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A Critical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Yangming School]

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A Critical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Yangming Schoo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昭炜 著
图书标签:
  • 阳明学
  • 陆王心学
  • 明代哲学
  • 中国哲学
  • 心学
  • 哲学史
  • 学术史
  • 思想史
  • 王阳明
  • 程朱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39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146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 Critical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Yangming School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5
字数:6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主要考察阳明学发展至再传弟子后,阳明后学的发展创新、发展中的困境、重大理论问题评判以及如何在困境中探寻出路。考察的时间从王阳明教三变开始,以再传弟子、三传弟子为主体,截至清初青原山阳明学讲会沉寂。

目录

序论 研究内容与本书结构
第一节 研究内容及现状
第二节 六个切入点
第三节 本书结构
第一章 阳明学发展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阳明学发展的困境
第二节 传心堂法脉薪火相传:从王阳明至方以智
第三节 阳明学再传后的分派

第二章 江右王门发展的困境及评判
第一节 邹元标与江右王门师承
第二节 良知以致方能得
第三节 无欲致良知
第四节 主静潜密复良知
第五节 简评江右王门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第三章 泰州学派的发展及评判
第一节 经罗汝芳开启人泰州学派
第二节 江右王门之收敛与泰州学派之放开
第三节 赤子之心道体论
第四节 不失赤子真心功夫论
第五节 泰州学派之评判

第四章 浙中王门的透关及困境
第一节 邹元标与浙中王门的交融
第二节 自有而入无:邹元标阳明学三变
第三节 无之道体论
第四节 三悟功夫论
第五节 悟修合一
第六节 综评浙中王门

第五章 止修学派的发展及阳明学的转折
第一节 王门二溪的问题及出路
第二节 止修学及其关联学派的源流及展开
第三节 《大学》新诠释与阳明学的转折
第四节 止至善
第五节 艮背与修身
第六节 修身
第七节 综评止修学及其关联学派

第六章 邹元标探求阳明学发展的出路
第一节 邹元标评判阳明学四大门派
第二节 邹元标的学术视野及简评
第三节 以“觉”为宗旨的良知道体论
第四节 以“愿学”为特征的功夫论
第五节 觉一体境界论
第六节 觉学之时义
第七节 收摄归一

第七章 方以智探索阳明学发展的出路
第一节 明末清初阳明学的重挫
第二节 方以智的三冒思想与阳明学发展
第三节 方以智追问自我及身心互余
第四节 觉、孝、学与真实主体的展开
第五节 “新四句教”及“全仁全树”

余论
第一节 阳明学发展中的三个问题
第二节 阳明学发展的线索及要旨归结
第三节 总体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本书:
  三邹元标的阳明学三变
  尽管作为阳明学的嫡传,有胡直、王时槐、罗汝芳、邓以讃、张元忭等诸多阳明后学的大力提携,邹元标并未能一超直人如来地。如同王阳明经三变而悟道一样,邹元标亦是由三变而透悟:
  忆余幼从乡先生游,言必曰先生,心窃疑之,而实嗜文清所为《读书录》也者,故日必有录,然于先生学,未尝置念也。及戍贵竹,留心格物之学,语人人殊,独于先生致良知事事物物之间、格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语有入。因叹日:“往儒博物理于外,先生约物理于内。夫博约不同趋,内外不相谋已久。约而反求诸身者,端本之学也。”然盘桓日久,知与事相持,正与不正相敌。因读先生戒慎恐惧语曰:“戒慎恐惧是功夫,不睹不闻是本体。”又日:“不睹不闻是功夫,戒慎恐惧是本体。”曰:“合得本体是功夫,做得功夫是本体。”恍然日:“功夫即本体,本体即功夫。离本体而言功夫者,是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然心虽自信,而于所谓本体者,若犹有端倪可即,于心未有当也。年华浸盛,至道无闻。每一念及,潸然泪落,遂时时反观自讼。一旦有契于先生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者,遂跃如日:“先生盖已上达天德,非肤儒所能窥测!”然元标从事先生之学盖三变矣。
  上述引文是邹元标悟人阳明学的真实经历,邹元标在追忆良知上身的体验中,“自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新建之说一倡,海内群而疑、疑而攻者十之九,独吾吉诸君子起而信之。诸君子非信新建也,信自心也。”江右王门气象最显著的特点是真信阳明学,真信真行,在践履中展现良知。通过诸恩师的提携,通过学友的助发,通过认真研析王阳明的著作,通过在夜郎深山中处心积虑地思考,通过本身的刻苦修道,邹元标真正深人体知阳明学,此时信良知是真信真行,江右王门气象在邹元标身上得以充分展现。
  “真信”可分解为三层意思:王阳明真信良知,成就阳明学;江右王门诸贤真信王阳明,由此发起临摹效仿之心;江右王门诸贤相信自己内在的良知,向内在体证践行。由本书第一章的王阳明“教三变”可以看出,第一个层次的真信密切关联着王阳明的生命历程,通过自信良知解决生命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立德、立言、立行充分展现良知,成就阳明学:“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吾亦只依良知行”。“若不能自信其心,略为形迹所滞,机稍不密则失身,根稍不真则偾事。晦而明,曲而理,种种苦心,只好自知自信。”王阳明以此教导诸生,这在王阳明诗歌中多有表述,如:“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缘总在心”;“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不信自家原具足,请君随事反身观”。第二个层次的真信主要在于江右王门诸贤对于阳明学的践行,相信王阳明是一个真正的悟道者,由此发起景仰、临摹、效仿之心,这在本书第一章传心堂法脉中已有详论。第三个层次的真信来自内在的自信。“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尽管王阳明通过讲学,详细而深入阐释良知教,但是,阳明学的核心精神仍需要学习者、效法临摹者将良知融人自己的生命历程中,转化成个体的内在资源,这才是真信。真信的过程又可分解为真信、真愿、真行,由真信而起愿,愿学王阳明,愿学作圣,由此而致良知,真践履。第一、第二层次是第三个层次的自信基础,但只有转化成第三层次的信,才能扎根到个体生命中,对于生命具有指导意义。邹元标的阳明学三变,正是逐步深入自信良知的过程。
  ……

