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书 [The Book of Tea]

茶之书 [The Book of Te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冈仓天心 著,高伟 译
图书标签:
  • 茶道
  • 日本文化
  • 哲学
  • 历史
  • 生活方式
  • 美学
  • 仪式
  • 禅宗
  • 文化研究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433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7475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Book of Tea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字数: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影响世界一百余年的茶道经典。   自1906年问世以来,《茶之书》已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十几种译本,并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在世界范围享有持续的影响。   ◆ 用英语介绍东方思想的扛鼎之作。   以茶道为切入口,通过茶道的产生、流传、仪式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冈仓天心直抵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被欧美学界誉为向世界传输东方文化观念的代表作。   ◆ 富有诗意的人文随笔。   全书洋溢着浓郁的文人气息,茶道的理想与精神,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随着作者清雅隽永的文笔逐一显现。展卷阅读,就是一次绝好的审美体验。

内容简介

  《茶之书》以精简如诗的文字,深入浅出,宏观远照,揭示了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所体现的东方文化的深层精髓。冈仓天心不仅勾勒茶史的梗概,更能借助茶道精神的探索来阐发茶人的美学追求,论衡东西文化的异同,赋予世俗中形而下的饮馔之事以美学意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流布功能。他所立足的是东方和日本,他所面对的是日本明治时期西风压倒东风的时局,故而倡导以“爱与和平”的东方精神,抗衡西方的物质与机械性。

作者简介

  冈仓天心(おかくら てんしん) ,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期重要的人物之一。先后任职于日本美术学校和波士顿美术馆东方美术部门,提倡“东方精神观念深入西方”,强调亚洲价值观对世界进步作出贡献,深刻影响了20世纪之初西方人对日本的印象。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序 / 001
文∕丁东
第一章 / 009
人情之饮
第二章 / 025
茶的流派
第三章 / 041
道与禅
第四章 / 059
茶室
第五章 / 079
艺术欣赏
第六章 / 093

