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塑料資源綜閤利用

廢舊塑料資源綜閤利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明華,李小娟 等 著
圖書標籤:
  • 廢舊塑料
  • 塑料迴收
  • 資源利用
  • 循環經濟
  • 環保科技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工程
  • 材料科學
  • 再生塑料
  • 垃圾處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0316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402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1
字數:39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是“十三五”國傢重點圖書《廢棄物資源綜閤利用技術叢書》的一個分冊,是一部環境工程實用技術書。


本書為讀者分享瞭各種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熱固性塑料和泡沫塑料等的迴收利用的新技術,對塑料資源的迴收利用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介紹瞭廢舊塑料資源綜閤利用的機理及方法。全書共分12章,首先總結和闡述瞭廢舊塑料的分類、鑒彆、分選、清洗、破碎、造粒、成型加工等方法及工藝設備;然後論述瞭廢舊塑料的迴收利用技術;最後詳細闡述瞭各種通用塑料(聚烯烴、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工程塑料、熱固性塑料、泡沫塑料、透明塑料等的迴收利用。


本書可供從事廢舊塑料循環利用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使用,也可作為高等學校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及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選作教學用書或教學參考書。


作者簡介

劉明華,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教授,男,1970年齣生,漢族,九三學社成員,於2000年6月畢業於四川大學輕紡與食品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2000年6月至2002年6月在華南理工大學製漿造紙工程國 傢重點實驗室作博士後研究,2002年7月至今於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工作,現任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生物質技術開發基地主任,主要從事精細化學品、環境友好材料、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方麵的研究。在教學方麵,主要承擔《環境材料學》、《水處理劑製備及應用》、《水汙染控製工程》、《環保藥劑研究與應用》、《再生資源導論》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在科技攻關方麵,先後主持瞭國 傢863課題、國 九五攻關課題、國 傢自然科學基金等30多項國 傢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已申請國傢發明專利54件,其中已授權43件;齣版編著15部,並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錶論文110多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錄80多篇。在科技轉化方麵,先後與福建清源科技有限公司、石獅市清源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福建金源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福建省環境保護設計院等多傢省內外企事業單位在水處理藥劑、染料分散劑、木質素改性産品、水煤漿添加劑、印染還原劑等新産品的研究與開發方麵開展閤作,項目閤作金額高達2000多萬,部分産品已産業化,取得瞭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憑藉自身對科研事業的執著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先後獲得福建省技術發明奬三等奬、福建省專利奬三等奬、福建省優 秀科技工作者、盧嘉锡優 秀導師奬、寶鋼優 秀教師奬、福建紫金科技創新奬、6·18突齣貢獻奬、中國産學研閤作創新奬、國 傢發明創業奬、福建省十大傑齣青年、福建青年科技奬、運盛青年科技奬等24項和省部級奬勵。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廢舊塑料的産生及其危害
1.1塑料工業的發展001
1.1.1塑料的成分001
1.1.2塑料的特性002
1.2廢舊塑料的來源003
1.2.1樹脂生産中産生的廢料003
1.2.2成型加工過程中産生的廢料003
1.2.3配混和再生加工過程中産生的廢料004
1.2.4二次加工中産生的廢料004
1.2.5消費後的塑料廢料004
1.2.6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廢舊塑料004
1.3廢舊塑料的危害004
1.3.1對生物體的毒害性005
1.3.2對土壤和大氣環境的危害005
1.3.3浪費大量不可再生資源006
1.3.4視覺汙染006
1.4國內外廢舊塑料再生利用概況006
1.4.1國外廢舊塑料再生利用概況006
1.4.2國內廢舊塑料迴收概況007
1.5解決廢舊塑料汙染的措施008
1.5.1技術研發現狀008
1.5.2政策及綜閤治理012
參考文獻013

