、中国)的英文资料,包括市场报告、行业分析、竞争对手动态等,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不同区域的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用的商务沟通英语,比如如何撰写专业的商务邮件、如何进行跨文化商务谈判、如何进行产品推介和品牌宣传的英文表达等。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成功的跨国合作案例的英文分析,或者关于国际贸易术语和法规的介绍,那将对我日常的工作大有裨益。总的来说,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连接国际市场、拓展商务合作的得力助手,让我在复杂的全球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

评分

作为一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爱好者,我对这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充满了好奇。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学生或工程师,但我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更专业、更系统的方式来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方方面面。 《新能源汽车专业英语》这本书,从名字上就吸引了我,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用英语视角来深入了解这个行业的可能性。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行业“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章节。比如,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解释“燃料电池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与传统燃油发动机相比的优势和挑战;我也对“新能源汽车的能源效率与可持续性”这一话题非常感兴趣,想了解英文文献中是如何讨论这些问题的,有哪些关键的指标和评估方法。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提供枯燥的词汇表,而是能通过一些科普性的文章,或者图文并茂的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中的奥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英文讨论,比如“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展望,或者“智能交通系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前景。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社会影响与环保效益”的讨论,从更宏观的角度帮助我理解这个行业的重要性,那就更好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扇了解新能源汽车“硬核”知识的窗口。

评分

我是一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工作的工程师,日常工作中需要大量阅读英文技术文档,处理来自海外客户的邮件,有时还需要参与跨国技术会议。因此,一本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材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拿到这本《新能源汽车专业英语》后,我翻阅了其中的几个章节,尤其是关于“自动驾驶技术与传感器融合”和“智能网联汽车的通信协议”等内容。从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选材非常贴合当前行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书中对复杂技术概念的解释,以及相关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显得相当扎实。我注意到书中给出了许多具体的技术术语,并配以简洁明了的释义,这对于快速理解一篇技术文献非常有帮助。例如,关于“Lidar”、“Radar”以及各种“CAN bus”、“Ethernet”协议的介绍,都让我感到内容充实且具有实用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可能存在的“英文原文阅读材料”部分,如果其中包含了行业内权威期刊的文章节选或者专利文献的摘要,那将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深度。此外,我期望书中在语言层面能够兼顾学术的严谨性和工程应用的语境,提供一些实用的句型和表达,比如如何在技术报告中准确描述一个技术方案,或者在与外国同事沟通时如何清晰地提出问题和建议。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值得深入研读的专业英语学习资源,能够有效帮助我应对工作中的挑战,提升我的专业素养。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新能源汽车专业英语》,我内心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作为一名即将踏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学生,英语能力无疑是连接我与国际前沿技术、学术论文以及跨国交流的重要桥梁。翻开书,厚重的纸张和清晰的排版首先给我留下了好印象。目录部分非常详尽,涵盖了从行业概览、核心技术(如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充电桩技术等)、车辆架构、安全标准,到市场分析、政策法规以及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内容编排得相当有条理,似乎为我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电池化学组成及性能优化”的部分,这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是我学习的重中之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大量与此相关的专业词汇、短语,以及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比如技术手册节选、研究报告摘要、行业新闻报道等。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词汇和句式的堆砌,而是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专业术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对话模拟等方式,帮助我提升实际的听、说、读、写能力,让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自信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动态。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能源汽车专业知识殿堂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它来拓宽我的专业视野。

评分

我是一名技工学校的学生,主修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在日常的学习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从国外引进的维修手册、技术说明,或者是网上看到的国外技术论坛上的讨论,这些都让我感到英语的重要性。 《新能源汽车专业英语》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这类一线操作人员量身定做的。我最关心的是书中关于“新能源汽车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以及“电动汽车高压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大量与实际维修操作相关的英文词汇和短语,比如各种部件的名称(如“inverter”、“DC-DC converter”、“battery pack”等),以及在诊断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英文句子,例如“The error code indicates a problem with th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或者“Please ensure the high-voltage system is completely discharged before proceeding.”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图解,用英文标注出汽车的各个部位,并配以维修步骤的英文说明,这样我就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对照学习,提高效率。另外,对于“高压安全”这一重要环节,我希望能有详尽的英文讲解,包括相关的安全警示语、操作流程和应急处理措施,确保我在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国际安全标准。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模拟的维修场景和对话,帮助我熟悉在与外国同行交流时如何描述问题和寻求帮助,那将是我学习路上的巨大助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