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

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明华,李小娟 等 著
图书标签:
  • 废旧塑料
  • 塑料回收
  • 资源利用
  • 循环经济
  • 环保科技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工程
  • 材料科学
  • 再生塑料
  • 垃圾处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31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40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字数:3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是一部环境工程实用技术书。


本书为读者分享了各种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热固性塑料和泡沫塑料等的回收利用的新技术,对塑料资源的回收利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的机理及方法。全书共分12章,首先总结和阐述了废旧塑料的分类、鉴别、分选、清洗、破碎、造粒、成型加工等方法及工艺设备;然后论述了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技术;最后详细阐述了各种通用塑料(聚烯烃、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工程塑料、热固性塑料、泡沫塑料、透明塑料等的回收利用。


本书可供从事废旧塑料循环利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选作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


作者简介

刘明华,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教授,男,1970年出生,汉族,九三学社成员,于2000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6月至2002年6月在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 家重点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2002年7月至今于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工作,现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生物质技术开发基地主任,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环境友好材料、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在教学方面,主要承担《环境材料学》、《水处理剂制备及应用》、《水污染控制工程》、《环保药剂研究与应用》、《再生资源导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科技攻关方面,先后主持了国 家863课题、国 九五攻关课题、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多项国 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4件,其中已授权43件;出版编著15部,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10多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80多篇。在科技转化方面,先后与福建清源科技有限公司、石狮市清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福建金源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等多家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在水处理药剂、染料分散剂、木质素改性产品、水煤浆添加剂、印染还原剂等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开展合作,项目合作金额高达2000多万,部分产品已产业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凭借自身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先后获得福建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福建省专利奖三等奖、福建省优 秀科技工作者、卢嘉锡优 秀导师奖、宝钢优 秀教师奖、福建紫金科技创新奖、6·18突出贡献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国 家发明创业奖、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福建青年科技奖、运盛青年科技奖等24项和省部级奖励。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废旧塑料的产生及其危害
1.1塑料工业的发展001
1.1.1塑料的成分001
1.1.2塑料的特性002
1.2废旧塑料的来源003
1.2.1树脂生产中产生的废料003
1.2.2成型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003
1.2.3配混和再生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004
1.2.4二次加工中产生的废料004
1.2.5消费后的塑料废料004
1.2.6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004
1.3废旧塑料的危害004
1.3.1对生物体的毒害性005
1.3.2对土壤和大气环境的危害005
1.3.3浪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006
1.3.4视觉污染006
1.4国内外废旧塑料再生利用概况006
1.4.1国外废旧塑料再生利用概况006
1.4.2国内废旧塑料回收概况007
1.5解决废旧塑料污染的措施008
1.5.1技术研发现状008
1.5.2政策及综合治理012
参考文献013

第2章废旧塑料的分类与鉴别
2.1废旧塑料的分类015
2.1.1理化特性分类法015
2.1.2原材料分类法016
2.1.3用途分类法017
2.1.4制品分类法017
2.1.5来源分类法017
2.2废旧塑料的鉴别017
2.2.1外观鉴别法017
2.2.2密度鉴别法019
2.2.3折射率鉴别法020
2.2.4静电试验鉴别法022
2.2.5溶解鉴别法022
2.2.6燃烧鉴别法022
2.2.7热裂解鉴别法023
2.2.8显色反应鉴别法024
2.2.9元素鉴别法026
2.2.10仪器分析法028
2.2.11塑料薄膜物理性能试验鉴别法029
2.2.12塑料的综合鉴别030
参考文献032

第3章废旧塑料的前期处理
3.1废旧塑料的收集033
3.2废旧塑料的分选与分离034
3.2.1手工分选034
3.2.2光学分选035
3.2.3颜色分选036
3.2.4重力分选036
3.2.5浮选040
3.2.6磁选041
3.2.7电选041
3.2.8选择性溶解分离042
3.2.9温差(低温)分离043
3.2.10超临界流体分选043
3.2.11其他分选方法044
3.2.12废旧塑料与其他物质的分离045
3.3废旧塑料的破碎与增密047
3.3.1破碎的基本形式047
3.3.2破碎设备048
3.3.3废旧塑料的增密054
3.4废旧塑料的清洗与干燥054
3.4.1清洗与干燥方法054
3.4.2清洗设备055
3.4.3干燥设备056
3.4.4清洗剂的组成与选择058
3.5混合、塑化与造粒059
3.5.1主要助剂060
3.5.2混合设备064
3.5.3造粒071
参考文献073