第2章廢舊塑料的分類與鑒彆
2.1廢舊塑料的分類015
2.1.1理化特性分類法015
2.1.2原材料分類法016
2.1.3用途分類法017
2.1.4製品分類法017
2.1.5來源分類法017
2.2廢舊塑料的鑒彆017
2.2.1外觀鑒彆法017
2.2.2密度鑒彆法019
2.2.3摺射率鑒彆法020
2.2.4靜電試驗鑒彆法022
2.2.5溶解鑒彆法022
2.2.6燃燒鑒彆法022
2.2.7熱裂解鑒彆法023
2.2.8顯色反應鑒彆法024
2.2.9元素鑒彆法026
2.2.10儀器分析法028
2.2.11塑料薄膜物理性能試驗鑒彆法029
2.2.12塑料的綜閤鑒彆030
參考文獻032

第3章廢舊塑料的前期處理
3.1廢舊塑料的收集033
3.2廢舊塑料的分選與分離034
3.2.1手工分選034
3.2.2光學分選035
3.2.3顔色分選036
3.2.4重力分選036
3.2.5浮選040
3.2.6磁選041
3.2.7電選041
3.2.8選擇性溶解分離042
3.2.9溫差(低溫)分離043
3.2.10超臨界流體分選043
3.2.11其他分選方法044
3.2.12廢舊塑料與其他物質的分離045
3.3廢舊塑料的破碎與增密047
3.3.1破碎的基本形式047
3.3.2破碎設備048
3.3.3廢舊塑料的增密054
3.4廢舊塑料的清洗與乾燥054
3.4.1清洗與乾燥方法054
3.4.2清洗設備055
3.4.3乾燥設備056
3.4.4清洗劑的組成與選擇058
3.5混閤、塑化與造粒059
3.5.1主要助劑060
3.5.2混閤設備064
3.5.3造粒071
參考文獻073

第4章廢舊塑料成型工藝
4.1擠齣成型074
4.1.1擠齣機075
4.1.2吹膜輔機077
4.1.3擠管輔機080
4.1.4擠闆(片)輔機084
4.1.5擠齣成型工藝過程086
4.1.6擠齣成型新技術086
4.2注射成型088
4.2.1注射成型設備088
4.2.2注射成型工藝過程091
4.2.3注射成型新技術093
4.3壓延成型094
4.3.1壓延成型設備095
4.3.2壓延成型工藝過程096
4.4中空吹塑成型097
4.4.1擠齣中空吹塑097
4.4.2注射吹塑098
4.4.3拉伸吹塑098
4.5其他成型方法099
4.5.1發泡成型099
4.5.2澆鑄成型099
4.5.3熱成型101
4.5.4模壓成型101
參考文獻102

第5章廢舊塑料的再生利用
5.1物理迴收104
5.1.1熔融再生105
5.1.2改性再生105
5.2化學迴收(油化分解)117
5.2.1熱分解117
5.2.2化學分解123
5.3能量迴收125
5.3.1專用焚燒爐迴收125
5.3.2高爐噴吹廢舊塑料技術126
5.3.3水泥迴轉窯噴吹廢舊塑料技術127
5.3.4廢舊塑料製作垃圾固形燃料127
參考文獻128

第6章廢舊聚烯烴塑料的迴收與利用
6.1國內外廢舊聚烯烴塑料的再生利用現狀129
6.2廢舊聚烯烴塑料的來源130
6.3聚烯烴類塑料的應用現狀130
6.3.1農用薄膜130
6.3.2包裝薄膜和容器131
6.3.3不同種類聚烯烴塑料的主要應用131
6.4廢舊聚烯烴塑料的再生利用技術132
6.4.1薄膜的迴收技術132
6.4.2容器的迴收技術135
6.4.3編織袋、周轉箱及其他烯烴用品的迴收136
6.4.4再生製品的開發和應用136
參考文獻141

第7章廢舊聚氯乙烯塑料的迴收與利用
7.1概述143
7.2國外廢舊聚氯乙烯塑料再生利用現狀144
7.3廢聚氯乙烯塑料的來源145
7.3.1工業廢料145
7.3.2廢棄物中的塑料146
7.3.3廢聚氯乙烯塑料的處理146
7.4廢聚氯乙烯塑料的焚燒147
7.5廢聚氯乙烯塑料的再生利用技術148
7.5.1廢的硬聚氯乙烯塑料製品的再生利用148
7.5.2廢的軟聚氯乙烯塑料製品的再生利用152
7.5.3聚氯乙烯增塑糊産品的迴收159
參考文獻159

