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增殖与生态修复

珊瑚增殖与生态修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洪武,李仕平,柏程华 等 著
图书标签:
  • 珊瑚礁
  • 珊瑚增殖
  • 生态修复
  • 海洋生物
  • 海洋生态
  • 生物修复
  • 海洋保护
  • 珊瑚移植
  • 生态工程
  • 海洋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20425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89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字数:2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珊瑚增殖与生态修复》介绍了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珊瑚礁的介绍、目前珊瑚礁的脆弱生态,以及如何对珊瑚礁进行生态修复等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珊瑚礁

第二章 造礁石珊瑚
第一节 石珊瑚的成礁环境
第二节 石珊瑚的共生与捕食
第三节 珊瑚的共生群落
第四节 石珊瑚的价值
第五节 造礁石珊瑚的天敌
第六节 珊瑚的繁殖方式
第七节 大洲岛珊瑚的群落结构和分布

第三章 珊瑚生态修复
第一节 珊瑚现状
第二节 珊瑚面临的威胁
第三节 珊瑚礁海域的生态调查
第四节 珊瑚生态修复

第四章 实例一——大洲岛珊瑚海草养护与修复项目
第一节 项目概况
第二节 设置大洲岛珊瑚海草修复区与养护区界标和标牌
第三节 珊瑚生物礁的投放工作
第四节 珊瑚移植
第五节 本项目成果总结

第五章 实例二——潮汐珊瑚繁殖设施
第一节 装置研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装置方案设计
第三节 装置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第四节 装置的创新性
第五节 装置的实际应用成果
第六节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语

