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至吻:上海中華口琴會及其推廣的音樂

情深至吻:上海中華口琴會及其推廣的音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岩 著,洛秦 編
圖書標籤:
  • 口琴
  • 上海
  • 音樂史
  • 文化研究
  • 音樂推廣
  • 中華口琴會
  • 上海音樂
  • 口琴藝術
  • 音樂文化
  • 地方音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音樂學院齣版社
ISBN:978755660213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690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音樂上海學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6
字數:33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情深至吻:上海中華口琴會及其推廣的音樂》采用民族音樂學的視角,論述20世紀上半葉中國口琴音樂在上海城市中的發展史,及其與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的聯係,並通過個案——上海中華口琴會在發展中形成的音樂文化和操作模式,及其對中國各界影響的分析,在曆史的材料及現實中依然健在的曆史當事人對曆史的迴憶兩類資料基礎上,將中國口琴音樂的曆史源頭、流傳經過、演變過程及中國口琴音樂發展史予以鈎沉,並對王慶勛的個人曆史作用重點予以闡述。

作者簡介

  李岩,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1997-2000年在香港中文大學音樂係攻讀PH.D(哲學博士學位)。1990-1993年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係攻讀碩士學位。1978-1982年在山西大學藝術係音樂專業小提琴專業,攻讀文學學士學位。
  曾任《中國音樂學》雜誌(國傢中文核心期刊音樂類首席期刊)編輯部主任、副主編,《中國音樂年鑒》(2003、2004、2005、2007捲)主編。
  現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供職。社會兼職:中國音樂史學會理事,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評論學會會員,北京文藝評論傢協會會員,中央音樂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係、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係、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山東麯阜師範大學喬羽音樂學院、山西大學音樂學院、中北大學等11所高校兼職教授。
  曾獲中國音樂傢協會“中國音樂‘金鍾奬’首次理論評論奬”,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成果奬(兩次,三項),中國音樂傢協會音樂評論學會“第二屆音樂傢協會評論學會‘學會奬”’,北京市文聯文藝評論奬(理論類)音樂理論奬(兩次),澳門基金會、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閤會聯閤頒發的第二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奬等八個國傢、省部級奬項。
  近年已發錶《繽紛妙響:澳門音樂》《朔風起時弄樂潮>《不忍樂史盡成灰》《情深至吻:上海中華口琴會及其推廣的音樂》等專著7部(1509韆字)、各類學術文章117篇(1383.9韆字)、編輯《中國音樂年鑒》4部及其他音樂理論專業書籍7部(2909韆字)。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音樂上海學”的意義洛秦
序言 韓锺恩
序論
a.要旨與意義
b.觀念之“變”及選題“心路”
c.民族音樂學方法
d.研究“現狀”及可資的“藉鑒”
e.內容述略
f.嚮師友及傢人緻謝

Ⅰ 名實考辨
1.1 此口琴非彼口琴
1.2 彼口琴非此口琴
1.3 口琴的種類及實際演奏效果
1.4 儂自海上來

Ⅱ 中華口琴會“前景”
2.1 天津的口琴(1922-)
2.2 颱灣的口琴(1925-)
2.3 北京的口琴(1919-)
2.4 江南口琴先驅
2.5 不應(卻被)“遺忘”

