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质谱法及其应用

有机质谱法及其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盛龙生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质谱法
  • 质谱分析
  • 有机化学
  • 分析化学
  • 仪器分析
  • 质谱应用
  • 分子结构
  • 同位素分析
  • 生物质谱
  • 环境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98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61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7
字数:5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盛龙生教授是我国有机质谱及药物分析领域的知名专家,《有机质谱法及其应用》凝结了盛教授30多年的质谱研究和应用经验,是一部学术性和实用性并重的技术著作,特点如下:
1.内容系统——《有机质谱法及其应用》系统介绍了有机质谱离子化技术、质谱仪器、质谱联用技术、质谱数据处理与发掘、有机质谱解析等质谱方法及其在药物分析、食品安全分析、环境监测以及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2.侧重基础——《有机质谱法及其应用》对有机质谱初学者及入门不久的质谱工作者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3.实用性强——《有机质谱法及其应用》凝结了作者30多年有机质谱仪器使用和方法开发经验,可给质谱工作者以新的启迪。
4.术语规范——《有机质谱法及其应用》注重质谱概念和术语的规范性,有助于读者的学习和提高。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篇,内容涵盖了有机质谱法的主要方面。
上篇主要介绍有机质谱方法,包括有机质谱的概念术语、离子化方法、仪器、联用技术、数据处理和谱图解析。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MALDI)和电喷雾离子化(ESI)等大气压离子化(API)和衍生技术、复杂样品分析数据的处理和挖掘、有机质谱的解析等进行了重点讨论。
下篇介绍了有机质谱法在药物分析、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给出了基本应用原理及规律,同时辅以大量实例对分析过程做了详细阐述。
本书可作为分析化学特别是质谱分析领域的初学者及入门不久的分析测试技术人员的学习用书,也可供食品、药品、农药、环境分析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盛龙生,中国药科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质谱领域的知名专家,长期从事有机质谱法教学、科研及在药学等领域的应用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质谱法及其联用技术的方法学和应用研究,包括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生物药物、合成药物及药物代谢和代谢组学中的应用研究。曾主持和参加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研究,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农牧业技术改造一等奖1项、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编或参编了《药物分析》、《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食品和药品分析中的应用》等10部著作。

目录

上篇 有机质谱方法
1 概述 2
1.1 质谱法及基本术语 2
1.2 质谱法简史 4
1.3 质谱信息 5
1.3.1 准确质量 5
1.3.2 元素组成 6
1.3.3 同位素丰度 7
1.3.4 不饱和度 7
1.3.5 氮规律 7
1.3.6 质谱峰强度与质谱定量 8
参考文献 9

2 离子化方法(离子源) 10
2.1 电子轰击离子化(EI) 10
2.2 化学离子化(CI) 11
2.3 激光解吸离子化(LDI) 13
2.3.1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MALDI) 13
2.3.2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SELDI) 18
2.3.3 表面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SALDI) 18
2.4 大气压离子化(API) 19
2.4.1 电喷雾离子化(ESI) 19
2.4.2 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PCI) 37
2.4.3 其他大气压离子化技术 38
参考文献 42

3 质谱仪器(质量分析器) 44
3.1 扇形磁场质谱仪 44
3.1.1 原理 44
3.1.2 性能及限制 45
3.2 四极质谱仪和四极离子阱质谱仪 46
3.2.1 基本原理——Mathieu方程 48
3.2.2 离子轨道的稳定区 50
3.2.3 线形离子阱(LIT) 52
3.3 飞行时间质谱法(TOF MS) 52
3.3.1 基本原理 53
3.3.2 质量分辨率 53
3.3.3 质量测定 55
3.3.4 数据采集和灵敏度 55
3.3.5 脉冲正交引出和连续离子源 56
3.3.6 多次反射和多次旋转TOF MS 56
3.4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 57
3.4.1 基本原理 58
3.4.2 结构与实验程序 61
3.4.3 性能和影响因素 65
3.5 静电场轨道离子阱(Orbitrap) 68
3.5.1 轨道捕获和Kingdon阱 68
3.5.2 Orbitrap质量分析器 69
3.6 串联质谱法 72
3.6.1 离子的活化方法 72
3.6.2 串联质谱仪 75
3.6.3 杂交质谱仪 80
3.7 检测器 86
3.7.1 电子倍增器 86
3.7.2 微通道板 87
3.8 进样系统及联用技术 88
3.8.1 直接进样杆(DIP) 88
3.8.2 加热储槽进样器 89
3.8.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89
3.8.4 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 89
3.8.5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CE-MS) 94
3.8.6 离子淌度谱-质谱(IMS-MS) 94
参考文献 98