前言/序言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在全球海洋环境中覆盖率不足0.25%,但超过25%的已知海洋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幼年期靠珊瑚礁提供食物,以珊瑚礁为繁殖、生存场所。
  珊瑚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目前由于海洋环境的不断恶化,大面积的珊瑚已经出现了周期性的白化死亡现象。2007年(吴钟解等)的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岛珊瑚礁覆盖率仅为20世纪60年代珊瑚覆盖率的43%,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的珊瑚礁面临着急速退化的危机,珊瑚修复迫在眉睫。
  从2008年到2016年,我们连续8年采集大量珊瑚卵进行观察研究,通过对珊瑚胚胎发育过程的研究发现:珊瑚从受精卵开始发育,经过分裂期、囊胚期、浮浪幼虫期及着床后一直到珊瑚幼体形成,需要168小时(1周)的时间;从幼体珊瑚发育为可产卵的成体珊瑚需要7年的时间。经过对珊瑚生长速率的调查,我们发现珊瑚生长速率并不慢,有些生长快的珊瑚能达到平均每年生长10cm,甚至更快。目前,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珊瑚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技术,并开展了珊瑚修复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珊瑚生态修复实践经验,移植培养的珊瑚面积达到了6000m2以上,人工繁殖的珊瑚成活率在95%以上,成效显著,珊瑚修复技术已经成熟。基于这些研究,本书致力于把珊瑚增殖技术推广开来,让大家都能参与到珊瑚保护与修复的事业中来。
  珊瑚礁退化的原因很多,其中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最为显著。珊瑚礁能够吸引鱼群和底栖生物,珊瑚礁海域附近的鱼类往往比较丰富。大部分渔民对珊瑚缺乏了解,经常在珊瑚礁海域附近用炸鱼、电鱼等方式捕鱼,这些捕鱼方式对珊瑚有毁灭性的破坏作用。珊瑚一旦遭受破坏,短期内无法恢复,也就失去了对鱼群的吸引力,可谓是涸泽而渔。本书可作为大众科普读物,向渔民们宣传珊瑚知识,让他们能够认识珊瑚,从而自发地保护好珊瑚。
蓝色脉动:深海资源的探索与可持续利用 引言 我们生活的地球,超过百分之七十被海洋覆盖,这片广袤的蓝色疆域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蕴藏着无尽宝藏和未来希望的战略空间。随着全球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深海,这片人类探索相对较少的领域,正逐渐成为新的焦点。深海矿产、生物资源以及独特的环境条件,预示着巨大的经济潜力。然而,这种前所未有的开发热潮也带来了严峻的生态挑战。本书《蓝色脉动:深海资源的探索与可持续利用》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当前深海资源勘探的现状、技术前沿,并着重探讨如何在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与平衡。我们期望为政策制定者、科研工作者以及海洋产业的参与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参考框架,引导人类走向负责任的深海开发之路。 --- 第一部分:深海世界的科学认知与资源禀赋 第一章:深海的物理与化学环境 深海,通常定义为水深超过200米以下,阳光无法穿透的区域,其环境特征极端而独特。本章首先详述了深海的物理特性,包括恒定的低温、极高的静水压力(可达1000个大气压以上),以及完全黑暗的条件。随后,我们将聚焦于深海的水化学特征,包括溶解氧的垂直分布、营养盐的循环机制,以及深海热液喷口和冷泉区特有的化学梯度。理解这些基础环境参数,是评估任何资源开发活动影响的前提。我们还将介绍先进的深海观测技术,如深海潜水器(HOV)、遥控潜水器(ROV)和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在环境基线数据采集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海洋矿产资源的新疆界 深海矿产是当前资源热点,其储量和品位往往高于陆地矿床。本章系统梳理了三大类主要的深海矿产资源: 1. 多金属结核(Polymetallic Nodules): 主要分布于大洋中脊和洋盆的软泥沉积物上,富含锰、镍、铜、钴等关键金属。我们将详细分析其形成机制、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勘探区域(如克拉里恩-东太平洋海域)。 2. 富钴铁锰氧化物(Cobalt-Rich Ferromanganese Crusts): 通常附着在海山(Seamounts)的基岩表面,是钴、稀土元素的重要来源。本章将阐述海山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该资源的开采难度。 3. 热液硫化物(Seafloor Massive Sulfides, SMS): 存在于活跃的洋中脊热液喷口附近,富集铜、锌、金、银等贵金属。本章特别关注热液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并探讨开采活动对这些独特的化学自养生物群落的潜在毁灭性影响。 第三章:深海生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潜力 深海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栖息地之一,其生物体经过数百万年的适应,进化出了独特的代谢途径和生存策略。本章侧重于深海生物资源的价值: 1. 极端微生物群落: 热液、冷泉及深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是新酶、新抗生素和生物催化剂的宝库。我们将介绍从深海极端环境中分离出的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生物活性物质。 2. 深海动植物资源: 探讨具有药用价值或特殊结构的深海鱼类、甲壳类和海绵等生物资源,并警示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带来的物种灭绝风险。 --- 第二部分:技术挑战与资源开发路径 第四章:深海采矿工程技术的发展 深海采矿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系统工程,涉及超高压、深水作业和复杂的地质条件。本章深入剖析当前主流的采矿技术方案: 1. 收集系统(Collection Systems): 详细对比液压提升系统、机械挖掘系统(如履带式收集器)和机器人化操作平台的工作原理、效率及对底质的扰动程度。 2. 提升与处理系统(Riser and Processing): 探讨将采掘物料通过立管(Riser)输送到水面船只的工程难点,包括泥浆泵送、水力输送的能耗分析,以及在水面进行初步分离和脱水的过程。 3.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 介绍实时水下声学监测、水体浊度分析以及对采矿作业区域的精确定位技术。 第五章:深海油气与可再生能源的探索 除了固体矿产,深海也是化石能源和前沿能源技术的试验场。本章讨论深海油气勘探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超深水钻井技术、高精度地震勘探以及远程遥控技术在提高勘探成功率中的作用。同时,我们将展望深海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包括深海潮流能(Tidal Energy)和海洋温差能(OTEC)的工程可行性分析。 --- 第三部分:可持续性、管理与国际治理 第六章:深海采矿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评估 这是本书的核心关切之一。深海采矿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 1. 沉积物羽流(Sediment Plumes): 讨论机械扰动和物料输送过程中产生的悬浮颗粒物(羽流)的垂直扩散范围、持续时间,以及对中层水体生物、滤食性生物的物理堵塞和化学毒性效应。 2. 噪音与光污染: 分析采矿船、提升泵和ROV作业产生的持续性噪音和人工光源对深海生物行为(如迁徙、繁殖和捕食)的干扰模式。 3. 栖息地破坏与恢复潜力: 针对热液喷口和海山结核区,评估硬底栖生态系统的物理破坏程度,并结合实验数据探讨深海生态系统极低的自然恢复速率。 第七章:风险管理与减缓策略 面对不可避免的环境扰动,有效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本章提出了一系列技术和管理层面的减缓策略: 1. 环境基线研究的优先性: 强调在商业开采前,必须完成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以区分自然波动与人为影响。 2. 采掘作业的区域化管理: 提出设立“禁采保护区”(Areas of Particular Environmental Interest, APEI)的概念,确保关键生态热点(如热液区)得到永久性保护。 3. 替代性减缓技术: 探讨使用“原地处理”技术减少水体羽流,或优化提升系统设计以降低底质扰动的新型工程思路。 第八章:国际法框架与治理机制 深海(国际海底区域,即“区域外”海域)的管理权和资源开发规制,主要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及其附属协定,并由国际海底管理局(ISA)负责。本章将深入分析: 1. ISA的职能与挑战: 审查《采矿章程》的制定进程,探讨其在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2. 国家责任与监管: 分析缔约国对其所辖承包商的监督义务,以及跨国公司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下的合规要求。 3. 预防原则的实践: 探讨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将“预防原则”有效地融入深海资源开发的许可和监管流程中,确保审慎开发。 --- 结论:面向未来的蓝色契约 本书最后总结了深海资源开发不可逆转的趋势,并呼吁构建一种基于科学、秉持审慎态度的“蓝色契约”。未来的深海探索不应是无序的“淘金热”,而应是全球合作的典范。通过整合先进的科学认知、严谨的工程实践和强有力的国际治理框架,我们才能确保深海资源的开发,真正成为服务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动力,而非加速海洋环境退化的催化剂。我们必须记住,深海是全球公域,其福祉关乎所有世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正在为我的课程查找一些参考资料,我的导师在一次课程讨论中偶然提到了这本书,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探讨珊瑚礁的未来。我目前正在研究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议题,而珊瑚礁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福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珊瑚礁在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以及如何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思路。我希望书中能有对政策制定者和相关行业从业者有参考意义的内容,或许能带来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让我能更好地完成我的学业研究,并且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评分