前言/序言

  随着阳明后学文献的陆续整理出版,阳明学研究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不仅阳明,他的弟子、再传弟子也得到开掘,学派、专人、专书的研究多有佳作问世;同时,用新的方法、新的观点如现象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阳明学的新作也不断涌现,阳明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写出一部有新意的、迥出众人之上的著作有相当难度。
  江右宋代以来是人文渊薮之地,学术文化发达,涌现了一批文学家、思想家。江右王门是阳明弟子中最大的地域性学术群体,著名学者众多,仅《明儒学案》所列,即有邹守益、欧阳德、聂豹、罗洪先等数十人。其学术宗旨虽各不相同,但大多有合阳明与朱子为一,强调后天功夫,良知须经锻炼方可倚恃等特点,这些特点到王塘南、邹元标以下更加清楚。
  本书以邹元标为圆心,向四围辐射;以王门中最重要的江右、泰州、浙中、止修四派为中心,梳理出各自在发展阳明学上所遇到的困境,及各派应对困境的不同理路。特别是提掇出青原讲会,以《传心堂述约》为中心,以邹守益、罗洪先、欧阳德、聂豹、刘文敏、刘邦采为第一代,王时槐、胡直为第二代,邹元标为第三代,施闰章和方以智为第四代,代代相传,薪火不绝。这在阳明后学的研究中较为奇特。
  对方以智与阳明学关系的阐发是本书尤为独到的地方。方以智晚年,儒释道烹炮于一炉,又将公案机锋化入《易》中,许多语句读来如打哑谜,颇费猜详,本书多为之疏解。认为方以智的“三冒”:显冒、密冒、统冒,可与阳明后学中的四有、四无之说相关联。“显冒”的优点在实相实学,有制度规矩可循,如罗洪先的收摄保聚、归寂主静。但容易泥于迹象,缺乏超越感。“密冒”的优点在照破名相的拘限,极深研几,达于本体,如王龙溪的先天正心。但容易荡灭法度、沦于虚寂。而“统冒”则贯
  显冒密冒,二者相互补足,扬长避短,有如阳明告诫钱德洪、王畿本体功夫相取为用。甚至牟宗三对“云门三句”的阐释也可与三冒连通:“截断众流”对应密冒,彰显意志自律,斩截一切形而下的牵制;“涵盖乾坤”对应显冒,彰显真实的性体心体不只是人之性,也是一切事物的性质;“随波逐浪”对应统冒,彰显形而上下的贯通,不离具体生活实践而实现心性之蕴。本书还特别拈出方以智的四句话,命之为“新四句教”:“湛然则无静矣,善用则无动矣,因物则无心矣,知法则无物矣。”认为王阳明重视四有,王畿重视四无,方以智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层次的无。心体湛然则能定,能定则即静而动,即动而静,无动无静。因任万物则随之俯仰,无有特别用心,知万法即心即理之本性则无有纯外在之物。将方以智以庄禅中和儒学,以道问学充实先天良知,用以修治王门后学流弊之苦心掘发而出。这在以往的方以智和阳明学研究中是没有的,值得特别点出。
  本书是张昭炜在北大硕博、博士后及武大任教诸阶段思想成果的累积。张君曾主持整理阳明后学文献第三编,编校《胡直集》、《万廷言集》、《邹元标集》及方以智著作。文献、义理都下过苦功。今《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即将出版,问序于予,故将其创新处提揭一二,以见张君苦学精思之一斑。
  2017年岁首于北京大学
阳明学:思想流变、时代挑战与生命回响 阳明学,肇始于明代王守仁(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史,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历经了复杂的演变与发展。其精髓在于强调个体内在的主体性、道德的自觉与实践的统一,在动荡的明末清初,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与行为准则;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它又不断被重新解读、反思,试图回应不同时代的精神需求与现实困境。 一、 思想的源头与核心要义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是宋明理学日趋僵化的时期。理学虽然强调道义与人格的完善,但在实践层面却逐渐流于空谈,脱离了现实生活。王阳明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弊病,他痛斥“圣贤旧学,虽曰存理,却不知如何下手”,认为“心”才是体认天理的根本。 “心即理”的提出,是阳明学革命性的起点。它打破了“理”外在于心、先于心的传统观念,认为天理并非存在于外部的抽象概念,而是内在于人心之中。人心,作为万物之根源,是感通天地、体察万物的灵明之体。一切道德原则、价值判断,乃至宇宙万物的规律,都蕴含在人的内心之中,等待被发现与体认。这种强调内求的哲学,赋予了个人巨大的精神自由与责任感,将哲学的重心从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转向对主体精神世界的探索。 紧随其后的是“致良知”。良知,是人心固有的道德判断能力,是未经污染的、纯粹的道德直觉。“致”则意味着将这种内在的良知发掘出来,使其显现于外,并付诸实践。“致良知”不仅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实践的召唤。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省察自己的内心,辨明是非,遵循良知,将道德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这使得阳明学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不再是书斋里的清谈,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哲学。 “知行合一”是对“致良知”的进一步阐释和落实。“知”不再是孤立的知识,而是与“行”不可分割的整体。“知”的价值在于“行”,而“行”的正确性则依赖于“知”。王阳明甚至认为,真正的“知”本身就包含着“行”的动力,而“行”也正是检验“知”是否真实的唯一标准。例如,爱亲之情,这便是“知”;奉养父母,这便是“行”。如果不奉养父母,那么爱亲之情便只是空谈,并非真正的“知”。这种将认识与实践高度统一的观念,有力地批判了“言行不一”、“知而不行”的学风,倡导了一种积极入世、身体力行的生活态度。 “事上磨练”是实现“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具体方法。在日常事务中,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反复的磨砺,去除杂念,澄澈心灵,最终达到体悟天理、格物致知的境界。这是一种朴实而有效的修养方法,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 二、 阳明学的发展流变与时代印记 阳明学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也伴随着争议。