4 数据处理与发掘 101
4.1 色谱-质谱数据处理 101
4.1.1 背景扣除 101
4.1.2 提取离子色谱图(EIC) 102
4.1.3 产物离子过滤(PIF)及中性丢失过滤(NLF) 102
4.1.4 质量差值过滤(MDF) 104
4.1.5 同位素图形过滤(IPF) 107
4.1.6 分子特征提取(MFE) 107
4.2 数据库和质谱库检索 108
参考文献 109

5 质谱解析 110
5.1 分子离子和准分子离子 110
5.2 基本的裂解反应及机理 110
5.2.1 裂解 111
5.2.2 i裂解(电荷中心驱动的裂解) 111
5.3 大气压离子化质谱(API MS)的解析 114
5.3.1 小分子化合物API MS的解析 114
5.3.2 生物聚合物的MS 126
参考文献 138

下篇 有机质谱法的应用
6 有机质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42
6.1 化学药物分析 142
6.1.1 合成药物质谱分析 142
6.1.2 药物的杂质分析 146
6.1.3 药物代谢研究 157
6.2 单克隆抗体药物分析 170
6.2.1 抗体药物的质谱分析法 170
6.2.2 糖苷的CE-MS分析 173
6.3 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 175
6.3.1 指纹图谱测定 175
6.3.2 药材中生物碱和黄酮成分的分析 178
6.3.3 中药挥发性成分分析 186
6.3.4 中药复方活性部位分析 193
6.3.5 复方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202
参考文献 207

7 有机质谱法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208
7.1 乳制品中非法添加和农药、兽药残留分析 208
7.1.1 乳制品中的双氰胺和三聚氰胺分析 208
7.1.2 牛奶中的农药和兽药残留分析 210
7.2 肉类和蔬菜水果中农药、兽药和毒素分析 216
7.2.1 畜禽肉类中的兽药残留分析 216
7.2.2 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分析 222
7.3 真菌毒素和贝类毒素分析 230
7.3.1 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分析 230
7.3.2 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 235
参考文献 239

8 有机质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40
8.1 大气污染分析 240
8.1.1 大气颗粒物(PM10,PM2.5)中的多环芳烃分析 240
8.1.2 大气中的氯代和溴代二�队�/呋喃分析 243
8.2 沉积物/土壤有机污染物分析 249
8.2.1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分析 249
8.2.2 南极样品中有机氯农药 253
8.3 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析 257
8.3.1 水体中的多环芳烃分析 257
8.3.2 水中的除草剂 260
8.3.3 饮用水中药品和个人护理品分析 263
参考文献 269

9 有机质谱法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270
9.1 蛋白质组学 270
9.1.1 阿尔茨海默病的蛋白质组学 270
9.1.2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分析 276
9.2 代谢组学 281
9.2.1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82
9.2.2 “通心络”预防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287
9.3 质谱成像 297
9.3.1 MALDI-MSI成像方法和技术 297
9.3.2 小鼠肝组织中的磷脂类分子的分布 301
9.3.3 小鼠脑下垂体中神经肽的AP-MALDI MSI 303
参考文献 306