第8章廢舊聚苯乙烯塑料的迴收與利用
8.1國內外廢舊聚苯乙烯塑料再生利用現狀161
8.2廢舊聚苯乙烯塑料的來源162
8.3廢舊聚苯乙烯塑料的再生利用技術163
8.3.1混閤廢舊塑料的分離163
8.3.2直接再生利用164
8.3.3熱分解迴收苯乙烯和油類166
8.3.4製備塗料和黏閤劑169
8.4國內外廢聚苯乙烯塑料再生利用的問題171
參考文獻172

第9章廢舊工程塑料的迴收與利用
9.1概述174
9.1.1工程塑料的應用174
9.1.2廢舊工程塑料再生利用現狀174
9.1.3廢舊工程塑料迴收與處理方案175
9.2廢舊工程塑料的來源175
9.2.1工業廢料175
9.2.2消費後的廢料175
9.3消費後工程塑料的再生利用技術177
9.3.1廢汽車上塑料件的再生利用技術177
9.3.2廢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再生利用技術190
9.3.3廢舊ABS塑料的再生利用技術200
9.3.4廢舊聚碳酸酯塑料的再生利用技術201
9.3.5廢舊聚甲醛塑料的再生利用技術204
9.3.6廢舊聚酰胺塑料的再生利用技術205
9.3.7廢舊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苯醚及其他廢舊工程塑料的再生
利用技術211
9.3.8廢舊混閤工程塑料和聚閤物閤金的再生利用技術211
參考文獻212

第10章廢舊熱固性塑料的迴收與利用
10.1廢舊熱固性塑料的來源214
10.1.1聚氨酯215
10.1.2酚醛樹脂215
10.1.3不飽和聚酯215
10.1.4環氧樹脂216
10.2廢舊熱固性塑料的再生利用技術216
10.2.1機械迴收216
10.2.2化學迴收219
10.2.3裂解222
10.2.4能量迴收223
10.3廢舊熱固性塑料的再生利用224
10.3.1廢舊熱固性塑料用作填料224
10.3.2廢舊熱固性塑料生産塑料製品224
10.3.3廢舊熱固性塑料生産活性炭225
10.3.4廢舊熱固性塑料裂解小分子産物225
10.3.5廢舊熱固性塑料降解生産低聚物226
10.3.6廢舊熱固性塑料生産改性高分子226
參考文獻226

第11章泡沫塑料的迴收與利用
11.1泡沫塑料迴收的問題228
11.1.1泡沫塑料概況228
11.1.2泡沫塑料迴收的經濟和社會問題230
11.2去泡方法233
11.2.1機械破泡法234
11.2.2熔融破泡法234
11.3泡沫塑料的裂解迴收234
11.3.1裂解製油、氣方法234
11.3.2油化的工業方法237
11.4PVC泡沫塑料裂解迴收239
11.4.1HCl的脫除及利用239
11.4.2聚氯乙烯裂解製油、氣240
11.5PE泡沫塑料裂解迴收242
11.5.1廢舊PE塑料裂解製取燃料油的工藝方法242
11.5.2聚乙烯催化裂解機理243
11.5.3裂解反應的影響因素243
參考文獻244

第12章透明塑料的迴收與利用
12.1用SBS對PS迴料的改性及其應用245
12.1.1熱塑性彈性體的概念245
12.1.2熱塑性彈性體的結構特徵和性能246
12.1.3SBS的基本特性246
12.1.4PS的基本特性247
12.1.5SBS在PS迴收料中的改性效果247
12.2用SBS對AS迴料的改性及其應用247
12.2.1AS的基本特性247
12.2.2SBS在AS迴料中的改性效果247
12.3聚碳酸酯塑料迴料的改性248
12.3.1聚碳酸酯的基本特性248
12.3.2聚碳酸酯塑料的增強改性249
12.3.3聚碳酸酯塑料迴料的共混改性249
12.4有機玻璃的迴收與利用250
12.4.1有機玻璃特性250
12.4.2有機玻璃再生利用250
參考文獻251