第七章 / 113
茶道大师

精彩书摘

  茶最初为药,逐渐发展成为饮品。在 8世纪的中国,饮茶成为上流社会的风雅嗜好,在诗歌中常常被提及。到了 15世纪,日本则使饮茶成为高贵之事,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唯美主义的宗教,即茶道。因为人们对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深感失望,于是对美便有了迷恋,茶道就是对美的狂热崇拜。茶道让我们认识事物的纯洁与和谐,体会人们相互之间宽容慷慨的秘密,感受社会有序可循的浪漫精神。究其本质,茶道是对残缺的崇拜,是温柔的尝试。尽管我们深知生命本不可能完美,但茶道却意在成就生命的某种完美。   茶道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唯美主义,因为茶道同时还与伦理学和宗教相关,表达的是我们对人类和自然的整体观点。它是卫生学,因为它强调洁净;它也是经济学,因为它化繁为简,让人从简朴价廉的事物中感受到舒适;它还是道德伦理学,因为它界定了我们对于宇宙的比例感。它使一切嗜茶者都成为品味上的贵族,从而展现了东方世界民主精神的真谛。   日本长期与世隔绝,这实际上对其内省和反思极为有益,也为茶道的发展创造了高度有利的环境。我们的居家陈设以及生活习惯、服饰和烹饪、瓷器、漆器、绘画,乃至日本文学本身,都深受茶道的影响。任何认真研究日本文化的人,都绝不会忽略茶道对日本人的影响。它使贵族女性的闺房变得雅致,让寻常百姓的住所颇具魅力。山野农夫学会如何摆设花草树木,平民劳工通晓如何建造山水景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难以体会人生中酸甜苦辣所蕴含的种种乐趣,会被说成是身上“没有茶水”。相反,如果一个人过于唯美,桀骜不驯,无视人间疾苦,只知沉溺于个人情感,我们则会指责他身上“茶水太多”。   毋庸讳言,局外人可能会认为我们真是小题大做。他可能会说:喝茶而已,哪用得着如此郑重其事!可是,一杯茶可以带给人极大乐趣,让人感觉自身的渺小,让人瞬时热泪盈眶,让人可以湮灭对永恒的渴求,想到这一切,我们就不应该责备自己对茶如此重视。人类在其他有些事上做得过分得多。对酒神巴克斯(Bacchus)的崇拜,使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我们甚至还过度美化了战神的形象。人们为何不能信奉茶花女王,沉浸在源于她圣坛的温情暖流中呢?饮下象牙白瓷杯盛放的琥珀色茶水,品茶者可以感受到孔子无言的亲切,老子辛辣的逗趣,以及释迦牟尼自身优雅的芬芳。   那些不能从自身伟大事物中发现渺小之处的人,大多也会忽视他处平凡之事中的伟大之处。一般的西方人总是洋洋自得,觉得东方人有许多离奇古怪而又傻气的怪癖。在他们眼中,茶道不过是又一桩例子而已。在日本人尽情沉醉于安宁平和的高雅艺术时,他们习惯于认为日本是蛮夷之邦。而当日本人开始在中国东北进行大规模杀戮之际,他们却称日本为文明国家。西方世界近来对于武士道精神产生诸多兴趣,因为这种“死之艺术”让我们的士兵痴迷于自我牺牲,但他们却几乎没人关注茶道,其实茶道正是我们“生之艺术”的重要代表。如果要借助可怕的战争我们才能成为文明国家,那我们倒更乐意当一个野蛮人。我们乐于等待,等待我们的艺术和理念受到应有尊重的时候。   什么时候西方才会或愿意理解东方?他们已经用很多事实和想象织成一张怪异之网,罩住亚洲人,让我们常常感到恐慌。在他们的描写中,我们要么是靠老鼠和蟑螂为食,要么就是赖荷花的香味为生。在他们心目中,我们的生活要么是无谓的沉迷,要么是卑微的感官享受。印度人的灵性一直被嘲笑为无知,中国人的节制成了愚蠢,日本人的爱国主义则被说成是宿命论的结果。他们甚至还说,因为亚洲人神经组织麻木迟钝,所以对疼痛的感觉不太敏感!   以我们为笑料让你们开心有何不可呢?亚洲回敬道。如果你们知道我们一直以来对你们的想象和描述,肯定还能获得更多的笑料。这些笑料源于观察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困惑,也含有不经意间对奇迹的敬意,还包括对新奇事物与未知世界的无言敌意。你们拥有的美德过于高尚,根本不值得嫉妒;你们犯下的罪行过于独特,根本无法谴责。