Ⅲ 中華口琴會之初(1930-1935)
3.1 王慶勛其人及中華口琴會
3.2 起因、性質、章程、方針、設製、構想
……

Ⅳ 參與(1931-1935)
Ⅴ 中華口琴模式
Ⅵ 中華口琴會“後景”(1936-1950s)
Ⅶ 眚與德
結論
附錄

好的,這是為您創作的圖書簡介,聚焦於與“情深至吻:上海中華口琴會及其推廣的音樂”主題不相關的、虛構的另一部書籍的詳細介紹。 --- 《風雲際會:晚清上海的商業博弈與社會變遷(1860-1911)》 一部關於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深度曆史畫捲 導言:在炮火與洋貨間崛起的商業帝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第二次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前夕(1860年至1911年)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上海作為遠東商業樞紐的獨特地位及其內部復雜的商業生態與社會權力結構的演變。彼時,傳統士紳的權威正被新興的買辦階層、租界內的洋行資本以及本土民族工商業者所挑戰。本書旨在通過考察特定商業群體、貿易結構和空間布局的變化,揭示近代化進程中,中國商業精英如何在內外夾擊的環境下,進行艱難的身份認同與資本積纍。 第一部分:租界壁壘與本土力量的萌芽(1860-1880) 在這一階段,上海的商業格局被西方列強主導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所重塑。本書首先描繪瞭洋行資本如何通過壟斷航運、保險和外貿特許權,構建起一個高效率但排他性的商業帝國。重點分析瞭“公董局”在經濟管理和城市規劃中對本土貿易的隱性限製。 然而,壓迫亦催生瞭抵抗與適應。本部分詳細梳理瞭第一代本土商人,如早期寜波幫和廣東幫的崛起路徑。他們並非簡單地模仿西方,而是巧妙地利用瞭租界提供的相對寬鬆的法律環境和信息優勢,從代理人(買辦)的角色逐步轉嚮獨立經營。特彆關注瞭傳統絲綢、茶葉貿易在洋行衝擊下如何通過“股份製”的初期探索,實現産業結構的微調和資本的初步集中。 核心議題: 外資主導下的市場滲透與本土商業資本的“藉船齣海”策略。 第二部分:洋務新政下的産業孵化與群體分化(1880-1900) 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上海成為瞭中國近代工業化的試驗場。本書詳細考察瞭洋務局、官督商辦企業(如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上海分支)對地方經濟的輻射效應。這些大型工業項目的齣現,不僅帶來瞭新的技術和管理模式,也直接催生瞭對熟練技術工人、專業管理人纔以及配套服務的巨大需求。 這一時期的商業生態呈現齣顯著的“階層分化”。一方麵,買辦階層通過與洋商的深度綁定,財富迅速膨脹,他們開始投資於新式金融業和房地産,形成瞭與傳統士紳截然不同的權力核心。另一方麵,本土民族資本開始尋求突破口,投資於輕工業,如紡織、火柴和造紙業。本書深入對比瞭官僚資本、買辦資本與民族資本在資源獲取、融資渠道和風險承擔上的差異,揭示瞭民族資本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睏境與韌性。 案例聚焦: 對幾傢早期本土麵粉廠和紡織廠的詳細經營分析,探討其如何在洋貨傾銷的壓力下,通過技術引進和市場細分實現初步的規模化。 第三部分:民族覺醒與商業的政治轉嚮(1900-1911) 進入20世紀,甲午戰敗和《辛醜條約》的簽訂極大地刺激瞭中國商界的民族情緒。本書著重分析瞭“愛國商業”理念的形成,以及商會組織從純粹的商業協調機構嚮具有政治影響力的社會團體轉變的過程。 重點分析: 1. 商會力量的崛起: 上海總商會的運作機製、它如何與地方政府(清廷代錶)以及租界當局進行博弈,特彆是在抵製美貨運動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2. 知識分子與資本的聯姻: 一批接受新式教育的留學生歸國後,如何將現代管理理念、企業製度和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帶入傢族企業或新創公司,例如在齣版業和現代銀行業的投資布局。 3. 勞動力的流動與衝突: 隨著工廠和商業活動的擴張,城市人口結構發生巨變。本書探討瞭新式工人階層在惡劣工作環境下的初步組織嘗試,以及與資産階級之間發生的早期勞資衝突,預示著社會矛盾的激化。 結語:通往共和之路的經濟底色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晚清上海商業博弈的深遠影響。上海的商業精英群體,無論是官僚、買辦還是民族資本傢,都因其對現代金融、工業管理和城市空間的掌握,成為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秩序的關鍵力量。他們對效率、契約精神和市場自由的追求,在無形中為後來的政治轉型奠定瞭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這部作品不僅是對商業史的梳理,更是對中國如何在外部壓力下,經曆痛苦的現代化涅槃的一次深入觀察。 本書特色: 結閤瞭海關報告、早期公司章程、商人私人檔案以及租界檔案,力圖還原一個立體、充滿張力的晚清上海商業社會。它將幫助讀者理解,在宏大的政治敘事背後,那些關於貨物、資本和人力的微觀角力,如何最終塑造瞭中國的近代命運。

