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普统计(2016年版)》一书,是根据《科技部关于实施
2015年度全国科
普统计调查工作的通知》(国科发政〔2016〕89号)精神,对北京地区科普统计数据的
全面解析。全书共分8个部分:综述、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科
普活动、创新创业中的科普及附录。在本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2015年度北京地区全
国科普统计工作方案》及
2008年到
2015年的分类统计数据。
北京地区全国科普统计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组织,北京市科技传播中心和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具体实施,北京市属相关部门负责本系统及直属机构的科普统计,
区科委或科协组织协调开展本地区(包括北京市科普基地)的科普统计,在京中央单位
的统计工作由科技部组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宣传与软科学处主管科普工作的
同志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
科普统计数据是反映北京地区科普工作状况的重要指标数据。从
2004年的试统计开
始,全国科普统计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为了更加真实、有效地反映北京地区科普事
业的发展状况,科普统计方案、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处于适度的调整、变动的过程之中。
统计范围的变化,会造成数据分析中有关变化率的计算并不是基于相同的统计口径。一
些指标数据的变化就受到此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解读、引用此类数据时,须注意
相关信息。
拿到《北京科普统计(2016年版)》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本厚重的、充满数字和图表的“大部头”。然而,翻开书页,我立刻被它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结构所吸引。作为一名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略有了解的业余爱好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统计数据的呈现方式。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分析,将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例如,书中关于科普人才队伍的构成分析,细致到了教育背景、专业领域、工作年限等多个方面,这对于理解北京科普事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至关重要。我关注到书中对科普工作者培训和激励机制的讨论,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提升科普队伍专业素养的重视。此外,书中对科普资源传播渠道的统计,比如媒体报道、网络传播、出版物等,也为我提供了了解北京科普信息流动情况的窗口。这本书的数据严谨,分析到位,不仅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也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能够透过数字,窥见北京科普事业发展的深层逻辑和挑战。
评分《北京科普统计(2016年版)》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了它作为一本城市发展观察手札的独特价值。我一直认为,统计数据是衡量一个城市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尺,而这本书正是用最客观的数据,来衡量北京在科普领域的“体温”。我重点关注了书中关于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章节,其中关于学校科学教育的投入、课外科学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青少年科学素养的调查数据,都让我对北京下一代的科学启蒙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中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科普资源配置上的差异性分析,也引发了我对科普公平性的思考。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科学教育与未来人才培养之间关系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科普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对国家未来发展潜力的一次长远投资。这本书以其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数据,为我提供了一个审视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独特角度,让我看到了科技与人文在这里交融,未来在这里孕育。
评分对于《北京科普统计(2016年版)》这本书,我将其视为一份关于北京科学传播生态的“体检报告”。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媒体传播和公众认知议题的研究者,我对书中关于科普内容生产和传播效果的分析尤为感兴趣。书中对各类媒体在科普传播中的角色和影响力的统计,以及对公众科普信息获取渠道的调查,都为我理解当前北京的科学传播格局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我注意到书中对新媒体在科普传播中的作用有着细致的分析,例如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在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科学兴趣方面的表现。此外,书中对科普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发展状况的统计,也让我看到了科普产业化的趋势和潜力。这本书以其扎实的调查和严谨的数据,为我研究北京的科学传播生态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科学知识是如何在北京这座城市里流动,并影响着每一个人的。
评分《北京科普统计(2016年版)》这本书,在我眼中,更像是一幅描绘北京科学氛围的“城市地图”。我是一名对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状态充满好奇心的写作者,一直想找到一种方式,能够直观地感受北京这座城市在科学精神和理性思考方面的“脉搏”。这本书中的统计数据,恰恰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公众参与科学活动的频率和类型,以及市民对科学的态度和认知水平的调查。这些数据让我能够感受到北京市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精神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渗透。书中对科普活动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覆盖情况的分析,也让我对北京科普工作的普及度和均衡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以其翔实的数据,勾勒出了北京科学文化发展的轮廓,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活力和未来的潜力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评分这次拿到《北京科普统计(2016年版)》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统计报告,但读完后,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深刻。作为一名对北京城市发展和科普事业充满好奇心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北京科普现状、解读数据背后的故事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通过翔实的统计数据,勾勒出了2016年北京科普工作的全景图。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科普场馆建设和运营的部分,它详细列举了各类科普场馆的数量、观众人次、活动类型,甚至还有经费投入等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能清晰地看到北京在提升公共科普服务能力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例如,书中关于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等传统科普阵地的分析,以及对新兴科普空间如创新空间、创客空间等的关注,都让我对北京科普发展的多元化和前瞻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科普活动开展情况的统计,如各类讲座、展览、比赛的参与人数和覆盖范围,也让我了解到北京市民接触和参与科普的热情。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深入了解了北京科普这座庞大而复杂的城市肌体,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