我们的先辈作家,还有我们的智者,都曾告诉我们说,你们长有毛茸茸的尾巴,就藏在外衣里层的某处,还说你们常常用新生婴儿熬汤吃!不仅如此,我们对你们还有更糟糕的看法:我们一直认为你们是地球上最不切实际的人,因为据说你们总是鼓吹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   现在,东方人心目中的这类误解正在迅速消失。因为贸易往来,在很多东方港口都能听见各种欧洲语言。大量亚洲青年蜂拥去往西方的大学就读,因为那里有现代教育设施。即使我们的洞察力不够,还未能深入到西方文化的核心,但至少我们愿意学习。我们有些同胞对你们的习俗和礼仪全盘接受,误以为穿起硬领,戴起高礼帽,就是学到了你们的文明。你们矫揉造作的作风真是可悲可叹,可就是这一切居然让我们自愿对西方屈膝膜拜。另一方面,西方人一直以来的态度也不利于自己理解东方,这真是很遗憾。基督教士到东方来是宣传教义,而不是接受东方文化。你们对我们的了解很匮乏,即使不是基于以前到东方走马观花的旅行者那不可靠的奇闻逸事记录,也是以对我们浩瀚文献的一点点拙劣译作为前提。很少有人能像小泉八云(Kozumi Yakumo)或是《印度人生命之网》(The Web of Indian Life)的作者那样,拥有出众的气度,运用手中之笔,形象生动地揭开东方的神秘面纱,反映我们精神生活中的耀眼荣光。   我这样直言不讳,也许暴露出自己对茶道的最高精神一无所知。茶道精神讲求温和沉着,有礼有节。不过我并无意成为讲求礼仪的茶道中人。西方新世界和东方旧世界长久以来相互误解,这已造成大量伤害,因此,只要能对促进相互间更好的了解有所贡献,我们倒是没有必要道歉。如果俄国当初能够屈尊多了解一点日本,那么 20世纪初两国之间那场血流成河的战争本可避免!对东方种种问题的蔑视与无知,这给人类带来了多么可怕的灾难!欧洲帝国主义人为夸大“黄祸(the YellowPeril)”,却没想到亚洲可能也在苏醒,认识到了“白灾(the White Disaster)”的残酷性。你们可以嘲笑我们身上“茶水太多”,难道我们就不能怀疑你们的身体组织里压根儿“没茶”吗?   让我们彼此间不要再讽刺挖苦了!东方和西方各自只能拥有半个地球,即使不想变得更聪明,也不要增添更多的悲伤。我们虽一直沿着不同的轨迹在发展,大家仍有理由互为补充。你们得到了扩张,可牺牲了安宁;我们创造了和谐,却在抵抗侵略方面软弱无力。你们相信吗?在某些方面,东方比西方更为富有!   很奇怪的是,东西方不同的人情却在茶水中得以相知。茶道是亚洲人唯一赢得普遍尊敬的礼仪。白人一直对我们的宗教和伦理不屑一顾,可在接受这种褐色饮品时却不带丝毫犹豫。在西方社会,下午茶现在已成为重要的社交活动。在精美茶碟和托盘的清脆碰撞声中,在女主人柔和殷勤的敬茶语中,在是否需要奶精方糖的询问声中,我们知道,对茶的崇拜已经毋庸置疑地建立起来。饮下午茶的宾客,不再去沉思冥想,只是静心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香茗。就这一个例子,就表明了东方精神的至高无上。   至于欧洲文献中关于茶的最早记录,据说源自一个阿拉伯旅行者的札记,其中谈到,自公元 879年之后,中国广东省的主要财政收入为盐税和茶税。马可 ?波罗也在游记中写道,1285年,中国有个户部大臣因擅自提高茶税被免职。一直到了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人才对位于世界另一端的东方有了较多的认识。16世纪末,荷兰人把有关茶叶的消息首次带回欧洲,欧洲人才知道,东方有一种怡人的饮料是用某种树叶泡制而成。   还有一些旅行者,例如乔瓦尼 ?巴蒂斯塔 ?拉穆西奥(Giovanni Batista Ramusio)在 1559年,L. 阿尔梅达(L. Almeida)在 1576年,玛费诺(Maffeno)在 1588年,塔雷拉(Tareira)在 1610都曾提到茶叶。此外,在 1610年,荷属东印度公司首次将茶叶运到欧洲。1636年法国人开始饮茶,1638年俄罗斯也有了茶叶的踪迹,1650年,英国人也迎来了茶叶,他们谈及茶叶之际,称其为“受到所有医生认可的绝妙中国饮料,中国人称它为茶,其他国家叫它 Tay,或者 Tea”。