前言/序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监测检验机构和大型企业等相继引进了大量先进的质谱仪器和有关设备。有机质谱法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成为食品、药品、农药、环境分析和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必不可少的有力工具。另外,不断扩大的从业人员队伍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培训。有机质谱法及其联用技术涉及广泛的原理、知识、方法和技能,需要结合实际工作不断地学习。编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借此能对初学者及入门不久的质谱工作者的成长有所帮助。
上篇为方法篇。第1章概述中主要讨论的是质谱法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因为恰恰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往往不被重视,在市面上出现的中文仪器样本、应用报告和讲座中,常常出现不正确或不恰当的概念和术语。建议读者仔细阅读第1章中的有关内容,并参阅所附的参考文献: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2013年推荐的“有关质谱法的术语”,以及“准确质量测定:术语和数据处理”。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涉及有关术语的,也已分别加以说明。
质谱法的迅速发展,与仪器的进步及新的离子化方法的发展密切相关。离子化方法的研究是质谱法中最活跃的领域。在第2章离子化方法中,电喷雾离子化(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MALDI)是目前最重要、应用范围最广的两种技术,因此,对其离子化机理、实验方法及发展,如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SELDI)、表面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surface-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SALDI)、纳升电喷雾离子化(nano ESI)和原环境电喷雾离子化(native ESI)等均进行了讨论。
其他大气压离子化方法,除了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PCI)、大气压光离子化(APPI)和大气压MALDI(APMALDI)外,解吸电喷雾离子化(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DESI)和直接实时分析(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DART)的发展引人注目,这两种敞开式离子源(ambient ionization)的出现,启发了众多相关技术的产生。也可以说它们是ESI相关技术、LDI相关技术、APCI相关技术和APPI相关技术。
第3章讨论质量分析器,这是质谱仪的主体。质谱法是用质谱仪研究物质的方法。质谱仪涉及许多理论、方法和技术。本章中讨论了常用的各种质量分析器,包括分辨率最高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er,FTICR MS)和最新的静电场轨道离子阱(Orbitrap)。对串联质谱法和杂交仪器,结合实际详细讨论了质谱扫描或采集方式,并涉及碰撞诱导解离(CID)、电子捕获解离(ECD)和电子转移解离(ETD)等离子活化方法。
进样系统或联用技术是样品分析的关键,本书讨论了LC-MS、GC-MS和CE-MS,并较详细地介绍了离子淌度谱仪(ion-mobility spectrometer,IMS)与液相色谱仪及质谱仪的联用(LC-IMS-MS),这是一种正在快速发展的强有力的分析系统。
复杂样品的色谱-质谱数据处理是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基因组学之后,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一系列组学研究的兴起,对色谱-质谱数据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以色谱-质谱法为基础的方法,在复杂样品中可能检出数以千计的谱峰,这样复杂的数据需要自动处理。在第4章中,我们结合应用实例,讨论了背景扣除、谱峰检测和成分鉴别等技术,包括提取离子色谱(EIC)、产物离子过滤(PIF)、中性丢失过滤(NLF)、质量差值过滤(MDF)、分子特征提取(MFE)、 数据库及质谱库检索等问题。
第5章质谱解析中,除了基本的质谱裂解反应外,重点讨论了大气压离子化质谱(API MS)的解析,包括有机小分子API MS的解析及生物大分子质谱的解析。
下篇是应用篇,主要介绍了有机质谱法在药物分析、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生命科学四个方面的应用。这些领域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有机质谱的发展。在这些应用实例中,根据工作需要,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仪器和相关技术,以及数据处理、分析和解析,建议读者必要时与上篇中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加深理解。笔者引用文献时,尽量保持应用实例主要内容的完整性,以供读者参考。复杂样品的预处理十分重要,由于篇幅限制,本书仅提供了经过优化后的最终方法,对于优化过程,请读者阅读文献原文。
在本书的每一章后,均列出了参考文献,以便读者深入学习。
王颖博士对全书进行了核对并标注了图表的中英文,中国药科大学有关领导、仪器公司和笔者的同事、朋友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支持,化学工业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资助,此处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的内容涉及有机质谱仪器、方法、技术和应用的主要方面。因学识有限,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编著者
  
  