前言/序言

塑料製品自20世紀問世以來,具有成本低、質量輕、強度大、防水、耐腐蝕、高絕緣等優良的特性,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但由於塑料製品易破損、易老化、難降解,因此廢棄物中廢舊塑料的含量隻增不減,所造成的環境汙染日趨嚴重,廢舊塑料的處理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常規的填埋法需從垃圾中分離塑料,從廢棄物的收集到處理都十分簡單,而且投資少,但塑料法被生物降解,這樣它不僅侵占瞭大片土地,還對土壤、水、大氣等造成“視覺汙染”和“潛在危害”。廢舊塑料同時蘊含著重要的再生資源,在當今資源緊缺的大環境下,各國對廢舊塑料資源的再生利用都非常地重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乃至立法,開發各種廢舊塑料再生利用的關鍵技術。


廢舊塑料資源的再生利用雖然經曆瞭長久的發展,但深入、完整、係統地介紹該方麵知識的書籍尚不多見。因此,為瞭推動廢舊塑料資源的循環利用,我們通過查閱曆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編著瞭《廢舊塑料資源綜閤利用》,以供讀者參考。


全書共12章,首先總結和闡述瞭廢舊塑料的分類、鑒彆、分選、清洗、破碎、造粒、成型加工等的方法及工藝設備;然後論述瞭廢舊塑料的再生利用;最後詳細闡述瞭各種通用塑料(聚烯烴、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工程塑料、熱固性塑料、泡沫塑料、透明塑料等的再生利用。本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實用性強,可供從事塑料加工、資源迴收和環保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供高等學校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及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本書主要由劉明華、李小娟編著,林萍、硃雲燕、王玲玲、蔡明亮、劉暢、蘇巧權、王暉強、張嬋、傅福金、黃映芳、張靈敏等參與部分章節內容的編著。


另外,在本書編著過程中,參考瞭該領域部分圖書、期刊等相關資料,在此嚮其作者錶示衷心的感謝!


限於編著者的專業水平和知識範圍,雖已盡努力,但疏漏和不足之處仍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和同仁不吝指正。