与世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一样,茶在被人们接受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阻碍。在 1678年,异教徒亨利 ?萨魏里(Henry Saville)曾宣称喝茶是一种肮脏的习俗。乔纳斯 ?汉威(Jonas Hanway) 1756年写了一篇散文《论茶》,说男人饮茶似乎会失去风采,女人饮茶则会丧失美貌。茶叶一开始就是奢侈品(一磅约卖 15或 16先令),平民百姓压根儿消费不起,因而使“饮茶变成上流社会娱乐享受的特权,茶也成为王公贵族间的往来赠礼”。不过,尽管有这些阻力,饮茶的习惯依然以惊人的速度开始传播。事实上,到了 18世纪上半叶,伦敦的咖啡馆已经变成茶馆,成为艾迪生(Joseph Addison)与斯蒂尔(Steele)这类文人雅士常去之处,在“茶碟”边悠闲地消磨时光。茶叶还很快成为生活必需品,需要为之纳税。关于这一点,我们不由想到茶叶在世界近代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美洲殖民地人民之所以忍无可忍,决心脱离英国的压迫,正是因为英国对茶叶征收重税。他们愤怒地将装有茶叶的货柜推进波士顿港湾,这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开端。   茶的滋味有着难以言说的魅力,让人无法抵御,心中之情油然而生。西方幽默作家很早便让茶的芬芳成为自己灵感的伴侣。茶没有葡萄酒的傲气,也不似咖啡那样自怜,更不像可可痴傻般的天真。早在 1771年,《旁观者》杂志就写道:“因此,对那些作息时间严谨的家庭,每天早晨花一个小时享受热茶、面包和黄油,我想以特别的方式与他们分享我的所思所得:我热切建议他们订购这份刊物,让其准时在早餐时分送到,成为他们饮茶时不可或缺的良伴。”塞缪尔 ?约翰逊(Samuel Johnson)则如此描述自己的形象:“冥顽不灵、不知羞耻的茶徒,20年来无餐不以茶为伴,并以茶消磨傍晚,以茶送走深夜,以茶迎来黎明。”   查尔斯 ?兰姆(Charles Lamb)公开声称自己是茶之信徒,他曾写道:就我所知,暗中所为之善事,却无意间为人所知,此乃人生之大喜。这说出了茶道的真谛。因为茶道正是这样一种艺术,它让美蕴含其中,却又能让美被人发现,茶道隐含着人们怯于展现的美,它是一种高贵的秘诀,让你可以平静而深刻地嘲笑自己,而这恰好就是幽默的本质,即微笑哲学。从这个意义来看,每个货真价实的幽默作家,都可以称为茶道中者,例如萨克雷(Thackeray),当然也包括莎士比亚(Shakespeare)。那些抗议物质主义的颓废派(难道这个世界又有什么时候不颓废?)诗人,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他们身上的茶道精神。也许,正因为东西方如今都在认真思索各自的缺陷,大家才能在相互慰藉中碰首。   道家学派认为,在宇宙洪荒之始,精神与物质有过 你死我活的对抗。最后,作为天上太阳化身的黄帝战胜了地上黑暗的化身恶魔祝融。身形庞大的祝融临死时痛苦难当,撞向穹顶,整面玉质的圆顶蓝天震为碎片。天上的众多星宿因此居无定所,月亮也只能在夜幕的裂缝间漫游。处于绝望中的黄帝四处寻找能够补天之人,终于得偿所愿,找到了来自东海的女娲,她既是女王,也是女神,头上有角,尾部似龙,身穿火焰盔甲,光彩夺目。她在自己神奇的炼炉中焊出五色彩虹,用它再造出中国的苍穹。然而,据说女娲补天之际漏掉两个小洞,于是便开始有了爱的二元性:两颗灵魂不停地在虚空中流转,直到二者结合在一起,才使宇宙变得完整。所有的人都必须从头开始,为自己建造出希望与安宁之天空。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热衷于攫取财富与权力,就像希腊神话中的独眼巨人一样凶残,这事实上已使人情的天空支离破碎。人们变得自私自利,俗不可耐,世界就笼罩在这样的阴影里,让人只能摸索前行。获取知识需要昧着良心,行善的条件是要有利可图。东方与西方就像两尾在汹涌大海中翻腾的巨龙,拼命想重获生命之珍宝,却又徒劳无功。我们需要再出现一位女娲,去修补这外表富丽堂皇的荒芜世界;我们在等待再有一位神仙下凡。但与此同时,让我们轻啜一口香茗吧。午后的阳光在竹林中闪烁,山中的泉水在汩汩流淌,壶中传出的声音就像松叶在沙沙作响。让我们对短暂的人生充满向往,如痴似呆般地沉浸于事物的美好之中。  ……

