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I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

SCI/EI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建,陈赟 著
图书标签:
  • SCI论文
  • EI论文
  • 学术写作
  • 论文发表
  • 科研方法
  • 投稿技巧
  • 学术规范
  • 科研论文
  • 论文润色
  • 学术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58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084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SCI/EI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既是囊括通用模板的指导书,又是富含共性词句的手册。单刀直入,直指要害,将繁琐的论文写作工作转变成简单的搭积木游戏,将提心吊胆的专家意见答复工作演绎成谈笑自若的围棋对弈。全书以作者公开发表的三篇EI中文论文、三篇SCI英文论文为对象,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论述,内容集中便于学习。

目录

前言
第1章写作概述 1
1.1论文开篇 1
1.2论文主体(IMRAD) 3
1.3论文收尾End of a p印er 4
1.4写作建议-advice for writing 5
1.5开篇范文分析 6
1.6实例练习 7
第2章引言撰写 9
2.1通用模板 9
2.2研究重要性模板句 10
2.3文献综述模板句 13
2.4存在问题模板句 15
2.5本文工作模板句 16
2.6经典范文分析 18
2.7实例练习 20
第3章方法撰写 25
3.1通用模板 。25
3.2方法引言模板句 26
3.3细节描述模板句 27
3.4对比引用模板句 。29
3.5问题说明模板句 30
3.6经典范文分析 。32
3.7实例练习 34
第4章结果分析与讨论撰写 38
4.1通用模板 38
4.2结果引言模板句 40
4.3图表指示模板句 41
4.4结果分析模板句 44
4.5结果讨论模板句 48
4.6文献对比模板句 51
4.7问题说明模板句 52
4.8经典范文分析 55
4.9实例练习 57
第5章结论与致谢撰写 63
5.1结论 “63
5.2致谢 69
5.3实例练习 7l
第6章图表处理 75
6.1图表概述 75
6.2图表的分类 76
6.3图表的格式 80
6.4图表的结构组成 80
6.5-些总结 84
6.6软件制图实例 84
6.7实例练习 98
第7章文献检索、管理与引用 100
7.1概述 100
7.2 Mendeley基本情况 100
7.3 Mendeley操作界面介绍 102
7.4 Mendeley的主要功能 103
7.5文档与参考文献的共享 108
7.6实例练习 109
第8章评审与答复 110
8.1论文评审的概念与分类 110
8.2论文评审报告 112
8.3论文评审答复 117
8.4实例练习 125
第9章写作与发表实例 126
9.1 中文论文实例 126
9.2英文论文实例 185
参考文献 239