第4章废旧塑料成型工艺
4.1挤出成型074
4.1.1挤出机075
4.1.2吹膜辅机077
4.1.3挤管辅机080
4.1.4挤板(片)辅机084
4.1.5挤出成型工艺过程086
4.1.6挤出成型新技术086
4.2注射成型088
4.2.1注射成型设备088
4.2.2注射成型工艺过程091
4.2.3注射成型新技术093
4.3压延成型094
4.3.1压延成型设备095
4.3.2压延成型工艺过程096
4.4中空吹塑成型097
4.4.1挤出中空吹塑097
4.4.2注射吹塑098
4.4.3拉伸吹塑098
4.5其他成型方法099
4.5.1发泡成型099
4.5.2浇铸成型099
4.5.3热成型101
4.5.4模压成型101
参考文献102

第5章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
5.1物理回收104
5.1.1熔融再生105
5.1.2改性再生105
5.2化学回收(油化分解)117
5.2.1热分解117
5.2.2化学分解123
5.3能量回收125
5.3.1专用焚烧炉回收125
5.3.2高炉喷吹废旧塑料技术126
5.3.3水泥回转窑喷吹废旧塑料技术127
5.3.4废旧塑料制作垃圾固形燃料127
参考文献128

第6章废旧聚烯烃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6.1国内外废旧聚烯烃塑料的再生利用现状129
6.2废旧聚烯烃塑料的来源130
6.3聚烯烃类塑料的应用现状130
6.3.1农用薄膜130
6.3.2包装薄膜和容器131
6.3.3不同种类聚烯烃塑料的主要应用131
6.4废旧聚烯烃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132
6.4.1薄膜的回收技术132
6.4.2容器的回收技术135
6.4.3编织袋、周转箱及其他烯烃用品的回收136
6.4.4再生制品的开发和应用136
参考文献141

第7章废旧聚氯乙烯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7.1概述143
7.2国外废旧聚氯乙烯塑料再生利用现状144
7.3废聚氯乙烯塑料的来源145
7.3.1工业废料145
7.3.2废弃物中的塑料146
7.3.3废聚氯乙烯塑料的处理146
7.4废聚氯乙烯塑料的焚烧147
7.5废聚氯乙烯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148
7.5.1废的硬聚氯乙烯塑料制品的再生利用148
7.5.2废的软聚氯乙烯塑料制品的再生利用152
7.5.3聚氯乙烯增塑糊产品的回收159
参考文献159

第8章废旧聚苯乙烯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8.1国内外废旧聚苯乙烯塑料再生利用现状161
8.2废旧聚苯乙烯塑料的来源162
8.3废旧聚苯乙烯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163
8.3.1混合废旧塑料的分离163
8.3.2直接再生利用164
8.3.3热分解回收苯乙烯和油类166
8.3.4制备涂料和黏合剂169
8.4国内外废聚苯乙烯塑料再生利用的问题171
参考文献172

第9章废旧工程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9.1概述174
9.1.1工程塑料的应用174
9.1.2废旧工程塑料再生利用现状174
9.1.3废旧工程塑料回收与处理方案175
9.2废旧工程塑料的来源175
9.2.1工业废料175
9.2.2消费后的废料175
9.3消费后工程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177
9.3.1废汽车上塑料件的再生利用技术177
9.3.2废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再生利用技术190
9.3.3废旧ABS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00
9.3.4废旧聚碳酸酯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01
9.3.5废旧聚甲醛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04
9.3.6废旧聚酰胺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05
9.3.7废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苯醚及其他废旧工程塑料的再生
利用技术211
9.3.8废旧混合工程塑料和聚合物合金的再生利用技术211
参考文献212