前言/序言

  21世纪网络化浪潮使全球意识日益觉醒,地球变得扁平,人类更趋平等,而世界环境危机也让生态文明更为深入人心,人们认识到,我们生活于此的世界可能是茫茫宇宙中唯一的绿洲。这些都驱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的生存哲学,并催生了新的审美观念。传统上以雄伟宏大、对称平衡为特征的权力崇拜式审美,以堆砌繁复、镶金嵌玉为趣味的财富炫耀式审美开始受到挑战与质疑,一种回归日常生活、崇尚简朴自然的生活美学逐渐成为新时代的审美主流。

  何谓生活美学?当代美学家蒋勋曾说:“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发现无处不在的美,这就是生活美学的起点。”做一顿精致的晚餐,清扫庭院的落叶,观看落日的余晖,思念远方的友人,这些生活中的细微点滴之处,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客体。艺术并非只沉睡在遥远的博物馆里高不可及,也不是只有少数的艺术大师才有资格创造,恰如冈仓天心所言:“生活中的小事亦蕴含有伟大之处。”美好的艺术与普通的生活并非断为两截,昂贵稀有的古代文物与名人字画也并非艺术之全部,如果我们能以慎重、谦逊的态度看待世间万物,就可以把庸碌琐碎的日常生活变成审美的创造。

  以一花一叶、一茶一饭所昭示的生活美学在今天正受到中国城市新人类的热切响应,对这一新兴美学浪潮追根溯源,我们发现,从形式上,它受惠于日本传统的茶道;从理念上,则植根于中国古老的禅宗。

  日本传统美学有一特质,擅长于把一件日用常行的凡俗之物,提升到艺术审美的超越境界。一株野菊插在青瓷瓶中可以表现闲远之思,一杯清茶配以古朴的环境就能营造清寂禅心,一次晚餐也足以成为具有惊人之美的怀石料理。平凡生活即是艺术创造,日本的茶道最早实践并圆满阐释了这一审美理念。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佛教寺庙的饮茶风俗,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之后,饮茶开始脱离单纯解渴的原初状态,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风雅之物,至宋代经诗僧与文人之手,形成完善的品鉴体系。从唐代的煮茶,宋代的点茶,再到明代的瀹茶,饮茶之风由庙堂之高而渐入江湖之远,今天已成为中国人日常家居的“开门七件事”之一,但遗憾的是,中国的饮茶文化在明清以后停滞不前,未能成熟为独立的审美艺术。

  唐朝时期,茶叶由遣唐使和佛教僧人传入日本,在宋代,逐渐美学化的饮茶之风更被日本全面吸收,今天日本抹茶道依然保留着中国宋代点茶法的基本范式。15世纪,日本文人从禅宗茶会得到启发,创立了茶道,对茶舍与茶具形式之美的极致追求,进而体会“和、敬、清、寂”的心理感悟,最终使之上升为生活的美学。

  一切艺术的背后其实都蕴含着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如尖顶高耸的欧洲哥特式教堂象征着中世纪天主教徒对天国的向往,而对称布局的中国皇宫表现出统治者对皇权稳定的企盼。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的“茶禅一味”一语,就彰显出茶道与佛教禅宗的密切渊源。冈仓天心凭借敏锐的文化感知,指出“禅宗对东方思想有一种特殊贡献,那就是使俗世与宗教有了同等的重要性”。佛经云“无差别心”,凡俗之物即伟大之物,正是禅宗的不二论哲学奠定了茶道的理论基础。

  西方宗教划分了尘世与天国的两重世界,天人悬隔,势若水火,人必须在天国里才能获得最后的救赎。西方哲学最早的宗师柏拉图也以绝对理念为唯一真实,视艺术不过是对理念的拙劣模仿。把美悬置于日常生活之外,追求抽象的纯粹美感,这乃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审美理念。

  而东方禅宗却以此岸即彼岸,当下即永恒。“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内在即超越,生活即美学,油盐酱醋茶,道在其中矣,这是东方哲学的创造。

  日本茶道充分开显了这一东方智慧,饮茶既是一种日常生活,也是一场审美体验。以自然为度,以质朴为美,一杯清茶可见大千世界,须臾品茗体味人生永恒。流风所及,六百年来,以禅宗为底蕴的茶道艺术全面塑造了日本人的文化心理。