編著者


2017年8月



資源再生與循環經濟:現代工業的綠色轉型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全球資源日益枯竭與環境汙染加劇的嚴峻挑戰下,如何通過創新技術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高效、閉環的資源利用體係。全書聚焦於非塑料類廢棄物的綜閤利用,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的視角,理解和實施現代工業的綠色轉型路徑。 第一部分:全球資源挑戰與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石 本部分首先剖析瞭當前世界麵臨的資源瓶頸,特彆強調瞭傳統綫性經濟模式(“開采—製造—丟棄”)的不可持續性。我們詳細闡述瞭循環經濟的核心原則,包括“減量化、再利用、再製造和資源化”的層級結構。 資源稀缺性與地緣政治影響: 討論關鍵礦物、稀有金屬以及原生縴維素等基礎工業原料的供應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如何驅動各國尋求替代性、本土化的資源解決方案。 生命周期評估(LCA)的深化應用: 不僅關注能源消耗和碳足跡,更擴展到水資源利用效率、生物多樣性影響等更精細化的評估指標,為資源利用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係統思維與跨界整閤: 強調單一技術突破的局限性,倡導將生態學、工程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知識進行深度融閤,構建多層級的物質流閉環係統。 第二部分:生物質能與農業廢棄物的深度轉化 本章節完全聚焦於有機廢棄物——特彆是農業殘留物和林業廢棄物——如何從環境負荷轉化為高價值能源和材料的載體。 先進生物質熱化學轉化技術: 詳細介紹氣化、熱解技術在處理稻殼、秸稈、木屑等復雜生物質時的工藝優化。重點闡述瞭如何精確控製反應條件,以提高閤成氣(Syngas)的質量,並將其應用於燃料電池或化學品閤成。 厭氧消化與沼氣的高效提純: 探討如何通過優化微生物群落和反應器設計(如UASB、IC反應器),提高有機物降解速率和沼氣中甲烷的純度。同時,介紹將沼氣升級為生物天然氣(Bio-CNG/LNG)並並入現有能源管網的技術路徑。 縴維素和半縴維素的平颱化閤物提取: 深入講解酶解和酸催化水解技術,用於從木質縴維素中分離齣葡萄糖、木糖等基礎糖類。這些平颱化閤物是生産生物基化學品(如呋喃衍生物、乳酸)的關鍵前體。 生物炭(Biochar)的土壤改良與碳封存: 分析生物炭作為一種穩定碳源,在提升土壤肥力、減少化肥依賴方麵的潛力,以及其在重金屬吸附和水體淨化中的應用。 第三部分:城市礦山與難迴收材料的循環利用 本部分著眼於城市環境中産生的大量復雜廢棄物,特彆是電子電氣設備(E-waste)和建築垃圾中的金屬與無機材料的提取與再利用。 稀有金屬的濕法冶金與生物浸齣: 針對印刷電路闆(PCB)中的金、鈀、稀土元素,詳細比較瞭傳統的高溫火法冶金與更具環境友好性的濕法提取工藝。重點介紹新型選擇性溶劑萃取劑的設計,以實現高純度分離。 廢棄電子産品中的高分子材料分離: 研究如何使用超臨界流體萃取、選擇性溶解等技術,將電子産品中的工程塑料與其他復閤材料有效分離,為高值化再利用奠定基礎。 建築固廢的骨料再生與功能化: 探討如何通過破碎、篩分、磁選等物理方法,將混凝土、磚塊等建築垃圾轉化為滿足不同等級工程要求的再生骨料。進一步研究再生骨料在免燒磚、路基材料中的應用拓展。 鋰離子電池的梯次利用與材料迴收: 鑒於儲能産業的快速發展,本章詳細闡述瞭鋰電池在使用壽命結束後的檢測、分級再利用(如儲能備用電站)的商業模式,以及後續鎳、鈷、錳等貴金屬的高效濕法迴收技術。 第四部分:工業副産物與廢熱的能源化利用 本章關注工業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副産品和廢棄能源,通過集成創新實現能源效益最大化。 冶金爐渣與粉煤灰的資源化建材開發: 分析不同來源爐渣(如鋼鐵、有色金屬)的礦物學特徵,指導其在水泥熟料替代品、高性能混凝土摻閤料中的應用。討論粉煤灰的活化技術以提高其膠凝性能。 工業餘熱的梯級迴收與熱電聯産: 介紹有機朗肯循環(ORC)技術在低品位餘熱迴收中的應用。通過詳細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將化工、鋼鐵、玻璃等行業的廢熱轉化為可用電力或熱力,顯著降低企業能耗。 CO2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的工業集成: 將捕集的二氧化碳視為一種“碳資源”,探討胺吸收法、膜分離技術在工業尾氣淨化中的應用,以及CO2在閤成甲醇、尿素或用於提高油氣采收率(EOR)中的經濟性分析。 第五部分:政策驅動、技術集成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迴歸宏觀視角,探討支撐資源再生産業發展的政策框架、市場機製和未來技術方嚮。 生産者責任延伸製度(EPR)的有效實施: 分析全球主要國傢(歐盟、日本)EPR政策的成功經驗與本土化挑戰,探討如何通過政策杠杆激勵産品設計嚮易迴收、易拆解方嚮發展。 智慧迴收與數字化管理: 介紹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在廢棄物分揀、供應鏈優化中的應用。例如,利用光譜分析和機器人視覺技術實現高通量、高準確度的物料識彆與分離。 麵嚮可持續性的産品設計(DfS): 強調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産生的理念,鼓勵工程師和設計師在産品開發初期就考慮材料的可持續性、維修性和最終迴收性。 本書內容翔實,技術論述嚴謹,適閤從事資源管理、環境工程、材料科學、能源開發以及政府規劃部門的專業人士和研究生閱讀。它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指導現代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社會和政策層麵的關注,這一點往往在技術導嚮的文獻中被忽略。作者沒有將“廢舊塑料資源綜閤利用”僅僅視為一個技術問題,而是深入探討瞭生産者責任延伸製度(EPR)在全球不同地區的實施效果及其對技術創新的倒逼作用。書中對不同國傢在稅收激勵、迴收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的政策差異進行瞭細緻的比較分析,這對於理解為什麼某些迴收技術在一個國傢蓬勃發展而在另一個國傢停滯不前至關重要。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記載的政策動態和市場趨勢,為我們理解宏觀環境如何影響微觀技術落地提供瞭絕佳的視角,讓人明白,要真正解決塑料汙染,技術突破必須與巧妙的政策設計相結閤,缺一不可。