前言/序言

SCI/EI高水平论文写作与发表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困扰着无数年轻学者和研究生,从试验规划、数据分析、论文写作、期刊投稿、同行评审、意见答复、文章录用到最终发表,可谓经历了重重困难,有时评审与答复会反复多次,其中心酸不言而喻。但是,没有高水平论文支撑,年轻学者就无法进入学术俱乐部、提升业内影响力、申报纵向项目,进而阻碍职称晋级和个人发展;没有高水平论文写作与发表经历,研究生就无法养成良好的科研素质、严谨的治学精神、较强的写作能力,甚至影响学位论文评审和顺利毕业。因此,许多人写SCI/EI论文是不得已而为之,对其爱恨交加,这也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感同身受的体会。
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周围有些人论文高产,像农夫种菜一样一年可以发表四五篇SCI/EI论文;还有一些人论文难产,像老牛拉车一样四五年才发一两篇SCI/EI论文。于是,作者痛定思痛、苦苦追寻,立志把自己及所指导研究生从“老牛”变成“农夫”。为此,精读了近百篇同行写的高水平论文,研究了数十本关于论文写作方面的中英文教材,学习了“小木虫”、Elsevier、北卡罗来纳大学等网站上论文写作专题,边学边练,小有成效。
例如,指导硕士生王明禄同学在两年之内发表SCI论文两篇、EI论文两篇、投稿SCI论文两篇,此外发表一篇会议论文获得2016年“海洋工程与技术”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
通过上述学习和实践,发现年轻学者和研究生不缺试验规划、数据分析和期刊投稿能力,缺的是论文写作和答复能力,而现有论文写作的教材和网站要么篇幅庞大、缺乏体系,要么高深莫测、晦涩难懂,搞得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无所适从。
为了克服现有教材所存在的问题,解决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所面临的困惑,作者决定撰写《SCI/EI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一书,结合自身写作和投稿经历、将繁琐的论文写作工作转变成简单的搭积木游戏,将提心吊胆的专家意见答复工作演绎成谈笑自若的围棋对弈。
例如,在论文写作部分,指出了整体写作的先后顺序、章节写作的具体内容及其模板句,并给出中英文实例分析加深理解,提供中英文实例练习加以巩固;在专家意见答复部分,论述了论文评审一般性知识、评审报告内容及答复要点,并提供了作者一篇EI中文论文、一篇SCI英文论文的投稿、评审和答复实例,供读者参考。全书以作者公开发表的三篇EI中文论文、三篇SCI英文论文为对象,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论述,内容相对集中便于读者学习,涉及工学、理学、农学等多个学科。
为进一步增加阅读友好性、培养动手能力、提升理论水平,作者邀请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毕业的陈赘博士撰写本书的第6章图表处理,第7章文献检索、管理与引用,第8章评审与答复,陈博士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在美国求学六年,论文写作和评审经验非常丰富,2016年发表SCI论文四篇。邀请《Ocean Engineering》副主编崔维成教授、王芳博士担任主审,崔教授是著名科学家、中国深潜英雄、《船舶力学》副主任委员,《Marine Struc-tures》《中国造船》等多家SCI/EI期刊编委,两位专家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课题组硕士研究生张猛、刘同庆、张莉、花正道、戴永建、廖天岸等在本书的排版、图片处理、文字校核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此表示感谢。此外,作者特别感谢团队负责人唐文献教授、博士后导师王纬波/吴文伟研究员、博士导师王国林教授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江苏省船海机械装备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船舶振动噪声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道路载运工具新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深渊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科研条件。
张建2017年4月
深入理解现代科学与工程前沿:理论基础、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综合指南 本书旨在为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对尖端科学与工程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构建、实验实施与数据解析的系统性知识框架。我们聚焦于当前科技领域最活跃、最受关注的几个交叉学科方向,探讨支撑这些领域发展的核心科学原理,并详细阐述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可验证的实验模型。 第一部分:当代科学范式的演变与基础理论重塑 本部分着眼于全球科研格局的宏观变化,剖析过去十年间,哪些基础科学概念正在经历范式转移,以及这些转变对未来技术创新意味着什么。 1.1 复杂系统科学的数学基础与应用 现代科学研究日益聚焦于非线性、自组织和涌现现象。本书将深入探讨描述复杂系统的关键数学工具,包括随机过程理论、网络拓扑分析和信息熵的量化方法。 非线性动力学入门: 详细解析常微分方程组和偏微分方程在描述生态系统、流体力学和生物网络中的应用。重点讨论混沌理论(如洛伦兹吸引子、分岔现象)的识别与量化,以及如何从观察数据中重建系统动力学模型。 网络科学: 探讨无标度网络、小世界网络等拓扑结构的构建原理及其在社交媒体、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和电网稳定性分析中的作用。