明末清初,面对王朝的倾覆与社会的大动荡,阳明学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许多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反抗的武器。一些阳明学信徒,如李贽,虽然在某些方面对阳明学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与发展,但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调,对社会等级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阳明学对主体性的张扬。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阳明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官方压制与学术边缘化: 在清朝,“程朱理学”被奉为官方正统,而阳明学因其对传统价值的某些颠覆性,以及一些追随者在政治上的激进表现,逐渐受到压制,被贴上“异端”的标签,学术地位受到影响。这种官方的意识形态控制,使得阳明学的传播与发展一度受阻,许多思想精华被埋没或扭曲。 “心即理”的消极解读: “心即理”强调内在的体认,如果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容易滑向主观臆断,脱离客观现实。一些人将“心即理”片面理解为“我思故我在”,忽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与社会责任,导致了消极避世或个人主义的倾向。这种解读,使得阳明学的实践性与普遍性受到质疑。 “知行合一”的实践困境: 尽管“知行合一”倡导知行合一,但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知与行之间的矛盾依然难以调和。个体力量的微薄,社会环境的阻碍,使得许多人即使有良好的动机与认识,也难以真正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尤其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单纯依靠个体内心的良知,是否足以应对外部的挑战,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西方思想的冲击: 随着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与思想的传入,中国传统哲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以理性、实证为特征的西方哲学,与强调直觉、内省的阳明学在方法论和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使得阳明学在新的知识体系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其解释世界的能力受到质疑,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 阳明学在现代的生命力与重构 进入现代,阳明学并未完全消亡,而是在新的语境下被重新审视与激活。 主体性精神的现代价值: 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个体主体性的建构日益受到重视。阳明学强调的个体内在的价值与道德自觉,为现代人在迷失与焦虑中提供了精神的指引。其对个体责任、道德选择的强调,对于重塑现代人的精神品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智慧的当代启示: “知行合一”和“事上磨练”的思想,对于当下强调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时代,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提醒我们,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反思与成长。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学习型组织”、“终身学习”等理念不谋而合。 良知作为普遍道德情感的再发掘: 尽管“良知”的内涵可能因时代而异,但其作为人类共通的道德情感和价值判断能力,依然具有普遍意义。在道德滑坡、价值虚无的当下,重新发掘和强调“良知”的普适性,有助于重建社会的道德共识与信任。 哲学对话与融合的可能性: 面对西方思想的挑战,阳明学并非只能选择被动接受或彻底拒绝。通过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我们可以尝试将其核心精神与现代的哲学范式相结合,例如,将“心即理”的思想与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相结合,探索新的哲学解释框架。将“致良知”的思想与伦理学、社会学等相结合,构建更具实践意义的现代伦理体系。 反思与批判的必要性: 尽管阳明学蕴含着丰富的现代价值,但对其自身的局限性也需要有清醒的认识。例如,其对个体精神世界的过度关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结构性的力量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对其“心即理”的解读,仍需警惕滑向主观主义的危险。因此,对阳明学的继承与发展,需要批判性地借鉴,而非全盘照搬。 阳明学的历史是一部思想的演进史,也是一部精神的探索史。它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辉煌、挑战,乃至被误读与边缘化。然而,其关于个体主体性、道德自觉、知行统一等核心观念,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为我们理解人生、认识世界,以及重构现代社会的精神格局,提供了不竭的智慧源泉。对阳明学的深入研究与批判性反思,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致敬,更是为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到一条通往精神独立与实践智慧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其所蕴含的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它避免了将历史人物概念化或神圣化的倾向,而是将他们还原为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进行艰难抉择的鲜活个体。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阐述核心观点时,常常使用一种对比和张力构建的修辞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交锋变得引人入胜。