第10章废旧热固性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10.1废旧热固性塑料的来源214
10.1.1聚氨酯215
10.1.2酚醛树脂215
10.1.3不饱和聚酯215
10.1.4环氧树脂216
10.2废旧热固性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216
10.2.1机械回收216
10.2.2化学回收219
10.2.3裂解222
10.2.4能量回收223
10.3废旧热固性塑料的再生利用224
10.3.1废旧热固性塑料用作填料224
10.3.2废旧热固性塑料生产塑料制品224
10.3.3废旧热固性塑料生产活性炭225
10.3.4废旧热固性塑料裂解小分子产物225
10.3.5废旧热固性塑料降解生产低聚物226
10.3.6废旧热固性塑料生产改性高分子226
参考文献226

第11章泡沫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11.1泡沫塑料回收的问题228
11.1.1泡沫塑料概况228
11.1.2泡沫塑料回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230
11.2去泡方法233
11.2.1机械破泡法234
11.2.2熔融破泡法234
11.3泡沫塑料的裂解回收234
11.3.1裂解制油、气方法234
11.3.2油化的工业方法237
11.4PVC泡沫塑料裂解回收239
11.4.1HCl的脱除及利用239
11.4.2聚氯乙烯裂解制油、气240
11.5PE泡沫塑料裂解回收242
11.5.1废旧PE塑料裂解制取燃料油的工艺方法242
11.5.2聚乙烯催化裂解机理243
11.5.3裂解反应的影响因素243
参考文献244

第12章透明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12.1用SBS对PS回料的改性及其应用245
12.1.1热塑性弹性体的概念245
12.1.2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特征和性能246
12.1.3SBS的基本特性246
12.1.4PS的基本特性247
12.1.5SBS在PS回收料中的改性效果247
12.2用SBS对AS回料的改性及其应用247
12.2.1AS的基本特性247
12.2.2SBS在AS回料中的改性效果247
12.3聚碳酸酯塑料回料的改性248
12.3.1聚碳酸酯的基本特性248
12.3.2聚碳酸酯塑料的增强改性249
12.3.3聚碳酸酯塑料回料的共混改性249
12.4有机玻璃的回收与利用250
12.4.1有机玻璃特性250
12.4.2有机玻璃再生利用250
参考文献251

前言/序言

塑料制品自20世纪问世以来,具有成本低、质量轻、强度大、防水、耐腐蚀、高绝缘等优良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由于塑料制品易破损、易老化、难降解,因此废弃物中废旧塑料的含量只增不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废旧塑料的处理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常规的填埋法需从垃圾中分离塑料,从废弃物的收集到处理都十分简单,而且投资少,但塑料法被生物降解,这样它不仅侵占了大片土地,还对土壤、水、大气等造成“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废旧塑料同时蕴含着重要的再生资源,在当今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下,各国对废旧塑料资源的再生利用都非常地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乃至立法,开发各种废旧塑料再生利用的关键技术。


废旧塑料资源的再生利用虽然经历了长久的发展,但深入、完整、系统地介绍该方面知识的书籍尚不多见。因此,为了推动废旧塑料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通过查阅历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编著了《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以供读者参考。


全书共12章,首先总结和阐述了废旧塑料的分类、鉴别、分选、清洗、破碎、造粒、成型加工等的方法及工艺设备;然后论述了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最后详细阐述了各种通用塑料(聚烯烃、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工程塑料、热固性塑料、泡沫塑料、透明塑料等的再生利用。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供从事塑料加工、资源回收和环保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主要由刘明华、李小娟编著,林萍、朱云燕、王玲玲、蔡明亮、刘畅、苏巧权、王晖强、张婵、傅福金、黄映芳、张灵敏等参与部分章节内容的编著。


另外,在本书编著过程中,参考了该领域部分图书、期刊等相关资料,在此向其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著者的专业水平和知识范围,虽已尽努力,但疏漏和不足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和同仁不吝指正。