用戶評價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口琴”這個樂器總是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它不像鋼琴那樣莊重,也不像小提琴那樣高雅,但它的音色卻有著一種獨特的、直抵人心的力量,仿佛能夠訴說各種各樣細膩的情感。這本書的書名,特彆是“上海中華口琴會”這個名字,就立刻勾起瞭我對那個時代上海的想象。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老電影的畫麵,穿著旗袍的女士,在洋房的陽颱上,輕輕吹奏著口琴,悠揚的鏇律隨風飄散。這本書是否會描繪齣這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它是否會詳細介紹口琴會在上海灘的活動,比如他們組織過的音樂會、聯歡活動,甚至是一些公開的演奏錶演?我特彆想知道,在這個曆史性的組織背後,有哪些具體的人物,他們是如何將口琴的魅力傳播開來的,他們是否也經曆過一些有趣的、充滿挑戰的故事?這本書是否會像一本生動的畫冊,將那個時代的上海,以及口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麵前?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淡淡的復古色調,中央是幾位身著民國時期服飾的人物,手中都拿著口琴,背景模糊地勾勒齣老上海的建築輪廓,瞬間將人拉迴那個充滿時代感的年代。我本來對上海近現代音樂史的瞭解僅限於一些片段,知道那裏曾是亞洲的經濟文化中心,孕育瞭許多藝術形式,但具體到口琴這一樂器,以及它在當時的社會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我幾乎是一無所知。當我翻開這本書,看到書中詳細介紹瞭“上海中華口琴會”這個組織,它不單單是一個音樂團體,更是一個文化推廣的先鋒。書中對口琴會成立的背景、早期的活動、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各種演齣、教學、比賽等形式,將口琴這一原本可能被認為是“小眾”的樂器,深入人心,甚至成為當時一種時尚的象徵,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我特彆好奇,在那個交通通訊不發達的年代,他們是如何做到如此廣泛的推廣,又遇到瞭哪些挑戰?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細節,比如當時社會對新式樂器的接受程度,口琴的普及是否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有關聯?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書中找到答案的。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看似微小卻能夠産生巨大影響的文化現象感到好奇,而“上海中華口琴會”在我看來,正是這樣一個充滿魅力的存在。這本書的書名《情深至吻》帶著一絲浪漫和深沉,讓我猜測,口琴在當時上海的推廣,是否也伴隨著一些動人的故事,甚至是一些跨越階層、跨越情感的連接。我非常想知道,這個口琴會是如何運作的?它是否有嚴謹的組織架構,或者更像是民間自發形成的社群?書中是否會介紹口琴會成員們的背景,他們的身份,以及他們是如何聚集在一起,共同推動口琴音樂的?我更關心的是,在那個時代,口琴音樂是如何被大眾接受和喜愛的,它是否成為瞭當時上海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在公園裏、在弄堂裏,甚至是在一些社交場閤,口琴的聲音是否隨處可聞?這本書是否能讓我感受到,口琴音樂不僅僅是聲音的組閤,更是那個時代上海人民情感的流露和生活方式的展現。

評分

我一直對音樂與社會變遷之間的聯係很感興趣,總覺得音樂不僅僅是藝術,更是那個時代社會情緒和生活方式的鏡子。這本書的書名《情深至吻:上海中華口琴會及其推廣的音樂》就帶有一種深沉的情感聯結,讓我好奇口琴在當時的上海,是否承載瞭某種特定的情感,比如傢國情懷、都市浪漫,或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書中提及的“推廣的音樂”,讓我聯想到,這些音樂不僅僅是口琴演奏的技巧展示,更可能包含瞭當時流行的歌麯,甚至是對西方音樂的改編和融閤。我很好奇,當時的口琴會成員們,他們的音樂風格是怎樣的?他們演奏的麯目是否反映瞭當時上海的社會風貌,比如爵士樂、流行歌麯,或者一些帶有時代印記的愛國歌麯?書中所描述的“情深至吻”是否也體現在音樂本身的情感錶達上,是否有一些經典的口琴麯目,至今仍能觸動人心?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音樂作品,解讀它們背後的故事和情感,以及它們在當時社會中所引發的反響。

評分

我最近對近現代中國音樂史特彆著迷,尤其關注那些容易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卻又承載著獨特時代印記的藝術形式。當我在書店偶然看到《情深至吻:上海中華口琴會及其推廣的音樂》這本書時,立刻就被它吸引瞭。口琴,這個曾經在許多傢庭中都很普及的樂器,在那個年代的上海,竟然能夠形成一個如此有影響力的“口琴會”,這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我非常好奇,這個“中華口琴會”的成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它是否僅僅是一個音樂愛好者的聚集地,還是承載著更深層次的文化使命?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口琴的推廣,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文化、娛樂方式,甚至是審美趨勢相結閤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揭示,口琴在那個年代,是如何從一個簡單的樂器,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如何影響瞭人們的生活,甚至成為人們情感抒發和交流的載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