介绍中心性指标(介数中心性、度中心性)的计算及其对信息流和鲁棒性的影响。 信息论与热力学: 阐述信息度量如何与物理系统的能量耗散联系起来(如Landauer原理)。探讨最大熵原理在构建无偏统计模型中的应用,以及信息几何学在数据降维和模型比较中的潜力。 1.2 量子信息与物质特性探究 量子力学不再是纯粹的理论物理,它已成为信息技术和材料科学的核心驱动力。本章侧重于如何将抽象的量子概念应用于可操作的系统中。 量子态的表征与操控: 深入讲解密度矩阵、张量积状态(Tสุข)以及纠缠度的量化指标(如冯·诺依曼熵)。讨论如何利用激光、微波脉冲序列精确地操控量子比特(Qubits)的演化,包括量子门操作的误差分析。 拓扑材料的物理学: 介绍布洛赫定理在周期性势场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计算拓扑不变量(如陈数、狄拉克点位置)来预测材料的奇异电子性质。重点分析二维材料(如石墨烯、拓扑绝缘体)的能带结构与输运现象。 第二部分:先进实验设计与高精度测量技术 理论的有效性必须通过严谨的实验来验证。本部分提供从实验方案设计到数据采集的实用指导,强调减少系统误差和提高测量灵敏度的方法。 2.1 实验方案的优化与资源分配 成功的实验始于精妙的规划。本章聚焦于实验设计方法论,而非单一仪器的操作手册。 贝叶斯实验设计: 如何利用先验知识(基于前期文献或小规模预实验)来优化实验参数空间搜索。讨论信息增益作为核心优化指标,指导实验者决定下一个采集点的最优位置。 多因素实验设计(DoE): 系统性介绍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s)、响应曲面法(RSM)在优化复杂反应条件或材料合成参数中的应用。详细阐述如何识别主效应、交互作用,并区分真随机波动与可控系统变量。 控温、控湿与真空环境的构建: 针对不同尺度的物理和化学实验(从毫升级到原子层),提供构建稳定环境的工程学指导,包括热流管理、振动隔离和痕量气体控制的技术细节。 2.2 信号获取与前端处理技术 现代科学仪器面临信噪比(SNR)的巨大挑战。本章关注如何从原始电磁或物理信号中提取有效信息。 噪声源识别与抑制: 区分白噪声、粉红噪声和$1/f$噪声的来源(环境耦合、散粒噪声、热噪声)。介绍锁定放大器(Lock-in Amplifier)的工作原理,以及在频域和时域中实施滤波策略的准则。 高分辨率成像技术: 深入探讨超越衍射极限的成像方法,如荧光团光敏化重构显微镜(STED)和结构光照明显微镜(SIM)的算法基础。讨论如何通过计算层析重建技术获取三维空间信息。 时间分辨测量: 介绍飞秒(fs)和皮秒(ps)时间尺度下的事件记录技术,包括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TCSPC)与激发-探测(Pump-Probe)实验的光路设计和时间同步机制。 第三部分:数据科学在科研中的深度融合 从海量数据中提取科学洞察是当代研究的核心能力。本部分强调统计严谨性、数据可视化与机器学习工具在科研工作流中的整合应用。 3.1 严谨的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 统计误用是科学重复性危机的根源之一。本章要求读者不仅会计算P值,更要理解其局限性。 参数估计与置信区间: 深入讲解最大似然估计(MLE)和贝叶斯估计的区别与适用场景。强调置信区间比点估计更能体现测量的不确定性。 多重比较校正: 在涉及大量变量或测试的实验中,介绍Bonferroni校正、FDR(错误发现率)控制等方法,以避免I类错误(假阳性)的膨胀。 效应量与统计功效(Power): 强调报告效应量(如Cohen's $d$, $R^2$)的重要性,并指导读者进行前瞻性的统计功效分析,以确定样本量是否足够捕捉预期的真实效应。 3.2 机器学习模型在科学建模中的应用 将深度学习和经典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数据的处理。 降维与特征工程: 比较主成分分析(PCA)、t-SNE和自动编码器(Autoencoders)在识别高维数据中的内在低维结构时的优劣。强调如何根据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特征提取方法。 监督学习用于分类与回归: 介绍支持向量机(SVM)、梯度提升树(GBDT)在预测材料相变、分子活性等科学任务中的构建流程。重点讨论模型的过拟合风险与正则化技术。 无监督学习用于模式发现: 探讨K-means、DBSCAN等聚类算法如何帮助研究者在未标记数据集中自动发现新的实验现象或物质类别。 3.3 可视化与数据可追溯性 高质量的数据可视化不仅是展示结果,更是自我验证的过程。 信息密度与视觉编码: 讲解如何选择正确的图表类型(散点图、热力图、弦图等)来最大化信息传递效率,同时避免视觉误导。 数据管理与版本控制: 介绍面向科学数据的Git/Git LFS工作流,确保所有原始数据、处理脚本和模型参数的版本历史都可精确追溯,以满足未来验证需求。 本书通过结合深厚的理论背景、前沿的实验技术指导,以及严格的数据分析方法论,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超越单一领域限制的、面向未来科学挑战的综合能力框架。本书内容覆盖范围广阔,旨在培养研究人员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SCI/EI论文的发表是我毕业和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因此我对相关的写作和发表技巧非常关注。在琳琅满目的学术著作中,《SCI/EI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非常欣赏它直接点明了目标——SCI/E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这意味着它将聚焦于这一核心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我一步步了解并掌握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写作精髓。例如,它是否会讲解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的创新性挖掘?如何设计出能够支撑研究结论的严谨实验?又如何撰写出让审稿人眼前一亮的引言和结论?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