编著者


2017年8月



资源再生与循环经济:现代工业的绿色转型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全球资源日益枯竭与环境污染加剧的严峻挑战下,如何通过创新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高效、闭环的资源利用体系。全书聚焦于非塑料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理解和实施现代工业的绿色转型路径。 第一部分:全球资源挑战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石 本部分首先剖析了当前世界面临的资源瓶颈,特别强调了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开采—制造—丢弃”)的不可持续性。我们详细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包括“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和资源化”的层级结构。 资源稀缺性与地缘政治影响: 讨论关键矿物、稀有金属以及原生纤维素等基础工业原料的供应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如何驱动各国寻求替代性、本土化的资源解决方案。 生命周期评估(LCA)的深化应用: 不仅关注能源消耗和碳足迹,更扩展到水资源利用效率、生物多样性影响等更精细化的评估指标,为资源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思维与跨界整合: 强调单一技术突破的局限性,倡导将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知识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多层级的物质流闭环系统。 第二部分:生物质能与农业废弃物的深度转化 本章节完全聚焦于有机废弃物——特别是农业残留物和林业废弃物——如何从环境负荷转化为高价值能源和材料的载体。 先进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 详细介绍气化、热解技术在处理稻壳、秸秆、木屑等复杂生物质时的工艺优化。重点阐述了如何精确控制反应条件,以提高合成气(Syngas)的质量,并将其应用于燃料电池或化学品合成。 厌氧消化与沼气的高效提纯: 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微生物群落和反应器设计(如UASB、IC反应器),提高有机物降解速率和沼气中甲烷的纯度。同时,介绍将沼气升级为生物天然气(Bio-CNG/LNG)并并入现有能源管网的技术路径。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平台化合物提取: 深入讲解酶解和酸催化水解技术,用于从木质纤维素中分离出葡萄糖、木糖等基础糖类。这些平台化合物是生产生物基化学品(如呋喃衍生物、乳酸)的关键前体。 生物炭(Biochar)的土壤改良与碳封存: 分析生物炭作为一种稳定碳源,在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依赖方面的潜力,以及其在重金属吸附和水体净化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城市矿山与难回收材料的循环利用 本部分着眼于城市环境中产生的大量复杂废弃物,特别是电子电气设备(E-waste)和建筑垃圾中的金属与无机材料的提取与再利用。 稀有金属的湿法冶金与生物浸出: 针对印刷电路板(PCB)中的金、钯、稀土元素,详细比较了传统的高温火法冶金与更具环境友好性的湿法提取工艺。重点介绍新型选择性溶剂萃取剂的设计,以实现高纯度分离。 废弃电子产品中的高分子材料分离: 研究如何使用超临界流体萃取、选择性溶解等技术,将电子产品中的工程塑料与其他复合材料有效分离,为高值化再利用奠定基础。 建筑固废的骨料再生与功能化: 探讨如何通过破碎、筛分、磁选等物理方法,将混凝土、砖块等建筑垃圾转化为满足不同等级工程要求的再生骨料。进一步研究再生骨料在免烧砖、路基材料中的应用拓展。 锂离子电池的梯次利用与材料回收: 鉴于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本章详细阐述了锂电池在使用寿命结束后的检测、分级再利用(如储能备用电站)的商业模式,以及后续镍、钴、锰等贵金属的高效湿法回收技术。 第四部分:工业副产物与废热的能源化利用 本章关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能源,通过集成创新实现能源效益最大化。 冶金炉渣与粉煤灰的资源化建材开发: 分析不同来源炉渣(如钢铁、有色金属)的矿物学特征,指导其在水泥熟料替代品、高性能混凝土掺合料中的应用。讨论粉煤灰的活化技术以提高其胶凝性能。 工业余热的梯级回收与热电联产: 介绍有机朗肯循环(ORC)技术在低品位余热回收中的应用。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化工、钢铁、玻璃等行业的废热转化为可用电力或热力,显著降低企业能耗。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工业集成: 将捕集的二氧化碳视为一种“碳资源”,探讨胺吸收法、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尾气净化中的应用,以及CO2在合成甲醇、尿素或用于提高油气采收率(EOR)中的经济性分析。 第五部分:政策驱动、技术集成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归宏观视角,探讨支撑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市场机制和未来技术方向。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的有效实施: 分析全球主要国家(欧盟、日本)EPR政策的成功经验与本土化挑战,探讨如何通过政策杠杆激励产品设计向易回收、易拆解方向发展。 智慧回收与数字化管理: 介绍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在废弃物分拣、供应链优化中的应用。例如,利用光谱分析和机器人视觉技术实现高通量、高准确度的物料识别与分离。 面向可持续性的产品设计(DfS): 强调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的理念,鼓励工程师和设计师在产品开发初期就考虑材料的可持续性、维修性和最终回收性。 本书内容翔实,技术论述严谨,适合从事资源管理、环境工程、材料科学、能源开发以及政府规划部门的专业人士和研究生阅读。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指导现代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简直是为我这种对环保和材料科学充满好奇的读者量身定制的!首先,让我赞叹的是它详尽的分类体系。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回收”这个宽泛的概念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塑料(比如PET、HDPE、PVC等)在回收流程中的技术难点和现有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化学回收部分的论述,它不仅仅罗列了热解、气化这些术语,更是结合了最新的催化剂技术进展进行了解读,对于我们这些希望了解未来塑料循环经济核心技术的读者来说,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视野。书中对现有工业化案例的分析也极为透彻,让我们看到了实验室成果如何艰难地转化为大规模生产线的现实,这种贴近实践的视角,避免了纯粹学术著作的空泛,读起来既踏实又充满启发性。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也许是对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这类极难处理的特种废弃物的深度探讨可以再增加一些,但瑕不掩瑜,整体的结构和内容深度已经远超我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充满了叙事的力量,完全颠覆了我对“技术手册”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公式和流程图,更像是在讲述一场与“白色污染”的持久战役。作者在描述微塑料污染的危害时,其笔触是沉重而富有感染力的,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问题的紧迫性。而在介绍创新技术时,那种对科研人员突破困境的赞美和对未来愿景的描绘,又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我尤其欣赏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回顾,比如早期塑料的辉煌及其快速带来的环境负担,这种时间维度的拉伸,使得我们对“综合利用”的紧迫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工程学知识,转化成了一种对人类未来负责任的态度,读起来酣畅淋漓,丝毫没有晦涩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社会和政策层面的关注,这一点往往在技术导向的文献中被忽略。作者没有将“废旧塑料资源综合利用”仅仅视为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深入探讨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倒逼作用。书中对不同国家在税收激励、回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这对于理解为什么某些回收技术在一个国家蓬勃发展而在另一个国家停滞不前至关重要。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记载的政策动态和市场趋势,为我们理解宏观环境如何影响微观技术落地提供了绝佳的视角,让人明白,要真正解决塑料污染,技术突破必须与巧妙的政策设计相结合,缺一不可。