我参加了一个关于海洋保护的线上讲座,主讲人提到了这本书,说这本书对于了解当前珊瑚礁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非常有启发性。我一直很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珊瑚礁白化的问题,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成功的珊瑚礁修复项目?或者是否有作者亲身参与的案例分享?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破坏,同时也能给我带来希望,让我知道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总有办法去弥补和保护。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一个行动指南,让我知道我能为保护这片美丽的蓝色星球做些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真的很喜欢,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几抹鲜艳的珊瑚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在书店里逛了很久,很多书的封面都大同小异,缺乏创意,但这本书的封面却显得格外有品味,艺术感十足。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觉得它不只是一本科普读物,可能还蕴含着作者对海洋世界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虽然我还没有翻开书页,但光凭封面,我就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我猜想,作者在创作这本书时,一定也在封面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希望能通过视觉语言,将读者带入那个神秘而美丽的海底世界。这本书的尺寸也很合适,拿在手里不会觉得沉重,但又足够厚实,让人感觉内容充实。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更多关于珊瑚的美丽故事。

评分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人强烈推荐这本书,说它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把一些复杂的海洋生态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让我非常心动。我一直对海洋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关于海洋生态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海洋学家,带领我一同探索珊瑚礁的奥秘,了解它们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以及它们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插图和照片,最好是高清的,能真实地展现珊瑚的形态、色彩和它们周围的生物。我也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关于科学家们如何研究珊瑚,或者一些感人的生态保护案例,这样可以让阅读过程更加引人入胜。

评分

我是在一个潜水论坛上看到有人分享这本书的,说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资深的潜水爱好者,对珊瑚礁的了解非常深入,并且用了很多他在潜水时亲眼所见的故事来佐证书中的观点。我本身就是一个狂热的潜水爱好者,每次下潜都能被那五彩斑斓的珊瑚世界所震撼。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重温那些美好的潜水时光,同时也能从更专业的角度,让我认识到那些我曾经惊叹的珊瑚礁背后的故事。我希望书中能有很多关于不同种类珊瑚的介绍,它们的生长习性,以及它们与周围海洋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我也希望作者能在书中分享一些潜水时的有趣经历,或者是一些不为人知的海洋秘密,这样会让阅读过程更加有趣和身临其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