《现代有机合成化学:原理与实践》 导言:有机合成的基石与前沿 有机合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肩负着设计、构建和修饰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分子的使命。它不仅是新药研发、材料科学、精细化工等领域创新的源动力,更是人类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有效工具。本书《现代有机合成化学:原理与实践》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知识框架,涵盖了从经典反应到尖端催化策略的广泛内容,强调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 本书的编写初衷,是希望弥合理论教材的抽象性与实际实验室操作的复杂性之间的鸿沟。我们深知,一位优秀的合成化学家不仅需要熟知反应机理,更要具备根据目标分子结构,设计出高效、绿色、高选择性合成路线的能力。因此,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逻辑清晰,内容翔实,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相关研究和工业生产的专业人士的实用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合成化学的基础与工具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是进行复杂分子合成的前提。 第一章: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与立体化学 深入探讨了反应活性的电子效应(如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空间效应。重点阐述了化学反应的动力学与热力学控制,过渡态理论在预测反应路径中的作用。在立体化学方面,详细解析了中心手性、轴手性、面手性等概念,并系统梳理了描述分子构象和构型的方法(如Cahn-Ingold-Prelog 规则)。对于手性分子的合成,着重讲解了对映选择性、非对映选择性以及它们的量化指标(ee值、dr值)。 第二章:官能团的转化与保护策略 本章是合成化学的“词汇表”。系统地介绍了羧酸、醇、胺、羰基化合物等主要官能团的经典转化方法,包括氧化、还原、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尤为重要的是,引入了官能团保护与脱保护的策略。讨论了如何选择合适的保护基团(如苄基、叔丁氧羰基 Boc、硅醚等),以应对多官能团分子合成中不同反应条件的兼容性挑战。 第三章:分离、纯化与结构确证技术概述 尽管本书侧重于反应本身,但最终产物的纯度决定了合成的成败。本章简要概述了现代分离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在制备和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柱层析(硅胶、氧化铝)的操作要点。同时,强调了结构确证的重要性,简要介绍了核磁共振(NMR,包括二维谱)、红外光谱(IR)和元素分析在确认合成产物结构中的基础作用。 第二部分:现代催化与高效构建复杂骨架 现代有机合成的飞跃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催化剂的进步。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利用催化策略,以原子经济性高、选择性好的方式构建复杂的碳骨架。 第四章: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 交叉偶联反应是20世纪末以来最伟大的合成工具之一。本章深入剖析了钯催化的核心偶联反应:Suzuki-Miyaura 偶联、Heck 反应、Sonogashira 偶联以及 Buchwald-Hartwig 胺化反应。详细阐述了催化循环(氧化加成、插入、还原消除)的机理,并讨论了新型配体(如膦配体、N-杂环卡宾 NHC)对提高反应效率和拓宽底物范围的关键作用。此外,也涵盖了镍、铜等非贵金属催化偶联体系的应用。 第五章: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中心的构建 实现单一对映异构体的选择性合成是现代药物化学的焦点。本章集中讨论了两种主要的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反应: 1. 不对称氢化反应:重点讲解了 Rh 和 Ru 催化剂体系,以及手性双膦配体(如 BINAP)在烯烃、亚胺等不对称氢化中的应用。 2. 不对称碳-碳键形成反应:详细阐述了不对称烯丙基取代、不对称环丙烷化等重要反应的机理和立体控制因素。 第六章:有机小分子催化(Organocatalysis) 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不含金属)因其环境友好、操作简便等优势,正迅速成为合成化学的重要分支。本章系统介绍了基于胺(如脯氨酸衍生物)、硫脲、手性布朗斯特酸等催化剂的反应。重点讲解了艾宁(Enamine) 和亚胺离子(Iminium Ion) 中间体在不对称Michael加成、Aldol反应、Diels-Alder反应中的活化模式和立体控制。 第三部分:构建复杂环系与策略设计 本部分将理论和工具应用到实际的复杂分子合成中,强调合成路线的宏观设计思维。 第七章:环加成反应与杂环化学 环加成反应是高效构建环状体系的强大工具。本章重点解析了Diels-Alder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控制,包括使用路易斯酸作为催化剂的策略。此外,系统回顾了五元和六元含氮、含氧杂环(如吡啶、呋喃、吲哚、喹啉)的经典构建方法,如 Hantzsch 合成、Paal-Knorr 合成等,并结合实例说明这些骨架在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的重要性。 第八章:C-H键活化:反应性的终极探索 C-H键活化被誉为“终极官能团化”策略,它极大地简化了传统合成路径。本章介绍了几种主要的金属催化C-H键活化模式(如导向基团辅助的邻位选择性活化)。探讨了如何利用导向基团(如吡啶基、酰胺基)来定向过渡金属(Pd, Rh, Ru)攻击特定的惰性C-H键,实现官能团的直接引入,从而绕过预先官能团化的步骤。 第九章:合成路线的逆合成分析与实例 本章是实践与理论的交汇点。引入了E.J. Corey 提出的逆合成分析(Retrosynthesis) 概念,教授读者如何从目标分子出发,通过逻辑分解(断键、官能团转化)来设计出可行的正向合成路线。通过剖析几个具有挑战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如萜类、生物碱)的全合成案例,演示如何综合运用前述章节中学到的所有反应和策略,进行高效、合理的路线规划,并讨论了“收敛合成”与“线性合成”的优劣权衡。 结语:迈向绿色化学与未来挑战 现代有机合成化学正朝着更高效、更环保、更具普适性的方向发展。本书在每一章中都融入了原子经济性、E-因子等绿色化学指标的考量。我们期望读者在掌握了坚实的反应原理和精湛的催化技术后,能够以前瞻性的眼光,迎接合成化学在应对气候变化、新型能源以及个性化医疗等全球性挑战中将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力求成为读者在探索分子世界的旅程中,可靠而富有启发性的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自然充满好奇的人,这本书无疑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它用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描绘了植物体内的有机世界。