  今天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家居、饮食、服饰等诸多方面看到这一文化的烙印。以家居百货为例,20世纪 80年代创立的杂货品牌无印良品,他们使用环保的普通材质,再结合顶尖的设计团队,以自然、简单、质朴为审美理念,制造出价格平实,质地优良的百货产品。无印良品所展现的“禅的美学”,在全世界受到消费者的热捧,被《福布斯》评选为全球最佳中型企业。 日式料理也可以看成是这一文化理念的产物,在美食纪录片《寿司之神》里,传奇般的寿司并非稀有罕见之物,不过普通米饭鱼虾,但经过料理职人严苛的美学追求,创造出非同凡响的食物之味。一个只有十人座位的寿司小店而两次荣膺米其林三星评鉴,八十多岁的烹饪大师小野二郎一身素衣,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其本身就成为食物之美的最好化身。

  以执着的匠人精神,绝不妥协地在平凡生活中追求美好事物,最后自身也化为美之一部分,这就是茶道所传承的唯美精神。冈仓天心在《茶之书》里这样解读了古代茶道大师的终极追求:“如果一个人不能让自己变成美好事物,那他又有何资格去追求美呢?茶道大师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不仅让自己成为艺术家,更成为艺术本身。”

  从 20世纪中叶开始,这种东方哲学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日益激起了西方后现代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共鸣,在冈仓天心写下上述文字的半个世纪后,哲学家福柯谈到了他的生活美学观念,他说:“使我惊讶的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艺术只与物体发生关联,而不与个体或生命发生关联,每一个体的生活难道不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吗?……从自我不是既定的这一观点出发,我想只有一种可行的结果,我们必须把自己创造成艺术品。”

  艺术与人生本来是一非二,每个个体通过对生活之美的热切追求,最终完成对自我人格的美学塑造,这既是茶道的真谛,也是整个生活美学的终极目标。

  在今天的中国,日本的茶道获得了广泛的学习热潮,而福柯的生活美学也同样受到文化界的热切追捧。反抗权威,颠覆偶像,回到生活本身,发现足下之美,这正是新时代的美学表达。

  《茶之书》是冈仓天心英文经典三部曲之一,他以深厚的修养和优美的文字,使得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就成为论述日本茶道的经典之作,至今无人超越。一百多年来,《茶之书》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享有持续的影响。