例如,在描述某个关键概念的演变时,作者会细致地描摹出两种对立观点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相互拉扯的微妙状态,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动态感。对于长期关注此领域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重要的参照,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既有主流叙事的全新解读路径。它不是在重复已知的事实,而是在挑战我们对这些事实的既有理解,迫使我们必须重新评估某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结论。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令人赞叹,纸张的选择略带粗粝的触感,似乎是为了呼应其探讨主题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的沧桑感。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于引文和注释的处理极为规范,每一个引用的出处都清晰可见,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学术深度。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纯粹的史料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种批判性的审视视角。作者并非一味地赞颂或贬低,而是以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剖析了特定历史时期,某种思想流派在适应社会变迁时所遭遇的结构性难题。这种平衡的叙事策略,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新读者,也能建立起一个既全面又富有批判性的认知框架。读完之后,我感到的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一种思维维度的拓展,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哲学思辨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沉静而深邃的,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体验之一。作者在对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耐心,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斩钉截铁的最终答案,而是更专注于呈现“问题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过程。这种对过程的强调,赋予了这本书超越一般学术专著的哲学深度。它的语言风格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又时不时流露出一种近乎诗意的优雅,尤其是在总结性的段落中,那种对思想遗产的深情回望,令人动容。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读完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能让人读完后,思维结构被重新校准的书。它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精神世界中的某些缺失与迷惘。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非常老道,就像一部铺陈已久的交响乐,开篇的低沉酝酿,中段主题的层层递进,直至尾声的宏大收束,都显得恰到好处。我发现自己不时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充满智慧的句子,它们不是那种一眼就能领悟的警句,而是需要反复体味的哲理碎片。作者对文本的驾驭能力,体现在他对复杂概念的“去魅化”过程上。他没有采用晦涩的术语迷阵,而是通过生动的类比和清晰的逻辑链条,将那些高悬于庙堂之上的理论,拉到了可以被当代人触摸和思考的高度。这种努力,极大地降低了学术研究的门槛,让对思想史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汲取营养。这本书的价值,便在于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知识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厚重感,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立刻营造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初次翻阅,便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复杂思想脉络时的那种耐心与细致。我尤其欣赏它在结构安排上的匠心,它似乎不仅仅是在陈述历史事实,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度的哲学对话。通过对一系列关键历史节点的巧妙串联,作者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宏大的哲学体系,拆解成了可供现代人理解和反思的模块。那种循序渐进的叙事节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亲身感受那些哲人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索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有力的,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对问题本质的深刻洞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许多既定的观念,并在字里行间中寻找那些被遗忘的智慧之光。

评分

好,最近天气好,刚好可以看书

评分

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评分

我好好喜欢这个货物呀,满意极了!

评分

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评分

好,最近天气好,刚好可以看书

评分

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