我原以为会看到一堆枯燥的化学方程式,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将抽象的有机分子描绘得活灵活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植物生长激素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植物会向阳生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生长形态,这些看似神秘的现象,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清晰可见。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植物如何利用有机物来抵御环境压力,比如紫外线辐射或者土壤中的重金属。读完这些内容,我不仅对植物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的哲学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翻到这本书的,原本只是想随便翻翻,没想到就彻底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特别,它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讲解,反而像是在讲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讲述有机分子如何在植物体内“旅行”、如何与其他分子“交流”、如何“合作”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让原本复杂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植物色素的章节,作者用非常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花朵和叶子颜色的变幻,以及这些色彩背后所蕴含的化学机理。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原来我们眼中如此平凡的美丽,竟然是如此精密的化学反应的结晶。此外,书中对一些药用植物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阐述了这些植物中活性成分的结构和作用机制,让我对传统医学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相信自然界的神奇疗愈力量。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佳作,它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最深奥的生命奥秘。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让我着迷了!我一直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深感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植物王国。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有机物的名称和结构,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非常易懂且充满趣味的方式,揭示了这些分子是如何在植物体内运作的。读到关于植物如何利用光合作用制造生命所需的能量,以及如何合成各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来抵御病虫害、吸引传粉者时,我真的惊叹不已。书中的插图更是精美绝伦,将抽象的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具象化,让我仿佛亲眼看到那些微小的分子在细胞中舞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植物精油提取和应用的章节,简直是天然疗愈的宝库,读完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尝试制作一些属于自己的香薰。这本书让我对“有机”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食物的范畴,而是看到一个更广阔、更精妙的生命体系。它点燃了我对生物化学的热情,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植物,背后蕴藏着多么庞大的科学智慧。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奇妙的实验室,但这个实验室里充满的不是冰冷的仪器,而是鲜活的生命。我一直对植物的化学成分很感兴趣,但苦于没有找到一本能够系统且深入讲解的书,直到遇见了它。作者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复杂的有机化学原理融入到植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关于植物如何合成和利用各种防御性化学物质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植物会有特殊的香气,或者为什么有些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这本书让我不再把植物仅仅看作是绿色的点缀,而是看到它们体内正在发生的各种精彩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它让我对“有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仅仅是组成生物的物质,更是生命运作的内在机制。

评分

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有机”的认知,我之前一直以为有机就是无毒无害,天然无添加,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宏大的图景。它将我们司空见惯的植物,赋予了全新的生命视角。我惊叹于植物内部的化学世界竟然如此复杂而又充满秩序,每一个有机分子都像是一个身怀绝技的工匠,默默地为植物的生存和繁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书中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比如我们吃的蔬菜水果,它们之所以有独特的味道和营养,背后都有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在支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植物如何通过释放特定的有机分子来与其他生物进行交流,比如吸引传粉者,或者警告天敌。这种“沟通”的方式,简直像是一部微观世界的科幻大片,让我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精妙设计。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生命本身充满了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