评分

我最近在撰写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但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才能让我的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更符合SCI/EI期刊的要求。我在书店里偶然看到了这本《SCI/EI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当时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它精准地抓住了我的痛点,让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尽管我现在还没有时间深入阅读,但仅仅是这个名字,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指导,从选题的开掘,到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再到论文结构的逻辑性,以及最终的语言表达,都能有详尽的论述和实用的技巧。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清思路,少走弯路,最终能够发表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我的学术生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鼓励,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一本可靠的“攻略”在指引我前行。

评分

作为一名对学术研究充满热情的研究者,我深知一篇优秀的SCI/EI论文是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一本真正能指导我提升论文写作与发表能力的权威书籍尤为重要。当我了解到《SCI/EI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的存在时,我便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名字传递了一种务实和高效的信号,仿佛它能为我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秘籍”,帮助我突破学术写作的瓶颈。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高水平期刊中进行研究选题的独到见解,以及如何在论文的各个章节中展现研究的创新性和价值。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有效应对审稿意见、如何进行修改润色的实用技巧,从而大大提高论文的发表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我,采用了一种简洁而又学术的风格,没有过多的装饰,但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显得非常专业。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传递出的那种严谨的氛围所吸引,仿佛它本身就带着一种“攻略”的使命感,准备带领读者攻克学术论文写作的难关。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从整体的视觉呈现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书籍。我特别期待它在选题、结构安排和语言风格上能带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希望它能够像一本“宝典”一样,在我未来的学术探索中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我已经将其放在了我的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准备翻阅,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钻研其中的精华,争取早日有所收获。这种期待感,是基于我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以及对能够帮助我实现这一目标的优秀工具书的渴望。

评分

我一直对如何将我的研究成果有效地传达给学术界充满好奇,尤其是在SCI/EI这样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更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当我在网上看到《SCI/EI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攻略》这本书的介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这样一本实用的指南了!虽然我还没有拿到实体书,但仅仅是“攻略”二字,就暗示着它会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而非泛泛而谈的理论。我非常看重论文的“发表”环节,因为我深知,再好的研究,如果不能有效地发表,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SCI/EI期刊的审稿标准,分享成功的投稿经验,甚至提供一些“潜规则”的解读。我相信,一本真正好的“攻略”,能够极大地提升我的论文发表成功率,让我的学术成果得到应有的认可。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像没开发票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可以吧,就是偏物理化学专业的

评分

书写得还可以,运货速度快

评分

还可以吧,就是偏物理化学专业的

评分

还没看,不过感觉还不错

评分

好像没开发票

评分

书写得还可以,运货速度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