  我们今天展卷阅读,本身就是一次最好的审美体验。

  丁 东

  于重庆棕榈泉花园



《茶之书》:一场跨越时空的感官与哲思之旅 《茶之书》并非一本简单的茶饮指南,它是一扇通往东方古老智慧与精致美学的大门,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刻的感官体验与哲学探索之旅。这本书以茶为媒,展开了一幅包罗万象的文化画卷,触及的不仅是茶的形、色、香、味,更是其中蕴含的生活哲学、历史沉淀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微妙连接。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在每一次冲泡与品饮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一、茶,不仅仅是饮品:历史的醇厚与文化的载体 《茶之书》首先将读者带回茶的起源之地,追溯那段漫长而迷人的历史。从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到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繁荣发展,再到其如何跨越陆地与海洋,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每一个章节都如同陈年的普洱,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书中详尽地描绘了不同时期茶的种类、种植、制作技艺的演变,以及茶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多重角色。它不仅是宫廷贵族的雅玩,也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更是寻常百姓一日不可或缺的慰藉。 作者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茶文化如何在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乃至西方世界的演变与融合,呈现出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独特魅力。例如,日本茶道中极简主义的仪式感,韩国茶礼中追求的平和与自然,以及茶如何在欧洲的贵族沙龙中,成为社交与品味的新宠。这些细腻的描绘,让读者得以窥见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不同民族的精神气质。 二、感官的盛宴:从视觉到味蕾的极致体验 《茶之书》最为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茶的感官描绘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细致与诗意。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茶的种类,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每一片茶叶的生命历程,感受其从茶树到杯中的每一个转变。 视觉之美: 从茶芽初绽的嫩绿,到烘焙后的金黄、红褐,再到冲泡后茶汤在杯中流转的光泽,书中对茶叶的外形、干茶的色泽、以及茶汤的清澈或浓郁,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无论是龙井那“扁平光滑、形如雀舌”的姿态,还是铁观音那“卷曲紧结、色泽砂绿”的韵味,亦或是大红袍那“条索壮实、色泽乌褐”的霸气,都被作者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呈现出来。甚至连泡茶器具的选择,如白瓷的纯净、紫砂的古朴,也与茶汤的颜色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视觉画面。 嗅觉之韵: 茶的香气是其灵魂所在,《茶之书》更是将这种无形之美具象化。从初摘时淡淡的青草香,到萎凋后散发的鲜爽气息,再到杀青时扑鼻的豆香或板栗香,以及发酵后形成的陈香、果香、花香,每一阶段的香气都有其独特的层次与变化。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将花香比作初绽的牡丹,将果香比作成熟的蜜桃,将陈香描绘成古老寺庙里弥漫的檀香,让读者在文字中就能“闻”到茶的芬芳,仿佛置身于茶园之中,呼吸着自然的清新。 味蕾之舞: 舌尖上的茶,是本书描绘的重头戏。作者不仅仅停留在“苦”、“涩”、“甘”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挖掘茶的复杂滋味。无论是“鲜爽甘醇”的绿茶,还是“醇厚馥郁”的红茶,抑或是“清雅绵长”的乌龙茶,乃至“陈韵悠远”的黑茶,都得到了细致的品鉴。书中会引导读者体会茶汤入口时的“初感”,随之而来的“中味”,以及回味悠长的“尾韵”。“回甘”更是被赋予了哲学色彩,仿佛是人生历练后沉淀下来的智慧与豁达。作者还会探讨不同水质、水温对茶汤滋味的影响,让读者认识到,品茶是一项需要全情投入的细致工作。 触觉与听觉的共鸣: 除了常见的四感,《茶之书》甚至触及了品茶时微妙的触觉与听觉体验。例如,轻抚瓷杯的温润,感受茶汤在口中滑过的丝滑,又或是冲泡时水流注入茶壶发出的“沙沙”声,以及茶汤注入杯中的“汩汩”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被作者捕捉并融入其中,使整个品茶过程更加立体而富有沉浸感。 三、哲学的低语:茶与人生的深刻对话 《茶之书》将茶的品饮提升到了精神层面,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实践。书中探讨了茶与“道”、“禅”的内在联系,以及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静”的力量: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茶之书》提倡“静”的生活方式。泡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仪式,需要耐心、专注与宁静。作者通过描述茶人如何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专注于手中的器皿,专注于每一片茶叶的舒展,引导读者反思我们是否也需要留白,给自己一个沉淀和思考的空间。茶的静,并非消极的避世,而是积极的内省,是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锚点。 “和”的智慧: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茶文化对此有着深刻的体现。从“和而不同”的茶品搭配,到“天人合一”的茶园种植,再到“以和为贵”的茶道精神,《茶之书》深入剖析了茶如何体现并传承着这种智慧。它鼓励读者在人际交往中,学习茶的包容与和谐,理解并尊重差异,寻求共同的融洽。 “敬”的修为: 敬畏之心,是茶道精神的基石。《茶之书》引导读者从敬爱自然,敬重劳作者,到敬重每一片茶叶,再到最终的“敬己”。这种“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感恩,是认识到万物皆有灵,并与之和谐共处的一种态度。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都抱有足够的敬意。 “淡”的境界: 真正的品茶者,追求的并非浓烈刺激,而是淡雅宜人。《茶之书》将这种“淡”推崇为一种高远的境界,如同老子所言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它意味着卸下过度的欲望与执着,以一颗淡泊的心去看待世界,发现生活中那些不显眼的、细微的美好。这种“淡”,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也是一种历经世事后,沉淀下来的平和与从容。 四、实践的指南:从入门到精通的循序渐进 《茶之书》并非止步于理论的探讨,它也提供了极为实用的实践指导,帮助读者将茶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 器具的选择与使用: 书中详细介绍了泡茶所需的各类器具,从茶壶、茶杯、茶盘,到滤网、公道杯等,并解释了不同材质、形状的器具对茶汤风味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茶叶选择合适的器具。同时,也提供了如何清洁、保养茶具的建议,让读者能更好地呵护与使用这些承载着茶的载体。 冲泡技艺的精进: 从水温的控制,到茶叶的用量,再到冲泡的时间,每一个细节都对茶汤的风味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茶之书》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带领读者掌握不同茶叶的黄金冲泡参数,并鼓励读者通过不断的尝试与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冲泡方式。例如,对于绿茶,强调低温慢泡以保留其鲜爽;对于红茶,则需高温激发出其醇厚;对于乌龙茶,则可尝试多次冲泡,体会其层次变化。 茶与生活的融合: 《茶之书》所倡导的,并非将茶作为一种高高在上的仪式,而是将其自然地融入生活。无论是清晨的一杯提神醒脑,午后的一杯舒缓身心,还是夜晚的一杯静心养神,书中的建议都旨在让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它鼓励读者在忙碌之余,为自己泡一杯茶,享受片刻的宁静与自我对话。 五、结语:一杯茶,一段人生的缩影 《茶之书》的魅力,在于它能超越文字的限制,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它让我们明白,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哲学,一种与世界连接的方式。通过品味一杯茶,我们仿佛能品味出人生的百般滋味,感受历史的厚重,领悟哲学的深邃,最终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喜悦。这本书,将是您在茶香中,探索自我、感悟生活的一位忠实而睿智的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回味悠长,远超出了合上封面的那一刻。它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反而抛出了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所具备的特质。读完之后,我的日常生活似乎都带上了一层新的滤镜,看待周围的人和事,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书中的某些意象或哲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直接的“心灵鸡汤”都无法企及的。它像是在我的思维深处埋下了一颗种子,在随后的日子里,会时不时地冒出新的枝桠,激励我去探索、去反思,去以一种更为审慎和开放的态度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这已然超越了一本单纯阅读材料的范畴,而更像是一位智者长期的陪伴。