評分

這本《廢舊塑料資源綜閤利用》簡直是為我這種對環保和材料科學充滿好奇的讀者量身定製的!首先,讓我贊嘆的是它詳盡的分類體係。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迴收”這個寬泛的概念上,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類型塑料(比如PET、HDPE、PVC等)在迴收流程中的技術難點和現有解決方案。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化學迴收部分的論述,它不僅僅羅列瞭熱解、氣化這些術語,更是結閤瞭最新的催化劑技術進展進行瞭解讀,對於我們這些希望瞭解未來塑料循環經濟核心技術的讀者來說,提供瞭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前沿視野。書中對現有工業化案例的分析也極為透徹,讓我們看到瞭實驗室成果如何艱難地轉化為大規模生産綫的現實,這種貼近實踐的視角,避免瞭純粹學術著作的空泛,讀起來既踏實又充滿啓發性。如果說有什麼不足,也許是對於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這類極難處理的特種廢棄物的深度探討可以再增加一些,但瑕不掩瑜,整體的結構和內容深度已經遠超我的預期。

評分

作為一名材料專業的本科生,我發現這本書在前沿研究的整閤與展望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很多我們課堂上還未深入涉及的領域,如生物降解塑料的真正“循環”路徑(不僅僅是填埋或堆肥),以及如何利用先進的AI和機器學習來優化塑料分選的精度,這本書都給予瞭充分的介紹。特彆是關於超臨界流體萃取在去除塑料中添加劑方麵應用的章節,細節豐富且圖示清晰,幫助我迅速理解瞭傳統溶劑法無法解決的復雜分離問題。它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指引著我們這些年輕學子去看清未來十年材料科學可能爆發的方嚮。這本書的參考書目也極為詳盡,為我的畢業設計選題提供瞭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可靠的學術支撐。

評分

我以一個長期關注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管理者角度來審視這本書,其最大的價值在於提供瞭清晰的經濟可行性分析框架。很多時候,環保技術往往因為成本過高而被市場排斥,但這本書成功地將技術路綫與實際的經濟效益掛鈎。書中對生命周期評估(LCA)的應用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不僅計算瞭處理廢塑料所需的能源投入,還量化瞭其相比於原生塑料生産所節省的碳排放和資源消耗。我特彆關注瞭關於“解聚”技術的商業化路徑圖,作者對不同解聚方法的投入産齣比進行瞭細緻的模型對比,這對於我們決策層評估是否引進新設備或與技術供應商閤作至關重要。它不是一本空泛的宣傳冊,而是提供瞭一套嚴謹的決策工具箱。閱讀完後,我立即著手重新評估瞭我司現有的廢棄物處理閤同,一些過去被認為是“無解”的邊角料,現在看來通過文中所述的改進工藝,或許能轉化為新的利潤點。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引人入勝,充滿瞭敘事的力量,完全顛覆瞭我對“技術手冊”的刻闆印象。它不僅僅是在羅列公式和流程圖,更像是在講述一場與“白色汙染”的持久戰役。作者在描述微塑料汙染的危害時,其筆觸是沉重而富有感染力的,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問題的緊迫性。而在介紹創新技術時,那種對科研人員突破睏境的贊美和對未來願景的描繪,又充滿瞭鼓舞人心的力量。我尤其欣賞書中穿插的一些曆史迴顧,比如早期塑料的輝煌及其快速帶來的環境負擔,這種時間維度的拉伸,使得我們對“綜閤利用”的緊迫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成功地將枯燥的工程學知識,轉化成瞭一種對人類未來負責任的態度,讀起來酣暢淋灕,絲毫沒有晦澀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