评分

作为一名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我发现这本书在前沿研究的整合与展望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很多我们课堂上还未深入涉及的领域,如生物降解塑料的真正“循环”路径(不仅仅是填埋或堆肥),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AI和机器学习来优化塑料分选的精度,这本书都给予了充分的介绍。特别是关于超临界流体萃取在去除塑料中添加剂方面应用的章节,细节丰富且图示清晰,帮助我迅速理解了传统溶剂法无法解决的复杂分离问题。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引着我们这些年轻学子去看清未来十年材料科学可能爆发的方向。这本书的参考书目也极为详尽,为我的毕业设计选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可靠的学术支撑。

评分

我以一个长期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管理者角度来审视这本书,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清晰的经济可行性分析框架。很多时候,环保技术往往因为成本过高而被市场排斥,但这本书成功地将技术路线与实际的经济效益挂钩。书中对生命周期评估(LCA)的应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仅计算了处理废塑料所需的能源投入,还量化了其相比于原生塑料生产所节省的碳排放和资源消耗。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解聚”技术的商业化路径图,作者对不同解聚方法的投入产出比进行了细致的模型对比,这对于我们决策层评估是否引进新设备或与技术供应商合作至关重要。它不是一本空泛的宣传册,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决策工具箱。阅读完后,我立即着手重新评估了我司现有的废弃物处理合同,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解”的边角料,现在看来通过文中所述的改进工艺,或许能转化为新的利润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