评分

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初读时我甚至有些措手不及,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阐述,结果却被他那如同潺潺流水般的行文风格牢牢吸引住了。他似乎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引入一些恰到好处的旁征博引,这些引述并非生硬的堆砌,而是如同精妙的榫卯结构般,完美地嵌入到主体论述之中,让整个逻辑链条异常顺滑且富有弹性。读到那些转折处,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思维仿佛被带着在不同的维度间自由穿梭,这种思维上的愉悦感是阅读的至高享受之一。这种行文的张弛有度,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丝毫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想一气呵成,探寻作者下一刻将要带领我们抵达的未知之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拿到手上就感受到了那种沉甸甸的、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封面那种细腻的纹理,仿佛能让人触摸到时光的痕迹,尤其是那个烫金的标题,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不同的色泽,高雅而不失内涵。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纸张的选择,那种略带米黄的色调,不刺眼,读起来非常舒服,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放慢阅读的速度,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装帧的用心程度,绝非市面上那些批量生产的快消品可比,它更像是一件经过匠人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一次仪式,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敬畏与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长久珍藏的物件,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

评分

语言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字的舞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遣词造句上表现出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剔除了所有冗余的赘述,只留下最富张力的表达。有时候,一个动词的选择,就能瞬间点亮整个场景,那种力量感是任何华丽辞藻堆砌都无法比拟的。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在保持语言高度凝练的同时,却完全没有牺牲表达的丰富性。相反,正是这种简约,使得文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允许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在字里行间填补色彩,使得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之独特,让人拍案叫绝。它避开了许多同类题材中常见的宏大叙事或纯粹的学术梳理,转而聚焦于那些微小、易被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学意蕴。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的主题拆解成如此精微的观察点的?那些关于光影、关于空间、关于时间停滞的描述,都充满了强烈的画面感,仿佛在我脑海中搭建起了一个全新的感知世界。这种由微观反观宏观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事物的理解边界,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认知,而是开始探究事物内在的结构与联系。它不是在告诉我“是什么”,而是在引导我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

评分

字体大,行距和字间距合理不累眼睛。翻译的一些地方还是有翻译腔,看不太懂。

评分

质量、售后有保障!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很不错的书 包装精美 外观好看

评分

很智慧的书耶!

评分

正版,还不错,印刷也没问题

评分

¥22.40

评分

这个书真不错,学习学习,以后可以吹吹茶道,装装文艺。嘻嘻

评分

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